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版环境卫生重点整理

第八版环境卫生重点整理
第八版环境卫生重点整理

第一、二章

1.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由于地球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或比例失常,通过食物和饮水使人体内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也称为地方病。我国是地方病流行严重的国家,目前纳入地方病管理范畴的疾病包括:地方性氟中毒、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克山病、地方性砷中毒等

2.环境卫生学

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学科,根本任务在于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达到维护、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目的。

3.环境卫生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识别、评价和充分利用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有利因素,避免或控制不利因素,以维护和促进人群健康。

4.生物标志

是指能反映机体吸收的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各类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和易感性生物标志

5.环境卫生标准制定原则

1、保障居民不发生畸形中毒或慢性中毒

2、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3、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影响

4、选用最敏感指标的原则

5、掌握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的原则

6.环境卫生标准制定方法

1、环境毒理学试验

2、感官功能影响的测定

3、环境流行病学方法

4、其他研究方法:人类受控实验、人体负荷测定、混合污染物的容许水平研究、数学计算方法等

?选取最敏感的观察指标,求出对人体的阈剂量,按照“最敏感”原则,得出阈浓度或阈下浓度,作为提出最高容许浓度的依据

第三章(简答和分析)

?大气污染来源71

2.气溶胶

是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

3.一次大气污染物

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称为一次大气污染物。

二次大气污染物

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新的、毒性更大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4.温度层结75

即气温的垂直梯度,它决定大气的稳定程度,影响大气湍流的强弱。稳定的垂直梯度易造成湍流抑制,使大

气扩散不畅。垂直梯度不稳定时,由于热力作用湍流加强,大气扩散增强。因此,大气的垂直梯度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密切相关。

5.逆温76

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 6.大气污染的健康危害77

7.大气棕色云团85

是指区域范围的大气污染物,包括颗粒物、煤烟、硫酸盐、硝酸盐、飞灰等。ABC的棕色就是黑炭、飞灰、土壤粒子以及二氧化氮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所致。

?8.大气污染如何进行防护77

?9.煤烟型烟雾和光化学烟雾比较80

?10.常见大气污染物及其健康危害如何

第四章(简答和分析)

? 1.各形状的概念和指标109

? 2.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113

? 3.水体污染的危害122

4.水体污染物的转归

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空间位移(量)和形态改变(质)。

生物蓄积:(绝对量)指同一生物个体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体内绝对量不断增加。

生物浓缩:(浓度)指同一生物个体摄入某种物质后,在体内由于浓度的分配不均,造成某些部位浓度不断增加。

生物放大:(不同生物个体,绝对量和浓度均可)污染物在食物链的高端生物体内比低端生物体内逐渐增加、放大。

? 5.什么是水体污染

? 6.水资源有哪些种类?

7.浑浊度

溶解氧

生化需氧量

细菌总数

总/粪大肠菌群

生物富集/生物放大作用

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及防治

水环境质量标准制定原则及研究方法

水体污染调查监测的类型及内容

江河水系监测的采样布点方法

第五章(名解和分析)

? 1.什么是介水传染病?

? 2.什么是饮用水氯化消毒副产物?有哪些危害?

? 3.我国生活饮用水标准有哪些主要指标?

? 4.集中式供水的净化及消毒方法有哪些?

5.由饮用水水质不良而引起的疾病称介水疾病或水传疾病,包括由病原体引起的介水传染病,水性传染病,化学污染物引起的中毒,及由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和放射性物质造成的远期危害和放射病。

6.介水传染病

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

7.氯化消毒副产物

指在氯化消毒过程中所产生的卤化烃类化合物,它们是氯与水中存在的有机物发生反应而形成的,包括三卤甲烷类、卤代乙酸类、水合氯醛、氯代酚、氯代酮、氯化氰、甲醛、卤乙睛、卤代羟基呋喃等。

8.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

二氧化氯可与水中有机物接触,分解为亚氯酸盐、氯酸盐和氯化物,氯酸盐总体上毒性较低,亚氯酸盐则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溶血性贫血等。

9.臭氧消毒副产物

臭氧消毒时可生成甲醛和溴酸盐等具有潜在毒性的消毒副产物。

10.二氧化氯消毒【优点】

○1杀菌能力强:二氧化氯对细胞壁有较强的吸附和穿透力,可有效地氧化细胞内的酶,快速抑制微生物蛋白合成来破坏微生物,对芽胞、病毒、隐孢子虫、藻类、硫酸盐还原菌和真菌等均有明显的杀灭作用;

○2对三卤甲烷的控制:与有机前体物发生氧化反应,不形成氯化副产物;除藻、破坏酚类化合物,去除水中的色和味;对铁、锰去除效果好等。

臭氧消毒

用量不超过1mg/L,效果比氯化和二氧化氯好,费用较高

紫外线消毒【要求】

水层厚度不超过30cm,照射时间不少于1分钟

11.集中式供水

由水源集中取水,经统一净化处理和消毒后,由输水管网送到用户的供水方式。

分散式供水

直接从水源取水,未经任何设施或仅有简易设施的供水方式

12.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简称涉水产品)

是指凡在饮用水生产和供水过程中与饮用水接触的联接止水材料、塑料及有机合成管材、管件、防护涂料水处理剂、除垢剂、水质处理器及其它新材料和化学物质。

13.水质处理器

指以市政自来水为进水,经过进一步处理,旨在改善饮用水水质,降低水中有害物质,或增加水中某种对人体有益成分为目的的饮水处理装置。

14.卫生监督

“卫生行政部门应对水源水、出厂水和居民经常用水点进行定期监测,并应做出水质评价。”主要包括预防性卫生监督和经常性卫生监督和监测

15.预防性卫生监督

水源选择的卫生审查、水源卫生防护的审查、管网系统的卫生防护、水厂厂址和平面布置的审查、二次供水设施的审查、分散式供水的卫生审查、水质处理器的卫生审查

16.经常性卫生监督

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辖区内投入使用的供水和用水单位、供水点、供水设施或与饮用水直接接触的产品进行监督管理,以便有针对性的对该地区供水卫生状况和出现的饮用水卫生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从而提高居民生活饮用水的卫生质量。主要内容包括:对供、用水单位的现场卫生检查,建立健全卫生监督工作档案制度和水质卫生监测等。

17.高层建筑二次供水144

又称加压供水,它是指供水单位将来自集中式供水或自备水源的生活饮用水,贮存于水箱或贮水池中,再通过机械加压或凭借高层建筑形成的自然压差,二次输送至水站或用户的供水系统。

?什么是介水传染病?139

?什么是饮用水氯化消毒副产物?有哪些危害?141

?我国生活饮用水标准有哪些主要指标?

