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链霉菌属的需氧型放线菌 (streptomyces nodosus)培养液中提取 而得。国产庐山霉素含相同成分。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药动学】
• 口服及肌注均难吸收,一次静脉滴注, 有效浓度可维持24小时以上,蛋白结合 率大于90%,不易进入血脑屏障,血浆 t1/2约24h,消除缓慢。给药量的3%~5%在 24h内以原形经尿排泄。7日内排出40%, 停药2个月尿中仍可检出微量药物。
• 氟胞嘧啶主要与两性霉素B合用,治疗隐 球菌、念珠菌引起的脑膜炎。
• 还可用于念珠菌引起的泌尿道感染。单 一用药治疗着色芽生菌病迅速产生耐药 ,已限制其应用。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不良反应
• 抑制骨髓功能,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 少。
• 其他还有皮疹、恶心、呕吐、腹泻及严 重的小肠结肠炎等。
• 约5%的病人血清中一些肝酶活性增高, 但停药后即恢复。
• 约4%患者可产生过敏性皮疹,2%有瘙痒症。 • 酮康唑抑制人的甾醇生物合成,可导致严重的
内分泌系统障碍,如抑制睾丸酮的合成,产生 抗雄激素作用。 • 还常见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偶见严重肝毒性。 • 怀孕、哺乳妇女应禁用。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伊曲康唑 itraconazole
• 为三唑类,与酮康唑结构相关。口服给 药,副作用较酮康唑小,而抗菌谱略广 。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抗菌作用与用途】
• 系广谱抗真菌药,对多种深部真菌如新型隐球 菌、白色念珠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 菌、皮炎芽生菌、孢子丝菌、曲霉茵、毛霉菌 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高浓度有杀菌作用,可 首选用于治疗由上述真菌引起的内脏或全身感 染。
• 其能选择性地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结合, 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导 致细胞内许多小分子物质外漏,造成细胞死亡 。细菌的细胞膜不含固醇,故对细菌无作用。
• 其抗真菌机制与酮康唑也相似。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体内过程
• 伊曲康唑血药浓度因人而变化较大,血浆 蛋白结合率大于90%,组织中结合也高, 皮肽中浓度高于血浆4倍,停药后皮肤有 效治疗浓度仍可持续2~4周。尿、脑脊液 中几乎检测不出原形药物及代谢物。
• 伊曲康唑在肝内代谢,羟化代谢物仍具生
浅部感染
• 浅部感染: 常由各种癣菌引起,主要侵犯皮肤、
毛发、指(趾)甲等引起手足癣、体癣、 股癣、叠瓦癣、甲癣、头癣、黄癣等。 浅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高;
治疗药物:为灰黄霉素、制霉菌素或局部 应用的咪唑类抗真菌药。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一)深部抗真菌药
• 两性霉素B amphotericin B • 两性霉素B是一种多烯类全身抗真菌药,
体内过程
• 口服吸收因人而异,由于其溶解要求酸 性环境,同时服用H2受体阻断剂和抗酸 药可降低其生物利用度,但饮食对血药 峰浓度影响不大,血浆蛋白结合率约84% , t1/2为7~8h,且随剂量增加而延长。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可有效到达角化 细胞,阴道液浓度与血浆中相同。药物 在肝脏灭活,并随胆汁和尿液排泄。
作用机制
• 药物通过真菌细胞的渗透系统进入细胞 内,脱氨基而成年5-氟尿嘧啶,再经两 步酶催化,生成5-氟脱氧尿苷酸,作为 一种有效的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而阻 碍真菌DNA合成;哺乳动物细胞不能进行 此种转化,因此对真菌有选择性作用。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临床用途
• 对酵母菌、真菌引起的感染,两性霉素B 仍然是最有效的治疗药。
物活性,且血中羟化代谢药浓较母体药
物高约2倍,稳态血药浓度数天后才达到
, t 约30h。 1/2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 伊曲康唑对治疗非脑膜炎性组织胞浆菌 病优于酮康唑。也用于不能耐受碘类的 皮肤孢子丝菌病者,还可用于治疗口咽 部、食管或阴道念珠菌病,以及甲癣、 灰黄霉素耐药癣病及广泛的杂色曲菌癣 病。每天200mg耐受较好。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氟胞嘧啶 flucytosine
• 系合成抗深部真菌药,口服吸收迅速而 完全,口服后1~2h血浓度达峰值,可透 入血脑屏障。正常人t1/2为3~5h,肾功能 衰竭者t1/2明显延长。
