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冷害标准

低温冷害标准在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以及不同地理条件下的具体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通用的低温冷害标准:

1.对于棉花,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苗期,当气温低于棉花生长阶段所需最低温度

临界值以下,且持续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就会发生低温冷害。不同苗龄不同生长阶段棉花抵御最低温度的临界值不同,抵御的时间也不同。例如,子叶期临界低温为2.5℃,低于该温度棉花会受害。

2.低温冷害症状主要表现在棉花发育延迟、烂种、烂芽、烂根、僵苗不发(小老

苗)、器官分化抑制、叶片和生长点呈水渍状青枯、子叶叶面出现乳白色斑块,甚至死苗等症状。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建议咨询农业部门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设施蔬菜低温冷害

设施蔬菜低温冷害和风灾的预防与补救措施 **市农技中心园艺站 设施蔬菜低温障碍是由低温引起的一类常见生理性病害,分为冷害和冻害两种。冷害是指温度在0℃以上,引起农作物的生育期延迟,或使生殖器官的生理机能受到损害,造成农业减产的气象灾害。当温度低于0℃以下,蔬菜的细胞间水分结冰,致使细胞破裂死亡引起的伤害称为冻害。由于设施本身的不足,加之气候的多变,设施蔬菜的低温冷害具有普遍性。 一、症状 低温的影响因温度的高低、持续时间的长短和作物生育期的不同而异,不同作物遭受冷害的温度也不相同。一般自根黄瓜8℃时根系停止伸长,冷害临界温度在10℃以下。嫁接黄瓜冷害临界温度在5-6℃,2-3℃下受害明显,0--2℃时黄瓜冻死。茄子17℃以下生长缓慢,10℃以下引起生理代谢失调,7-8℃时茎皮组织受伤,-1--2℃条件下冻死,15℃以下落花。辣椒植株遇有5℃低温时出现冷害症状,叶尖和叶绿出现水渍状斑块,叶组织变成褐色或深褐色,后呈青枯状。西甜瓜根系停止生长温度为8—10℃,5℃以下植株会受冻害,15℃以下时雌花不能正常开放。番茄和西葫芦在2-5℃就会出现冷害症状。如经低温锻炼,黄瓜可忍耐短时间2-3℃的低温,辣椒、茄子在5-7℃低温下,不受冻害。 二、预防措施 ⑴温室建设 选择适宜的棚型结构,规范温室建造技术。目前白银市推出的成型温室结构为7.0m、8.0m米跨度,其中8.0米跨度温室脊高4.0-4.2m,后屋面水平投影1.5m,主采光屋面为半径4.5m的圆弧,长5.0m,副采光屋面为直管,长3.05m,后屋面内侧仰角400,外侧角度8-100,以便安装卷帘机。温室坐北朝南或偏西50。经过多年的测定,证明该温室结构升温快、保温好、操作方便、土地利用率高,建造成本合理,适宜大面积推广。 ⑵保温措施 ①保证草帘厚度,草帘草把要致密,加大草帘覆盖密度,及时整修更换破旧草帘。②利用废旧棚膜或其它覆盖物在草帘外侧进行二层或多层覆盖。温室前沿外侧横立一排草帘保温。③设施进入口内外要张挂较厚的门帘,并在棚内门口走道4m内用棚膜围住,以免人员进出时冷空气与植株直接接触造成冻害。④严寒期温室内部进行二层覆盖。 ⑶增温措施 ①在设施内安装电炉:在走道位置每10-15m处安装一个1500-200W电炉进行加温,高度1.5m,用硬纸板或三合板护住电炉周围的秧苗、并注意防火。②安装碘钨灯:在走道立柱位置高1.5-1.7m处,每隔10-25m左右安装一个2000W的碘钨灯,亦可