?集中式供水的净化及消毒方法有哪些?

第六章(名解)

?土壤背景值

指该地区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各种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能表示在相对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环境要素的基本化学组成。○1各地区由于成土母岩、土壤种类和地形地貌的不同,土壤背景值差别很大○2化学元素含量唱过环境背景值分布异常,表明环境可能受到了污染。

?土壤污染

是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超过一定限量,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特点:隐蔽性、积累性、长期性、不可逆性

?土壤自净

是指受污染的土壤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作用,使病原体死灭,各种有害物质转化到无害的程度,土壤可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土壤自净。分为物理自净和化学自净、生物自净。

?棕地

1.土壤质地

按土壤粒级及其组合比例而定的土壤名称,反映了土壤固相颗粒系列分布情况,是土壤的一个稳定的自然属性和本质的物理特性指标之一。

2.土壤的孔隙度

指在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所占的百分率。

3.土壤环境容量

又称之为土壤负载容量,是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即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在不使环境系统污染的前提下,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4.土壤污染物的专归

土壤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降解和残留称为转归

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累积,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化学物质。特点:持久性、迁移性、高毒性、蓄积性

第七章(名解)

? 1.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由于地球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或比例失常,通过食物和饮水使人体内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也称为地方病。我国是地方病流行严重的国家,目前纳入地方病管理范畴的疾病包括:地方性氟中毒、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克山病、地方性砷中毒等

2.碘缺乏病204

3.地方性甲状腺肿208

4.地方性克汀病210

? 5.地方性氟中毒214

?病区类型215

6.地方性砷中毒223

?7..克山病235

?8.大骨节病238

第八章(名解)

1.环境污染性致病因素

凡能污染环境,使环境质量恶化,而直接或间接使人患病的环境污染因素

2.环境污染污染性疾病——特点

?环境污染区域内人群不分年龄、性别均可能发病

?发病者均出现与暴露污染物相关的相同症状和体征

?除急性危害外,大多具有低浓度长期暴露、陆续发病特点

?往往缺乏健康危害的早期诊断指标

?预防关键在于消除环境污染性致病因素、加强对易感人群和亚临床阶段人群的保护

? 3.公害病244

环境污染引起,由政府认定的地区性环境污染性疾病,具有医学和法律的双重含义。

4.慢性甲基汞中毒244

5.慢性镉中毒249

6.军团病258

第九章(名解)

?1、名词解释

○1SBS:SBS是现代住宅室内多种环境因素联合作用对健康产生影响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包括眼、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及头晕、头痛、恶心、皮肤干燥、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低下等症状。

特点:(1)发病快(2)患病人数多(3)病因很难鉴别确认(4)患者一旦离开污染的建筑物后,症状即可缓解或消失 ○2住宅小气候

室内小气候:住宅的室内由于屋顶、地板、门窗和墙壁等围护结构以及室内人工空气调节设备等综合作用,形成了与室外不同的室内气候,称为室内小气候。

又称微小气候,指建筑物内的气候,主要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四个气象因素组成。

健康人在适宜的小气候作用下,进行轻体力活动时,产热和散热的速率处于基本平衡状态,主观感觉良好。

○3建筑物相关疾病:BRI是由于人体暴露于建筑物内的特异性因素引起的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哮喘、过敏性鼻炎、军团菌病、心血管病、肺癌等。

请注意BRI和SBS的区别哦

(1)患有BRI者的症状在临床上可以明确诊断,主要表现为发热、过敏性肺炎、哮喘以及传染性疾病;

(2)病因可以鉴别确认,可找到致病的空气污染物;

(3)患者即使离开发病现场,症状不会很快消失,必须接受治疗才能恢复。

2.选择

(1)室内空气中哪项的含量是评价空气清洁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居室容积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的重要指标之一:

A、二氧化碳

B、VOCs

C、氡

D、PAHs

(2)主要来自建筑材料的室内污染物是:A.SO2B.NOC.COD.氡及其子体

(3)以下不属于室内小气候构成的因素是:A.气温B.气压C.热辐射D.气流

3.住宅

人类为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因素中有利作用和防止其不良影响而创造的生活居住环境。

4.朝向

指住宅建筑物主室窗户所面对的方向,它影响着住宅的日照、采光、通风、小气候、空气清洁度。

5.间距

指在满足日照要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的前后相邻两排建筑物之间应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6.居室容积

居室容积是指每个居住者所占有的居室的空间容积。我国《住宅居室容积卫生标准》(GBI1721-89)规定,全国城镇住宅居室容积的标准为20m3/人。居室容积的大小依据每人每小时的换气量来估算。

7.居室净高

指室内地板到天花板之间的高度。居室净高一般在炎热地区应高一些,在寒冷地区可以低一些,我国《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50096-1999)规定居室净高为2.4~2.8m。

8.居室面积

又称居住面积。根据每人平均所占有的居室容积和居室净高,可计算出每人应有的居住面积。

9.居室进深

指开设窗户的外墙内表面至对面墙壁内表面的距离。一般居室进深与居室宽度之比不宜大于2:1,以3:2较为适宜。居室进深与室内日照、采光、照明和通风、换气有密切的关系。

?10.健康住宅

健康住宅指能够使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住宅。

指在符合住宅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健康要素,以人类居住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多层次的需求,为居住者创造一个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高品质住宅和社区。

