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复习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题步骤:第一步、点手法(要准确写出何种 手法,不能累积)
•第二步:回归诗句分析(有两种方法:第一是 点意象法,也就是把诗中涉及的意象一一列出来 ;第二、就是描述诗句法,也可以翻译诗句), 最好在诗句分析完后加一个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或 烘托了怎样的气氛。
•第三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好在 思想情感前再点一次手法。
5、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
剧根源的句子是


6、《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
象的诗句是


7、《咏怀古迹》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诗人自己飘
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是


《登高》
•1、《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
物特点的句子是
•7、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
的句子是:


•8、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
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
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 争的精神。
•9、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
感的句子是:


• 10、表现本诗的主旨的句子是:


•11、古诗文常以“风”为意象烘托意境,如杜甫《登 高》中的“ , ”。
•强调字词意思: •去:离开 •紫台:紫宫汉宫廷的名称 •青冢:这里指王昭君的墓 •省:曾经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 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 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 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 来。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托作者Hale Waihona Puke Baidu沉心境。
•颔联 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
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江间波涛
•巫峡中江水波涛汹涌 ,大浪连天涌起
•塞上风云
•巫山的风云阴沉密布 ,仿佛接连着地面
•一语双关,暗示着时局的动荡不安,国家命 运光景暗淡,作者心情既翻卷不息又阴沉郁
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 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 面贴近。
7、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渲染阴 沉气氛,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句子是:__,___。
8、虚实结合既写景物也寓时事的句子是:_,_。
9、由写景物转入抒情,抒发羁旅情思的句子是:
_


10、以景结情,抒发客子羁旅之情的句子是:__
_,

咏怀古迹
1.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含 蓄蕴藉,韵味绵长。(以景结情)
精析意象
砧声,即捣衣声,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
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 女的主要职责之一。捣衣的妇女听着砧声,不 由得思念远行之人,担忧他们的饥寒,逗惹出 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情别绪。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漂泊的游子听到砧声, 就会回想家庭的温暖,更增添心中无尽的思乡 之愁。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 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 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个小人 之所以奸计得逞,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 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 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 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 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
心总牵挂着故园。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
州,心系故园。
6、《秋兴八首》(其一)中“
, ”两
句,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傍晚时分天气更
是萧瑟寒冷,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
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 的砧声,抒发了客子强烈的羁旅之情。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 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 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 的愁绪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 ,意蕴丰富。
•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颈联 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深意?

暗示作者在这待了两年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 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 始就写她的怨恨?
写什么? 写景
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 ,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 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 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 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描绘了一幅 雄伟壮丽,奔腾不息的山川图景。
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 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 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 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 ”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 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 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 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 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 ,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 着千古的悲哀! 小结: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运用对比,内涵却相当 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


•2、《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
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3、《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
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4、《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
的感伤的句子是


•5、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渲
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6、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 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 。
规范答题
•参考答案:
•第一步、点手法: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第二步:通过描写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及丛菊 他日泪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衰败、萧瑟、阴森又 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
•第三步:借景抒情,从而表达了作者忧国伤 时的抑郁之情,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1.《咏怀古迹》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的句子是:__,_____。
2.用简短而雄浑有力的诗句写尽昭君一生的悲剧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_。
3.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的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花开已两载,想起两年未曾回故
乡,不免伤心落泪

孤独的小船系在岸边
故园 作者就像小船,飘零在外,一颗
炽热的心依旧系着故乡
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问题: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 ,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 其用意何在?
•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 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 旅伤感之情。
•杜 •甫 •诗 •三 •首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35岁以前:
杜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甫 的 创 作 经 历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兵车行》《丽人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 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咏怀古迹五 首 (其三)
1、从标题入手,可见这首诗从题材角度看应是一首 咏史怀古诗。内容应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怀。所以鉴赏时要求大家抓住如下几 个步骤进行:第一、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背 景、历史人物及其事件、典故;第二、要揣摩作 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这个典故的意图;第 三、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历史背景,推敲作者 所抒发的感情;第四、要分析写法,在构思上, 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在章法结构上, 或正反对比,或侧面烘托。在手法上,常用对比 、用典、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古讽今、怀人 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借古警今等。
•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连天 •系:系舟上岸 •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 •催刀尺:指赶裁新衣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整体感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 •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 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 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 总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借 景抒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 感发情怀, 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 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 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 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 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
一课一得:课堂练习
•问题:这首诗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请结 合全诗分析。
3、陷贼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三吏” “三别” 《月夜》《春望》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8~58岁:
《咏怀古迹》《登高》等作品。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课前检测
1、《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
故园之思的句子是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 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 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 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 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 ?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 、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2、《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
诗人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


3、《秋兴八首(其一)》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 ,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是: ,。
4、《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
情的诗句是


5、《秋兴八首》(其一)中“ ,
”两句,写
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作者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 ,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其一,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 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 优秀的人物。毓yù :养育),才孕育出昭君这 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 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 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 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 佳人之奇美。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 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 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 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 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 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 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 谐的。
总结:首联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奔腾 不息的山川图景。不仅烘托了人物形象 ,同时也为昭君的出场做了铺垫!
【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相互衔接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 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
青冢向黄昏”的凄凉。
总之,这联通过典故,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 确揭示。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 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 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 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 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 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 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 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 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 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 的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