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古代印度导学案

1.1.3古代印度导学案

万市中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设计编号:003 主备人:陈初鸣20140830

1、1、3古代印度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

1、掌握古代印度文明开始的时间及背景。

2、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影响。(难点)

3、掌握佛教的产生及发展传播。(重点)

【学习过程】

一、地理位置。

1、地理位置:位于________。

2、河流:两条重要的河流,________和________河。

3、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肥沃的土壤和丰沛的河水

二、国家的产生与演变

1、产生:约________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国家。

2、演变:来自中亚的________侵入南亚次大陆,征服了当地居民,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陆续建立起一些小国。

三、种姓制度

1、产生: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内部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________,称为“种姓制度”。

2、基本情况。

地位等级等级名称代表的社会阶层职责和义务

统治阶级一祭祀和贵族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掌握军政大权

被统治阶级三农民、牧民、手工业

者和商人

向国家纳税,为神庙上供,供养第一

第二等级

四被征服者和贫困破

产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上层等级的剥削和

奴役,从事最苦、最累、最脏的职业

3、特点:等级制度十分严格,不同等级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下一等级的人不能从事________

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________。

4、影响:引起人民的不满,激化了________,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四、佛教产生和发展。

1、产生的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种姓制度日益引起人民的不满,反对________特权的情

绪不断高涨。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佛

教就在这种形势下诞生了。

时间创始人教义

佛教______________

(后来被人们称

为________)

佛教宣扬“________”,反对婆罗门宣扬的

________。它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

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

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

世界”。

2、佛教的发展:公元前3世纪,国王________大力弘扬佛教,佛教兴盛一时,并向外传播。

3、佛教的传播:主要传播方向。

(1)北传:向北经________传入中国内地,然后通过中国传到________和日本等。

(2)南传:向南传入我国________地区以及斯里兰卡、________和泰国等国。

【课外延伸】

1、佛教是影响我国较大的一种宗教,请你查找网络、书籍、视频等相关资料,说说佛教是怎样传播到世界,传播到中国的?

新课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 教学设计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亚洲、日本、东南亚这三个区域,基本知道了学习一个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而现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印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动笔的机会多了,填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填,重点让学生自己注明,练习让学生自己先动笔解答,学生动手就会动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思考,才能使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运用了导学案效果就不一样,能够杜绝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 活动一: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满下伏笔,下课之前要检测学生一下这节课完成了几个教学目标,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第三节 印度 教案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通过读图了解地形, 气候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重点 农业发展与人口的压力。 教学准备 1. 学生收集有关印度资料,准备课堂发言。 2. 有关印度音乐,舞蹈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文明古国 [导入] 展示有关印度音乐,舞蹈及宏伟建筑。让同学思考:这是那个国家?再请同学说说有关印度的古文明。 [学生活动]读南亚地形图回答:哪个国家占有印度河平原?(巴基斯坦)。哪个国家占有德干高原的大部份?(印度)。哪个国家位于恒河三角洲?(孟加拉国)。请同学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二、印度人口问题 学生:读印度人口的增长图。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长数。(发现1981年至1990年人中增长2.6亿1991年至2019年人口增长1.6亿) 教师:出示印度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表。引导学生讨论丰富的资源和产品为什么还是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结论: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三、地形、气候同农业节 教师:播放课件印度的洪灾印度的旱灾 [学生活动]读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观察出雨季月月。盛行从洋吹来的季风。再观察旱季月至次年月。盛行来自的季风。 [小结]印度东北部为西南季风迎风坡形成多雨中心。乞拉朋齐最为典型。 [教师]判断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哪个对印度农业影响大?为什么? [学生讨论对比、回答]西南季见对农业影响很大。因为西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带来丰沛降水。 [教师]问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有何关系? 引导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风势弱,来得晚,退得早------旱灾。风势强,来得早,退得晚------水灾) 展示课件:印度家庭在用餐了解印度饮食习惯。 [作业] 搜集有关印度风土人情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在班里举行一个小型展览。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 谭万新高龙中学 教学目标页 1 第 1、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2、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气候类型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服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导学案(无答案)