11.绿色生态住宅

是指消耗最少的资源和能源,产生最少废弃物的住宅和居住小区。

12.化学物质过敏症

MCS又称为总过敏综合症,是由于接触多种化学物质,作用于人体多种器官系统,引起多种症状的疾病,由室内低浓度化学物质所引发。

特点

(1)具有复发性(2)症状为慢性,多种器官系统同时发病(3)对多种化学物质产生过敏反应,很难找到具体单一的致病原(4)家庭中不同成员症状轻重程度有明显差异(5)致病因素排除后症状将会改善或消退

13.评价居室空气清洁度的常用指标

○1CO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规定,居室内CO2浓度≤0.1%(日平均值)。

○2微生物:GB/T18883-2002规定,居室内细菌总数≤2500CFU/m3。

○3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室内CO浓度1小时均值≤10mg/m3;室内SO2浓度1小时均值≤0.50mg/m3;居室内PM10日平均值≤0.15mg/m3

○4其他:新风量的标准是每人每小时不能小于30m3

室内甲醛1小时均值≤0.10mg/m3

室内氡(222Rn)年平均值≤400Bq/m3

苯的1h平均值≤0.11mg/m3

氨的1h平均值≤0.20mg/m3

14.办公场所

指管理或专业技术人员处理(或办理)某种特定事务的室内工作环境。办公场所是根据人们社会活动的需要,由人工建造的具有服务功能和一定围护结构的建筑设施,供数量相对稳定的固定人群以及数量不等的流动人群工作、学习、交流、交际、交易等活动的场所。

第十章

1.新修订《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自()起实施

?A.2011年5月1日?B.2010年3月1日?C.2011年3月1日?D..2010年5月1日

2.不属于公共场所卫生行政处罚罚种的是:()

?A.罚款?B.吊销卫生许可证?C.没收违法所得?D.责令限期改正

3.旅店业被套、枕套、床单应做到()

A.天天洗换

B.每两天一洗换

C.每三天一洗换D一客一换,长住客3-5天一洗换

4、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申请之日起()日内,对现场进行审核。

A.10日

B.15日

C.20日

D.30日

5、保证公共场所卫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是()。

A.卫生监督部门

B.卫生行政部门

C.场所经营者

D.疾控部门

6.不属于“条例”认定的监督管理范围的公共场所是()。

A.写字楼

B.宾馆饭店

C.商场

D.侯车室

7.人工游泳池水的游离性余氯为()。

A.0.4-0.6mg/L

B.大于1.0mg/L

C.0.3-0.5mg/L

D.0.5-1.0mg/L

8.国卫生部发布的《旅店业卫生标准》(BG9663-1996)不包括()

A.小气候

B.氨

C.噪声

D.二氧化碳

E.新风量

9.淋浴场所门口醒目位置应设有禁浴的明显标志。包括()

A.性病

B心脏病

C.传染性皮肤病(如疥疮、化脓性皮肤病、霉菌引起的皮肤病等)

D.类风湿关节炎

10.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保持公共场所空气流通,室内空气质量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

B.公共场所的采光照明、噪声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

C.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

D.可以反复使用的用品用具洗净后可以重复的给顾客使用。

11.公共场所必须符合下列卫生要求:()。

A.室内空气卫生达到标准

B.微小气候适宜

C.噪声符合标准

D.采光、照明良好

E.用具、卫生设施、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12.患有()等疾病的公共场所经营从业人员不得直接为顾客服务。

A.痢疾

B.活动性肺结核

C.化脓性皮肤病

D.艾滋病

E.乙型病毒性肝炎

13.在公共场所,以下哪种做法是错误的:()

A.室外公共场所设置的吸烟区位于行人必经的通道上

B.在醒目位置设置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

C.公共场所经营者安排专(兼)职人员对吸烟者进行劝阻

D.对不听劝阻的吸烟者,公共场所经营者可对其进行处罚

14.公共场所经营者申请卫生许可证时应当提交的资料包括()

A.卫生许可证申请表

B.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身份证明

C.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

D.卫生设施平面布局图

E.公共场所卫生检测或者评价报告

15.以下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卫生部主管全国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B.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C.国境口岸及出入境交通工具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D.铁路部门所属的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对管辖范围内的车站、等候室、铁路客车以及主要为本系统职工服务的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16、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中的甲型肝炎患者不得从事理发、美容、公共浴室等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对

17、公共场所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是其经营场所卫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

18、可以反复使用的用品用具应当每天一换,按照有关卫生标准和要求清洗、消毒、保洁。错

19、人工游泳场馆池水尿素浓度要求≤3.5mg/L对

20.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的复核时间()。

A.每半年复核一次

B.每年复核一次

C.每两年复核一次

D.每三年复核一次

21.预防性卫生监督与建设项目同步进行,即在()阶段进行

A.投资、开工、竣工验收

B.设计、开个、竣工验收

C.设计、施工、竣工验收

D.规划、设计、开工

E.规划、设计、施工

第十一章

1.名词解释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环境,包括城市、村庄和集镇,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容积率:容积率是指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这个比值越小,则居住区容纳的建筑总量越少。

卫生防护带:又称卫生防护距离,指产生有害因素车间的边界至居住区边界的最小距离

城市规模:是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由于用地规模随人口规模而变,所以城市规模通常以人口规模来表示。

2.简答

1、简述城市的功能分区及卫生学要求。

是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住宅、工厂、公共设施、道路和绿地等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城市规划中将城市用地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使之配置合理,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和防止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分区原则

?城市一般设居住区、工业区、对外交通运输和仓储区、郊区。

?居住用地应选择城市中卫生条件最好的地段。

?工业用地应按当地主导风向配置在生活居住用地的下风侧、河流的下游。

?保证在到达规划期时,各功能分区仍有进一步扩展的余地,并保证城市各部分用地协调发展。

?为了保证生活居住用地的卫生条件,各功能分区的用地选择应同时进行。

卫生学要求

居住区的卫生学要求:日照良好、环境清洁、保持适当人口密度、配置各种生活服务设施等

工业区的卫生学要求:工业区设置在生活居住区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侧以及河流水源的下游……

对外交通运输和仓库区的卫生学要求

郊区的卫生学要求

2、绿化的卫生学意义有哪些?

