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莓栽培历史与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草莓栽培历史与现状

导读:在大果凤梨草莓传入我国前,我国各地只是采食野生草莓,生产上并未栽培,自大果凤梨草莓引入我国后才开始有草莓的栽培。

中国草莓的栽培历史与生产进程

在大果凤梨草莓传入我国前,我国各地只是采食野生草莓,生产上并未栽培,自大果凤梨草莓引入我国后才开始有草莓的栽培。我国草莓的栽培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

一、早期引入与零星栽培阶段

大果凤梨草莓在20世纪初传入我国,至今不到l00年的历史。据《北满果树园艺及果实的加工》(哈尔滨铁道局,1938年)记载,1915年一个俄罗斯侨民从莫斯科引入5000株草莓品种‘维多利亚’(Victoria,别名:‘胜利’)到黑龙江省亮子坡栽培;1918年又有一铁路司机从高加索引种到一面坡栽培。这是所见确切记载现代大果凤梨草莓在我国栽培的第一部书籍。据调查走访,同期在上海也有一些传教士把凤梨草莓引种到现今的宝山区张建浜一带栽培。在河北,此期也有法国神父从法国引入草莓品种到正定天主教堂栽培,后由天主教徒传到定县王会同及献县一带,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保定鸡心’、‘正定大丰屯鸡心’均来源于正定天主教堂。约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传教士以及旅居山东青

岛的日本人带来了一些草莓品种在青岛栽培。在山东,据称旅居朝鲜的华侨引入品种到黄县一带栽培,进而在烟台、威海栽培,故草莓在当地又有“高丽果”之称。后来,全国各地通过教堂、教会学校、大使馆等渠道也有少量引入。新疆由苏联引进了‘红草莓’,台湾从日本引进了‘福羽’等品种。20世纪40年代前,原南京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农学院试验场均曾从国外引进草莓品种,进行筛选和栽培,但一直未形成商品生产。北京阜城门外的阜丰果园、西直门外的万生园、西南郊的三路居和原北京大学农学院芦沟桥农场、东郊的八王村和大兴县黄村等地也有小面积栽培,但都是露地零星粗放栽培,产品只在初夏短期供应市场,以白食为主。其后,在全国出现少数个体经营者利用风障、阳畦和土温室进行保护地栽培。当时,草莓作为一种奢侈品,以高价运至城市繁华街头出售。因此,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草莓一直仅在大城市市郊零星栽培,未能得到重视,没有形成商品化栽培。

二、中期缓慢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草莓曾一度有所发展,20世纪50年代我国草莓生产在大城市附近已开始作为经济栽培,主要在上海、南京、杭州、青岛、保定、沈阳等城市近郊。随着新果园的建立,草莓作为间作物有了成片发展,尤以江苏、上海、浙江一带较盛,东北地区也多有栽培,有的地方已形成较集中的产区。随着栽培技术的提高,草莓单产也有所提

高。如南京市晓庄林场在1958年大面积栽培平均亩产已达662.5kg。草莓的发展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仅上海的栽培面积一度达到50hm2,年产量约250t。60年代中期以后,刚刚有所发展的草莓业严重受损,全国的草莓栽培面积迅速减少,到70年代中后期,我国草莓生产降到了最低谷,如当时上海栽培面积仅2hm2,年产量l2.5t。1978年,河北省满城县栽培面积仅33hm2,总产量不足300t,当时全国栽培面积也不过300hm2左右,总产量不足2000t。20世纪50一70年代,我国的草莓栽培形式为露地,面积小,产量很低。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较多从国外引入草莓品种,沈阳农学院(现沈阳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单位从苏联及东欧国家引入一些品种,如沈阳农学院1959年从苏联两次共引入26个世界各国品种,包括美国品种‘斯帕克’、‘塔里斯曼’,法国品种‘巴黎’,苏联品种‘女共青团员’、‘美索夫卡’、‘诺宾卡’等。1966—1976年期间,我国引入的草莓品种资源丧失殆尽,只有少量品种散失在农家。此期还开展了一些实生选种和品种问杂交育种,华东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在原有引进草莓的基础上于1953年选育出了产量、外形、品质较优的3个草莓品种,即耐贮性好的‘华东4号’(‘紫晶’),成熟期较早的‘华东8号’(‘金红玛’)和‘华东9号’(‘五月香’),

并于1952年推广1万株苗至南京、上海、武汉等地进行生产栽培。1957—1960年沈阳农学院利用国内引入的品种开展了草莓实生选种和品种间杂交育种,从中选出‘绿色种子’、‘沈农l01’、‘沈农102’、‘大四季’4个品种在沈阳市郊区推广栽培。

三、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是我国草莓生产真正规模化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各级政府及科研单位对草莓生产开始重视,使草莓生产发展非常迅速,栽培面积逐年扩大甚至成倍增加,栽培形式也由原来的单一露地栽培转变为露地与多种保护地形

式并存,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从而刺激了草莓在我国的快速兴起和蓬勃发展,使草莓成为我国果树生产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树种之一。随着草莓多种形式的栽培成功,很快就迅速发展并遍及全国各地,北自黑龙江,南至海南,东自浙江,西至新疆均有草莓的商品化栽培。20世纪80年代全国草莓栽培面积迅速增加。据全国草莓研究会(现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统计,1980年全国草莓面积约666hm2,总产3000t左右。1985年,全国草莓栽培面积大约为3300hm2,总产量约2.5万t。1995年,全国草莓栽培面积约为3.67万hm2,总产量约37.5万t。1998年总面积已达到5.8万hm2,总产量70余万t。2003年全国草莓面积约7.6万hm2,年产量约

134万t,总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2003年全国草莓栽培面积是l985年的23倍,产量是1985年的53.6倍,其中河北、山东、辽宁、甘肃、安徽、河南、江苏、上海、四川、浙江、陕西等地成为全国草莓的主产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从欧美、日本引进的一些新品种在生产上迅速取代了过去的老品种,成为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并不断发展和更新,各地陆续从国外引进推广了一大批草莓优良品种,如‘全明星’、‘戈雷拉’、‘哈尼’、‘达娜’、‘早红光’、‘丰香’、‘女峰’、‘丽红’、‘因都卡’、‘盛岗l6’、‘森加森加拉’、‘鬼怒甘’、‘弗吉利亚’、‘吐德拉’、‘章姬’、‘幸香’、‘枥乙女’、‘卡麦若莎’等数十个新品种,它们在生产上得到了较广泛应用。80年代‘宝交早生’在全国栽培面积较大,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明星’成为华北、西北生产中主栽品种,东北地区以‘戈雷拉’、‘全明星’、‘宝交早生’为主,中南部地区以‘宝交早生’、‘春香’、‘丽红’、‘硕丰’为主。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保护地栽培的兴起,东北地区由于‘弗吉利亚’。品种在日光温室中产量高被大力推广,使‘戈雷拉’的面积迅速减少。但‘弗吉利亚’品种在冬季低温期的品质较差,因此随后又被‘吐德拉’和‘鬼怒甘’所取代。华北、华东及西北产区90年代以来,露地及半促成栽培仍以‘全明星’、‘宝交早生’为主,而促成栽培则以‘丰香’为主;华东、华中地区在90年代以来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