课题: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 班组名姓名日期:3月5日编号08 一、学习目标: 1、印度的地理位置||。 2、印度的地理地形||。 3、分析印度的人口增长特点||。 自研自探环节(20分钟)合作交流环节(10 分钟)展示提升环节(20分钟) 【主题1】印度的地理位置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0||,结合图7.32||, 图7.34||,翻到课本P4图6.5||,明白印度 的位置及其邻国||。 知识生成: 1、纬度位置:线穿过印度中部||,印度 领土位于带和带||,印度是 面积最大的国家||。(在图中描出回归线) 2、海陆位置:①印度南部是洋||,东部 临湾||,西部邻海||。(在图中填 注) ②陆上邻国:在图中填出(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巴基斯坦、斯里兰卡、 马尔代夫)||。 ③在图中填出克什米尔地区||,它由哪两个国家实际控制? 3、比一比||,查一查:以上知识点谁记得快! 【主题2】印度的地形、河流、城市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1||,结合图7.34||,了解印度的地形、河流、城市 1、读图7.34||,发现印度地形区的分布特点是从南到北 ||,由三大地形区组成:北面有山脉||, 中部平原||,南面有高原||。由此得出 印度的地势特点是: ||。 2、印度的重要河流塑造了平原 ||。 3、☆易错题:结合P7页的图6.8||,印度河主要流经 (国家)||。 4、①是________(城市)②是________(城市) ③是印度首都________(城市) 【主题3】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劣势 学法指导:研读课本P31——32内容||,结合图7.36和阅读材料||,思考印度的人口特点及印度未来人口增长趋势||。 知识生成: 1、图7.35说明印度是一个的国家||。 互助组 就自研时不会的问题 进行交流||。 一对一的帮扶对子进 行帮扶||。 共同体 四人或五人一小组||, 对随堂笔记的答案进 行统一||。进一步讨论 答案不相同的小题及 互助时未解决的问题 ||。 对子组 确定主题||,研究展示 方案||,参照展示要求 ||,分派好任务||,同时 进行组内预展||,准备 精彩展示||。 展示单元一 展示内容:主题一 ①画出地图||,结合地图展示 印度的地理位置: a/在图中描出回归线位置; b/标注字母||,说出濒临的海 洋; c/在图中标注数字||,说出邻 国||。 d/在图中找出克什米尔地区 ||,说明它由哪两个国家实际 控制||,并找出相应的范围||。 ②展示组任选一组与本组 PK||,将邻国及隔海相望国的 卡片贴到黑板简图上相应的 位置||。(每组只能派一个代 表) 展示单元二 展示内容: 主题二 ①画出简图||,标出三大地 形区||。 ②用红粉笔标出:印度河、 恒河||。 ③标上数字:说出三大城 市||。 ④任意抽查其他同学的掌 握情况||。 展示单元三 展示内容: 主题三 展示要求: ①画出图7.36||,了解印度的 人口情况||,分析图7.36||。 ②了解印度的人口政策||。 ③组织辩论赛:展示组为正方 ||,点评组为反方||,正反两方 站到自己的黑板前||,先亮出 各方观点||,再轮流论证本方 的观点||。正反两方每次只能 派一位队员发言||。 理由充分||,得0.5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导学案+习题

《古代印度》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2.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深远影响 3.初步了解早期佛教的基本内容 二、【重难点】 重点:种姓制度、佛教及早期传播 难点:正确认识种姓制度 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10-13,用笔划出关键词) 1、概括古达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 2、了解种姓制度的出现、内容以及特点 3、了解佛教的起源、创始人、教义、传播 四、【合作探究】(对学、群学,解决以下问题) 材料: 种姓制度它要求各种姓的人在种姓内通婚。如果不得已而与其他种姓的人通婚,只许高级种姓男子娶低级种姓女子,称这为顺婚;而反对高级种姓女子嫁低级种姓的男子,称此为逆婚。 从上述材料分析种姓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五、【当堂训练】

