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团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浓浓的绿纵横交织在石河子城乡广袤的土地上,绿色在田野和荒漠戈壁上绵延,像快乐跳跃的音符,律动成一曲献给绿洲的生命赞歌。

师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绿化工作,在绿洲外沿和风沙前沿营造大型防风固沙林,同时采取外围封育和保护荒漠植被、人工造林与封沙育林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不懈努力,城乡防护林体系初具规模,昔日原始、脆弱的自然荒漠逐步变为生机盎然的生态绿洲。

吹响荒漠化综合治理的号角

4月17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150团红旗招展,机声轰鸣,一支绵延数十公里的植树大军在戈壁荒漠上拉开了万人会战万亩环团基干林工程的序幕。

从2008年开始,150团在国家和兵团的支持下重点启动荒漠生态修复工程。目前,150团共栽植防风基干林5700亩、农田防护林12000亩、荒漠梭梭林34000亩、经济林11000亩、封沙育林面积达3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镇区绿化覆盖率达28%,人均占有绿地13.6平方米,道路绿化率达到100%,有34万亩荒漠植被纳入国家公益林项目管护。

石河子垦区14个团场中有8个团场3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部分土地深入沙漠腹地,约30万亩耕地受到沙化威胁。沙漠化给石河子垦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危害。

借鉴多方面荒漠化治理成果和师市荒漠化综合治理的实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石河子全面启动了荒漠化综合治理的生态建设工程。

150团计划用5年时间,每年进行万人会战,兴建总长100公里的环团防风基干林。今春进行四期工程,图为沙海万人大会战场面。

——营造防风固沙基干林,在沙漠与绿洲间营造宽30—50米的防沙基干林。

——在基干林北侧的沙漠中,建设3-5公里宽的荒漠植被保护区,采取封沙育林和人工栽植相结合的措施,加快以梭梭为主的沙生植物的恢复,提高沙生植被覆盖率,从根本上解决沙漠南移造成的沙化问题。

——完善农田防护林网。进一步完善在基干林南侧农田四周的农田防护林网,达到农田林网化标准。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对风沙前沿受风沙危害严重的农田退耕还林、还草。

通过荒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目前,石河子垦区已营造防风固沙基干林150公里、1.2万亩,同时承担了120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的管护任务,实行禁牧,架设钢丝围栏485公里。

2007年,垦区首批拿上林权证的石总场11连的职工们喜笑颜开。

2008年至2009年两年间,石河子垦区完成植树面积12万亩,退耕地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

石河子垦区现有农田防护林17.2万亩,12个团场(乡)先后通过了自治区、兵团农田林网化验收,与此同时,开展了绿色通道建设。绿色通道完成绿化1324公里,其中道路绿化664公里,干支渠绿化660公里。

据林业调查显示,现在石河子垦区沙区团场外围有120多万亩沙漠植被,盖度达到0.3以上。生态环境明显变化,沙漠戈壁植被面积的不断扩大,引来大批的黄羊等野生动物出没其中,连队也出现了成群的飞鸟。

师市农林牧局党委书记张智凌介绍,未来5年时间,师市将新增人工林14万亩,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道路、渠系绿色通道绿化贯通,建立起适应垦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体系。

林改劲风吹绿垦区

在新的历史时期,石河子林业工作在改革的风雨中艰难前行。上世纪末,老一辈军垦人栽种的条田林和道路林逐渐老化、死亡。在垦区各团全面实行土地承包的情况下,林业却一直在吃“大锅饭”。林业改革滞后造成的后果是,年年种树不见林。下一步怎么走?垦区的林业工作者们在摸索、探讨。

2004年,师市开始实施林权改革试点,坚持“谁造林、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允许职工、农民个人自主销售林木。同时,在确保林木成活和生长的前提下,林地间作收入全部归投资人所有,团场和乡不收取任何费用。此举调动了职工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并很快收到成效。

当年,石总场11连12户职工先后搞起了林业承包。通过几年的努力,职工们承包的12条林带计215亩67350棵树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栽种的3年幼林长势好过以前连里10年的老林。实施林业承包不仅使连队面貌大变样,而且产生了明显的效益。郭俊庚在40亩地里种了1万棵树,他依靠林地发展林下经济,林地里养的万余只鸡极为畅销,年收入10万元以上。郭俊庚按当年的市场价算了笔账:除了养殖的收入,他种的树木10年一个采伐期,每亩收益达10万元,再过几年,这40亩林地就能为他创收400万元。

2005年,121团8连职工赵林营个人投资造林。他一次性投资近5万元种植了40亩杨树,成活率达98%以上。142团、147团等团场(乡)在林业改革中,实行林床、林地双拍卖,新植林地全部由职工个人、民营企业投资完成。

这些成功的典型坚定了林业管理部门推行林权改革的信心。为了让职工吃上定心丸,2007年8月10日,石河子林业部门首批给石总场11连搞林业承包的郭俊庚等12户农工颁发了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印章、林地使用权为30年的林业产权证书。各团场连队的条田林承包者把农林和种植、养殖合理配置,通过间作、套种、养畜禽,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不仅提高了林地的土地、水资源的利用率,还促进了林木的生长,增加了经济效益。据统计,2009年石河子垦区退耕还林地间作种植棉花、小麦、打瓜、制酱番茄、西瓜等作物近4万亩,总产值3200多万元,同时养殖鸡、猪等畜禽13000多头(只)。

2008年,石河子垦区全面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建立“林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连其利”的林业发展新机制。

林权改革政策出台后,石河子垦区迅速掀起了一股林业承包的热潮。大量民间资本投向了林业。垦区新植林带由职工个人、民营企业投资经营,植树造林呈现出多元化投资趋势。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不仅极大地缓解了团场造林资金紧缺的局面,同时加快了团场改善生态环境的步伐。近几年,各团场造林成活率最低达75%,最高达到98%以上,生长量比林权改革前提高了一倍,生态效果显著。

截止到2009年,师市造林40015亩,其中16700亩由580户个人或民营公司完成。同时,垦区实施退耕还林改造79642亩,全部承包到位,由239户承包户或公司实施完成。林木灌溉推广滴灌节水技术,新建首部167个,建河水首部27个,铺设滴灌管道林地面积达73535亩,巨大的投资和建设主要由职工或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形式来完成。

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不仅缓解了团场造林资金紧缺的局面,同时民营企业进入林业建设,将新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注入林业生产,林业发展与团场发展实际、结构调整、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加快了团场生态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林业经济大发展。

改善沙漠生态环境的典范

150团位于天山北麓,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东、西、北三面环沙,深入沙漠腹地70公里,素有“沙海半岛”之称。1958年建团之初,团场的生态环境非常恶劣,大风一起,流沙铺天盖地,所到之处农田尽毁。据《一五0团史志》记载,从1958年到1988年的30年间,150团农作物累计受沙害面积达9.67万亩,其中4.27万亩绝收。残酷的自然环境,让150团广大干部职工意识到,要生存发展,首先必须要改善生态环境,扼制风沙灾害。因此团场在建团之初就启动了绿色生态工程。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展大规模的防风固沙林营造和荒漠植被保护工作以来,150团在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方面累计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用于改善团场周边的沙漠恶劣环境,筑起了以林业为主、林灌结合的荒漠防风固沙林、防风阻沙基干林、农田防护林、人居绿化防护林为主的四级生态保护“绿色屏障”。该团多年来显著的治沙成果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成为改造环境,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