低温冷害及水稻苗期常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低温冷害及水稻苗期常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在作物生长季节,由于温度较低,热量不足,使作物遭受危害,称作低温冷害。我省的低温冷害影响以水稻为主,按发生时间先后可分为“倒春寒”〔或清明寒〕、“小满寒”〔或端午寒〕、“秋分寒”〔江南称寒露风〕三种。 〔1〕倒春寒江淮流域及江南各地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春寒,较严重的春寒平均3~4年一遇。春寒又分早春寒和倒春寒,一般将春分〔3月21日〕前发生的低温阴雨称作早春寒,将春分后发生的低温阴雨称作“倒春寒”或称“春分寒”。即指3月下旬至4月下旬,因前暖后冷的天气对双季早稻、中稻的播种育秧带来危害。所谓“前暖”,是指2月上旬~3月中旬各旬的平均气温距平之和≥4.5℃;假设3月中旬为负距平,则计算到3月上旬。所谓“后冷”,是指3月下旬~4月下旬各旬的平均气温距平之和<4.0℃,或者其中一个旬的平均温度距平<-2.8℃。如果4月下旬为正距平,则统计到4月中旬。由于倒春寒发生时间正值早稻育秧,棉花、蔬菜播种及育苗、栽插季节,其低温、阴雨和阳光不足对春播作物危害最大。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对温度、光照等都有一个界限要求,当超出忍受的高低温限度时,轻则受害,重则死亡。比方早稻育秧,要求日平均气温要在10℃以上,最低气温在5℃以上,并有3~5个晴好天气。如果低于这些气象条件,便可导致烂秧。当长时间的低温阴雨、日平均气温偏低2~5℃以上,秧苗生理机能便会发生障碍而烂秧死苗。连阴雨还会引起腐霉菌病害,春播时还会因实施防寒保暖措施,造成缺氧而引起烂秧。实践证明,早籼稻幼苗,当日平均温度在6~7℃、连续阴雨达2~3天,就会造成烂根,天晴后便青枯死苗。 〔2〕小满寒一般出现在5月中旬~6月中旬。低温对早稻分蘖和幼穗分化产生影响。气象指标为:日平均温度<20℃,≥3天;或日最低温度<15~17℃,≥3天。 〔3〕秋分寒发生在9月上旬─下旬初。入秋以后,影响我省的冷空气势力已明显加强,各地气温迅速下降,当日平均气温连续偏低,便会对抽穗扬花的晚稻构成威胁。我省常在“秋分”前后发生这类低温冷害天气,故被称之为“秋分寒”,江南地区多在“寒露”前后出现,又被称之为“寒露风”。无论叫“秋分寒”还是“寒露风”,都是秋季发生的低温冷害现象,双季晚稻正在抽穗扬花,极易导致空壳、瘪粒而减产。皖西高寒山区的“青疯灾”可提早到8月中、下旬,主要危害中稻。主要气象指标:日平均温度<20℃,≥3天;或9月中下旬旬平均温度距平<-2℃,最低温度<15℃。据分析,当一次强冷空气侵入我省时,各地气温骤降,极易形成干冷型“秋分寒”或“寒露风”。比方,1971年9月中下旬江南大部遭受一次冷害,连续数天偏北风,气温持续下降,许多地方日平均气温降至16℃左右,部分地区晚稻空壳率达30%~50%,严重的达70%以上。当北方冷空气南下遭到夏季风顽强抵抗时,冷暖双方便在大江南北展开“拉锯战”,引起一段又一段

水稻低温冷害的类型及防御

水稻低温冷害的类型及防御水稻低温冷害的类型及防御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由于气候影响,水稻的生长环境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低温冷害就是其中一种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影响最大的气候因素之一。本文将介绍水稻低温冷害的类型及防御措施。 一、低温冷害的类型 低温冷害分为冷害和冻害两种,通常不同类型的低温冷害对水稻的伤害程度不同。 1. 冷害 冷害一般指环境温度在0℃~10℃之间,对水稻的影响主要有两个: (1)生长迟缓。水稻在低温环境下会减缓生长速度,导致植株长势不良,生长发育时间延长。 (2)光合作用受抑制。低温会导致光合色素破坏,进而影响水稻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植物产生养分和生长。 2. 冻害 冻害一般指环境温度小于0℃,对水稻的影响更大: (1)负面影响生长。低温环境会导致水稻生长迟缓,苗势不良,株高不长。