1、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例如“摩亨佐达罗城市遗址”位于() A.印度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尼罗河流域 D.地中海沿岸 2、据报道,某国东部一名属贱民阶层的15岁少年,因自家山羊误入高一等级种姓农民的稻田而被烧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文中某国是()A.希腊 B.埃及 C.印度 D .巴比伦 3、阿育王在印度家喻户晓,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国。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哪一等级?()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4、小林同学在网上查阅历史资料时,编写了以下资料,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B.古代印度的民主政治繁荣 C.种姓制度出现在两河流域 D.《汉谟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花岗岩石 5、2017年6月16日,印度以所谓的“保护不丹”为由非法进入西藏洞朗地区而导致中印两国一度在洞朗地区紧张对峙。中印同属亚洲文明古国,下列与印度文明有关的是() ①佛教②种姓制度③阿拉伯数字④《汉谟拉比法典》 A.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② 6、当你听到人们谈论“因果报应”“众生平等”等内容的时候,你可以判断他们谈论的最可能是() A.伊斯兰教 B.佛教 C.犹太教 D.印度教

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七年级地理下册7.3印度导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三节印度(1) 一、自学内容:“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和“水旱灾害频繁” 二、自学目标: 1、禾U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地形特点。 2、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 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3、学会分析降水图,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水旱灾害 频频的原因。 三、重点: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四、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五、自学过程 (一)自学30页“世界第二人口大国”部分内容 1、印度是南亚面积_____ (最大或最小)的国家,目前人口已经超过______ 亿,仅次于 _________ , 居世界第______ 位。 2、读32页图7.35,7.36 印度人口的增长,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3、阅读32页的阅读材料,请你针对印度的人口问题提出一个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 4、阅读32页活动2的内容,众多的人口给印度带来资源_____________ , 环境_________________ ,经济发展 _______________ 。 5、认真观察图7.32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 ①纬度位置:印度大部分在 _________________ 纬线和_____________ 纬线之间,所以主要位于 带。 ②海陆位置:印度位于_______ 大陆南部,____________ 洋以北,东 濒_______________ 湾,西滨 ____________ 海。 6、读图7.34 , “印度的地形”, ①从图上找出印度的陆上邻国,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北部与______ 、_______ 、_______ 国家相邻,西邻_________ 虱东邻 ____________ 国。 ②找出喜马拉雅山脉,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解析版)

第5课古代的非洲和美洲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非洲和美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文明面貌。 【自主预习】 一、非洲古代文明 1.班图人 (1)农业: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 (2)畜牧业: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 (3)冶铁业:掌握了冶铁技术。 (4)文明扩展:7~9世纪,班图人将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2.东非文明 (1)阿克苏姆王国 ①兴起:埃及衰落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 ②鼎盛:4 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问题思考] 在加纳,国王死后用奴隶殉葬,祭司杀奴隶祭奠,金矿广泛使用奴隶劳动,存在奴隶买卖。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奴隶制广泛存在 (2)其他国家的产生(代表国家:摩加迪沙) ①产生条件 A.位置:非洲东海岸,地理位置优越。 B.经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 C.宗教:伊斯兰教的传入。 ②时间: 10~15 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 ③经济状况:广泛使用奴隶劳动;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当地的黄金、象牙和奴隶与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进行交换);城市繁荣。 3.西非文明 (1)时间:8—15世纪。 (2)代表国家:加纳、马里、桑海三大帝国。