(1)调节和改善小气候

(2)净化空气,降低噪声

(3)改善城市景观,益于身心健康(4)绿化的其他卫生学作用:涵养水源、蓄水防洪,保持水土,减灾等

3.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某些共性,同时又具有人为性、不完整性、复杂性和脆弱性等独特的个

性。

第十二章

1.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定为:PM10、PM

2.5、SO2、NO2、CO、O3

第十三章(简答)

1.名词解释

化妆品、化学消毒剂、洗涤剂、黏合剂

2.问答题

化妆品有哪些健康危害?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哪些种类

3.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化妆品引起皮肤损伤中最常见的病变,与化妆品中含有的原发性刺激物、pH、产品因污染编制、施用者自身皮肤的敏感性等因素有关

4.表面活性剂是洗涤剂产生危害的主要因素,合成洗涤剂的毒性主要取决于其表面活性剂,最普遍的家用洗涤剂是阴离子型合成洗涤剂,表面活性剂为烷基苯磺酸钠(ABS),ABS分为硬型(有支链)和软型(无支链或仅一个支链),前者对水体污染、对人类和水中动植物的危害比较大。

5.助洗剂如磷酸盐、焦磷酸盐、三聚磷酸盐等,是洗涤剂造成环境磷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第十四章(名解)

1突发事件

是指在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或影响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

2.突发环境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

? 3.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是指在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所使用的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品、放射性物品,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和处置等环节中,由于操作不当、交通肇事或人为破坏而造成的爆炸、泄露,从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人民群众健康危害的恶性事故。

基本特征

?发生时间的突然性?污染范围的不定性?负面影响的多重性?健康危害的复杂性

4.外照射急性放射损伤

若放射源丢失、失控、意外事故或人为破坏所造成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可使得人群暴露于高强度外照射,从而引起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5.创伤后应激障碍

?抢救人员也可出现心理卫生问题,如急性压力综合征中的亚综合征,严重的也可发展为PTSD。

?由于心理受到刺激,可使原来患有的某些心身疾病加重或恶化,如高血压等。

6.应急准备

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针对突发性事件的预防、预警、紧急处置和恢复重建所制定的一系列工作计划。是环境应急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的前期工作。

7.应急监测

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地区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进行紧急采样送检或现场快速测定,称为应急监测。

?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紧急应对中,应急监测是一项重要的核心内容。通过应急监测,可以确定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种类、性状、污染程度、波及范围以及降解削减情况。

8.问答题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有哪些?

第十五章(名解)

? 1.名词解释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变异为主要因素造成的,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财产、社会功能以及资源、环境,且超出受影响者利用自身资源进行应对和处置能力的事件或现象。

承灾体:指直接受到灾害影响和损害的人类及其活动所在的社会与各种资源的集合。包括人类本身及生命线系统。

生命线系统:是指城市供水、供电、粮油、排水、燃料、热力、通信、交通等系统。

灾害源性疾病

? 2.问答题

自然灾害发生后常见疾病有哪些?

3.(1)突发自然灾害:当致灾因子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突然发生的、剧烈的,人类无法控制的灾害。地震、洪水、泥石流、飓风、冰雹等

(2)缓发自然灾害:在致灾因子长期作用下,需要长时间,逐渐成灾害。干旱、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等 4.(1)原生灾害:致灾因子直接造成某类承灾体的破坏与伤亡的灾害。

(2)次生灾害: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称次生灾害,也称灾害链。

5.灾害创伤性疾病

由外界物理因素对人体造成的包括死亡在内的各种创伤性疾病。

6.灾害感染性疾病

由生物病原引起原发的传染病或物理创伤后引起继发的生物感染。如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及创伤性感染、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7.灾害应激性疾病

由于灾害给人们造成的恶劣影响及恐怖情景而导致生理心理失衡而诱发的疾病称为灾害应激性疾病。

8.创伤后应激障碍

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临床表现:1)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或梦境;2)不由自主地反复痛苦回想;3)持续的警觉性增高和回避;4)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5)对未来失去信心等。

2018版环境卫生学重点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卫生学:就是研究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得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得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与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与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与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得学科。 2、☆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得环境(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得环境对人体健康得影响及人体对环境得作用产生得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得相互作用,这就是环境卫生学得基本任务。 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得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与生物圈)。 生活环境:就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得各种自然得与人工得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环境以及有关得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妆品等。 3、环境:就是指围绕人群得空间与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得各种因素得总与,就是一个非常复杂得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组成。 4、环境介质:人类赖以生存得物质环境条件,就是指自然环境中各个独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得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与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与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得所有生物体。

环境介质不会一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得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环境介质得运动可以携带污染物向远方扩散;环境介质还有维持自身稳定得特性 5、环境因素:就是被介质容纳与转运得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与有机得组成成分。按其属性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因素:小气候、噪声、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小气候就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得温度、湿度、气流与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得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化学因素: ▲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得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她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得理化性质与毒性完全不同得新得污染物。 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与生物性变应原如植物花粉、真菌孢子等。 6、按环境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得情况分类: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得未受或少受人 为因素影响得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得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得空气、水、土壤,充足得阳光与适宜得小气候,秀丽得风光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得环境。 7、全球性环境问题: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与要求内容

为了合理规范我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可比性,特作如下规定及要求: 一、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按规定的要求开展监测项目,严格遵守规定的监测时限,真实规范采样,完整填写申请单。按时(每月底前)做好报表工作。 二、各科室(部门)对每月监测结果要进行效果评价并将资料妥善保管。对不合格项目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达到不断持续性改进的目的。 三、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要务真求实,对不合格项目应如实上报。避免单纯追求合格率,而虚报、闹假、走形式。经核实将按奖罚条例进行重奖、重罚。 四、检验科(细菌室)保证对全院各科室(部门),监测所需合格采样试管、培养皿的供应,并每月做无菌试验。按要求做到培养时限准确、中和剂添加正确、报告结果规范。 五、检验科(细菌室)对各科室(部门)送检的采样标本有不合格,采样不规范,申请单填写不符合要求的,有权拒绝出示报告结果。 六、感染控制科对全院重点科室(部门)的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负责监督、并开展随机抽查采样监测。各科室应积极主动配合,对在随机抽查采样中态度不端正、找借口、推诿等影响工作正常进行的,将按奖罚条例进行扣罚。 七、各科室(部门)监测时间具体安排 ㈠重点科室(部门): ⑴Ⅰ、Ⅱ类科室及相关科室