• 氟胞嘧啶抗菌谱窄,主要对新型隐球菌 、念珠菌、着色真菌具有抗菌活性。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第四十章 •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第一节 抗 真 菌 药
• 深部真菌感染: 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粗
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引起,主要 侵犯内脏器官和裸部组织,发病率虽低但 危害性大,常可危及生命。
• 治疗药物:两性霉素B及咪唑类、三唑类抗 真菌药等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不良反应】
• 静脉滴注不良反应较多,主要为发热、寒颤, 有时有呼吸困难,血压下降。
• 较长期用药约80%以上患者可出现氮质血症, 如蛋白尿、管型尿、血尿、血尿素氮或肌酐值 升高,为剂量依赖性及一过性。
• 此外,还常见贫血,头痛、恶心、呕吐、全身 不适、体重下降,注射局部静脉炎等。偶见血 小板减少或轻度白细胞减少。使用时,应注意 心电图、肝肾功能及血象变化。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酮康唑 ketoconazole
• 酮康唑为咪唑类抗真菌药。为人工合成 的广谱抗真菌药,对深部及浅部真菌病 的致病菌均具抗菌活性。
• 它能选择性抑制真菌微粒体细胞色素 P450依赖性的14-α-去甲基酶,使细胞 膜麦角固醇合成受阻,真菌细胞膜缺乏 麦角固醇时,膜的流动性降低,从而损 害某些与膜结合的蛋白酶的功能,最终 抑制真菌生长。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 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偶见肝毒性或 皮疹而中断服药,大多数副作用可通过 减少剂量而缓解。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临床应用
• 口服酮康唑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表皮及全 身性真菌感染,但对免疫抑制者及脑膜 炎患者效差,对深部真菌感染疗程长、 起效慢。对严重的、迅速发展的真菌病 者可用伊曲康唑代替酮康唑。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不良反应
• 常见恶心、厌食和呕吐且与剂量有关,与食物 同服、睡前服用或分次服用可减轻反应。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药动学】
• 口服及肌注均难吸收,一次静脉滴注, 有效浓度可维持24小时以上,蛋白结合 率大于90%,不易进入血脑屏障,血浆 t1/2约24h,消除缓慢。给药量的3%~5%在 24h内以原形经尿排泄。7日内排出40%, 停药2个月尿中仍可检出微量药物。
• 氟胞嘧啶主要与两性霉素B合用,治疗隐 球菌、念珠菌引起的脑膜炎。
• 还可用于念珠菌引起的泌尿道感染。单 一用药治疗着色芽生菌病迅速产生耐药 ,已限制其应用。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不良反应
• 抑制骨髓功能,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 少。
• 其他还有皮疹、恶心、呕吐、腹泻及严 重的小肠结肠炎等。
• 约5%的病人血清中一些肝酶活性增高, 但停药后即恢复。
• 约4%患者可产生过敏性皮疹,2%有瘙痒症。 • 酮康唑抑制人的甾醇生物合成,可导致严重的
内分泌系统障碍,如抑制睾丸酮的合成,产生 抗雄激素作用。 • 还常见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偶见严重肝毒性。 • 怀孕、哺乳妇女应禁用。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伊曲康唑 itraconazole
• 为三唑类,与酮康唑结构相关。口服给 药,副作用较酮康唑小,而抗菌谱略广 。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抗菌作用与用途】
• 系广谱抗真菌药,对多种深部真菌如新型隐球 菌、白色念珠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 菌、皮炎芽生菌、孢子丝菌、曲霉茵、毛霉菌 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高浓度有杀菌作用,可 首选用于治疗由上述真菌引起的内脏或全身感 染。
• 其能选择性地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结合, 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导 致细胞内许多小分子物质外漏,造成细胞死亡 。细菌的细胞膜不含固醇,故对细菌无作用。
• 其抗真菌机制与酮康唑也相似。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体内过程
