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团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浓浓的绿纵横交织在石河子城乡广袤的土地上,绿色在田野和荒漠戈壁上绵延,像快乐跳跃的音符,律动成一曲献给绿洲的生命赞歌。

师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绿化工作,在绿洲外沿和风沙前沿营造大型防风固沙林,同时采取外围封育和保护荒漠植被、人工造林与封沙育林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不懈努力,城乡防护林体系初具规模,昔日原始、脆弱的自然荒漠逐步变为生机盎然的生态绿洲。

吹响荒漠化综合治理的号角
4月17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150团红旗招展,机声轰鸣,一支绵延数十公里的植树大军在戈壁荒漠上拉开了万人会战万亩环团基干林工程的序幕。

从2008年开始,150团在国家和兵团的支持下重点启动荒漠生态修复工程。

目前,150团共栽植防风基干林5700亩、农田防护林12000亩、荒漠梭梭林34000亩、经济林11000亩、封沙育林面积达3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镇区绿化覆盖率达28%,人均占有绿地13.6平方米,道路绿化率达到100%,有34万亩荒漠植被纳入国家公益林项目管护。

石河子垦区14个团场中有8个团场3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部分土地深入沙漠腹地,约30万亩耕地受到沙化威胁。

沙漠化给石河子垦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危害。

借鉴多方面荒漠化治理成果和师市荒漠化综合治理的实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石河子全面启动了荒漠化综合治理的生态建设工程。

150团计划用5年时间,每年进行万人会战,兴建总长100公里的环团防风基干林。

今春进行四期工程,图为沙海万人大会战场面。

——营造防风固沙基干林,在沙漠与绿洲间营造宽30—50米的防沙基干林。

——在基干林北侧的沙漠中,建设3-5公里宽的荒漠植被保护区,采取封沙育林和人工栽植相结合的措施,加快以梭梭为主的沙生植物的恢复,提高沙生植被覆盖率,从根本上解决沙漠南移造成的沙化问题。

——完善农田防护林网。

进一步完善在基干林南侧农田四周的农田防护林网,达到农田林网化标准。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对风沙前沿受风沙危害严重的农田退耕还林、还草。

通过荒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目前,石河子垦区已营造防风固沙基干林150公里、1.2万亩,同时承担了120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的管护任务,实行禁牧,架设钢丝围栏485公里。

2007年,垦区首批拿上林权证的石总场11连的职工们喜笑颜开。

2008年至2009年两年间,石河子垦区完成植树面积12万亩,退耕地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

石河子垦区现有农田防护林17.2万亩,12个团场(乡)先后通过了自治区、兵团农田林网化验收,与此同时,开展了绿色通道建设。

绿色通道完成绿化1324公里,其中道路绿化664公里,干支渠绿化660公里。

据林业调查显示,现在石河子垦区沙区团场外围有120多万亩沙漠植被,盖度达到0.3以上。

生态环境明显变化,沙漠戈壁植被面积的不断扩大,引来大批的黄羊等野生动物出没其中,连队也出现了成群的飞鸟。

师市农林牧局党委书记张智凌介绍,未来5年时间,师市将新增人工林14万亩,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道路、渠系绿色通道绿化贯通,建立起适应垦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体系。

林改劲风吹绿垦区
在新的历史时期,石河子林业工作在改革的风雨中艰难前行。

上世纪末,老一辈军垦人栽种的条田林和道路林逐渐老化、死亡。

在垦区各团全面实行土地承包的情况下,林业却一直在吃“大锅饭”。

林业改革滞后造成的后果是,年年种树不见林。

下一步怎么走?垦区的林业工作者们在摸索、探讨。

2004年,师市开始实施林权改革试点,坚持“谁造林、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允许职工、农民个人自主销售林木。

同时,在确保林木成活和生长的前提下,林地间作收入全部归投资人所有,团场和乡不收取任何费用。

此举调动了职工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并很快收到成效。

当年,石总场11连12户职工先后搞起了林业承包。

通过几年的努力,职工们承包的12条林带计215亩67350棵树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栽种的3年幼林长势好过以前连里10年的老林。

实施林业承包不仅使连队面貌大变样,而且产生了明显的效益。

郭俊庚在40亩地里种了1万棵树,他依靠林地发展林下经济,林地里养的万余只鸡极为畅销,年收入10万元以上。

郭俊庚按当年的市场价算了笔账:除了养殖的收入,他种的树木10年一个采伐期,每亩收益达10万元,再过几年,这40亩林地就能为他创收400万元。

2005年,121团8连职工赵林营个人投资造林。

他一次性投资近5万元种植了40亩杨树,成活率达98%以上。

142团、147团等团场(乡)在林业改革中,实行林床、林地双拍卖,新植林地全部由职工个人、民营企业投资完成。

这些成功的典型坚定了林业管理部门推行林权改革的信心。

为了让职工吃上定心丸,2007年8月10日,石河子林业部门首批给石总场11连搞林业承包的郭俊庚等12户农工颁发了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印章、林地使用权为30年的林业产权证书。