(2)伤害叶子及幼芽。低温空气会导致水稻叶子失去原有的弹性和其它细胞结构,亦会引发叶边焦枯,叶子黄化,幼芽发育迟缓等问题。 二、防御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的低温冷害,要有不同的防御措施。下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防御措施: 1. 提前播种 若地区寒冷指数过大,需要提前进行播种。水稻在春季处于生长期,但气温偏低,施肥也不宜过多。若提前适量施肥,可以使水稻的营养易于浸润和吸收。为了让土壤和气温适宜生长,有时还需要适当的覆盖地膜。 2. 水肥管理 春季给予足够的水肥,可以帮助水稻受冻。此外,冬季可采用集约化养殖的模式。首先可以降低低温的影响,其次可以增加湿气,缓和土气,使其更加湿润。 3. 栽培方式 对于低温地区的农民来说,选用抗冷、早熟的水稻品种至关重要。以江浙地区经验为例,每年的2-3月,选用早熟的品种进行大量种植,这样能确保足够的收成。此外,还可以采用密插、高干、套套等农艺措施,使水稻更加适应低温环境。 4. 建造双层遮阳布大棚厂房

浅谈低温冷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浅谈低温冷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一、冷害的概念 农作物在零度以上相对低温遭到的伤害,可使作物生育延迟,或 使生理活动受阻,形成减产。延迟型冷害作物外观常无明显变化,故有“哑巴灾”之称。 二、冷害成因 春季冷空气入侵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域常呈现持续低温阴雨,惹起 早稻烂秧死苗。普通在东亚槽深沉、副热带高压削弱的状况下,容易 构成秋季低温天气。夏季低温主要发作在东北。 三、冷害的类型 低温冷害的类别。低温冷害的地域性和时间性强,人们普通按其 发作的地域和时间(时节、月份)来分类。也有的按发作低温时的天气气候特征来划分,如低温、寡照、多雨的湿冷型;天气晴朗,有明显降 温的晴冷型;持续低温型等三类。另外,在农业气候学中,还依据低温 对作物危害的特性及作物受害的病症来划分,共分三类,即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和混合型冷害(指延迟型与障碍型冷害在同年度发作)。从灾祸角度普通采用第一种分类法,即主要分为春季低温冷害、秋季 低温冷害、东北夏季低温冷害三类。此外,华南北部还有早稻抽穗扬 花时的“五月寒”呈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等。 四、低温冷害的时空散布 1.春季低温冷害。我国南方在早稻播种育秧时期(3~4月),由于受低温影响形成烂种烂秧,称为春季低温冷害,俗称倒春寒。由于构成

低温冷害的要素比拟复杂,除了低温这一主要因子外,还与作物种类、育秧和管理技术等要素有亲密关系,所以各地的低温冷害规范有所不同。中国气候科学院农气室,依据各地的实验材料及历年烂秧时段的气候条件,肯定日均匀气温连续3天<10℃为粳稻烂秧指标;当日均匀气温连续3天<11℃为籼稻烂秧指标。应该指出,这一温度指标是可能致灾的临界温度指标,还不能作为灾祸规范。 事实标明,春季低温冷害主要发作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正值从南到北大范围早稻播种育秧时期。此时极地冷空气依然不时入侵,所以各地每年都有水平不同的冷害,但严重灾祸较少。长江中下游地域1953~1980年发作过6次严重灾祸,均匀5年一遇;华南地域北部冷害较多,严重灾祸约5~7年一遇;中部南部少,海南未发作过。近几年来,由于早稻播种育秧技术的进步,低温形成的损失明显减轻。 2.秋季低温冷害。秋季低温冷害是指晚稻抽穗扬花期,遭到低温天气的影响,形成空壳和疵粒率增大而减产。由于此种灾祸在华南地域多发作在“寒露”节气前后,故称寒露风。我国云贵川地域称为“八月寒”或“秋寒”。普通把日均匀气温≤20℃,且持续3天或以上,作为秋季低温冷害的指标。由于作物种类和地域的差别,各地采用的低温指标有所不同。这种低温指标是危害作物抽穗开花时期的临界温度值。普通温度越低,且维持的时间越长,形成的损失越重。 秋季低温冷害主要发作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作期自长江流域向南逐步推延。云贵高原的秋季低温冷害,普通发作在8~9月份。普通秋季低温冷害的发作几率比春季冷害低,但危害大,形成的损失