• 伊曲康唑血药浓度因人而变化较大,血浆 蛋白结合率大于90%,组织中结合也高, 皮肽中浓度高于血浆4倍,停药后皮肤有 效治疗浓度仍可持续2~4周。尿、脑脊液 中几乎检测不出原形药物及代谢物。
• 伊曲康唑在肝内代谢,羟化代谢物仍具生
浅部感染
• 浅部感染: 常由各种癣菌引起,主要侵犯皮肤、
毛发、指(趾)甲等引起手足癣、体癣、 股癣、叠瓦癣、甲癣、头癣、黄癣等。 浅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高;
治疗药物:为灰黄霉素、制霉菌素或局部 应用的咪唑类抗真菌药。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一)深部抗真菌药
• 两性霉素B amphotericin B • 两性霉素B是一种多烯类全身抗真菌药,
体内过程
• 口服吸收因人而异,由于其溶解要求酸 性环境,同时服用H2受体阻断剂和抗酸 药可降低其生物利用度,但饮食对血药 峰浓度影响不大,血浆蛋白结合率约84% , t1/2为7~8h,且随剂量增加而延长。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可有效到达角化 细胞,阴道液浓度与血浆中相同。药物 在肝脏灭活,并随胆汁和尿液排泄。
作用机制
• 药物通过真菌细胞的渗透系统进入细胞 内,脱氨基而成年5-氟尿嘧啶,再经两 步酶催化,生成5-氟脱氧尿苷酸,作为 一种有效的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而阻 碍真菌DNA合成;哺乳动物细胞不能进行 此种转化,因此对真菌有选择性作用。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临床用途
• 对酵母菌、真菌引起的感染,两性霉素B 仍然是最有效的治疗药。
物活性,且血中羟化代谢药浓较母体药
物高约2倍,稳态血药浓度数天后才达到
, t 约30h。 1/2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 伊曲康唑对治疗非脑膜炎性组织胞浆菌 病优于酮康唑。也用于不能耐受碘类的 皮肤孢子丝菌病者,还可用于治疗口咽 部、食管或阴道念珠菌病,以及甲癣、 灰黄霉素耐药癣病及广泛的杂色曲菌癣 病。每天200mg耐受较好。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氟胞嘧啶 flucytosine
• 系合成抗深部真菌药,口服吸收迅速而 完全,口服后1~2h血浓度达峰值,可透 入血脑屏障。正常人t1/2为3~5h,肾功能 衰竭者t1/2明显延长。
• 氟胞嘧啶抗菌谱窄,主要对新型隐球菌 、念珠菌、着色真菌具有抗菌活性。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第四十章 •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第一节 抗 真 菌 药
• 深部真菌感染: 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粗
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引起,主要 侵犯内脏器官和裸部组织,发病率虽低但 危害性大,常可危及生命。
• 治疗药物:两性霉素B及咪唑类、三唑类抗 真菌药等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不良反应】
• 静脉滴注不良反应较多,主要为发热、寒颤, 有时有呼吸困难,血压下降。
• 较长期用药约80%以上患者可出现氮质血症, 如蛋白尿、管型尿、血尿、血尿素氮或肌酐值 升高,为剂量依赖性及一过性。
• 此外,还常见贫血,头痛、恶心、呕吐、全身 不适、体重下降,注射局部静脉炎等。偶见血 小板减少或轻度白细胞减少。使用时,应注意 心电图、肝肾功能及血象变化。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酮康唑 ketoconazole
• 酮康唑为咪唑类抗真菌药。为人工合成 的广谱抗真菌药,对深部及浅部真菌病 的致病菌均具抗菌活性。
• 它能选择性抑制真菌微粒体细胞色素 P450依赖性的14-α-去甲基酶,使细胞 膜麦角固醇合成受阻,真菌细胞膜缺乏 麦角固醇时,膜的流动性降低,从而损 害某些与膜结合的蛋白酶的功能,最终 抑制真菌生长。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 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偶见肝毒性或 皮疹而中断服药,大多数副作用可通过 减少剂量而缓解。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临床应用
• 口服酮康唑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表皮及全 身性真菌感染,但对免疫抑制者及脑膜 炎患者效差,对深部真菌感染疗程长、 起效慢。对严重的、迅速发展的真菌病 者可用伊曲康唑代替酮康唑。
第40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不良反应
• 常见恶心、厌食和呕吐且与剂量有关,与食物 同服、睡前服用或分次服用可减轻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