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人按内容分为爱情婚姻剧、神仙道化剧、社会剧、 历史剧、公案剧等几种。
四大爱情剧: 《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四大悲剧 《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家:“关马郑白”(关汉卿、马致远、郑光 祖、白朴)
衬字
曲和词都是按照曲调撰写的长短句歌词,从配 合曲调的关系上来说,两者最大的不同,就 是曲在正格之外,还可以加衬字。衬字是在 规定字数之外所加添的字,衬字的运用有一 定的规律,它以虚词为主,或者加在句首, 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衬字不拘 平仄、不拘多少,一般情况下,小令衬字少, 套数衬字多。
[隔尾] 曲牌名。其字数定格是七、七、七、 二、二、七(六句)。是南吕宫“尾声”的 一种体式,但亦可用于套曲中间,一般接在 “梁州第七”曲牌之后,此尾后尚联他曲, 故称“隔尾”,其作用是既将套曲的前后两 部分隔开,又起着转折上的枢纽作用。
[尾声] 戏曲、散曲术语。套曲中最末一曲的 泛称。亦有称“尾”、“收尾”、“余文”、 “结音”的。南吕宫的尾声头两句本是两个 七字句,也就是“我是一粒铜豌豆,钻入千 层锦套头”,经加入许多衬字,成为这首套 曲最为眩目的亮点。
[梁州第七] 次牌。亦简称“梁州”。首二句对,第 三句单句,四字句四句作两对,七字二句对,七字 三句鼎足对。二字句两句可并成四字一句:减一韵。 第十一及十七句,剧套皆叶韵,散套可不叶。首二 句对,也就是“普天下郎君领袖”与“盖世界浪子 班头”对,“我是个”三字为衬字,一般曲谱只标 正字,不标衬字,所以不影响首二句对。“三句鼎 足对”类似今天的排比句,即“伴的是银筝女银台 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 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三 句。其余不必深究,只要知道元曲有这样详尽的讲 究即可。
wk.baidu.com
南吕宫的几个曲牌
[一枝花] 套数首牌。除第五句外,均作对句。 在《不伏老》中,“攀出墙朵朵花”与“折 临路枝枝柳”对,“花攀红蕊嫩”与“柳折 翠条柔”对,“凭着我折柳攀花手”与“直 煞得花残柳败休”对,“半生来折柳攀花” 与“一世里眠花卧柳”对,只有“浪子风流” 一句是单句。这也可以看出元曲重对偶的特 点,有所谓“逢双必对”的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认为每个宫调都有各自的 风格,如“仙吕宫清新绵邈、南吕宫感叹伤 悲、中吕宫高下闪赚、黄钟宫富贵缠绵、正 宫惆怅雄壮、道宫飘逸清幽……”(周德清 《中原音韵》)这使后人在曲谱失传的情况 下,仍能想象当年曲子的风格。
曲牌
曲牌隶属於宫调,每个宫调由若干曲牌组成, 而且通常有一定的顺序。比如南吕宫就由 [一枝花]—[梁州第七]—[隔尾]……等曲牌 依次组成。曲牌有一定的调子和唱法,字数、 句法、平仄、用韵也都有基本定式,所以在 曲调失传的情况下,后人仍可根据其字数、 句法、平仄、用韵的规定填写新曲词,是为 “倚声填词”。
2.套数:又称“套曲”“散套”体质特征:由 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押 一韵部;结尾部分有[尾声](《般涉调·哨 遍·高祖还乡》、《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也 是套数。 )
3.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连缀而成, 曲牌最多不超过三首。
宫调
“宫调”是我国古代音乐术语,近人吴梅曾解释说: “宫调者,所以限定乐器管色之高低也”。 中国古人把绝对音高划分为十二个区域,分别叫做黄 钟、大吕、太蔟、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 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也就是“十二律”。相对 音高是五个,分别叫宫、商、角、徵、羽,也就是多、 来、米、索、拉,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五声”或“五 音”。(中国也有半音“发”和“西”,分别叫做变 徵、变宫,只不过使用得比较少。)这五个音在一首 曲子中会有一个主音,也就是用得最频繁且用于曲尾 (相当于押韵)的那个音。以五音配十二律可构成各 种调式,其中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 为主的调式则称为“调”;统称“宫调”。
散曲的起源
宋金对立时期,北方契丹、女真和蒙古等 少数民族的乐曲与汉族北方地区慷慨粗犷 的民间歌曲相结合,产生了散曲这种新的 诗歌形式。
散曲的体制
散曲按其规模,又分套数和小令,以及介于两者间的 带过曲。
1.小令: “叶儿”,小令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 独立的曲子,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单片只曲、调 短字少重头小令,又称联章体,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 令组成,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马致远的《天净 沙 ·秋 思 》 、 张 养 浩 的 《 山 坡 羊 ·潼 关 怀 古 》 就 是 小 令。)
杂剧
杂剧是元代最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元杂剧也 叫元曲,它产生在北方,唱的是北曲,是在 继承宋金的戏曲杂剧、院本和民间说唱艺术 诸宫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城市手工业 和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适应这种发展和城 市居民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为杂剧的发展繁 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元杂剧的分类
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分杂剧为十二科: 一曰神仙道化,二曰隐居乐道, 三曰披袍兼笏,四曰忠臣烈士, 五曰孝义廉节,六曰叱奸骂谗, 七曰钹刀赶棒,八曰逐臣孤子, 九曰风花雪月,十曰悲欢离合, 十一曰烟花粉黛,十二曰神头鬼面。
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
元代概述
一、社会概况 (一)经济 农业恢复、手工业发展、商业兴盛、
城市经济繁荣——物质条件 (二)政治 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蒙古人,色目
人、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压 抑歧视 (三)思想文化 崇尚儒学、提倡各种宗教、轻视科举、 知识分子地位的卑贱低下——笼 络利用
关于元曲
元曲:包括剧曲(北杂剧)和散曲。 剧曲:戏剧的曲辞,是戏剧这一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 艺术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剧曲结合科白用于表演, 也就是元杂剧。 散曲只供清唱,更近于诗歌 。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睢景臣的《般涉 调·哨遍·高祖还乡》是元散曲。)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曲中[黄钟尾]: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 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 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