冻害 标准

冻害标准 (一)低温冻害 1.作物生长期间低温冻害的气象指标 作物生育期内日最低气温低于作物生育期下限温度并持续5天以上,或任一时段内月平均气温低于历年同期平均值1.0℃以上。 2.主要作物生育期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指标 春小麦幼苗期:4—5℃;花期:9—11℃;灌浆期:10—12℃。 青稞幼苗期:2—3℃;花期:6—8℃;灌浆期:9℃。 小油菜幼苗期:2—3℃;花期:8—10℃;灌浆期:9℃。 豌豆幼苗期:4—5℃;花期:8—11℃;灌浆期:10—12℃。 蚕豆幼苗期:5—6℃;花期:8—10℃;灌浆期:10—12℃。 马铃薯幼苗期:4—5℃;花期:7—10℃;灌浆期:6℃。 上述花期包含作物生殖器官形成及开花,灌浆期包括结实期。 3.作物受害的低温冻害分级指标 作物受害的低温冻害分级指标以作物受害的症状为标准。一般情况下,轻度低温冻害的作物受害症状为:对作物植株正常

生育有一定影响,造成千粒重轻度下降;中度低温冻害的作物受害症状为:低温持续时间较长,作物生育期明显延迟,影响正常开花、授粉、灌浆,结实率低,千粒重下降;重度低温冻害的作物受害症状为:作物因长时间低温不能成熟,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二)霜冻 1.霜冻的形成 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冷平流或地面辐射冷却影响而降到霜点以下,所含水汽的过饱和部分在地面或近地面部分物体上凝华而成的冰晶。霜冻是在春、秋转换季节时,夜晚近地面气温短时间降到0℃以下,致使作物受到损害的一种低温冷害现象。霜与霜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霜不一定会出现霜冻,出现霜冻时,往往伴有白霜,有时不伴白霜,这种不伴白霜的“霜冻”,青海俗称“黑霜”,其实是低温冷害。 霜冻的形成有三: 平流霜冻。由于较强的冷空气入侵而降温至0℃或0℃以下,导致霜冻形成,这种霜冻侵袭范围广,降温幅度大。 辐射霜冻。晴朗无风或有微风的夜间,辐射冷却使地面或近地物体的温度降到0℃或0℃以下,导致霜冻形成。这种霜冻发生的范围相对小些。 平流辐射霜冻。冷平流和辐射冷却共同作用而发生的霜冻。这种霜冻影响比较严重。 另外,还有一种局部地区产生的洼地(谷地)霜。夜间,

低温胁迫

题目;低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 姓名:包建红 学号: 2010211764

低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冷害是指零度以上低温对植物体所产生伤害。引起冷害一般0—10℃,植物对低温敏感度与其起源地密切相关。冷害对植物体损伤程度取于低温和低温维持时间的长短。植物体受损伤后直接表现为叶片出现水渍状或果实上出现斑点。引起水渍状时间由几小时至几天时间,长短不等,主要取决于物种和温度,同时植物体水分状况及光照条件亦能间接影响冷害的程度。冷害引起植物体内一系列生理代谢的改变,最终导致幼苗生长纤弱、植株生长迟缓、萎蔫黄化、局部坏死,坐果率低,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等的产生。 低温胁迫下植物的生理生化变化 1.低温胁迫下幼苗叶片质膜透性的变化 细胞质膜透性直接反映植物膜系统受伤的程度,而相对电导率大小反映了质膜透性的大小。随着温度的下降,相对电导率先缓慢上升。此外,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相对电导率先小幅度上升后急剧上升。相对电导率大幅度上升,表明幼苗叶片细胞质膜结构受到严重的损伤和破坏。说明低温胁迫下耐冷性强的品种具有较强的维持细胞膜系统的相对稳定和结构完整性的能力,因而更能抵抗低温的伤害。 2.低温胁迫下幼苗叶片水分的变化 随着温度下降,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逐渐下降。自由水含量先下降,于4℃时到达最低值,之后上升;束缚水含量先上升,于4℃时到达最高值,之后下降;束缚水/自由水比值先上升,于4℃时到达最高值,之后下降,但-2℃时束缚水/自由水比值仍略高于胁迫前水平。 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相对含水量不断下降。自由水含量先下降,于6 d时到达最低值,之后上升。束缚水含量先上升,于6 d时到达最高值,之后下降束缚水/自由水比值先上升,于6 d时到达最高值,之后迅速下降,胁迫后9 d,束缚水/自由水比值已比胁迫前的低出30.10%。通常情况下,植物组织内含水量高低可以反映细胞代谢活性的强弱,低温胁迫下幼苗降低体

