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的经济的比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的比较分析
摘要
近年来,中国和印度近几年高速发展的经济让世界的目光重新回到了亚洲,国际社会出现了一股“中印比较热”,但是一样的高速发展的背后,确有着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我国和印度在经济结构上形成鲜明对比,我国以制造业为核心,印度标、经济发展模式和对外经济战略等发面进行了比较,进而加深对我国经济与印度经济的了解。
关键词:中国印度、经济、发展、比较
1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的原因
概括来说,将中国和印度的经济进行比较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作为发展中的两个大国,中国和印度是最具有可比性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度都属于现代化国家,中国一直把西方发达国家作为自己比较和追赶的对象,“赶英超美”是中国早就确定的战略目标。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稳步发展的势头,某些西方人担心中国的强大会对他们造成威胁,因而频频在“中印比较热”上制造新热点、新话题,借以分散中国紧盯西方发达国家的注意力。尽管借中印比较,抬高印度,唱衰中国,难以破坏中国的崛起,但至少会分散一些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关注。此外,一些热衷于“中印比比较,找出差距,然后奋力追赶。”《印度时报》在前不久印度独立60周年纪念日发表文章称:印度绝大部分人认为,“印度在亚洲是不能只做配角的,印度未来不仅要在亚洲舞台上充当主角,也要在全球舞台上说一不二。”
2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的比较
在过去较。
2.1.1 GDP及人均GDP方面
在GDP方面,中国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在7%以上,但自从90年代后期,增长速度已经放缓;印度在最近几年一直保持在5%-6%左右。在增长速度的持久性问题上,很多人都认为印度可以像中国一样,保持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与中国相比,印度有优势也有劣势。印度的IT产业非常发达,并且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金融系统和制度基础都比较稳健,这是优势。劣势
是印度的农业受季风的影值为5392.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7.7%(下同)。其中,出口2142.6亿美元,增长29.9%;进口3249.7亿美元,增长26.3%;贸易逆差1107.1亿美元,增加20.0%。与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8年历史峰值相比,2010年印度进出口总值增
因此可知,在贸易和FDI方面,中国有更大的优势。这方面的差异正反映了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途径的不同。中国更依赖于出口和外资等外生因素,而印度更依赖于国内市场。
另外,从两国制定的远景目标、农业发展、语言和宗教方面进行了比较。在远景目标方面,两国具有很多相同点,比如,两国都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发达国家的水平
中国当年学的是东亚“四小”模式,通过引进外资,建立强大的、能给为数众多的农业人口提供工作的工业部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粗放式增长。因此,中国正加入WTO之后,印度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型”的对外贸易政策。由于印度长期实行保护国内市场的内向型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战略,对国内市场实行高度保护(由于频繁实施反倾销调查,2001年印度被世界银行认定为贸易壁垒最严重的国家),导致印度进出口贸易发展缓慢,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外贸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领域、税收等方面政策优惠得多。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比印度相对要大一些。印度由于民族、教派矛盾复杂、非政府组织影响大,制约了政府的利用外资政策,而现在,印度政府加大了吸引外商投资的力度。
3自己雄厚的科技和教育基础,大力发展那些不受基础设施短缺限制,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和信息技术产业,迅速造就了一批世界级的知识密集型企业。
(3)作为发展现代经济的运作基础,印度的金融体制和法律体制在许多方面日趋完善。印度拥有发达的银行系统及商业银行网络,资本市场发育较成熟,拥有23家证券交易所和近1万家上市公司。在法制方面,印度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律系统,拥有独立具有制约功能的司法系统,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并建立起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
(4)企业经营机制逐渐成熟,自主创新能力较强。有力的产权保护措施、对投资者友好的司法体制,资产质量良好的金融体制为印度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使印度涌现出一批能与欧美公司竞争的世界级私人企业和企业家。
印度有不少并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其共同发展必将对亚洲和世界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印度不仅是我们重要的邻国,其基本国情也与中国国情相似,同时也是中国潜在的最大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国与国之间的比较、借鉴,相互取长补短,这本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条重要经验。但是如果背离了相互学习、借鉴的原则,带着主观偏见,甚至带着意识形态目的,必然会产生一些不合实际的偏颇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印度就像我们的一面镜子,了解印度或许正是加深对我们自身了解的最好的辅助办法之一。中印两国应该互相学习,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这样两国的经济会更加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中印比较热的思考》选自《北京日报》
2007年09月24日作者:文锋
2. 《2010年中印对比中国遥遥领先》选自《法制晚报》
2010年12月31日
3. 《金融危机下中印经济比较》选自《商品与质量》 2010年6期
作者:李玉环
4. 《中印经济比较及借鉴》来自 作者:刘歌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18日
5.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研究》作者:孙培钧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3月1日
6. 《中印黑色经济比较:表现、规模与治理》作者:沈桂龙《江淮论坛》
出版时间:2008年6期
7. 《中印经济发展背后的逻辑及未来潜力比较》来源:发改委
发布时间:2005年4月30
8. 《中印两国经济增长模式比较》作者:陈功来源: 中国企业家(北京)
发布时间:2011年8月11日
9. 《中印发展模式比较孰优孰劣》作者:黄亚生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5日
10. 《美媒:中印经济比拼前者更繁荣后者劲头足》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0年1月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