手术室、新生儿里间、监测时间:每周一次(周二)。 内镜室1w、供应室3w、产一科1w、产二科1w、母婴同室1w、分娩室2w、人流室1w等。 监测时间:每月一次。(第1w、2w、3w)、(3*、9*) ㈡普通科室(部门): Ⅱ、Ⅲ、Ⅳ类科室及相关科室 外科(换药室)3w、五官科1w、儿一科3w、儿二科3w、儿三科3w、新生儿科3w、妇一科2w、妇二科2w、、检验科3w、血库3w、医疗废物储存室2w、放射科2w、病理室1w、外科3w、注射室2w、换药室2w、泳吧1w、妇科门诊1w、儿童乐园3w、儿科门诊治疗室3w、手足口病诊室2w 监测时间:每月一次。(第1w、2w、3w)、(3*、9*) 注:有*号的月份加紫外线强度监测。 八、各科室(部门)监测项目、监测时限、采样方法、评价(合格)标准,详见附件。 附件:1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1) 采样方法 1)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C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IM处;室内面积>30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lm处。 2)平板暴露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盖好立即送检。 3) 检测方法:将送检的平板置37℃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并分离致病菌。

环境卫生学各章考研知识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environmental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 2、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1)环境与健康关系基础理论 (2)环境与健康关系确认性研究 (3)加强环境卫生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4)加强农村环境卫生 (5)开拓新领域 3、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以人类及其周围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相互作用。 4、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5、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6、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

自然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7、环境介质的特点 1)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往往不完全以单一介质形式存在; 2)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承载的物质也可以相互转移; 3)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环境污染物向远方扩散; 4)环境介质还能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 8、环境因素(en 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环境介质容纳和运载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9、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的途径:它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者间接对人体起作用,人体暴露环境污染物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10、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11、根据化学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1)、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2)、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

2017年最新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

医院环境卫生学等监测方案及质量持续改进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及其他相关规范及行业标准的有关具体要求,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根据我院实际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二、监测范围 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物品、污水等的监测。 三、监测要求 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按时规范采样,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 四、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 1、紫外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 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 2、消化内镜室各项指标监测频次 每季度进行监测。(必要时适当增加频次)项目包括:使用中的消毒剂染菌量、消毒胃镜、消毒肠镜、手卫生、诊疗室及洗消室的空气、物体表面。 3、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消毒物品的监测频次 每月监测的科室有:手术室、人流室、急诊科。 轮流循环(或必要时)监测的科室有:门诊、各病区、后勤。 4、污水监测: 微生物指标:粪大肠菌群每月1次,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每季度1次。 理化指标:PH值、余氯每日两次。 五、监测标准

1、紫外线灯管强度 新领紫外线灯管强度≥90μw/cm2,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强度≥70μw/cm2。 2、消毒内镜,细菌菌落数应≤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3、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监测 使用中的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4、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学标准: (1)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 cm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 cm2。 (2)空气、物体表面: 5、污水处理指标: 粪大肠菌群≤500MPN/L,沙门氏菌、志贺氏菌不得检出; PH值6-9、余氯3-10mb/L。 六、监测项目质量持续改进 1、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不合格时,应及时更换。 2、环境卫生学监测项目如有超标,应及时查找分析超标的原因,改进各环节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再次监测,直到合格为止。 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〇一七年五月十日 第二次修订

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篇一:关于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的实施方案 关于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的实施方案 为创造干净整洁的镇村环境,进一步推进镇村一体化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的要求,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现就做好全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时间安排 3月9日-3月30日 二、整治范围、标准和责任分工 1、镇容综合整治 整治范围:镇驻地、张汪街、蒋庄市场 整治标准:拆除沿街非法搭建的各类棚厦;清理店外店、骑门店及占道经营的集贸市场和出租车市场;清理乱写、乱画,乱贴、乱挂的野广告,统一制作门头广告。达到镇区主干道两侧商户门前清洁、经营有序。 责任单位:城管环卫办、所涉及党总支、村 责任人:陈修生、所涉及党总支书记和村支部书记 2、镇区环境综合整治 整治范围:蒋庄市场、卫生院、供电站、国土所西侧大桥、夏楼桥、后寨子垃圾坑、太和桥、北李庄村道口 整治标准:重点整治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漂浮物、杂物

及边沟内垃圾;加大卫生保洁力度,增加道路清扫次数,推广垃圾集中收集。达到整治范围内,无三堆两垛,无垃圾成堆,无卫生死角,环境卫生整洁。 责任单位:城管环卫办、所涉及党总支、村 责任人:陈修生、所涉及党总支书记和村支部书记 3、村容村貌整治 整治范围:村庄环境 整治标准:彻底清除村内三堆两垛,村庄出入口及村庄房屋外墙无垃圾污染物,村文化广场环境卫生整洁。 责任单位:各党总支、村 责任人:各党总支书记、村第一书记、包村干部、村支部书记、村主任 4、镇域重点道路综合整治 整治范围:104国道、富源路、木曲路、柴张路、村村通道路整治标准:路面无障碍,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无三堆两垛,边沟内无玉米秸秆,无麦秸,无焚烧痕迹;路域环境绿化带内及边沟无漂浮物、垃圾杂物。 责任单位:城管环卫办、农路站、所涉及党总支、村 责任人:陈修生、张广涛、所涉及党总支书记和村支部书记 5、镇木材园区综合整治 整治范围:镇木材园区

卫生学考试重点(人卫第8版)

1、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2、预防疾病不仅是预防医学的目标,也是临床医学的目标。预防疾病既包括防止疾病发生也包括防止疾病的发展和组织伤残。 3、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综合性预防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临床前期或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对于传染病的二级预防除三早外,还应早隔离,早报告以便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流行蔓延。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积极采取的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4、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包括自然环境(由理化,化学,生物学因素构成)和社会环境(由上层建筑,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因素构成)自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5、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大要素构成。 6、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为生态平衡。 7、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8、生物富集作用: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通过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得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 9、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10、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 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 11、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没有发生改变的叫做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称二次污染物。来源:生产性污染包括“废气,废水,废渣’工业三废生活性污染包括生活性三废’粪尿,污水,垃圾” 12、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分为污染物在空气中迁移,污染物在水中迁移,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污染物在生物间迁移。 13、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被称为环境污染物的自净。