水稻低温冷害温度是多少

水稻低温冷害温度是多少 水稻低温冷害,通常指水稻遭遇生育最低临界温度以下的低温影响,从而导致水稻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低温冷害是寒地稻作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一般发生于两个时期:一是4-5月份育苗期出现的冻害,既幼苗青枯。二是本田期由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造成的“秃尖”、“瘪粒”,甚至不抽穗等。那么水稻低温冷害温度是多少? 水稻产生障碍型冷害,穗子是低温的敏感部位,其中花药是直接感受低温影响结实的器官,在一个穗上对低温反映也不同。障碍型冷害的敏感时期是小孢子形成初期,从水稻生育进程来看,减数分裂期与小孢子形成初期相距只有1天左右。生产上引起孕穗期不受精的短期低温处理的临界温度有下述3种情况:发生不受精的起始温度在18-20℃;发生障碍型冷害的危险温度是15-17℃;完成不受精的临界温度是10-12℃。在田间昼温高,夜温低,昼夜变温与稳定低温引起的不实率有差异,当白天温度高足以补偿夜间低温时,就不会影响结实。在水稻生育过程中,遇到适温以下的低温条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受到抑制,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异常。试验证明:低温影响净同化率,根际温度低于16℃,净同化率减少。在新的冷害机理认为,低温引起生物膜相变以后,生物膜损坏,引致代谢系乱,造成伤害。有专家认为,低温使喜温作物生物膜发生相变,这是水稻对零上低温的初始反应,也是冷害的始因。由于膜的类脂类物质凝固,膜质由液

晶态变为凝胶态。膜质中脂肪酸的碳氢链由无序排列变为有序排列,使生物膜厚度及外型改变,由于膜的收缩,膜面产生孔道,出现龟裂。 生物膜透性增加使细胞人溶质外渗,呼吸减弱,细胞里的无氧呼吸积累乙醛、乙醇等有毒物质,致细胞受到伤害,作物生长受抑。低温持续时间短或强度不大,这种过程还是可逆的。温度回升转为正常后,膜相又转为液晶态,作物代谢恢复正常。如低温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细胞膜降解为不可逆状态,引致细胞和组织死亡。造成植株萎蔫或枯死。我国东北稻作区、华北稻作区、西北稻作区、华中稻作区、华南稻作区、西南稻作区所处地理位置南北横跨31个纬度,高低相差2700m,生长季节长短悬殊,光、温、水等生态条件各异,形成各自的稻作制度、品种类型和种植方式,各地冷害发生频率、类型、受害程度不同。 想要知道冷害有哪些危害请到来进行了解,每期都会为大家介绍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让大家了解更多的自然灾害。

水稻生产上的冷害及预防

水稻生产上的冷害及预防 一、种类: 1.根据低温使水稻产量下降的原因可将水稻冷害划分为四类:①障碍型冷害:指低温对水稻植株或器官造成伤害或致死;②延缓型冷害:指低温使水稻植株发育迟缓,结实期处于低温环境而受害:③混合型冷害:指障碍型与延缓型冷害均发生:④稻瘟病型冷害:指因低温而导致稻瘟病发生严重危害。 2.按照低温冷害发生的时期可划分为:①芽期冷害:指从播种至第一完全叶期间受到低温侵袭,导致出芽时间延长或霉烂的一种冷害;②苗期冷害:是指从第一完全叶开始的整个营养生长期间受到低温侵袭,导致秧苗失绿、变僵、分蘖减少,秧苗枯萎甚至死苗的一种冷害:③孕穗期冷害:是指从水稻进入生殖生长到开始抽穗开花期间受到低温影响,导致花粉发育不正常,继而影响正常开花授粉,形成空枇粒的一种冷害:④开花期冷害:是指在水稻的开花期遇到低温.导致花萼不能正常裂开散粉.散落到雌蕊上的花粉不能正常地萌发授精,直接影响受精结实,产生空枇粒的一种冷害,由于这类冷害的发生时期与孕穗期冷害十分接近,生产实际中有时较难严格区分,常会称为孕穗开花期冷害:⑤灌浆期冷害:是指水稻授精以后遇到低温,抑制了叶片正常的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的运输.进而导致稻谷的充实度变差,品质变劣的一种冷害。

