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地基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11 A A 10 9
2 u1 bK
2
13 11 A A 10 9
单位水平力时,墙顶转角及水平位移
2 2 2 u1 bK
2 10 13 A u2 bK 9 10 A

l为梁的长度(即边墙高度),为弹性 地基梁的弹性特征值
Kb 4EI
4
(2)弹性地基梁在梁端荷载作用下的 梁端位移计算(仍然采用叠加原理)
① 边墙为短梁
当墙顶作用一单位力矩时,墙顶所产生的转
角和水平位移
4 1 bK
3
11 12 A A 10 9

uc x1u1 x2 (u2 fu1 ) u p uc c K
(4)边墙内力和位移计算

墙端初参数:
c c c c
墙顶 c 点的作用力M 、H 和位移 、u 求得后

利用弹性地基梁的初参数公式求得边墙 各截面的内力和位移:式(5.4.22)


边墙为短梁时,距墙顶为x的任一截面的 内力和位移的计算公式如下
单跨结构
多跨结构
底部为组合的弹 性地基梁
(2)计算原理 弹性地基上平面框架的内力计算仍可采用结构力学中 的力法,只是需要将底板按弹性地基梁来考虑。 以单层单跨矩形框架结构为例。
计算图式
基本结构
X 1 11 X 2 12 X 3 13 1p 0 X 1 21 X 2 22 X 3 23 2p 0 X 1 31 X 2 32 X 3 33 3p 0
同理计算
ik ip

利用弹性地基梁理论计算bik和bip。(表格法) M M
l l
x

l


y
l
计算思路:
根据附表5、附表6,查取单位力作用在底板两端,引起的两端的
角变系数 计算出拱顶单位力、外荷载作用下底板两端产生的集中力R和弯矩 M; 根据底板两端单位力引起的角变系数和两端的集中力和弯矩,计 算底板两端产生的转角 计算单位力作用下,弹性地基底版在拱顶切开处产生的单位位移 和荷载位移
5.4

弹性地基梁法
1. 直墙拱形结构计算
(1)计算原理
①结构 拱圈支承在弹性地基
梁上的弹性固定无铰 拱 边墙双向弹性地基梁

②弹性反力
拱圈:任意截面弹性反力荷载图形假设为二
次抛物线,作用方向为径向;计算公式 (5.4.1);
cos b cos i i c 2 2 cos b cos c
l
l y

l
x
l


例5.4.1
计算示意图

典型方程:结构对称,荷载对称
X 1 11 X 2 12 1p 0 X 1 21 X 2 22 2 p 0

利用图乘法计算基本结构在单位力及外荷载作用下的变 位
ij
MiMk ds EI
1 11.424 (2 5.712 ) EI EI
b22 2 3 A 2
34.272 EI


在外荷载作用下 外荷载作用下,弹性地基梁(底板)的变形使框架切口 处沿X1及X2方向产生位移 计算时应分别考虑外荷载传给地基梁两端的力R及弯矩 M的影响。
P314
Pl2 =表中系数 EI
b2 p b1p
214 .56 · h EI

将以上求出的相应数值叠加,得系数及自由项; 代入典型方程求未知力
X 1 11 X 2 12 1p 0 X 1 21 X 2 22 2 p 0

计算内力 上部结构(除底板),根据结构力学的知识

即可解出赘余力,然后按下式
M ip M X 1p X 2 p yi 0 N ip N ip X 2 p cos i
0 ip

求解结构内力
拱圈在拱部单位弹性反力图作用下的计 算公式与主动荷载的情况相似; 从上述结果可求出拱部在主动外荷载和 单位弹性反力作用下最后的内力 。 此时墙顶位移利用叠加原理,并附加方 程。可解出墙顶的所有参数。
M i M 1i X 1 M 2i X 2 M ip Ni N1i X 1 N 2i X 2 N ip
底板的内力计算
按弹性半无限体计算地基梁的内力,在梁上受集
中力和受力矩荷载进行叠加。
基本结构
若结构对称,荷载对称,则X3=0,典型方程只有两个。
单位位移 荷载位移
ik
ip
分为底板部分和其余部分的和;底板部 分按弹性地基梁中的计算,而其余部分 则按结构力学的方法计算。
框架基本结构在单位力 X k =1 作用下, X i 方向产生的位移
底板按弹性地基梁在单位力 X k =1 作用下,切口处 x i 方向的位移
2 2
边墙:用弹性地基梁的方法计算