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

重点内容;P25-35 P70-95 P113-123 P128-136 P168-178 P193-208 P221-267 P270-282 P286-295 P297-298 P308-318 P408-415 名词解释 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 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 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 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3.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4.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 光 化学烟雾等 6.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9.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 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10.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 食物链。 12.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 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 集作用。 13、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 过程。 14、剂量-反应(效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定性(定量)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 15、易感人群:尽管多数人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仅有生理负荷增加或出现生理性的变化,但仍有少数人产生机体功能严重失调,中毒,甚至死亡,通常把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16、高危人群: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多为高暴露人群或/和易感的人群 是制定环境卫生标准,首先应考虑的人群 17、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及特征:是指能持久存在环境中,并可借助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具有以下4个重要特征: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 18、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健康效用的一类外源性物质。代表性物质:二恶英 19.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 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富营养化。 20.生物放大作用: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在高位营养级生

环境卫生学(整理).

1、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 2、一次污染物: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化学性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状保持不变。 3、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完全不同的新污染物。 4、接触生物标志物:体内可测到的外来物及其代谢产物,或外来物与靶分子的结合产物。 5、效应生物标志物:体内可测定的由外来物引起的生理、生化等改变。 6、易感性生物标志物:机体对某环境因子反应能力的先天性或获得性缺陷指标。 7、生物放大作用:污染物随着食物链的逐级传递而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增高。 8、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如 CO2等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的作用称为温室效应。温室气体主要有 CO2、 CH4、 N2O 、氯氟烃(CFCs 。 9、 hormesis 效应:某些物质低剂量对机体有刺激(有益作用,高剂量则有抑制作用。 10、环境污染:污染物进入环境,如果其数量、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致环境质量恶化,影响人体健康。 1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的环境化学物。 12、空气离子化 ---空气中气体分子形成带电荷的阴阳离子的过程。 13、烟波着陆点:有组织排放时,烟气自烟囱排出后,向下风侧逐渐扩散稀释,然后接触地面,接触地面的点被称为“烟波着陆点” 一般认为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排出高度 10-20倍

颗粒物的着陆点更接近烟囱。 14、烟囱的有效排出高度 ----烟囱高度加烟气上升高度 一般认为, 污染源下风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与烟波的有效高度的平方呈反比。即有效排出高度每增加一倍,烟波着陆点处断面污染物的浓度可降到原来的 1/4。 15、气温垂直递减率 ( r ----正常情况下,高度每上升 100m , 气温下降 0.65℃ 16、气温逆增 (逆温 ----一定条件下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 (r<0 17、干绝热垂直递减率(rd 大气中作垂直运动的空气团, 由于外界压力的影响, 发生自身温度的绝热变化, 干空气团每上升 100m , 气团内温度下降 0.986℃ 大气稳定度取决于 r 与 rd 的相对值和 r 的绝对值 18、大气的自净:指大气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逐渐减少到无害程度或消失的过程,主要有 3种方式:扩散和沉降、发生氧化综合反应、被植物吸附和吸收。 19、煤烟型烟雾事件:主要由燃煤产生的大量污染物排入大气, 在不良气象条件下不能充分扩散所致。 20、光化学型烟雾事件:由汽车尾气中的 Nox 和挥发性有机物 VOCs 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其主要成分是O3、醛类以及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 21、酸雨:降水的 pH 值小于 5.6

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标签:标题] 篇一:关于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的实施方案 关于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的实施方案 为创造干净整洁的镇村环境,进一步推进镇村一体化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的要求,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现就做好全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时间安排 3月9日-3月30日 二、整治范围、标准和责任分工 1、镇容综合整治 整治范围:镇驻地、张汪街、蒋庄市场 整治标准:拆除沿街非法搭建的各类棚厦;清理店外店、骑门店及占道经营的集贸市场和出租车市场;清理乱写、乱画,乱贴、乱挂的野广告,统一制作门头广告。达到镇区主干道两侧商户门前清洁、经营有序。 责任单位:城管环卫办、所涉及党总支、村 责任人:陈修生、所涉及党总支书记和村支部书记 2、镇区环境综合整治 整治范围:蒋庄市场、卫生院、供电站、国土所西侧大桥、夏楼桥、后寨子垃圾坑、太和桥、北李庄村道口 整治标准:重点整治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漂浮物、杂物及边沟内垃圾;加大卫生保洁力度,增加道路清扫次数,推广垃圾集中收集。达到整治范围内,无三堆两垛,无垃圾成堆,无卫生死角,环境卫生整洁。 责任单位:城管环卫办、所涉及党总支、村 责任人:陈修生、所涉及党总支书记和村支部书记 3、村容村貌整治 整治范围:村庄环境 整治标准:彻底清除村内三堆两垛,村庄出入口及村庄房屋外墙无垃圾污染物,村文化广场环境卫生整洁。 责任单位:各党总支、村 责任人:各党总支书记、村第一书记、包村干部、村支部书记、村主任 4、镇域重点道路综合整治 整治范围:104国道、富源路、木曲路、柴张路、村村通道路整治标准:路面无障碍,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无三堆两垛,边沟内无玉米秸秆,无麦秸,无焚烧痕迹;路域环境绿化带内及边沟无漂浮物、垃圾杂物。 责任单位:城管环卫办、农路站、所涉及党总支、村 责任人:陈修生、张广涛、所涉及党总支书记和村支部书记 5、镇木材园区综合整治 整治范围:镇木材园区 整治标准:道路洁净、无垃圾,园区整体环境达到清新靓丽、整洁优美。 责任单位:农路站、辛集党总支 责任人:张广涛、褚衍龙 6、杨仓社区综合整治

