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发展的研究报告.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大城市群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
——关于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发展的研究报告之一
本刊编辑部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
编者按:如同企业的发展必然要经过一个由小企业到大企业再到企业集团这样一个过程一样,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日益显现出向集团化、规模化和一体化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在中国,率先发展起来的几个大型和特大型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孕育着中国未来城市“集团”的雏形,这就是以上海、广州、北京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及大北京城市群。虽然它们各自发展的情况不尽相同,路径也各有特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将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城市化的水平进而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城市的竞争力。据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城市会议目前正在紧张的筹备之中,不久就将开幕,为迎接这次大会的召开,在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专家小组支持下,本刊将从今天开始分三期就我国城市群特别是以长三角城市群、大北京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为着眼点,对我国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的发展做一全方位的实证分析,其中也涉及到有关区域综合竞争力方面的问题,意在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我国城市群问题的关注。
江浙九市首脑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思路
——关于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发展的研究报告之二
编者按: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市长联席会议和沪、苏、浙三省市的常务副省长沟通的渠道和机制已初步形成。另外,沪、苏、浙三省市正着手从交通、市场、生态、信息、金融和人才6个方面展开全面合作,以降低地区经济发展成本,提升区域整体国际竞争力。近一段时间,《解放日报》、《文汇报》等连续对长江三角洲各城市领导进行了专访,显示该区域内城市高层在一体化方面的思路已基本形成,认识非常到位。本文现将有关谈话要点综述如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体化的共识,正在长三角地区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这是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走在全国前列的根本所在。
江苏省委副书记、南京市委书记李源潮:呼应上海辐射周边
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构造区域性发展优势,不是简单的对国内而言,而是对世界而言。仅在自己的“地盘”内实现自我调整,根本没有出路。过去,南京人中一度有过“大树底下难成材”的议论,作为省会城市,离上海这么近,难免受到制约。譬如跨国公司的进入,都会将上海作为第一“滩头”。但而今,在口岸等多方受益后,南京人开窍了!南京人更欣喜地看到,接受上海辐射的效果正不断叠加,区域引力日益增强。
如今,南京抱定了“大树底下好成材”的信念,沪宁互动频繁:上海光明牛奶是南京卫岗牛奶的劲敌,可南京对卫岗牛奶却从不护短;南京城市的隧道工程,请上海专家做规划;南京沿江改造的融资渠道,借鉴了上海的经验;南京浦镇铁路车辆厂,中标上海明珠线的车厢制造……再看跨
国公司,也早就瞅准了沪宁间特殊的纽带关系。摩托罗拉在上海有产业基地,而其部分研发机构设在南京;再如石化巨头巴斯夫,在上海投入巨资,接着又在南京掷下巨资。爱立信、TCL、飞利浦,在投资上海之余,几乎毫无例外将南京作为投资“第二站”。
长江三角洲已成为我国最具竞争潜力的地区之一,未来3-5年,它将面临国际产业转移的关键期。“世界上最强大的生产力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而其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它的最新投资内。目前,世界500强的近半数已到达上海!上海的开放和发展,是南京开放和发展的巨大资源。国际第一集团军云集上海,我们要找大公司合作,不用出国,去上海!南京将通过上海通往世界的桥头堡作用,积极实施“大经贸”和“走出去”战略;同时,南京通过学习上海大开放的气魄和手笔,借鉴国际经验,少交“学费”。
一方面呼应上海,另一方面,南京又在形成新的辐射。南京与周边的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和滁州等地,已形成了“一小时车程范围的都市圈”;南京又同上海、武汉、重庆一起,构成了长江流域四大区域经济中心,这使得南京担当了向西辐射和传递上海辐射的“要角”。近年来,如何继续扩大上海的政策效应,做上海有效性的外延,是南京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在生产力布局上,南京鼓励汽车、石化、IT产业,同上海积极整合,“各得其所”;在人才培养上,南京致力于研究人才积聚优势,防止低水平的无序竞争。而作为政府,则通过政策引导等手段,让企业真正成为合作的主体。
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苏州市委书记王珉:近水楼台四沿布局
作为上海的“连体”近邻,苏州加快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程。苏州目前正在打造“古城居中,东园西区”的“一体两翼”新格局,加快与上海的全面衔接。苏州不仅将已建的沪宁高速、在建的沿江高速和规划中的轻轨建设“齐头并举”与上海接轨,而且正在着手设计一个“大口袋”式的交通网,通过这个环城大“网”,苏州市区可快捷地与昆山、常熟、张家港、吴江、太仓等5(县)市沟通,而这个“大口袋”的“开口”方向正好对着上海。
接轨上海浦东开发开放,近水楼台,成就了苏州的外向型经济,吸引外资成了最强项。这是条“长腿”。但是,“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快更有劲;三足鼎立,才能更加稳固坚实。苏州在力争吸引更多外资的同时,把全面实施企业转制作为抓手,改“外向型经济”为“开放型经济”,大力吸引上海、浙江乃至广东等地的民间资本,把内资民资这条“腿”也拉长。现在,苏州市已开始将以往用于外商的“亲商、富商、安商”政策,一视同仁地用到民营经济上,这样做也符合WTO有关规则。苏州有外资企业这一块,再添上民营企业这块,加上目前正在大力培育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三足鼎立”的经济新格局即将形成。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融合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变是市场和企业逐步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的主体,政府的协调和服务功能也在加强。苏州作为江苏省入世先行示范区,与上海合作的手笔越来越大。苏州正在重构经济新“骨架”,形成沿路、沿江、沿湖和沿沪的经济新布局,推进与上海及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共同体建设。苏州要沿沪宁、苏嘉杭等高速公路,建立与上海互补的、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长江培育与上海配套的冶金、化工基础工业片;沿太湖、淀山湖等发展现代生态旅游线;沿上海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加工业和农副产品基地。现在,两地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今年5月,上海与常熟签订合作项目24项,光上海企业就投入资金23.3亿元,兴建化工、轻工、纺织等一批新企业。前不久,上海红双喜集团与苏州方共投入2000多万元年产5000万只乒乓球的体育用品厂在吴江开工建设。8月,太仓又与上海签订合作项目43项,共同投入资金30.2亿元,建设港口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为加强两地高新技术方面的合作,最近,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在苏州设立了分支机构,而苏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又加盟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成为首批会员单位之一。苏沪两地还在金融、证券、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合作与交流。浦发银行为苏州市政建设提供了大批贷款。苏州选派中青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