(3)经济状况: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 (4)马里 ①政治: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 ②经济文化:继承并扩大了加纳的贸易,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5)桑海帝国 ①兴衰:15世纪至16世纪,原为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16世纪末,桑海因遭遇摩洛哥军队入侵逐渐衰落。 ②政治: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 ②经济: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 ③文化: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问题思考] 材料 桑海的国王阿斯基亚?穆罕默德在位时期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一整套的统治机构,中央各部的大臣和地方高级行政长官,都是由国王从王族国戚中选派亲信担任;他在尼日尔河上游开凿运河,兴修水利,开发矿藏,统一度量衡,加奥、廷巴克图和迭内是帝国的三大贸易中心;重视文化教育,奖励学术,创办学校,广招各地学者文人;在桑海的社会生活中,奴隶制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桑海的奴隶不仅用于家庭服役,还广泛的用于农业生产、捕鱼和修造船舶等劳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古代史编》据材料概括桑海帝国的文明成就。 提示:国王加强集权统治,官吏由国王任免;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繁荣;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奴隶制发达,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 4.南非文明——大津巴布韦文明的发展过程 (1)在南部非洲,4—5 世纪,班图人开始兴建巨石建筑群。 (2)11 世纪末,形成津巴布韦国家。 (3)14—15 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统治之下。 二、古代美洲文明 总述: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其他大陆没有的很多农作物,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在农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印第安人先后在中南美洲创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多发的原因;继续培养和强化学生用图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资料、图表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以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活动对信息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认同,提升审美情趣;深刻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印度地形、气候、人口压力;如何应对水旱灾害。 教学难点 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对印度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采取读图分析法。 对印度人口问题及如何抗御旱涝灾害采取讨论法。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西南的邻国—————印度,它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要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我们首先来了解它的地理位置,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2页,地图册16页完成学案中的自主学习一。 四、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1、地理位置:半球位置: 经纬度位置:指出穿过印度的重要纬线:北回归线指出所在的温度带。 海陆位置: 2、首都:新德里 邻国:北邻中国,尼泊尔,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 3、印度的地形分布: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 地势特点:南北高,中间低。 4、印度的人口特点:一、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二位。二、目前增长速度较快。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推行控制生育计划,阅读材料。 五、那众多的人口是好还是不好呢?有它的优势也有缺点。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一的两个问题。 第一题:优势1: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

七年级地理下册 印度二导学案

第三节印度(2) 学习目标 1.知道“绿色革命”对印度农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能结合印度地形、降水分布图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2.了解印度独立前后工业部门构成的巨大变化,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体会政治的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的含义。 3.知道印度主要工业部门,知道工业布局靠近原料产地的分布规律。 4.知道印度主要工业中心的名称与分布。 自主学习 1.印度耕地面积居亚洲第位;20世纪60年代开展的“”,重点是改良作物品种,改进生产技术,使粮食生产状况逐步得到改善。 2.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与。生产主要集中在高原和半岛西北部。生产主要集中在半岛东西两岸和西北部地区。 3.独立前,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以和为主。独立后,现代工业如:、、等迅速发展。 4.印度的高科技产业如:、、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5.印度是世界软件大国,软件出口量仅次于。 6.印度盛产黄麻和棉花,是其最大麻纺织工业中心。是其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 合作探究 1.对照课本P34图7.42与课本P31图7.34,分析小麦、水稻的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2.对照课本P35图7.43与课本P34图7.42。讨论小麦、水稻的分布与降水量分布的关系。 课堂检测 1.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目前人口仍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印度人口众多产生的影响有() ①劳动力充足②人口老龄化严重③资源、环境压力大④劳动力素质高

⑤消费市场广阔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2.给印度带来丰沛降水的季风是() 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 C.西北季风 D.东北季风 3.印度信息产业最集中的地区是() A.孟买 B.加尔各答 C.班加罗尔 D.新德里 4.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海洋:A ;B ;G 。 (2)城市:C 印度最大的工业中心;D 印度最大的工业中心;E首都;F ,有印度的“硅谷”之称。 课堂检测参考答案 1.A 2.B 3.C 4.(1)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2)孟买棉纺织加尔各答麻纺织新德里班加罗尔 【素材积累】 1、2019年,文野31岁那年,买房后第二年,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变。这一年,他摘里对自己的定位,从穷人变成了有钱人。一些人哪怕有钱了,心里也永远甩不脱穷的影子。 2、10月19 日下战书,草埠湖镇核心学校组织全镇小学老师收看了江苏省泰安市洋思中学校长秦培元摘宜昌所作的教训呈文录象。秦校长的讲演时光长达两

人教部编版2018年秋学期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古代印度(学案)

第3课古代印度 【知识要点】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2.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3.种姓制度中,最高等级是婆罗门: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第三等级是吠舍:第四等级是首陀罗;这四个等级之外有“贱民”。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4.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被称为”释加牟尼”。 5.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基础练】 1.约公元前23世纪一前18世纪,在流域发现了哈拉巴和摩亭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C)