各团场连队的条田林承包者把农林和种植、养殖合理配置,通过间作、套种、养畜禽,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不仅提高了林地的土地、水资源的利用率,还促进了林木的生长,增加了经济效益。

据统计,2009年石河子垦区退耕还林地间作种植棉花、小麦、打瓜、制酱番茄、西瓜等作物近4万亩,总产值3200多万元,同时养殖鸡、猪等畜禽13000多头(只)。

2008年,石河子垦区全面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建立“林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连其利”的林业发展新机制。

林权改革政策出台后,石河子垦区迅速掀起了一股林业承包的热潮。

大量民间资本投向了林业。

垦区新植林带由职工个人、民营企业投资经营,植树造林呈现出多元化投资趋势。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不仅极大地缓解了团场造林资金紧缺的局面,同时加快了团场改善生态环境的步伐。

近几年,各团场造林成活率最低达75%,最高达到98%以上,生长量比林权改革前提高了一倍,生态效果显著。

截止到2009年,师市造林40015亩,其中16700亩由580户个人或民营公司完成。

同时,垦区实施退耕还林改造79642亩,全部承包到位,由239户承包户或公司实施完成。

林木灌溉推广滴灌节水技术,新建首部167个,建河水首部27个,铺设滴灌管道林地面积达73535亩,巨大的投资和建设主要由职工或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形式来完成。

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不仅缓解了团场造林资金紧缺的局面,同时民营企业进入林业建设,将新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注入林业生产,林业发展与团场发展实际、结构调整、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加快了团场生态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林业经济大发展。

改善沙漠生态环境的典范
150团位于天山北麓,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

东、西、北三面环沙,深入沙漠腹地70公里,素有“沙海半岛”之称。

1958年建团之初,团场的生态环境非常恶劣,大风一起,流沙铺天盖地,所到之处农田尽毁。

据《一五0团史志》记载,从1958年到1988年的30年间,150团农作物累计受沙害面积达9.67万亩,其中4.27万亩绝收。

残酷的自然环境,让150团广大干部职工意识到,要生存发展,首先必须要改善生态环境,扼制风沙灾害。

因此团场在建团之初就启动了绿色生态工程。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展大规模的防风固沙林营造和荒漠植被保护工作以来,150团在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方面累计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用于改善团场周边的沙漠恶劣环境,筑起了以林业为主、林灌结合的荒漠防风固沙林、防风阻沙基干林、农田防护林、人居绿化防护林为主的四级生态保护“绿色屏障”。

该团多年来显著的治沙成果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成为改造环境,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典范。

林权改制,调动了职工个人承包林地的积极性,包到户的林木不仅成活率高,且林深
树茂。

2006年,150团全面启动万亩环团防沙基干林造林工程。

团党委每年拿出造林专项资金500万元,建设万亩环团防沙基干林造林工程,总工程为五期,每期2000亩。

目前,工程已进行到第四期。

全线竣工时,在150团的东、西、北三面将形成一条长100公里、宽80米、总面积1万亩的防沙阻沙基干林。

从2007年开始,150团先后对8470亩基干林、12030亩农田道路林、1500亩庄园林、7000亩经济林进行林权置换,做到林随地走、产权明晰、依法管理、采伐自主。

并对30.4万亩公益林进行“四禁一封育”(禁牧、禁伐、禁采、禁猎、围栏封育)。

在此基础上,团场还利用节水滴灌,在沙生植被上接种大芸6000亩,推广种植文冠果6000亩,沙棘6000亩,并以此为基地,做大沙漠特色经济。

到2009年,全团已拥有林地37.5万亩。

其中封沙育林34.4万亩(公益林30.4万亩,宜林荒地4万亩),退耕还林地6000亩,人均拥有林地19亩,全团森林覆盖率为38%,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

莫索湾垦区气象站提供的资料表明,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相比,150团平均湿度已由60.05%提高到现在的61.5%,年蒸发量由2039毫米降至1887.1毫米。

生态环境的改善,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团场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皮棉单产从1980年的48.5公斤提高到2009年的156公斤,职均收入从不足4000元提高到5.2万元。

同时也带动了150团场农林业、餐饮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

150团林业累计为团场建设提供木材12000余立
方米,通过更新累计生产木材3.6万立方米,林业产值达720万元。

目前,全团活立木储量3.2万立方米,价值4800万元。

同时,团场的绿洲林网和奇特的沙漠地貌及植被也吸引来了外来投资者的目光。

2009年,团场通过客商投资建成“驼铃梦坡”沙漠旅游景区,国内外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旅游高峰期,游客达5000多人次,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150团通过努力,把荒漠变绿洲,先后荣获“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单位”、“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全国环境优美镇”、“三北防护林建设突出贡献单位”、“自治区植树造林先进单位”、“兵团条田林网化建设先进单位”、“兵团经济建设红旗团场”、“西部大开发兵团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十个团场之一”等荣誉称号。

石河子垦区林业资源概况
地区:新疆自治区石河子市发布时间:2010-8-5 13:56:53 行业:生物质能

•资源概况

石河子垦区开发建设50年来,历届党委政府带领群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城乡防护林体系初具规模,石河子为垦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石河子垦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昔日脆弱的荒漠生态逐步改变成为生机盎然的绿洲生态。

