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培训ppt(62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义。
公 路 工 程 技 术标准 培训(p pt62页 )
公 路 工 程 技 术标准 培训(p pt62页 )
8.0.3 隧道净空
公 路 工 程 技 术标准 培训(p pt62页 )
8.0.3
公 路 工 程 技 术标准 培训(p pt62页 )
隧道净空
1. 建筑限界(第3.6条)
修订理由和依据
余宽的功能不明确,余宽设置方式(尤其是步道高度>25cm时)存在争议。 步道高度影响限界功能和行车安全,其设置高度以及不同的检修道高度与C
7.0.1 7.0.2 7.0.3 7.0.4
7.0.5 7.0.8
一般规定
增加耐久、节能、路面抗滑性能要求
隧道分类规定
未变
隧道净空 隧道平、纵指标
100km/h左侧侧向宽度调整;新增路隧 同宽;紧急停车带调整
增加线形均衡及水下隧道线形规定; 适当放宽了3s一致性要求,
新增内容
交通工程及附属设施
调整了照明起始长度; 二级公路长隧道设置监控的规定
——总体设计原则
修 1 隧道应根据路网规划、公路功能需要,遵照安全、耐久、经济、节能、利

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结合隧道所处地区的地形、地质、施工、运营、

管理等条件进行综合设计。
8.0.1 一般规定
2. 路面抗滑性能
修订理由和依据
由于洞内外行驶环境的差异以及明暗适应的影响,驾驶员往往会在洞口段 采取 减速、加速等操作,若洞内、外路面抗滑性能差异大,车辆容易打滑 ,诱发交通事故。
值宽度具体布设方式存在争论。 原标准E未明确划分左、右,表述不够准确。
公 路 工 程 技 术标准 培训(p pt62页 )
德国
8.0.3
公 路 工 程 技 术标准 培训(p pt62页 )
隧道净空
修订理由和依据
——建筑限界
通过国外建筑限界调研和分析,总结余宽 功能: 1)发挥“护轮带”作用,防止车身突出 物刮擦隧道壁或交通工程设施。 2)发挥“安全带”作用,提供富余量, 保证行车安全。 3)发挥“路缘石”作用,对偏驶车辆进 行拦护。 4)加宽了建筑限界与限高一致的顶部宽 度,减少车辆对侧壁的擦挂。
公路隧道交通事故频率高,且主要集中于洞口段。 调研也表明:隧道内外路面摩擦系数突变,车辆在洞口容易打滑和碰撞。
隧道内路面抗滑性能差、洞内外路面抗滑性能差异是一个重要诱因。
8.0.1 一般规定
主要修订内容
——路面抗滑性能
新 5 隧道路面应具有足够的抗滑性能。洞内、外衔接路段路面设计抗滑性能

应一致。
汇报人:中交一院 韩常领 2015年3月
修订概况
03版标准,总体上比较全面、规定比较合理、便于使用,执行情况较好。
修订 扩充
03版标准共有8条23款, 修订后共9条29款,
取消了原7.0.5、7.0.6施工 方法和防排水条文。
本次修订充分借鉴、吸收了国内外建设与运营经验及相关科研成果,主要修 订如下: 1)增加了耐久、节能及路面抗滑性能的原则性要求; 2)调整了100km/h建筑限界及紧急停车带断面,增加了路隧同宽的规定; 3)增加了水下隧道线形的规定,适当放宽了洞口线形一致规定; 4)新增了隧道群条款; 5)适当调整了交通工程设施配置,细化了照明标准; 6)新增了改扩建和设计使用年限规定。
隧道应急处理预案
未变
新增内容
新增内容
8.0.1 一般规定
8.0.1 一般规定
1. 总体设计原则
修订理由和依据
近十年来,在公路隧道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全国各地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 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步。隧道设计基本原则在总结既有工程经验和适应新时期建 设与运营需求的基础上,增加了耐久、节能等要求。 耐久——隧道工程的特殊性,频繁的维修、拆除与重建,会带来巨大的经济
8.0.1 一般规定
应用注意事项
——路面抗滑性能
➢ 隧道内改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后,交通事故大大降低。目前长大隧道洞口段 一般设置一定长度的沥青复合式路面向洞内延伸。
➢ 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其表面层磨损快,应保证其最低抗滑指标,如采 用刻槽等方式,保证洞内外路面抗滑性能的顺适过渡,防止车辆打滑诱发 交通事故,保证车辆行驶稳定性。
损失和社会影响。隧道应满足耐久性要求,保证长期稳定服役。, 节能——“绿色交通”的要求;避免隧道“修得起、用不起”,在总体设计
中应路桥隧统筹考虑,对于隧道应从隧道土建、机电设计、养护管理中注重 节能。 路网规划——隧道修建应满足公路功能以及发展的需要,并符合路网规划。
8.0.1 一般规定
主要修订内容
8.0.2 隧道分类
8.0.2 隧道分类
8.0.2 隧道分类规定如表8.0.2。
隧道分类 隧道长度L(m)
表8.0.2 隧 道 分 类
特长隧道 L>3000
长隧道 3000≥L>1000
中隧道 1000≥L>500
短隧道 L≤500
Fra Baidu bibliotek
本条未作修订。
8.0.2
公 路 工 程 技 术标准 培训(p pt62页 )
公 路 工 程 技 术标准 培训(p pt62页 )
英国 PIARC
8.0.3
公 路 工 程 技 术标准 培训(p pt62页 )
隧道净空
修订理由和依据
——建筑限界
日本公路隧道步道高度大于25cm后,一 般会将余宽置于步道以下。重点是增加侧向宽 度,减小步道增高带来的“墙效应” 影响。
我国现有侧向宽度取值是通过现场实测 与统计分析获得的,且实测隧道内部步道高度 均在25cm以上、50cm以下,故即使步道高度 大于25cm,现有侧向宽度仍可满足行车安全需 要。
修订概况
2014版 隧道
条文序号
条款与内容
2003版 隧道
条文序号
条款与内容
对应变化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一般规定 隧道分类规定
隧道净空 隧道平、纵指标
隧道群 交通工程及附属设施
隧道应急处理预案 隧道改扩建
隧道设计使用年限
隧道分类
说明
调研中,主要建议为:增加超长隧道,其依据为:超长隧道对防灾救援及 机电系统要求更高,基本上需设斜竖井等辅助坑道。
隧道长度的分类标准主要给出宏观、定性的概念。 现行分类标准经过多年使用,已被广大设计和管理人员所接受。 隧道设计应考虑交通量、地质条件等诸多因素,不可能单纯依据长度设计。 尽管隧道越来越长,但目前的分类标准仍对我国公路隧道建设与运营有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