A,尼罗河B.两河C.印度河D.恒河 2.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侵入印度(D) A.古埃及人B.苏美尔人C.阿卡德人D.雅利安人 3.古代印度文明鼎盛时期出现在统治时期(D) A.图特摩斯三世B.胡夫C.汉漠拉比D.孔雀王朝 4.(2019?南京)“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地服务于其他三个种姓。”材料反映的是(C) A.古埃及奴隶制度B.汉谟拉比法典 C.古印度种姓制度D.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5.(2019·岳阳)下图所示的制度来自(C) A.古埃及B.古巴比伦C.古印度D.古希腊 6.(2019深圳)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印度种姓制度,下列选项符合当时农民身份的是(D) A.担任祭祀B.与国王、官吏的女儿成婚 C.掌握军权D.纳税供养第一、第二等级 7.宁宁编写了一部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课本剧,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情景是(C)

A.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B.刹帝利对婆罗门毕恭毕敬 C.首陀罗担任官吏在办案D.一大群吠舍在农田里劳动 8.释迦牟尼早期的求道经历坎坷,他在修道者的森林里,以少有的苦行折磨着自己,摒弃一切生命的贪欲,终日处于苦思冥想的状态。他的打坐方式是当时印度较盛行的“止观”禅定。释迦牟尼坚持 六年,用以探索心源。由此创立的宗教是(A) A.佛教B.道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 9.电视剧《西游记》中描述的“如来佛”这一角色,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A) A.乔达摩·悉达多B.耶稣C.安拉D.宙斯 10.佛教教义中含有反对印度等级制度的内容是(C) A.消除欲望B.忍耐顺从C.众生平等D.不反对奴隶制度 【综合练】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古印度文明时期,产生了种姓制度。现代社会中,在印度的广大农村,种姓制度仍根深蒂国地存在着;在欧洲,许多白种人歧视黑种人的思想仍然存在……“现代种姓制度”的存在,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1)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分别包括哪些等级?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

《印度》教学设计

【课题】七下第八章不同类型的国家第3 节印度(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1、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语言、宗教)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教学目标】 旅游攻略: 1、根据地图,确定印度的位置,了解印度自然环境,准备好随身衣物。 2、了解印度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做好景点的推荐。 3、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简要分析印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做好美食的推荐。 4、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印度人口的增长特点,做好印度社会现状的分析。 【教学模式】以游导学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探究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制作

思考与交流 观察与思考设计旅游攻略: 根据提示,分小组完成任务 (一)自然环境: 学习要求: 1、据图描述印度位置、找出主要地形及河 流。 利用气候图,分析印度旱涝灾害的形成 〖课堂活动一〗 发挥团队力量: 小组合作,制定一份旅游攻略 教师指导 首先,我们来确定一下,这次旅游的目的地在 哪? 出示地图: 1、印度在世界上的位置 (1)据图归纳印度位置: 〖知识点归纳〗 半球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教师归纳:描述位置角度应多样化。 (设疑)确定了目的地,我们准备背包,你的背 包里会准备什么呢? 展示老师背包物品: 学生阅读课本P69—2页思考回答: 1.位置及相邻国家 2.印度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印度北部是山地,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 是德干高原。 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提示,制定旅 游攻略 学生据图分析归纳: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纬度位置: 北回归线穿过北部,大部分 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南部,东临孟加拉 湾,西邻阿拉伯海,南邻印 度洋 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发言补充 结合地图, 学习印度 的地形和 气候,培养 学生分析 问题,归纳 问题的能 力 培养学生 据图归纳 的能力 根据自学 内容,分析 应带物品, 从而培养 学生地理 素养

