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路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路径

发表时间:2018-12-31T21:54:04.003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12月作者:江传英[导读] 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主要路径是将公共精神教育内容课程化,,建立培育机制,发挥网络平台的培育作用,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 528137

【摘要】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主要路径是将公共精神教育内容课程化,,建立培育机制,发挥网络平台的培育作用,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

基金项目: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佛山市高校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研究》,课题编号KY2016Y22 公共精神是一种高尚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公民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具备的主体精神,是最基本的道德价值体现,也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具备的一种优秀品格。大学生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精神体现能展示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社会对他们公共精神的养成期望更高。

一、将公共精神教育内容课程化

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长期以来基本上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完成的,在传递理论知识的同时履行着公共精神培育的社会功能,并取得较大的成果。但过于单薄,理论性太强,存在许多盲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把公共精神的内容课程化,作为一门课程,并制定相应的评价考核体系。

在课程形式上分成理论授课和网络授课两种方式。理论授课主要是通过知识点的分解来完成系统的理学习,网络授课更多的是学生通过视频、案例、练习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用性。这两种形式的结合,既完成了理论知识学习的目标,又达成了大学生钟爱现代教育形式的愿望。在内容上分成不同的模块,贴近大学生公共生活场所,如校园公共场所、出行场所、购物场所、娱乐场所等,主要是对公共场所的行为准则进行了解和认识,用通俗的内容进行来引导学生的行为习惯。在考核形式上主要是考察实践的养成轨迹。考核上有一定比例的客观考试题目,但更多的是运用任务驱动法,通过一个个子任务的完成来达到总任务的目标,从而记录他们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的亲身经历、典型案例,用真实的行动感受公共精神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二、建立培育机制

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除了自身自律培养以外,更需要形成相关制度的建设,通过这种有形的约束力,促使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第一,建立外在的鼓励机制,对于能够带头发扬公共精神、展现良好思想政治素养并能够在实际行动中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大学生,给予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奖励。通过校院公开表扬、现身事例分享、院校各种评优加分等鼓励形式,以引导其他大学生向其学习。一个人的好的行为如果不被这个社会认可,那么很难让好的行为越来越来普遍化、常态化。

第二,建立有形的惩戒机制,对于言行上违反公共精神并造成恶劣影响的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惩戒。通过写检讨书、学校公告、取消校院各种评优申请资格、记入档案袋等惩戒形式,让学生明确错误言行对自身的危害和对他人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达到警示其他大学生的目的。一个人恶的行为如果不被这个社会惩罚,那么作恶的分子会越来越多。

第三,建立强大的监督机制,监督的对象不仅包括网络新媒体运营者、信息发布者,而且包括每个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监督的内容不仅包括在网上发布的言论,还包括在课堂上、在活动过程中、校园内发生的违背公共精神培育的言行。

三、发挥网络平台的培育作用

第一,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培养大学生有效的公共意识表达意愿。生活在网络平台的大学生多为匿名的方式存在,彼此熟悉的程度并不高,要培养大学生公共意识的表达意愿,使每一个人都能意识到自我角色的存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权利的赋予,这种积极参与就体现了公共精神,促进校生之间信息及时传递、共享、互动,在校自由、平等、公开的交互活动中促进理解、包容、支持、发展。

第二,建立诚信友善的网络道德秩序。网络的匿名性给了大学生开放自由表达的空间,但也容易滋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使同学们降低了信任与责任感。只要每个人能诚信友善交往,才能做到人人知责任、尽责任,促进公共精神的培育。

第三,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能力。媒介素养是大学生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这能对于大学生公民精神的培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大量的网络信息中获取有价值、正面、真实的信息;另一方面能够恰当利用网络公共领域的平台参与具有正面意义的问题的讨论,并与他人一起制定解决办法。

四、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唐代张九龄在《贬韩朝宗洪州刺史制》说到:不能自律,何以正人?丘吉尔说过,在人生的头25年我渴望自由,在接下来的25年我渴望秩序。这些都表明人的自律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自律意识单方面的灌输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引导和激发,不仅要进行自我学习、自我修炼,努力做到自律,而且要将这种意识的自律内化为行为自律,通过“修身”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一,大学生要准确定位自我,增强自律意识。大学生要努力找准角色定位,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将外在强制转化为内在自觉,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并自觉践行,主动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袭。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大学生应当根据社会公共生活和社会公共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自觉地开展善与恶、正与邪、美与丑、是与非、对与错的斗争,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第二,大学生要严格要求,加强行为自律。大学生在加强学习锻炼、参与公共事务和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增强识辨能力,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甄别出对自己成长成才有利的信息,为我所用;要加强自我控制,合理利用网络而非沉迷于网络;要及时进行自省,对思想上、行为上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并予以改正;要自觉践行道德自律,使道德自律真正内化于具体行为之中,不在网络上发布错误言论,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意愿,并对自身言行负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