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地理课会更精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动起来,地理课会更精彩

紫帽中学廖经举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地理课堂活起来”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在现在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再按照以前旧的教学方式进行,要发挥教师自身个性,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活”起来,这样地理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本文从心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动、腿动六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能真正“动”起来,让地理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学堂”?以课改实践看,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把活动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去行动、去操作,给学生创设积极活动的情景,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自主活动,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一、导语激趣,使之心动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地理新课开始时要紧扣教材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或提出疑问,或创设情境,或反激情,或以旧引新,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做到“课伊始,趣已生”。因此,引言的设计力求新颖、巧妙和多样化,尽量避免节节课复习导入。教师应根据与地理课题内容有联系的知识和现象设计引言,灵活把握。因此,教师在课的一开始就应该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识。

如在讲“利用经纬网定位”时,我这样导入:“在茫茫的大海中,有一艘海轮遇到风暴失去了控制,这时船长命令船员立即发出呼救信号,报告他们出事的详细地点,好让邻近船只及救援人员迅速、准确地赶来救护。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报出准确位置呢?”又如讲“日界线”时,我提出这一问题:“有一对在由西向东行驶的海轮上出生的孪生姐弟,结果是早出生的女孩成了晚出生男孩的妹妹,这是为什么?”这样由问题导入,让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又如,我讲“中国的降水东西差异”时,我念一个小事件,让学生自己判断对错,而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则在学完新知识后方能知晓。这样,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就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总之,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

二、读图观察,使之眼动

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眼睛是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人类探索世界的主要途径,所以让学生的眼睛动起来,学会观察也是新课程的能力目标之一。在观察中,学生会用自己的方式发现许多有趣的或别人没发现的东西。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讲大洲大洋的分布时,教师利用“东西半球图”让学生先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然后教师再进一步讲清哪个是东半球,哪个是西半球;东西半球各分布有哪几大洲,各大洋被哪几大洲包围;各大洲分别临近哪几个大洋等。这样可使学生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进一步加深印象。指导学生看地图册,要不断的变换角度。一幅图总是按一种方式来记,往往记不细,记

不牢,反复看图不是总是从原来的角度机械的重复,而要适当的变换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去获取地理信息,如地图上有许多特殊的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零度经线等,可按一条线来获取信息,比如赤道穿过的大洲与大洋等,这种变换角度的观察有助于学生识图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实践操作,使之手动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了解了。”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参与实践的机会,让手动起来,使学生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在学习《气温与降水》时,先让学生回去做一个实验:把温度计放到室外按下列时段进行观察:早上的日出前后、中午12时、午后14时、晚上24时各记录一次,反复做两三天,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而一天中气温最低则出现杂日出前后。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生活上的地理,总比纸上谈兵好得多吧。

又如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而季风的形成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必须理解气温与气压的关系,为了让学生理解气压与气温的关系,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实验如下:让学生把被压扁的乒乓球放在烧杯内,然后倒入开水,观察乒乓球的变化,根据观察让学生讨论,得出在封闭情况下,气温与气压成正比。在开放情况下气温与气压的关系,可以利用盛有水银的U型管在不同温度下水银的移动情况,让学生通过记录、讨论得出结论:气温与气压成反比。通过自己动手、分析得出的正确答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参与活动,使之动脑

学生争强好胜,最喜欢竞争。竞争能引起学生大脑层的高度兴奋,让学生潜在的动力最大限度的迸发出来,不仅使学生奋发向上,创造力、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还能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变得有趣。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灵活多样的活动,如议一议、辩一辩、比一比、猜谜语、我是小老师等,这些都是学生喜爱的活动,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

如在学习“地图三要素”之前,我们请全班同学合作测出校园的大小及教学楼等事物的位置,并给出校园平面简图。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一位学生都积极自愿的参与其中,只是有的学生画的部分事物看不明白是何东西,且图的大小比例不等。我便要求他在图边注明(这就是图例),并注上方向,算出并比较各同学的比例尺,于是,地图的三要素由此而得到解决。

五、展示自我,使之口动

为学生创设展示自主实践成果的舞台。由于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正是儿童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奇思异想”,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如在《地球仪》这一节课后,我让利用乒乓球或其它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要求在乒乓球上画出地球的两极,赤道,经纬网和五带的分界线等,下节课向同学展示说明。

无论学生用什么材料做,都应该给予肯定、表扬,不能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材料来完成。这样,学生才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才会在不同的意见或见解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才能因自己富有创意的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与成就感,从而促使了学生乐于自主探索学习。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孩子们的口动起来。

六、课后实践,使之腿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