七年级地理下册 7.3《印度》导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导学案 教学重点: 印度的人口情况,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难点: 分析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西游记》动画图片,让学生解说介绍图片,把学生带入情境。 二、欣赏图片,感受印度文明。 展示宗教文化图片和生活图片,了解印度宗教文化知识。介绍典型图片。 承接:展示人头攒动的图片,过渡到人口。 三、小组合作,分析印度人口问题。 1、读印度人口增长趋势图,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1)目前印度人口总数达到_________人。 (2)印度每间隔10年增加人口数有什么变化特点? (3)印度总的人口变化趋势有什么特点? 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2、展示人口文字资料,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3、谈谈印度人口问题给中国带来的警示。 小结:人口的增长应该与 _______、_______相协调,与_______发展相适应。 承接:印度众多的人口生存在怎样的自然环境下? 四、图说印度——位置、邻国、地形 1、看图描述印度的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_____半球和_____半球。 (2)海陆位置:位于亚洲的_____(分区),南临_____,东临____,西临______。 (3)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_____(度数)到______(度数)之间,位于________带,位于

_________纬度(低中高纬度)。 2、看图找出印度的邻国和隔海相望国家。 (1)北部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接壤。 (2)西北与________(国家)接壤。 (3)东北部与________、_________(国家)接壤。 (4)南面与________(国家)隔海相望。 3、看图总结出印度的地形分布特点。 北部以________(地形类型)为主,主要地形区是________________。 中部以________(地形类型)为主,主要地形区是________________。 南部以________(地形类型)为主,主要地形区是________________。 五、刨根问底——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小组合作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读“孟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冬季风、夏季风示意图”。 问题:(1)印度以_______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一年分为___________两季。 1 月份 风向 吹向 降水季节 6~9月 10月~次年5月 2六、出谋划策——针对水旱灾害 角色扮演(讨论完成):如果你是印度的官员,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水、旱灾情? 七、课堂拓展:中国和印度有哪些相似之处?两国发展有什么可以相互借鉴的吗? 八、收获平台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认为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灾 ?灾 西南风的变化 来得早,退的晚,风力强 来的晚,退的早,风力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学案:第一单元 第一课 亚非大河文明 第三课时 古代印度

第三课时古代印度(见学生5页) 一、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 在南亚次大陆上||,有两条重要的河流__印度河__与__恒河__||。肥沃的土壤和丰沛的河水使得这里发展灌溉农业的条件十分优越||。 二、古代印度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约公元前__2500__年||,__印度河__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后来||,来自中亚的__雅利安__人侵入南亚次大陆||,征服了当地居民||,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陆续建立起一些小国||。 三、种姓制度 1.产生背景: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内部逐渐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称为“__种姓制度__”||。根据这一制度||,社会成员被划分为四个等级||。 __不得通婚__|| 4.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__社会矛盾__||。引起人民的不满||,反对__婆罗门特权__的情绪不断高涨;促进佛教的诞生||。 四、佛教的产生和发展 1.佛教产生的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__种姓制度__日益引起人民的不满||,反对婆罗门特权的情绪不断高涨||。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就在这种形势下诞生了||。 2.佛教产生的时间和创始人:公元前__6世纪__的古代__印度__||。佛教的创始人是__乔达摩·悉达多__||,后来被人们称为__释迦牟尼__||。 3.佛教的教义: (1)佛教宣扬“__众生平等__”||,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 (2)佛教认为苦的根源是__人的欲望__||,只有__消灭欲望__||,__忍耐服从__||,__刻苦修行__||,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 4.阿育王弘扬佛教:__公元前3__世纪||,国王__阿育王__大力弘扬佛教||,在古代印度兴建了许多佛寺和佛塔||。佛教兴盛一时||,并向外传播||。 5.佛教的传播: (1)一支向北经__中亚__传入中国内地||,然后通过中国传到__朝鲜__半岛和__日本__等||,这支佛教称为__北传__佛教||。 (2)另一支向南传入我国__傣族__地区以及__斯里兰卡__、__缅甸__和__泰国__等国||,称__南传__佛教||。 1.佛教传播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印度(第二课时) 【课标解读】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3.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内容分析】 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是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表现出来的。国家内部自然和人文特征的联系与差异、发展与演变需要探讨、分析才能获得结论。印度这节课突出了国情与特色,侧重于宗教与文化、人口与环境、经济与发展等方面的探讨,涉及到的大量图表、资料、实例等地理素材需要处理,难度相对会大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和印度的粮食生产状况。 2、能利用地图说明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3、运用地图说明印度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地区分布,分析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地图和资料,了解印度粮食生产有大量进口到自给自足的变化原因。 2.通过对印度工业的发展与工业部门今昔的变化,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印度实行“绿色革命”后初步扭转粮食不能自给状况的实例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懂得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2、了解印度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技术在工业中的比重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激发学生 努力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振兴祖国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2、印度的工业部门及分布、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2、印度的工业部门及分布、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印度》精选导学案

