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德格尔的自由、沉沦和异化:人的本真存在和非本真存在
(1)人的自由和超越: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先行于其自身的此在。
(2)人的沉沦和异化:此在失去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约束,甚至被后者所吞没。
(3)此在的基本情绪--畏
此在在世的基本结构是烦,而烦的展开状态是通过畏来现身和领会的。
(4)向死而生
a/ 基于时间性来理解烦的结构
人既不是现成的,也不是应手的,而是与自己相关,对自己负责的存在者。
时间性赋予存在有限性,有死性——使此在无法完全把自己遗忘。
b/ 死亡是人存在的终极可能性
死亡是自身性的保证:人皆有死,但是死亡永远是个人的事
(5)良心的呼唤
良心的呼唤正是表明此在已果断地选择了其最本己的存在,展现为当下个别化的此在,使此在在的在世成为本真的在世。
人的存在:
任何一个存在者均有其存在。只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才能在其存在过程中提出和追问存在问题,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被他称为此在。
人是“终有一死者”。死既是“无”的问题,又是“有”的问题。此在是先行去死的存在。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指的是什么,他的理论与认识论上的问题有何关系?
哥白尼革命:意指彻底的变革。因为以往欧洲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等天体围绕地球运转。但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地心说思想,其变革意义非凡,影响巨大。
哥白尼革命: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康德的哲学革命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通过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来确立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则通过对认识能力的限制为自由开辟道路,而且这后一方面真正体现了康德哲学的根本精神。
康德对理性认识能力的批判是其哲学思想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他对理性的全部领域进行了考察,从而形成了由三大批判组成的“批判哲学”:第一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考察理性的认识能力,康德称之为“理论理性”;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考察理性的实践能力或者说意志能力,康德称之为“实践理性”;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考察的“判断力”则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起沟通作用的中间环节。
如何理解诗意的栖居:
我们的栖居为住房短缺所困挠。即便不是这样,我们今日的栖居也因劳作而备受折磨,因趋功逐利而不得安宁,因娱乐和消遣活动而迷惘
无论在何种情形下,只有当我们知道了诗意,我们才能体验到我们的非诗意栖居,以及我们何以非诗意地栖居。只有当我们保持着对诗意的关注,我们方可期待,非诗意栖居的转折是否以及何时在我们这里出现。只有当我们严肃对待诗意时,我们才能向自己证明,我们的所作所为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对这一转折作出贡献
如果诗性智慧照耀审美人生,同时在“诗意地栖居”中使生命的本真存在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那人生的感动就不言而喻。“一炷心香洞府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水一心法,一石一禅心”,所言即是如此。
如何理解先天综合判断及其理论意义?
康德认为“先天综合判断”具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的谓词不包含在主词之中,是从外面添加到主词概念上去的,二是主词和谓词的联系具有普遍的必然性,因而又是“先天的”。所以,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才是真正的知识,既增加知识内容又具有普遍必然性。
所谓“先天性综合判断”就是既具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同时具有普遍必然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科学知识。换言之,如果有科学知识,如果有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那么就意味着我们的知识既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同时具有普遍必然性,这就是衡量一种知识是不是科学知识的标准: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把先天综合判断作为批判哲学的中心问题,从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三方面来解答这个问题。他在<纯粹理性批判>里,提出科学知识的可能性;在<实践理性批判>里提出道德意志先天法则的客观有效性;在<判断力批判>里提出快与不快情感判断的普遍必然性,都是以先天综合判断为依据。
先天综合判断的提出,表现出康德哲学力图克服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片面性的调和倾向。但康德所强调的是理性的先
天性,认为没有理性的先天因素,经验知识、实践道德和审美活动都不可能。
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之间有什么关系?
审美意识超越道德意识
1. 审美意识不像道德意识那样关心现实的存在物,不计较利害
2. 道德意识总是预悬着一种目的,道德应然,审美意识则是自然而然
3. 道德意识中总有己与人的区别,而审美意识则是人与物、人与人相融合的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包含哪些内容?
社会契约论的主要表述是探究是否存在合法的政治权威,“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他所说的政治权威在我们的自然状态中并不存在,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社会契约。
人是生而自由且平等的,国家只能是人民自由协议即“社会契约”的产物,如果自由被强力所剥夺,则被剥夺了自由的人民可以用与被剥夺自由同样的方法推翻政府统治,夺回自己的自由。
在社会契约中,每个人都放弃天然自由,而获取契约自由;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只有每个人同等地放弃全部天然自由,转让给整个集体,人类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约自由。
他阐明政府必须分成三个部分:主权者代表公共意志,这个意志必须有益于全社会;由主权者授权的行政官员来实现这一意志;最后,必须有形成这一意志的公民群体。他相信,国家应保持较小的规模,把更多的权利留给人民,让政府更有效率。
人民应该在政府中承担活跃的角色。人民根据个人意志投票产生公共意志。如果主权者走向公共意志的反面,那么社会契约就遭到破坏;人民有权决定和变更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力,包括用起义的手段推翻违反契约的统治者。
如何理解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
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
第一个正义原则: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平等自由原则)。主要涉及权利和义务的分配
第二个正义原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
(2)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这个原则涉及到地位、收入、财富包括权力的分配
罗尔斯的两个优先规则
第一个优先原则(自由的优先性):两个正义原则应以词典式次序排列,因此,自由只能为了自由的缘故而被限制。这有两种情形(1)一种不够广泛的自由必须加强由所有人分享的完整自由体系;
(2)一种不够平等的自由必须可以为那些拥有较少自由的公民所接受。
第二个优先规则(正义对效率和福利的优先):第二个正义原则以一种词典式次序优先于效率原则和最大限度地追求利益总额的原则,公平机会又优先于差别原则,这也有两种情形(1)一种机会的不平等必须扩展那些机会较少者的机会;(2)一种过高的储存率必须最终减少承受这一重负的人们的负担。
审美的本质是什么?
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
审美意识是一种不受限制的自由,超越主客的限制,是一种不受限制的自由,它根本不在乎存在不存在,所以它本质上是一种最大的自由。
在审美活动中,现实世界不再是经验的世界,而是失去了“内容”的“形式”。因此,美不在于事物的实体或属性,而在于超现实的内容即审美意义。
道德与自由之间有何关系?
审美意识通向自由,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则是自由
1. 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
1)自由
自由乃是道德律的存在理由。
任意的自由与自由意志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