《环境卫生学》 教 案

《环境卫生学》教案2005年7 月 6 日授课年级2002 专业预防医学班 环境卫生学 教研室环境卫生 教师 室主任审核签字 教学内容:教材名称(版次)《环境卫生学》杨克敌主编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起止章节页码第三章大气卫生P55~103 第八章住宅与公共场所卫生P251~278 讲授题目第二单元空气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空气的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计划用学时 2 教学要求:掌握内容 1.大气垂直分层 2.太阳辐射的卫生学意义 3.天气与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空气离子化的概念及其卫生学意义 5.室内微小气候的概念及其卫生学意义 了解内容 1. 气象因素各要素的概念、强度单位、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2. 空气离子化的发生及评价指标 3. 室内空气噪声污染及非电离辐射污染 教学要点: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大气垂直分层、紫外线的生物学意义、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及其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天气与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空气离子化的卫生学意义 室内微小气候的概念及其卫生学意义 难点:气温垂直分布、大气稳定度、天气变化与疾病 教学进程:导入(教学目的要求、主要内容介绍等)5分钟 一、大气圈及大气垂直分层10分钟 二、太阳辐射15分钟 三、气象因素35分钟 四、空气离子化15分钟 五、室内空气物理性状及其对健康的影响15分钟 小结5分钟 教学方法:大课讲解与多媒体课件结合 参考资料:1、蔡宏道主编.现代环境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6月

2、盛联喜主编.现代环境科学道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 作业:1、复习:本次课教学内容,并整理笔记。 2、预习:教材:P58-91。 3、思考题:1、试述天气、气候与健康的关系?

【免费下载】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

环境卫生学 第七版 第一章 绪论 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熟悉环境卫生工作内容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本章节的重点:环境卫生学定义;环境、环境介质、环境因素、生活环境等基本概念。▲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 ):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environment ):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3.☆环境卫生学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4.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然环境重各个独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 ):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按其属性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因素: ▲小气候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化学因素: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 )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 )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按环境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分类: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 ):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6.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4)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的稳定生态综合体。它由生物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7.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2)确认性研究(3)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4)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8.我国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环境卫生标准体系。 9.环境卫生工作内容:是环境卫生学理论知识体系指导下的环境卫生实践工作,其目的是电气系

市政设施及环卫设施清洁方案

目录 一、市政设施及环卫设施纯洁方案 0 1.市政设施及环卫设施纯洁 0 2.设备和人员投入情况 (1) 一、市政设施及环卫设施纯洁方案 1.市政设施及环卫设施纯洁 1、保洁范围 含垃圾桶、果壳箱、道路(含公路、桥梁)护栏、隔离栏、公交站台、站牌、电杆、监控杆、灯箱、广告牌、弱电设施、不变室外座椅等一切公共室外市政设施及城市家具。 2、保洁要求 (1)环卫设施保洁要求 1)环卫设施(果壳箱、垃圾桶、垃圾房、垃圾坞)内的垃圾日产日清,不过夜,不溢满,保持外观整齐。环卫设施及周边路面每天清洗不少于1次,周围地面无暴露垃圾、污水。 2)果壳箱、垃圾桶放置整齐规范、无敞门、无破损、歪斜、油漆剥落(或危机褪色)现象。收集、清洗后要归位复原,桶盖(箱门)及时盖上(关闭),做到车走地净。 3)作业时间内禁止环卫工人在果壳箱、垃圾桶内翻捡废品。 (2)道路(含公路、桥梁)护栏、隔离栏保洁要求 护栏、隔离栏清洗达到目测无污痕,擦拭无污垢。 (3)其他市政设施及城市家具保洁要求

电杆、监控杆、弱电设施一切公共室外市政设施(变压器、配电箱等店里设施围 挡不计入),公交站台、站牌、灯箱、广告牌、报刊(信息)亭、电话亭、邮政信箱、不变室外座椅等一切城市家具,表面无积尘,明净整齐。 3、日常工作 (1)在垃圾清运后清洗环卫设施箱体1次;环卫设施及周边路面每天清洗不少于1次,周围地面无暴露垃圾、污水。 (2)护栏、隔离栏每周清洗不少于1次,清洗保洁作业时间尽量错开交通高峰期,遇巨大活动、节假日,护栏、隔离栏要随时保持纯洁。 (3)其他市政设施及城市家具,每周按规范纯洁不得少于1次。电杆、监控杆高于2米的市政设施,只需负责2米以下部分擦洗及保洁。公交站台座椅每天擦洗1次。 (4)每日巡查时检查垃圾桶、果壳箱、垃圾坞等垃圾分类的标识,如出现含混或掉落等情况的,我公司将标识修复。 4、特殊要求 我公司在合同履行期间负责垃圾桶、果壳箱的保管与维护。采购人投放的垃圾桶、果壳箱如有破损(含第三方人为破损)与丢失情况,由我公司在12小时内按原样式、规格、质量标准、配置要求予以免费维修或更换补齐。合同履行到期,我公司按原样式、规格、质量标准、数量,将垃圾桶、果壳箱按采购人投放数量补齐,并与采购人办理相关移交手续。 2.设备和人员投入情况 我公司为本项目配置有中型(或中型以上)护栏清洗车1辆,针对市政设施及环卫设施纯洁所需的其它保洁设备和作业服务人员按需配置,满足市政设施及环卫设施纯洁实际需要。同时,我公司提前联系垃圾桶、果壳箱生产供应商,按要求及时更新更换垃圾桶、果壳箱。

环境卫生学题库及答案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环境介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2.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______和______。 3.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4.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可将其分为______和______。 5.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气;水;土壤 2.自然环境;生活环境 3.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4.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5.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二、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三、选择题 1.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 A.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B.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C.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D.生活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E.自然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工作学习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2.学习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目的是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 A.提高诊断疾病的本领 B.认识疾病在人群中流行的原因

C.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 D.认识全球环境问题 E.认识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3.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A.空气、水、土壤(岩石) 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 C.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 D.空气、水、食物、生物体 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 4.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 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 C.环境污染治理 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 E.环境质量评价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B.铅、镉、汞、酚 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 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 E.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原生环境是指() 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D.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 E.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A.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 B.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少所致