第三节《印度》知识梳理型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 2、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3、学会分析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导学过程: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1、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或最小)的国家,目前人口已经超过亿,仅次于,居世界第位。 2、读32页图7.36印度人口的增长, 从图7.36上分析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3、阅读32页预读材料的文字材料,请你针对印度的人口问题提出一个合理化建议。 4、阅读33页活动2的表7.2内容,众多的人口给印度带来资源, 环境,经济发展。 5、认真观察图7.32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 ①纬度位置:印度大部分在纬线和纬线之间,所以主要位于带。 ②海陆位置:印度位于大陆南部,洋以北,东濒 湾,西临海。 6、读图7.34,“印度的地形”, ①从图上找出印度的陆上邻国,并完成下面的 问题。北部与、、国家 相邻,西邻国,东邻国。 ②找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所在的位置,然后填写到右面的空白图上。

③从上面的读图我们可知, 印度的地形分布有以下特点:北部是山脉,中部是 平原,南部是高原。 二、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1、读33页图7.38,图7.39南亚1月、7月风向图回答问题。 (1)孟买每个月气温都超过______℃,其中最 高气温出现在月。 (2)孟买降水量较多的是从__ _月至____ 月,风向是_ ,风从吹 向。(海洋或陆地)这时是季。 (3)孟买降水量较少的是从_____月至_____ 月,风向是_ ,风从吹 向。(海洋或陆地)这时是季。 (4)印度属于气候,该气候的特点 是 。易发生灾害。 练习: (一)填空题 1、目前印度人口已超过________亿,居世界第________位。 2、印度主要是气候,特征是 4、北部是山脉,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 (二)选择题(下列各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下列属于南亚文明古国的南亚国家是() A.斯里兰卡 B.印度 C.中国 D.埃及 2、下列关于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印度每年分为旱季和雨季,l~6月为旱季,7—12月为雨季 B.印度的降水主要来自太平洋 C.印度的地形以平原为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设计:第3课 古代印度(无答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学习 重点 学习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______________。 2、发源地: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_______。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 今巴基斯坦境内,入阿拉伯海,水量丰沛。 3、奴隶制发明: 出现:在那里发现的_____________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外族入侵: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________和_________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强盛:________(公元前324年—前187年)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衰落:印度多次受到外来民族的侵扰。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 “________”。 2.四个等级: (1)最高等级是________,掌管祭祀; (2)第二等级是________,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3)第三等级是________,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4)第四等级是________,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 ________。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时间:佛教创立于_________[来源:学科网] 2、创始人:__________,后来被称为“_______”,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 迦族的王子。 3、发展: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因而也得到 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佛教提出“______”,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教义

南亚与印度教学设计

“南亚与印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南亚是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呈现着独特的区域特征。所用教材为北斗地图新课标区域地理,教材编排简洁精炼,重点选取了位置、范围、地形与河流、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宗教与社会、人口和经济等,重点突出。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必修课本里已经学过基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对于地理基本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区域地理部分学生经过东南亚,东亚这些区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技巧,关键是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的具体特点,让他们把握区域特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然要素知识,三大地形区,三条主要河流,三种气候类型等,通过分析自然要素对农业、工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地图说明一个区域的具体特征。 2.让学生运用文字、数据、地图、图表等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热带季风的成因;印度的工农业发展特点 难点: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印度自然环境特征对其农业发展的影响及主要作物的分布;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五、学法、教法分析 学法:读图分析法(学生要具备从地图里提取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相互促进和提高也很重要) 教法:自学指导法(学生是学习主体,要学会自己探究,教师可以从旁指导)、创设情境法(教师作为课堂主体,要发挥总揽全局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很多同学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有谁能知道《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到哪里去取经的?(学生可能不知道)教师指“亚洲地形图”讲述:1300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从长安(今西安)西行,不畏艰险,过流沙,翻雪山,经新疆、中亚等地,往南到达佛教发源地天竺,带回佛经600多部。古代的天竺就在现在的印度,在南亚地区。 (讲授新课) 一、南亚的国家 [读图]学生阅读“南亚政区图”。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 * 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

