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及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及启示
作者:姜理东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3期
摘 ;要:西南联大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撇,聯大的师生们在学术方面功勋卓著,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其于困境之中刚毅坚卓的精神,他们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对处于后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消费品,应多向民国知识分子学习以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
关键词:西南联大;民国知识分子;联大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1
1937年,抗战爆发,中国的高等学府清华、北大被日军占领,南开化为断垣残壁,中国高等教育步入生死存亡之境。作为中国文化复兴的中心和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大是中国最显赫的大学,被称为Sorbonne。清华凭借充裕的美国庚子赔款基金,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理工科教研机构。而南开是中国优秀的非教会私立大学。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7年9月10日颁布命令:成立两所临时大学,一所设在长沙,由北大、清华、南开和中央研究院组成;另一所设在西安(设于西安的临时大学后来土崩瓦解)。[1]南京沦陷后,长沙临时大学(临大)受到威胁,经过多方的斟酌与协商,决定将长沙临时大学迁往云南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
一、联大的长征
从长沙到云南,遥遥几千余里,耗时两月有余,临大师生如何去到云南?对此,有人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所有的女生、体弱的男生和绝大多数教师及其亲属乘火车和轮船去,其余身强力壮的男生和教师护卫队从内地步行去。所有学生都得参加全面的体检。考虑到女生身体比较柔弱,以及内地艰苦而危险的环境,再加上不便安排女生单独住宿,他们因此被排除在外。为领导这次旅行,黄师岳担任旅行团团长,南开大学的黄钰生是旅行团的实际负责人。在经历了重重艰险,穿过崇山峻岭的贵州,旅行团终于穿越云南边境,到达昆明。
二、联大在昆明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离日本较远,抗战爆发后,昆明便成为重要的公路和铁路枢纽。到达昆明后,联大的校舍一直不敷使用,之前文法学院就因校舍的原因暂迁蒙自。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938年12月1日,联大终于开学。对于初到云南的师生来说,难免会存在诸多的不适应。处于内陆的云南学术氛围与之前他们所处的环境比较相差甚远。另外,他们对云南当地的民众有成见,就造成了相互间的隔阂,但是经过校领导和联大师生的共同努力,最后联大与当
地民众都摒弃成见,和睦相处。联大的学生到学校里当老师,为当地的民众子女补习,圆他们的大学之梦。
然而,联大在昆明的日子并不平静。由于联大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民国政府的教育部一直千方百计制定标准实行政治控制,实行某种程度的统一。为使课程进一步中国化、标准化,教育部计划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为协助这一计划,教育部要求教授提交课程纲要,联大教师认为这是对学术独立的进一步侵犯,要么象征性地告诉对方收到通知,要么敷衍了事。1943年,政府利用权力进行思想控制,强制实行更严厉的措施,规定学生和功成名就的学者都得参加考试,试题等包括三民主义等问题。即使通过了这一道关卡,他们还须参加一段时间的“修身教育”,接受中央训练团的培训。这一举措引起了中美两国自由主义教授的强烈抗议,他们认为,这些规定必将导致粗暴蛮横的思想控制;到头来,训育的标准一退再退。抗战即将结束时,教育部下令只有未曾出国的教师才能获得官方资助留学海外。别的学校基本上都遵从了这一命令,只有联大严格按照选拔被提名者。结果,四名联大学者中只有一人入选,因为他此前从未出国。[2]尽管当时各方面的胁迫,但联大依旧坚持自己学术自由的优良作风,与敌对势力抗争到底。
联大的教授以创意闻名,教师共享研究结果,师生协力钻研,实属常见。教授们传授的是自家的研究成果。陈寅恪教授在讲授隋唐史时,在第一堂课就告诉学生:“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3]由此可见联大教授的渊博知识和创新能力。联大教授的渊博知识和创新为1957年荣膺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埋下了基石。
联大还是一片思想自由的沃土。通过《大学论坛》壁报,联大学生可以就当时的政治、学术话题发出自己的声音。壁报几乎可以贴在任何地方,不过,联大学生一般都贴在大门外通往新校舍北区的墙上。于是,那里就成了民主墙。[4]联大学生就当时的政治问题、国家的命运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受其他势力的影响。除自由张贴容易制作的壁报外,联大的学生及教师还向报刊投稿,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展示出去。虽然校外会有许多的胁迫势力压制和影响着联大的思想自由,但在联大的校园内,思想一直是自由的。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联大在昆明经历了八年风雨之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联大从此也将不复存在。
三、联大精神在当代中国
在中国自由讲学的历史上,西南联大即是其成就的高峰,又是它急剧衰落的预兆。联大的知识分子不顾外界的胁迫而自由的追求真理。他们怀着敬畏之心,用科学方法探求真理,他们有着无征不信、实事求是的精神。联大作为“民主堡垒”,声名显赫,就在于它提倡开放社会、学术和政治自由。校园民主源于宽容、忍让和妥协。在学校管理层面上,这意味着三所学校同心同德,全校师生及领导相互协作。“和而不同”,正是联大的写照。
贴着壁报的民主墙象征着联大的宽容忍耐。在那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虽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政见,持不同的立场,但联大海纳百川,不会因为观点不同或私人恩怨发生冲突。
对于今天处于后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消费品,纯粹意义上的学术少之又少,这是一种危机,然而处于这种环境中,当代知识分子更应当洁身自好,把握住学术底线,多向民国知识分子学习以提高自身的学术和人生品味。
注释:
[1][2][3][4]易社强著,饶家荣译,《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13,87,11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