环境卫生清洁消毒制度

现代英语培训中心 环境卫生清洁消毒制度 一、环境卫生 1.建立健全室内外环境清扫制度,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定人、定点、定期检查。 2.对地板、桌椅等经常接触的物品定期进行要消毒、清洗。 3.经常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换气。 4.厕所清洁通风,定时打扫并消毒。 二、个人卫生 1.学生自带水壶水杯,日常生活用品专人专用,做好消毒工作。 2.进出校门前后要洗手,用流动水或干净水清洗干净,经常保持清洁。 3.保护视力,室内要注意采光,损坏灯具等要及时修理保持环境舒适。 4.教职人员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保持仪表整洁,勤洗头洗澡,勤剪指甲,开饭前用肥皂洗手。 三、消毒隔离制度 1.教职工及学生患传染病立即隔离治疗,校园立刻进行彻底消毒,患者待隔离期满痊愈后,经医生证明康复后才能上学。

2.教职工及学生家人或朋友中发现传染病人时应及时汇 报学校,并采取必要措施。 四、消毒产品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1、日常清洁及预防性消毒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应避免过度消毒,受污染时随时清洁消毒。考虑到疫情的防范,一般消毒方法如下:a)表面: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含量250-500mg/L)擦拭,作用30min,再用清水擦净。 b)地面: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含量250-500mg/L)用拖布湿式拖拭,作用30min,再用清水洗净; 2、含氯消毒剂有皮肤黏膜刺激性,配置和使用时建议佩戴口罩和手套,儿童请勿触碰。乙醇消毒液使用应远离火源。有效氯浓度500mg/L的含氯消毒剂配制方法:a)84消毒液(有效氯含量5%):按消毒液:水为100比例稀释;b)消毒粉(有效氯含量12-13%,20克/包):1包消毒粉加4.8升水; c)含氯泡腾片(有效氯含量480mg/片-580mg/片):1片溶于1升水(具体配置应按使用说明操作); 3、75%乙醇消毒液可直接使用。其他消毒剂(如:威露士、滴露、蓝月亮等品牌日常家居类消毒剂)按产品标签标识以杀灭肠道致病菌的浓度进行配制和使用。 4.消毒注意事项 (1).实施消毒前,应先做好清洁卫生;

最新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笔记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 [大] [中] [小]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随着医学与环境科 学的进步,环境卫生学在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有利 的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方面。担负着特定的使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既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以说,环境卫生学是由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环境卫生学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一机体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这个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所组成。 环境介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感觉而客观存在的实体,一般是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常见的物质形态存在; 环境因素则依赖于环境介质的运载作用(如能量或物质的转运),或参与前者的组成,直接或间接与人体发生关系。 具体地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体、土壤(岩石)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环境因素则是介质中的被转运体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环境介质具有能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特性,环境介质对外来的干扰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是,当外来干扰的强度与频率超过了环境介质的承受能力时,环境介质的结构、组成乃至功能就会发生难以恢复的改变。 在环境卫生学的范畴内,一般把环境狭义地限定为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如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学品)等。 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生活环境,它们都是由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等。 化学因素环境中的化学因素成分复杂、种类繁多。大气、水、土壤中含有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其中许多成分含量适宜时是人类生存和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严重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入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污染物,这些化学污染物数量多,危害面大。 根据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亦称原生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二次污染物(secondar pollutant,亦称次生污染物)是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如汽车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物(HC),在强烈的日光紫外线照射下所形成的光化学烟雾。

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制度

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制度 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建立村内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全力打造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生态和谐的村庄,经两委会议研究制定卫生保洁制度。 一、保洁人员管理制度 1、保洁人员对卫生责任区内每天所产生的果皮、纸屑、烟头、塑料袋、废弃物等一切垃圾,按照划分的责任管理区按时进行清扫、保洁,做到早上普扫彻底,上下午巡回保洁; 2、清扫保洁工作必须达到四无(无堆积物、无果皮纸屑、无污泥恶臭、无人畜粪便),做到四净(路面净、绿化带四周净、墙根净、公共场地净); 3、一般清扫保洁时间为早上6:00到晚上7:00,特殊要求的路段除外。做到早上7:30前完成普扫一次,其他时间为循环往复的清扫保洁; 4、清扫保洁人员要服从管理,认真操作、文明清扫,做到不漏扫、不丢段。要严格遵守工作时间和请假制度,不得串岗、脱岗、打堆聊天、干私活等,上岗时必须按要求穿戴好工作衣、帽; 5、保洁人员必须做到耐心细致,安全无事故。

二、保洁人员岗位职责 1、按要求做好责任区范围内农户垃圾的收集清运,对责任区内的主要道路及村内道路、公共场所的日常保洁,道路两旁定期除杂,绿化带及空闲地卫生保洁,确保路面无垃圾、无积水、无堆积物,沟渠塘堰保洁,做到畅通无淤塞; 2、积极主动地向群众宣传环境卫生常识,努力提高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3、主动参与社区、村组组织的培训和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的工作; 4、爱护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维护好、使用好环卫设施; 5、发现不良卫生习惯、乱倒乱扔垃圾的现象立即制止; 6、督促村民落实好“门前三包”责任制度; 7、保洁人员应及时将垃圾池内的垃圾清运至垃圾填埋场,并确保垃圾日产日清。 三、公共环卫设施管理制度 1、由保洁人员专管,及时清洗,确保设施干净整洁; 2、由专人负责维护,并及时维修,确保设施完好无损,使用正常; 3、摆放合理、科学使用、设施添置及时,更换适时。 四、垃圾清运制度 1、各保洁人员负责将所辖区内主要道路、公共场所的日常环境卫生保洁及生活垃圾的收集,原则上每天收集一次

环境卫生学重点(参考优选)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绪论 1.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 2.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妆品等。 3. 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4.环境介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然环境中各个独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

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介质不会一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环境介质的运动可以携带污染物向远方扩散;环境介质还有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 5. 环境因素: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按其属性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因素:小气候、噪声、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小气候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化学因素: ▲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生物性变应原如植物花粉、真菌孢子等。 6.按环境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分类: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