2002年年末,垦区现有人工林保存面积31.19万亩,其中防护林18.8万亩,防沙基干林1.1万亩,经济林3.63万亩,用材林0.22万亩,其它林4.41万亩,退耕还林3.03万亩。

林木蓄积117万方。

同时人工封育保护荒漠植被302万亩。

1、农田防护林18.8万亩,有15个团场(乡)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垦区农田防护林占
耕地面积比率达6.5%。

2、推广“一口井、一家人、一条林、一群畜、一块地”的“五个一”
管理模式,营造防沙基干林1.1万亩,146公里。

3、绿色通道绿化完成1324公里,其中:道路绿化664公里、干支渠660公里。

4、封育保护荒漠植被302万亩,荒漠植被保护区已见雏形。

垦区沙区团场学习150团治沙经
验,开展荒漠植被的营造和保护,推广沙生灌木节水造林技术,人工营造保存梭梭4.41万亩。

同时禁樵限牧,封沙育林,荒漠植被盖度明显提高。

5、垦区经济林(果园)3.5万亩,2002年果品产量1.1万吨,产值约2200万元。

6、农场园林化城镇、园林化单位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121团、122团、135团、142团、143
团、150团等团场的城镇园林初具规模。

7、垦区出台了两个林业改革文件,《农八师石河子市鼓励和扶持全社会兴建造林绿化基地
实施办法》(师市办发[2001]6号)(以下简称四荒造林文件)和《农八师石河子市鼓励和扶持
全社会营造农田防护林实施办法》(师市办发[2001]77号)。

四荒造林文件已经在社会上引起反响,目前师市已有1.5万多亩荒山、荒地被15户人家承包兴建造林绿化基地。

石河子垦区
石河子垦区
石河子垦区(兵团八师、石河子市)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面积7529平方千米,人口72万人,常住人口6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2万人,占5.4%。

自治区县级直辖市——石河子市位于垦区中部,行政区域面积460平方千米,规划面积150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30平方千米,人口29万人。

八师和石河子市实行一个党委领导,领导班子分设,部门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体制。

八师管辖18个团场、2个河系管理处和160多家工交建商企业,其中预算内企业35家。

石河子市辖5个街道办事处和一镇、一乡。

平均海拔高度450.8米。

石河子垦区原是古老的游牧区。

早在清乾隆年间即有小量兵屯开垦,以后召集民众垦种,逐渐形成村落,后因战乱,群众大部分逃往它处,至解放前只有少量少数民族散居在此从事农牧业生产。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22兵团(后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6师(后改为农八师)及25师(后改为农七师)一部,到此开荒生产。

石河子垦区地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管辖垦区全部农牧团场和石河子的大部分工矿企业,师部驻石河子市。

1985年6月,正式成立市人民政府,农八师和石河子市实行一个党委领导的体制。

垦区地形由南向北依次为天山山区、山前丘陵区、山前倾斜平原、洪水冲积平原、风成沙漠区。

土壤多系灰漠土、潮土、草甸土,土质多系砾质土、沙质土、粘质土等。

经过军垦几代人的努力,山区、丘陵区已成为水草丰美、盛产“军垦型”美利奴细毛羊的优美牧场;其他各区也由昔日的荒原、苇湖、碱滩开垦成肥沃的良田。

益母草、仙鹤草、薄菏、荆芥、
防风、甘草、枸杞、柴胡等140种。

常见乔木有杨、柳、榆、白腊;灌木有梭梭柴、红柳、沙枣。

北部沙漠区蕴藏有石油,南山有煤矿可开采。

石河子垦区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即东径
84'58"-86'24",北纬43'26"-45'20"。

全垦区面积7529平方公里,自治区直辖市-石河子市位于垦区中部,南倚天山,东以玛纳斯河为界与玛纳斯县为邻,南、西、北三面与沙湾县环接,行政区域460平方公里。

东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150公里,西距霍尔果斯口岸500公里。

新疆和平解放后,沙湾县在石河子设区。

1958年,撤区成立星火人民公社。

1950年,兵团石河子管理处、水利工程处及26师等单位先后进驻石河子,在兵团统一领导下,开始建城。

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逐步形成规模且日益宏大。

1975年4月,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同年6月成立石河子地区。

197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石河子市。

石河子地区辖石河子市、沙湾县、玛纳斯县和农八师以及农七师部分农场共18个农牧团场。

1979年,石河子地区撤销,保留石河子市,同时成立石河子农工商联合企业,与石河子市合署办公。

垦区平均海拔300-500米左右,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炎热,年平均气温7.5℃-8.2℃,日照2318-2732小时,无霜期147-191天,年降雨量180-270毫米,年蒸发量1000-1500毫米。

垦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地表有河水、泉水,境内有玛纳斯河、宁家河、金沟河、大南沟河、巴音沟河等五条河流,河水年径流量15.3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3亿立方米。

建有大中小型水库11座,蓄水总量4.33亿立方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