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最新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同时,神经系统定位征一般较明显,如出现中枢性面瘫、失语、肢体瘫痪等,如不及时清除血肿,会出现 脑部症状、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严重危及病者生命。
2020-11-19
7
• 硬膜下血肿的分类 :
• 1、急性期:3天以内;
• 2、亚急性期:4天—3周;
• 分类:早中晚三期
• 3、慢性期:3周以上。
2020-11-19
9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2020-11-19
10
• 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等。
• 年龄不同的硬膜下血肿病人,其临床表现可各有特点。青壮年由于血肿的压迫,使脑静脉回流发生障碍, 引起脑水肿,产生颅高压症状。而老年患者,因脑萎缩颅内间隙相对增大,颅高压症状相对较轻。动脉硬 化患者,容易出现神经及精神症状。
2020-11-19
5
CT鉴别诊断:
• 1、多成梭形;CT值50-70Hu; • 2、内缘光滑锐利; • 3、急性期质地较均一; • 4、常有骨折; • 5、中线结构移位较轻; • 6、局限,不越过颅缝。
2020-11-19
6
三、临床特点对比:
• 硬膜外血肿:一般常有明显外伤病史,伴有颅骨骨折损伤血管而出血,尤其是动脉性出血,因此病程多为 急性或亚急性,慢性极少,故伤后昏迷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改变和生命体征表现,如 头痛、恶心、呕吐,呼吸、脉搏缓慢,血压升高。
1、硬膜外血肿: 典型者为双凸透镜形,边缘整齐、锐利 密度均匀;少数者不均匀,系再出血、CSF进入或有气体影 急性期血肿
CT为高密度;MRI /T1为等信号,T2为低信号 亚急性/慢性期血肿
T1及T2均为高信号
2020-11-19
4
• 2、硬膜下血肿: • 典型血肿为新月形,厚度较薄;
亦可为带状影 • 可因CSF进入或反复出血,致血肿密度不均匀 • 大量SDH可引起弥漫性占位效应,致灰、白质界面内移,中线结构对侧移位
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鉴别 5月19日CT室阅片学习
2020-11-19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1
一、形成机制不同
1、硬膜外血肿(EDH) 形成机制 颅骨骨折(90%)致脑膜中动脉(71%-80%)或前动脉破裂出血,少数者系静脉窦或静脉破裂所致。 血液聚集在硬膜外间隙形成局限性血肿,一般不超过颅缝,但可越过中线。
注:脑膜中动脉是布于硬脑膜的一条主要动脉。颈外动脉的终末支。颈外动脉分出上颌动脉,上颌动脉在 下颌颈深面至颞下窝,经翼内,外肌之间至翼腭窝.主要分支有脑膜中动脉,向上穿棘孔入颅腔,分前,后支,贴颅骨 内面走行,分布于颅骨和硬脑膜.
2020-11-19
2
2、硬膜下血肿(SDH) 形成机制 减速性损伤,头颅在快速运动中受阻,发生在着力点对侧称为对冲伤,约半数合并脑实质的挫裂伤. 血液聚集在硬膜下间隙形成较广泛血肿,可覆盖整个大脑半球表 面、扩展至半球间裂沿大脑镰分布,但不能超越中线至对侧
! 60% !出血来源多为桥静脉或皮质小静脉。桥静脉是链接大脑浅静脉和静脉窦之间的纽带静脉,一般都是游离的。
2020-11-19
8
硬膜外血肿好发于什么部位及原因:
• 由于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导静脉而导致血肿。因此 可根据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和静脉窦的部位来判断血肿部位。故此,硬膜外血肿最好发部位为颞顶区,其 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侧,多为单发,多发者少见。
上矢状窦、额顶外侧面及内侧面的引流静脉,先是穿破软脑膜、蛛网膜,达到硬膜下,游离走形一段,这 段游离的血管就是桥静脉。由桥静脉进入上矢状窦,由桥静脉进入硬脑膜静脉窦,再进入上矢状窦。 !桥静脉出血以后,流至硬膜下腔后逐渐凝固,一周以后开始液化,血肿周围形成包膜。
2020-11-19
3
二、影像学表现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