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教材 微格作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发教材微格作文

摘要: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寻找写作教学点,并根据学生作文实情,引导学生于细微处探究为文之道,将阅读迁移到写作中,从而实现有效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教材开发微格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不少教师在四处寻求写作资源同时,却忘记了身边最重要的、可充分利用的好资源——课本。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情感充沛,语言或生动形象,或灵动优美,或自然朴实,或含蓄隽永,极具生命活力和审美价值,在思路、技巧、表达方法等方面都具有指导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章都是反映“亲情”这一主题的,几篇文章都非常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世界。下面我就以《羚羊木雕》的教学为例,谈谈我在“开发利用教材,引导微格作文”时的几点做法。

微格训练一:复述故事

复述是培养学生口头作文的好办法,通过复述,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结构思路、谋篇布局,又培养了概括、表达能力。如在教学《羚羊木雕》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复述故事,允许学生按照原文顺序复述或者自行创造性复述。通过复述,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对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还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习别人的构思,锻炼自己的语言再现能力。

微格训练二:生动描写

教学课文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揣摩词句表达的精妙,也不仅仅是从作品中获得心灵的洗涤、情感的碰撞、思维的启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领悟到表达的方法,明白如何准确地将自己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悟用恰当的方式,以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

学生作文普遍存在以叙代描,内容干枯的现状。我觉得《羚羊木雕》文本中生动的描写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文中对话形式多样,感情丰富,符合人物个性特点;在对话中加上动作或神态描写,人物性格更丰富细腻,形象栩栩如生。如妈妈“突然问我”“目光紧紧地盯着我”“变得十分严厉”“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作者用语气、语态、目光、神态和动作修饰了母亲的语言,可谓步步紧逼。而“我”“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小声地说”“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了起来”……语言描写揉入了语调、心理、动作、神态,将一个柔弱、胆怯的孩子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而这些恰恰是当前许多学生作文中最薄弱的环节,教师可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刻画人物只有抓住了“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朱自清语),才能使形象丰满起来。教学后,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练笔,学习借鉴《羚羊木雕》中人物对话片段,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再现某一生活场景。

微格训练三:以景衬情

细节描写的确能让文章增色不少,但并非作文时只要有了细节

就能吸引读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清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曾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可见,在叙事、抒情中融入景物描写,效果非凡。如《羚羊木雕》文末写“我”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虽然只有这么简单一句景物描写,却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此情此景。景情相互映衬,文章才体现出独特的情韵来。文中将此景放在万芳突然“不见了”和忽然“跑了过来”之间,让读者在不同情感阶段、不同情境的转折点上体会作者用意,更能凸显作品的深意。但许多学生在写作中不懂得景物描写的特点,有的描写模糊不清,有的分不清主次,有的“情感苍白”,出现了许多不应有的败笔。因此,教师应让学生进行此项训练。

微格训练四:巧妙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没有一副好的骨架,文章就站不起来。设计好文章的骨架是作文时不可忽略的问题。文章结构安排一般遵循这些要求:线索清晰,构思完整;有头有尾,布局合理;巧妙衔接,自然过渡。《羚羊木雕》在结构的安排上可圈可点,非常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

1.开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羚羊木雕》的开篇恰当地选择了“起点”,直入事件,特别值得学生借鉴。“那只羚羊哪儿去啦?”直接从妈妈的追问开头,自然给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之感,做到了先声夺人,构成了一

个悬念,吸引了读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微格训练时,应直接出示文题让学生写开头,或者出示文章后文、结尾,训练拟开头,学习这类以人物描写直入事件的新颖简洁的开篇。

2.巧妙叙述:“文似看山不喜平”

叙述故事从哪里开始,过程怎么叙述,这是写记叙性文章的重要问题。《羚羊木雕》如果按故事情节的原始顺序写,文章势必拖长了,内容就不集中,文中的“插叙”部分就要取消,整个故事情节的叙述就会显得平铺直叙、毫无波澜了。作者在构思时没有采取这种平板的叙事方法,巧妙采用“插叙”,节省了篇幅,内容变得集中而又生动活泼。人物出场也是颇具匠心:妈妈最先出场,担任“主攻”;爸爸“走了进来”,随后支援,担任“后盾”;奶奶“站在门口”却“无能为力”。最后,万芳妈妈“接过来”“火上浇油”……一波又一波攻势,让“我”不得不就范。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这种自然而巧妙的过渡运用到作文中。

3.对比突显:“不见高山,不知平地”

对比是一种较常用的写作方法,写人时对比法大有用场,通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型的人或事物进行比较分析,使被比的人、物更加突出。教学《羚羊木雕》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人物间的对比:妈妈的“突问”“紧盯”“严厉”“坚定”和我的“小声”“低头”“发抖”“哭喊”之间的对比;“我”、万芳和双方父母之间的对比;“我”的父母和奶奶之间的对比……不同层次的对比使人物形象更生动,主题也更鲜明。

当然,究竟采用哪一种巧妙结构方式,并没有固定的框框,完全可以根据行文的需要与写作时的灵感来决定。总的说,结构层次安排的要求是突出主题,吸引读者,并做到严谨、自然、完整、统一。

微格训练五:模仿续写

《羚羊木雕》的故事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总免不了跟父母、他人产生矛盾冲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积累生活细节,学习通过小事、细节写人,充满情感写人的手法,要求学生模仿写一篇有关亲情或友情的记叙文。

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地方,教师可适时安排学生进行续写练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原作,还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如《羚羊木雕》结尾“我”从万芳那里要回了“贵重”的羚羊木雕,教师可让学生想象“我”要回羚羊木雕到家后的情景将会如何。

总之,作文训练的方式很多,但我更希望每一位教师教学时学会“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学会如何去开发利用教材资源,通过对教材的开发,帮助学生从细微处探究为文之道,以学生的成长为经,以写作技巧指导为纬,利用课堂阅读教学,精选角度,帮助学生建构起写作的“语言”“结构”,使学生通过借鉴整合、模仿创造,最终学会超越。那么,教师作为一名教材的开发者,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