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糖尿病200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糖尿病200例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方法、临床疗效。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200例,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治愈率明显优于其他方法、截肢率、死亡率低于其他方法。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比较可靠,可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改善近期疗效。

【关键词】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疗法;临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病例均系学院2007~2009年有完整资料的糖尿病足患者,共200例。其中男112例,女88例,年龄31~92岁,平均(59.62±62.8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2年,平均(6.83±17.32)年。干性坏疽40例,湿性坏疽90例,混合性坏疽70例。病情程度:轻度40例、中度80例、重度80例。根据糖尿病足的特点,采取强化全身中西医结合疗法与积极局部处理相结合的治疗方案。

1.1全身治疗①控制血糖:严格糖尿病饮食、轻度及部分中度患者仅口服降糖药选用达美康、二甲双胍等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应用,若口服降糖药不能控制血糖可用胰岛素控制,尽量使血糖控制在8 mmol/l以下;②抗感染:一般早期即采用静脉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亦可根据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③改善微循环:一般可予潘生丁、阿斯匹林肠溶片,也可静脉滴注脉络宁注射液、前列腺素e1、降纤酶、东菱g栓酶等以起到扩张血管、栓抗凝作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症状及复查凝血指标;④支持疗法:

部分患者全身情况较差、严重营养不良,可给予白蛋白、能量合剂及输少量新鲜血等治疗,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1.2中医辨证治疗目前国内对糖尿病足尚无统一的辨证标准。笔者从整体出发,根据其全身与局部情况,按中医辨证分为气阴两虚型、热毒湿盛型及气血两虚型。①气阴两虚型:患足暗红肿胀或干枯焦黑、溃破腐烂、疼痛剧烈、疮流血水,肌健坏死则脓水剧臭,伴有高热烦躁或有寒颤、口渴、心悸气短、大便秘结、舌红苔剥,脉象细而无力或有结代、蝮阳脉微弱或消失。治以养阴益气、和营解毒,药物组成:黄芪30g、人参10g、玄参30g、全当归20g、牛膝20g、丹参30g、银花30g、地丁30g、连翘30g、杭芍45g、白花蛇舌草30g;②热毒湿盛型:患足紫红肿胀、足趾坏疽溃烂、迅速向四周扩散,疮色灰黑,掀为污浊秽水,腥臭难闻,疼痛剧烈,待脓疮渐脱、脓渐黄稠、全身出现壮热口渴、烦躁不安、舌红苔黄或红绛少苔,脉象滑数,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治以清热降火,和营解毒,药物组成:知母20g、玄参20g、黄柏20g、黄苓20g、远志12g、桃红12g、赤芍20g、白芍45g、银花30g、白花蛇舌草30g、连翘20g、地丁30g、甘草10g等

2 结果

2.1近期疗效结果见表1。

经x2检验,管袢瘀血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血液流速变化治疗后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管袢清晰度变化治疗后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改善微循环的管袢

瘀血及管袢清晰度,且以改善管袢瘀血较显著。

3讨论

由于患者身体条件的差异,血糖控制水平的不同,继发的血管及

神经病变程度、病变性质的不同或受病变处于进展期或稳定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来的症候复杂多变。但其病机关键是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两虚、气血两虚为主。标实指因虚而致内热、痰阻、湿热,病变初期患者多表现为气阴亏虚,火毒炽盛等虚实夹杂征象。后期的患者病程既久,耗伤正气,多表现为以虚为主、或是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在明确患者的不同的辨证特点、施以相应的扶正祛邪之法。扶正即益气养阴、滋阴降火、气血双补等法以固本;祛邪即解毒、和营(化瘀通脉)、托毒外出。严重坏疽感染若正不胜邪、疽毒内陷、中毒症状严重则病情危险。糖尿病足患者整体症状与局部症状有时不相符合,如局部症状以湿热毒邪为主,而全身症

状以气阴亏虚为主。指出我们在临床治疗中,不仅要分清正虚与邪实的关系,而且要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我们应用消疽合剂使全身情况好转,正能胜邪、局部气血恢复运行赢得了保留肢体的一系列疗法的时间大部分病例保留了肢体。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能够较好的改善微循环减轻下肢血管病变、保留患肢,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常柏,胡承晓,等.中西医结合点状植皮法治疗糖尿病坏疽98例.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1,2:56-57.

[2]李云平.“消疽1号”对糖尿病足坏疽微循环变化临床研究.2000级硕士研究生毕业暨学位论文,200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