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途径_陶喜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3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8No.32008年5月 Journal of South -C 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 ciences) M ay 2008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途径

陶喜红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传媒界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途径来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实意义;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08)03-0178-04

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已由过去的“信息短缺时代”变为现在的“信息过剩时代”。面对过剩的信息,人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则处于一种“短缺状态”,而提高受众媒介素养应该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一剂良方。作为当代大学生,对媒介的理解、批判和利用情况如何,直接影响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发展,同时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在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应该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

一、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缘起及其内涵“媒介素养”,或称媒介教育、媒介素质,是一个外来词。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ER.Leav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ys T ho mpson)合作出版了文学批评著作《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Culture and Env ir onment :T he Tr aining of Critical Aw areness),提出了“文化素养”概念。该书的核心观念是文化保护,即保持本国文化传统、语言、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纯正和健康。从这种观念出发,文化教育的目的被理解为“甄辨与抵制”,即教育孩子们如何“抵抗”媒介,这就是所谓的“免疫”范式。通过这种教育,使学生能够防范大众传媒的错误引导,从而树立自己的价值观。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一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随着通俗文化的发展,学者们对媒介功能的认识不断提高和深入,对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由此前的“甄辨与抵制”转为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这一阶段也被称为“大众文艺”范式,它并不是要求学生片面地反对媒介、排斥媒介,而是学会区别、判断和

欣赏媒介。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后,媒介素养研究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表现”范式阶段,认为媒介素养教

育的首要任务不是讨论媒介透明与否的问题,而是讨论媒介的“表现”意义,包括媒介是怎样表现真实的,怎样辨析渗透其中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等。此后,由于官方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针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这一过程中,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先后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课程。与英、法等国相比,我国全面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未开展起来,重视程度不够。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有些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但大都停留在介绍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情况以及一些相关理论。

对于媒介素养,目前有很多定义。英国传媒教育专家大卫・布金汉姆给媒介素养下的定义是:“媒介素养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1]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者詹姆斯・波特认为:“媒介素养是一种观察方法,为了解读我们所遇到的信息时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我们通过知识结构来建构我们的方法。而要建构知识结构则需要工具和原始资料,工具是我们的技巧,原始资料则是来自于媒介和现实世界的信息。主动采用指我们不但知晓信息,而且还会不

断与信息互动交流。”[2]现在为较多人所认同的是1992

年美国媒介素质研究中心所下的定义:媒介素质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从这里不难看出,媒介素质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

178

收稿日期:2007-03-10

作者简介:陶喜红(1974—),男,河南省固始县人,中南民族大学讲师,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传播学。

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3]。国内近年来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有学者认为,大众传媒素养,一是指现代社会里的大众对于传媒、传媒信息和传媒专业人员本质特征的一种基本认识和解读、评判、接受、利用传媒信息的实际能力。二是指对于大众进行这种基本认识和实际能力教育和培养的过程[4]。从目前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可以看出,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2)培养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3)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辨认能力和免疫力。(4)学会有效利用大众传媒为自己生活、工作、发展服务。实际上,把国内外学者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媒介素养的内涵主要涉及受众认识大众媒介、参与大众媒介和使用大众媒介等三方面。

二、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

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改变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也有较大帮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学生媒介素养亟待提高。由于国内非新闻专业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他们在媒介素养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媒介认识、媒介使用和媒介批判能力等方面。

其一,大学生对媒介性质的认识参差不齐。在针对武汉市大学生的调查中,分别有63.6%和68.6%的被调查者认为《湖北日报》、《长江日报》不是党报,还有6.1%的被调查者认为《南方周末》是党报。这说明武汉大学生对于媒介的属性认识情况存在严重的不足,很多人搞不清楚党报与非党报的概念与界限[5]。这些常识性错误本来不应该在大学生身上出现的。其二,大学生对媒介的理性消费有待提高。有人曾经对福州一所高校11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上网的目的为上网交友的占35.3%,玩游戏的占38.5%,听音乐、看电影的占27.6%,网恋的占27.0%,查阅资料的占21.2%[6]。另据调查显示,在南京,经常通宵上网者占大学生人数的7%左右,其中认为上网对正常学习和生活影响很大的占4.1%[7]。这些现象表明,有些大学生在媒介消费方面的自制能力并不是很强,亟待必要的引导。其三,大学生对媒介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有待提高。在武汉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中发现,有32.9%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有时能抵御媒介暴力和媒介色情的诱惑,10.2%的大学生则不能抵御媒介暴力和媒介色情的诱惑[5]。另有调查显示,半数左右的大学生浏览过黄色网站,并有沉溺其中的个案[8]。可见,有些大学生对不良信息还没有产生足够的“免疫力”,对不良传播行为也没有树立正确的态度。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十分必要。

2.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的客观要求。当代大学教育正在迈向素质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性、整体性的概念,大众传媒在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美国学者德弗勒・鲍尔-洛基奇指出:“虽然媒介自成一个行业,但它们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的社会之中,在有限的程度上,它们已经成为我们教育体制的一部分。”[9]

由于我国目前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高等教育的一些教材虽然包含了有关媒介的知识以及运用方法的内容,但比较零散,不系统。总体上来说,我国高校目前还没有把正规的、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来。现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要不断培养口径宽、见识广、能力强、基础厚、素质高的学生,就要求高校不断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使其不光是“专才”,而且是“通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近年来,大学生素质教育受到广泛重视,但也应当看到,目前高校推行的素质教育对媒介素养教育则有所忽略。高校教学中应该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使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操,这样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

3.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很好的平台,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媒介素养的提高,可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可以分成人际传播方式、组织传播方式、大众传播方式等。其中,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来已久。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学生运动中,经常利用报刊、广播等大众媒介来号召学生参加革命运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媒介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全新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其教育效果非同寻常。调查显示,大众传播在影响人们思想变化的诸因素中,约占70%-80%,其他途径如开会、传达文件、

179

第28卷 陶喜红: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