二、预防措施: 1.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避免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选用避冷、耐冷品种是全世界公认最有效的办法。 2.合理利用生产季节根据当地的积温情况,选用相对熟期的高抗逆品种,适时进行早播。加强苗田管理,培育壮秧、适时早插。 3.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4.加强田间管理根据土壤情况,合理施用肥料,增大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化肥使用量,严格控制氮、磷、钾的施入比例,适当提高磷、钾肥及微量元素施用量,改善体内磷素营养,促进氮肥的吸收.可提高抗逆性和适应外界环境条件能力,加速糖分向根部运输,有利于根系向土壤深层生长。钾肥能增强植株对各种不良条件的忍受能力,从而减少受害程度。如果是深水井灌溉。最好修渠或蓄水池,先把深井水抽进渠、池中,再慢慢灌到稻田里以提高水温,避免冷凉水直接进地,对稻秧造成伤害。

14农作物冷害和冻害分级02

IC S07.060 A 47 备案号: DB32 农作物冷害和冻害分级 Classification of Chilling and Freezing Injury on Field Crops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江苏省气象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江苏省气象台、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本标准起草人:高苹、吴洪颜、徐敏、张佩、魏翔年、王龙俊、于波、刘文菁。

农作物冷害和冻害分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作物低温冷害和冻害的分级。 本标准适用于主要农作物低温冷害和冻害的调查、统计、预警发布,以及影响和损失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32/T 1199-2008 气象灾害定义与分级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冷害 chilling injury 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生育期,气温低于生长下限温度、高于0℃,引起农作物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减产的低温灾害。 3.2 冻害 frozen injury 农作物在越冬期间,因0℃以下低温,引起植株体冰冻而丧失生理活力,甚至死亡的低温灾害。 3.3 霜冻 frost injury 农作物生长关键生育期,最低气温骤降至4℃以下,造成植株受害,甚至死亡的低温灾害。 3.4 越冬期 period of overwinter 冬季日平均气温在3℃以下,农作物缓慢生长甚至停止生长的时期。 3.5 最大降温幅度 maximum temperature drop 在每年秋季至翌年春季期间出现的降温过程中,最低气温的24小时最大降幅,取最大值。 4 冷害、冻害、霜冻等级指标 4.1 等级划分 主要农作物冷害、冻害、霜冻的等级共分为四级,各等级的判别指标按照本标准表1至表6中“致灾气象因子”确定。 一级:轻微,农作物可恢复生长,生产上可不采取特别的恢复措施。

低纬高原水稻抽扬期低温冷害指标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低纬高原水稻抽扬期低温冷害指标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胡雪琼;刘文英;何雨芩;朱勇 【摘要】针对云南水稻抽扬期低温冷害,结合云南气候特点,采用气象数据、空壳率数据,应用相关分析及抽象模拟等方法,确定云南低纬高原地区水稻抽扬期低温冷害指标,并应用该指标分析云南水稻抽扬期低温冷害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日最高气温<24℃3 d以上,即可能发生水稻抽扬期低温冷害.滇西北中北部、滇东北中南部低温冷害频率发生频繁,每10年达14次以上,基本上每年都会发生低温冷害;滇西南南部低温冷害发生频率较低,每10年在2次以下,其余地区每10年发生2~8次低温冷害.从年代际特征来看,低温冷害变化规律明显,总体呈减弱趋势,其中20世纪70年代、90年代较重,2000年后低温冷害频率大幅下降.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9(047)012 【总页数】7页(P218-224) 【关键词】水稻;抽扬期;低温冷害;指标;时空分布;低纬高原地区 【作者】胡雪琼;刘文英;何雨芩;朱勇 【作者单位】云南省气候中心,云南昆明650034;江西省农业气象中心,江西南昌330046;云南省气候中心,云南昆明650034;云南省气候中心,云南昆明650034【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62.5