③附加一个方程:墙顶变位
c c K
④拱圈内力的计算:在原理上与弹性固 定的高拱结构完全相同 ,只是计及墙顶 变位 ⑤边墙:作为弹性地基上的直梁来计算

边墙

弹性地基梁,按其换算长度l的不同, 可分为3种情况:
① 长梁
l ≥ 2.75
② 短梁 1<l<2.75 ③ 刚性梁 1≥l
单位力作用下

单位力作用在底板两端,引起的两端的 角变系数(P313附表5、附表6) 首先计算出弹性地基梁的柔度指标t:
E (1 c2 ) l t 10 E c (1 2 ) d 查M=1N· m作用下在α=1,ξ=1处的转 角变系数
3


=-0.952(表中系数)
ik ik bik ip ip bip
底板按弹性地基梁在外荷载 q 作用下,切口处 X i 方向的位移。
框架基本结构在外荷载作用下, X i 方向产生的位移(不包括底板)
求矩形框架 的内力

上部结构

N M M N
根据冗余力可X1、X2和X3计算出上 部框架的内力; (叠加法) 底板的内力根据弹性地基梁方法求出。

主动侧压力e=1时,墙顶的转角及水平位移
4 3 A e A bK 9 10
1 ue bK

14 15 A A 10 9
式中 A,n及φ1~φ4,φ9~φ15见教材310~ 312
在单位力X1=1作用下,框架切口处沿X1方向的相对角位移为
b11 2 A1
1.904 1 2 3.81 EI EI
同理,在X2=1作用下,使框架切口处沿X1方向产生的相对角位移为
b21 b12 2 A 2
的相对线位移为
在X2=1作用下,由于弹性地基梁的变形使框架切口处沿X2方向产生

βc uc ——拱脚(墙顶)最终位移值,
u c M c u1 H c u 2

源自文库
c M c 1 H c 2
根据地基局部变形理论求得边墙各截面 的抗力为
Ku
§5.4 弹性地基梁法
2、弹性半无限平面地基上的闭合框架的计算方法 (1)计算图式的建立 不考虑支托的影响,矩形框架结构的杆件简化为等截 面。 因结构在荷载作用下,跨度变化不明显,设计中不考 虑地层的侧向抗力。 边墙底及梗肋、立柱底端及梗肋为刚度无限大的刚性 梁,在这些部位只有竖直沉降和转动而无变形;中间 底板则为定长度或无限长度的弹性地基梁;基底反力 按弹性地基梁计算。 结构底端的摩擦力较大,底部无水平位移。
AM 在单位力X1=1作用下,A点产生弯矩:
MA=1kN· m(顺时针)
=表中系数
Ml EI

根据 MA=1 kN· m,按照弹性地基梁计 算,在α=1,ξ=1处,产生的转角
A1 0.952
(1) 2.0 1.904 EI EI
A2
(3) 2.0 5.712 0.952 EI EI
u cp ( X 1p fX 2 p )u1 X 2 p u 2 u
0 cp


式中:
M 1 H 2
0 cp 0 cp 0 cp
u M u H u2
0 cp 0 cp 1 0 cp


带入冗力方程,得:
X 1p 11 1)+X 2( 12+f1 2 ) (1p c0p ) 0 ( p 2 X 1p 21 f1 u1)+X 2( 22+u 2 2 f 2 f 1 ) ( p 0 0 (2 p f cp ucp ) 0
(3)拱圈内力计算

计算图示

计算拱部在主动荷载作用下的典型方程
X 1p 11 X 2 p 12 1p cp 0 X 1p 21 X 2 p 22 2 p f cp

u cp 0
0 cp
拱脚位移
cp ( X 1p fX 2 p ) 1 X 2 p 2
AR
40 2.0 2 40.4 顺时针转动 0.252 EI EI
40 2.0 76.16 逆时针转动 EI EI
AM 0.952
由此计算切口处X1、X2方向的变位:
b1p 2( AR
71.52 40.4 76.16 AM ) 2 EI EI EI
K K 1 M u c 3 c 4 M c 1 H c 2 2 2 4 3 2 K K H u c 2 c 3 M c 4 H c 2 2 2 3 2 2 2 u c 4 c 1 M c 4 H c 3 K K 1 2 3 u u c 1 c 2 M c 3 H c 4 2 K 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