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治道历史来源的一个探寻──以“垂拱之治”与“无为而治”的关联为中心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治道历史来源的一个探寻一一以“垂拱之治”

与“无为而治”的关联为中心

内容提要:这一问题的出发点是想通过一个具体问题把老子的史官背景和老子

治道的历史渊源从

一个侧面比较具体地展现出来。本文首次设定并求证了传说中的远古“垂拱之

治”同老子道家

“无为而治”之间的内在关联。其论证过程首先是从早期的文献中确认“垂拱

之治”或“垂衣裳

之治”是中国远古的一种为政之道和经验;继而论证“垂拱”和“垂衣裳”之

治的基本意义与

“无为而治”的相近性;最后考察了“无为而治”同“垂拱之治”的关联,认

为“无为而治”主

要来源干“垂拱之治”。通过这一点的推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比较具体地认识

老子治道的历史来

源,而且也有助r我们具体认识中国远古时期的政治观念和实践。

关键词:“垂拱”、“垂衣裳”、“无为”、“治道”

有关老子道家治道的历史和传统渊源问题,需要进行许多具体的探讨。老子是

“周守藏室之史”

这一司马迁的记载只是提供了一个信息;刘飮在《七略》中所说的“道家者流,

盖出丁■史官,历

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守,卑弱以自持,此君

人南面之术也”,

把老子治道同历史联系了起来,也没有指明这种联系的细节。朱熹稍微具体地

指出:“盖老聃,

周之史官,掌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之书,故能述古事而信好之。如五千言,亦

或古有是语,而老

子传之,未可知也。《列子》所引黄帝书,即老子谷神不死章也。”近代学人

章太炎肯定刘歆的

“诸子出于王官说”,并再次认定老子之学是出于“史官”。但胡适则完全否

定这种说法,断定

“诸子不出于王官”,认为“诸子之学皆春秋战国之时势世变所产生,其一家

之兴,无非应时而

起。及时变事异,则向之应世之学翻成无用之文。于是后起之哲人乃张新帜而起。”这同时也就

排除了道家出于史官的可能。冯友兰不接受胡适的看法,基本上认同刘歆的观

点,“以为刘飲所

说的,大致还不错”。但他又修正了刘歆的说法,比如他认为道家是出于“隐

者”,而不是出于

“史官”。在此,我们只关心老子道家与史官的关系。如果说老子道家“出于

史官”只是强调了

其思想的史官背景或同史官的联系,而不是说老子道家已经产生于王官(如胡适所理解),后来

王官失守移到了民间,那么,刘歆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我的基本倾向是,老子道家作为一个

学派,是生成于春秋时期,但其思想的形成则多得益于史官,并具有深远的历史和传统渊源。

由于老子思想的高度抽象性、独特性,看上去似乎完全是异军突起,同历史和传统没有什么特别

的关联(不像孔子儒家那样),而且在古文献中(包括老子的《道德经》在内),有关这方面的

信息也非常有限,再加上人们的研究,多注重其人其书,因此老子思想的历史渊源这一问题往往

被忽略。这篇论文是想在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上展开探讨,所提出的观点是, 老子道家以“无

为”观念为核心的治道,具有历史和传统的源渊,它同所说的作为古治道而存在的“垂拱之治”

或“垂衣裳而治”具有内在的联系。我想通过以下的讨论,尝试证明一下这一观点

一历史记忆中作为治道的上古“垂拱之治”

首先我想讨论一下中国远古时期的政治思想和实践中是否有一种以“垂拱”或“垂衣裳”观念为

中心的治道和&治经验。据我有限的所知,这一点还没有受到关注。我认为,古文献中记载的

“垂拱而治”或“垂衣裳而治”,是产生于中国远古时期(主要限于传说中的唐虞和基本上被确

认的夏代)的一种治道。通过对这一点的确认,不仅有助于我们弄清老子道家治道的历史源渊,

而且也有助丁•我们重新认识中国远古时期的政治思想和实践。

“垂拱”一语,我们先看看《尚书》中的用例。《武成》篇载:“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

天下治。”《毕命》亦载:“嘉绩多于先王,予小子垂拱而成。”“垂衣裳”出自《易•系辞

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按照这几处的记载,不管是“垂拱”,

还是“垂衣裳”,它们都与“天下治”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它们都被看成是一种统治方式,通

过这种方式,天下国家得到治理。“垂拱”、“垂衣裳”是因,“天下治”是果。不同的是,

《尚书》中用的是“垂拱”,《易传》用中的是“垂衣裳”;其中一例没有明

确指出实践这种治

道的主体,另一例则明确指出了(即“予小子”、“黄帝”、“尧”、

“舜”);“垂拱”谈到

了相关的政治行为——“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和“嘉绩多于先王”;“垂衣

裳”则没有论及

此,但谈到了其所依据——“取诸乾坤”。这里我们暂不讨论“垂拱”、“垂

衣裳”的具体意

旨,待后文考察。

“垂衣裳”作为一种为政之道或治道,在先秦文献中记之最详者则是《荀子》中的《王霸

篇》。现录之如下:

“治国有道,人主有职。若夫贯日而治详,一日而曲列之,是所使夫百吏官

人为也,不足以是

伤游玩安燕之乐。若夫论一相以兼率之,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乡方而务,是夫

人主之职也。若

是,则一天下,名配尧、舜。之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垂衣裳,不

下筆席之上,而海

内之人莫不愿得以为帝王。夫是之谓至约,乐莫大焉。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

能为能者也。人主得使人为之,匹夫则无所移之。……今以一人兼听天下,日有余而治不足者,使人为之也。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必自为之然后可,则劳苦耗顇莫甚焉,如是,则虽臧获不

肯,与天子易艺业。以是县天下,一海内,何故必自为之?为之者,役夫之道也,墨子之说

也。”

在此,荀子用了“垂衣裳”一词,它被看成是“治国有道”,而尧、舜则是实

践“垂衣裳而治”

的典型帝王。《荀子•王霸篇》又载:“能当一人而天下取,失当一人而社稷

危。不能当一人而

能当千人百人者,说无之有也。既能当一人,则身有何劳而为,垂衣裳而天下定。”这里的“垂

衣裳而天下定”同上面所谈到的“垂衣裳而天下治”,从“定”和“治”看,

显然都是指治道。

《荀子•赋篇》中有“圣人共手,时几将矣”的说法,其中的“共”,意即

“拱”,所谓“共

手”即“拱手”。此外,《商君书•君臣》云:“垂衣裳而谈说者得进。”

《韩非子•初见秦》

云:“大王垂拱以须之,天下编随而服矣,霸王之可成。”《战国策•齐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