云南水稻种植面积106.7万hm2以上,稻谷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5成,水稻种植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水稻稳产增产是粮食安全、经济繁荣、民族稳定 的根本保障。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海拔差异大,最高海拔6 740 m、最低海拔76 m,平均海拔在1 000 m以上,94%为山地,海拔2 700 m以下均有水 稻种植。低纬高原夏天热量强度低,例如昆明最热月平均气温只有20.0 ℃左右,一 旦冷空气南下,就容易造成低温冷害,尤其7月下旬—8 月下旬,云南大部水稻进入抽穗—扬花期,对气温比较敏感,低温会抑制或延迟水稻开花,使开花速度减慢,花期拉长,降低开花率,甚至引起颖花不育,空壳率倍增,对水稻危害极大,称为“夏季低温” 或“八月低温”。云南省出现大范围 8 月低温的年份是1955、1965、1966、1971、1972、1974、1977、1983、1988、1993、1998、1999、2002、2005年,这些年份由于8 月低温的影响,均造成云南各地当年水稻产量不同程度的减产。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虽然以全球温度升高为基本特征,但是气候变化引起大气环 流特征的变化,加剧了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发生,进入21世纪以后,高原山地稻区盛 夏仍可能频繁出现低温冷害,即使典型气温偏高年仍然不能避免强降温和严重低温 冷害。云南在2002、2005年发生了较严重的盛夏低温冷害,2002年云南水稻单 产减产达7%,即使大旱的2009—2012年为夏季热量较好的年份,盛夏季节仍有不 同程度的低温冷害发生。 关于水稻低温冷害,国内外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分析评估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1-7]。水稻穗花期低温冷害,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成果[8-17],研究表明,水稻穗花期如 遭受异常低温,会使其花器的生理机能受到抑制或破坏,造成障碍型冷害,导致颖花不育,形成大量空壳而严重减产。水稻在扬花期有闭颖3 d的耐寒特性,故大部分文献 资料和研究成果都把连续3 d或以上的低温作为受害的时限,我国大部分稻区把连 续3 d日平均气温≤20~22 ℃作为籼稻受害指标;粳稻受害指标一般低于籼稻2 ℃

低温冷害对水稻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低温冷害对水稻的影响及防御措施水稻冷害,是指水稻遭遇生育最低临界温度以下的低温影响,从而导致水稻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而造成减产的灾害。根据受害时期的不同,可分为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和混合型冷害。 一、水稻冷害的类型和特征 1、延迟型冷害水稻在营养生长期,有时也包括生殖生长期,在较长时间内遭遇较低温度的危害,削弱了稻株的生理活性,使生育拖后,抽穗开花延迟,不能充分灌浆成熟而导致显著减产。也有前期气温正常,抽穗并末延迟,而后期由于异常低温导至延迟开花授粉灌浆成熟。水稻遭遇延迟型冷害,秕粒增加,千粒重下降,米质差,减产严重。 2、障碍型冷害水稻在生殖生长期,遭受短时间异常的相对强的低温,使花器的生理机制受到破坏,造成颖花不育,出现大量的空壳,而严重减产。根据遭受低温危害时期,又分为孕穗期冷害和抽穗开花期冷害,孕穗期气温低于17℃5~6天,就会造成大片颖花退化或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粒和卵细胞,造成大量空壳;抽穗开花期气温低于20℃就会发生大量颖壳不开,花药不裂,散不出花粉或花粉发芽率大幅度下降,因此不育,造成减产。 3、混合型冷害在同一年度中,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同时发生,生育初期遇低温延迟根茎叶分蘖的生长发育,延缓稻穗分化,延迟抽穗,影响产量。孕穗,抽穗,开花期

