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中的战争诗看中西方战争观念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诗经》中的战争诗看中西方战争观念差异

战争几乎存在于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内,人类自然也难以避免。因此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战争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而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从小到大读过的这么多诗、词中,总会有那么些与战争有关。它们自成一体,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部分呈现在世人的眼前。《诗经》作为古代东方诗歌艺术的瑰宝,自然有着许多战争题材诗。从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人民对于战争的理解、情感倾向;若将其与西方同样是《荷马史诗》中的战争诗相比较,亦可以窥见东西方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战争观念差异。

一、战争目的比较

我们不妨先来读这首耳熟能详的《小雅·采薇》(节选):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这首诗向人们勾绘出了从军的将士因国家边境遭到骚扰入侵,而忙于战事无法归家的画面。在诗中,战争的目的显而易见,即抵抗外来民族玁狁的侵略。玁狁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也称之为犬戎,活动于今天的甘肃、陕西一带。在西周初期,玁狁有较强的势力,对西周构成较大威胁。这也就解释了《诗经》中有可观数目的战争诗的战争目的都是源于保家卫国、抵抗外族侵略。而在《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中,写到了特洛伊王子帕丽斯诱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海伦,从而引起了一场长达10年的战争。起因可能仅仅是由于一位美丽的女子,套用人们今天的一句话就好比是“一言不合就开打”。

二、战争诗表现形式的比较

《诗经》中对于战争诗的描写更侧重于战前鼓吹、战后弘扬。比如《小雅·六月》(节选):

①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②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③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全诗共有6段,这里节选了其中的三段。第①段交代了我方军队为抵御玁狁,准备了训练有素的士兵、配备了强壮威武的马匹、弘扬了保家卫国的决心。第②段描写军队到达战场,战斗开始。第③段又把目光聚焦到战后的庆功宴,描绘出祥和美好的画面。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作者首先花了较大笔墨来描写战前各种准备工作、周天子的号召以及玁狁的罪恶行径,并用了一句“元戎十乘,以先启行”来表现战争伊始,随后不再谈及战争的具体场面,而是笔锋又转,直接开始描写战后战士们喝酒受赏,虽没有提及战争的输赢,但字里行间早已流露出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相比之下,《伊利亚特》中更多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对战争几乎整个过程场面作了大量描绘,同时又加以运用“荷马式比喻”,使得很多残酷的战斗场面充满了悲壮的美感和崇高的色彩。

三、战争诗政治倾向的比较

在阅读许多《诗经》战争诗之后,你会发现其中有许多诗都有诸如周天子、国家之类的词语。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在《小雅·六月》中,反复吟唱了“‘王于出征,以匡王国’、‘王于出征,以佐天子’”;同样的,在《大雅·江汉》中,便以周天子的口吻写道:“整我六师,以脩我戎。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此类战争诗多以当代天子、诸侯为表现主体,描写了他们在抵抗侵略、平定叛乱中的功劳。同时强调天子的德政教化,在思想上力求让敌人不战而屈,让百姓感受到战争是由于正义而发生的。换言之,即战士们是为了国家的和平稳定而战。再来看《伊利亚特》中的希腊与特洛伊,二者似乎都不是诗人想要关注的重点。那么作者想要突出谁呢?答案很明显,主要是两位英雄——阿基里斯和赫克托耳。他们把战争当成展现其英雄品格, 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通过残酷血腥的战斗来展现自己的超人实力。诗人更想突出古希腊以个人利益为上、以冒险为荣的特征。这与我们传统的《诗经》所要传达的精神大相径庭。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差异呢?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首先是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希腊半岛三面环海,且又有数座山脉,限制了农业文明在此发展。因此希腊人大都依靠出海贸易经商赖以生存。而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位于肥沃的黄河、长江流域,更符合农业文明发展,形成农耕文明。前者更注重于个人精神,养成了冒险、尚武的性格;而后者则较为中庸,注重于互相合作,养成了安贫乐道、尚文的性格。这是造成《诗经》与《伊利亚特》诸多差异的根本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既然是农耕文明,就需要依靠土地来生存。中华民族生活的黄河、长江流域土地肥沃广阔,人民生活较为安定和谐,也就没有系向外扩张的念头。而除中华民族以外的各种外族却对这些土地垂涎三尺,伺机而动、是不是侵略中华

民族的领土。因此就会经常出现为保护耕地而发生的被动战争。而希腊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是发动侵略的外族,它们作为主动方,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战争目的、理由。且古希腊人崇尚向外扩张,骨子里就有一种强烈的战斗精神。这样也就诠释了为什么《诗经》中通常以保卫家园作为战争目的。

再者,社会文化上的差异也导致二者战争观念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了几千年融合、演化之后,形成了视君王为神灵的思想体系,人们默认君王有着独一无二的统治权利,对于君王可谓是恭敬顺从。因此产生了这样一定数量的战争诗,它们在叙写战争的同时,总免不了弘扬天子的功德。古希腊文化则把人的力量夸大,并神灵化。比方说在《伊利亚特》中,人类没有能力完成的事便可以依靠神灵来完成。除此之外,古希腊人还强调自由、注重个人的价值发展。古希腊这种开放自由的文化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也造成了二者战争观念的不同。

最后,我们把目光回到《诗经》本体上,传说它是由孔子搜集编纂的。这就是问题所在,搜集者有权利把不符合自己思想的诗篇删除,导致的结果便是目前的读者无法阅读到当时可能存在的其他独特风味的诗。因此,《诗经》中的战争诗与《伊利亚特》间的不同一定程度上还是要归结到儒学思想与古希腊思想的区别上去。

分析完过去,我们不妨着眼当下。即便已过去两千多年,《诗经》与《伊利亚特》中所传达出来的思想仍然存在。就比方说在领土争端问题上,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接连挑起许多中东战争,反映了他们好战的战斗精神;而中国则是以更加柔缓和平的态度处理这些争端,表现出东方热爱和平的战争观念。由此可见,目前中西方处理战争方面的事项时仍有沿用过去古人思想的痕迹。

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