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 * 的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 * ,后者是国家的世俗 *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 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教育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导学案(无答案)学习专用

课题: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 班组名姓名日期:3月5日编号08 一、学习目标: 1、印度的地理位置。 2、印度的地理地形。 3、分析印度的人口增长特点。 二、学习策略: 自研自探环节(20分钟)合作交流环节(10 分钟) 展示提升环节(20分钟) 【主题1】印度的地理位置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0,结合图7.32, 图7.34,翻到课本P4图6.5,明白印度 的位置及其邻国。 知识生成: 1、纬度位置:线穿过印度中部,印度 领土位于带和带,印度是 面积最大的国家。(在图中描出回归线) 2、海陆位置:①印度南部是洋,东部 临湾,西部邻海。(在图中填注) ②陆上邻国:在图中填出(中国、尼泊尔、 不丹、孟加拉国、缅甸、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③在图中填出克什米尔地区,它由哪两个国家实际控制? 3、比一比,查一查:以上知识点谁记得快! 【主题2】印度的地形、河流、城市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1,结合图7.34,了解印度的地形、河流、城市 1、读图7.34,发现印度地形区的分布特点是从南到北, 由三大地形区组成:北面有山脉,中 部平原,南面有高原。由此得出印度 的地势特点是:。 2、印度的重要河流塑造了平原。 3、☆易错题:结合P7页的图6.8,印度河主要流经 (国家)。 4、①是________(城市)②是________(城市) ③是印度首都________(城市) 【主题3】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劣势 学法指导:研读课本P31——32内容,结合图7.36和阅读材料,思考印度的人口特点及印度未来人口增长趋势。 知识生成: 1、图7.35说明印度是一个的国家。 2、2019年,印度人口达到亿,仅次于,居世界。 3、结合课本P32图.736 ,发现1993——2019年印度人口数量由亿增长为亿,增长了 亿。由此可知,印度的人口增长特点是:。 4、印度是什么时候实行计划生育的?效果如何?说说你对印度未来人口增长趋势的看法? 互助组 就自研时不会的问题 进行交流。 一对一的帮扶对子进 行帮扶。 共同体 四人或五人一小组, 对随堂笔记的答案进 行统一。进一步讨论 答案不相同的小题及 互助时未解决的问 题。 对子组 确定主题,研究展示 方案,参照展示要求, 分派好任务,同时进 行组内预展,准备精 彩展示。 展示单元一 展示内容:主题一 ①画出地图,结合地图展示印 度的地理位置: a/在图中描出回归线位置; b/标注字母,说出濒临的海 洋; c/在图中标注数字,说出邻 国。 d/在图中找出克什米尔地区, 说明它由哪两个国家实际控 制,并找出相应的范围。 ②展示组任选一组与本组 PK,将邻国及隔海相望国的卡 片贴到黑板简图上相应的位 置。(每组只能派一个代表) 展示单元二 展示内容: 主题二 ①画出简图,标出三大地 形区。 ②用红粉笔标出:印度河、 恒河。 ③标上数字:说出三大城 市。 ④任意抽查其他同学的掌 握情况。 展示单元三 展示内容: 主题三 展示要求: ①画出图7.36,了解印度的 人口情况,分析图7.36。 ②了解印度的人口政策。 ③组织辩论赛:展示组为正 方,点评组为反方,正反两方 站到自己的黑板前,先亮出各 方观点,再轮流论证本方的观 点。正反两方每次只能派一位 队员发言。 理由充分,得0.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