又遇低温会造成颖花不育或部分不育,延迟成熟,产生大量空秕籽粒。 二、低温冷害对水稻营养生理的影响 1、低温削弱光合作用,主要是低温导致叶绿体中蛋白质变性,酶的活性降低,从而降低植株光合强度。 2、低温降低呼吸强度,呼吸作用是维持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条件,水稻在生育过程中,温度从适温每下降10℃,其呼吸强度要降低1.6~2.0倍。 3、低温对矿质营养吸收的影响,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低温使根的呼吸作用减弱,供给植物吸收矿质营养所需的能量就减少,导致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率减弱,植株养份平衡受到破坏。 4、低温对养份运转的影响,低温不仅降低水稻植株光合强度,影响根系对矿质营养的吸收而且还妨碍光合产物和营养元素向生长器官运输,降低运转速度。 三、防御低温冷害的措施 1、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对现有品种进行提纯复状,保持和增强原有品种的种性和抗性,引进和培育抗寒性强的早熟优质品种。 2、秋整地,秋备土秋作床,开春后,抢积温,早育苗,早春活雪扣膜促进地温回升,在气温稳定通过5~6℃时,开始育苗播种,当气温稳定通过13℃时开始移栽。 3、防御冷害的施肥技术。(1)控制氮肥的施用,如遇冷害年,通常应减少氮肥总量的20~30%,剩余的氮肥用

低温冷害的类型及在蔬菜生产中的预防措施

低温冷害的类型及在蔬菜生产中的预防措施作者:杨继莲 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年第04期 在农作物生长季节,0℃以上低温对作物的危害,称为冷害,又称低温冷害。冷害使作物生理活动受到抑制,严重时某些组织遭到破坏。由于冷害是0℃以上,有时甚至是在接近20℃时发生的,这种温度之所以会危害农作物,是因为不同作物在其发育的不同阶段,生理上要求的适宜温度与能忍受的临界低温大不相同。作物受害时,外观无明显变化,故有“哑巴灾”之称。冷害在春、夏、秋季都可出现,危害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高粱、谷子、豆类、果树、桑树及蔬菜等。 一、低温冷害的类型 根据低温冷害对作物的危害机制,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延迟型冷害:作物生育期遇到较长时间的低温,使作物生育期延迟,不能在初霜到来之前正常成熟,而导致产量降低。延迟型冷害如发生在幼穗分化前的营养生长期,低温的危害是延迟抽穗。如发生在籽粒成熟期,低温使净光合生产力降低,不能充分灌浆、成熟,收获时秕粒大量增加而减产。 2.障碍型冷害:在作物生殖生长期,主要是孕穗期、抽穗开花期,遭受短时间低温,使花器的生理机能受到破坏,造成颖花不育、结实率降低,收获时空壳增多,导致减产。 3.混合型冷害:就是上述两种冷害在同一生长季中相继出现或同时发生给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带来危害。 二、冷害的防御

冷害是一种严重的农业灾害,国外研究冷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由来已久。我国农业气象研究人员就已大规模地展开了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实地调查、田间实验资料和研究成果。 1.掌握低温气候规律,合理安排品种搭配和播栽期。 2.加强低温冷害预报及应用。长期趋势预报有利于调整作物布局和品种搭配,中、短期预报为及时采用应急的抗御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3.改善和利用小气候生态环境,增强抗御低温能力。选择通过局地地形削弱冷空气入侵次数和降温强度的相对较暖环境。有些地区采用地膜覆盖,以水增温和喷洒化学保温剂,这些措施都能达到减轻低温危害的目的。 4.选择耐寒的高产品种,促苗早发,合理施肥促进早熟。 三、蔬菜低温冷害的预防 1.早熟蔬菜和次早熟蔬菜低温冷害的预防 低温冷害发生前应及时铺地膜,搭小拱棚保温;注意天气预报,在低温冷害来临前叶面喷施防冻液,配方为每15公斤水加尿素、磷酸二氢钾、红糖、绿风95各50克,搅拌均匀后喷于蔬菜叶的背面,每5~7天喷1次。如遇白天北风呼啸就是夜晚有霜冻的前兆,可将湿稻草、柴禾堆放在菜田边生火熏烟来减弱霜冻程度。 2.大棚蔬菜低温冷害的预防

河套地区低温冷害研究

河套地区低温冷害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两个指标评定河套地区低温冷害,其一是以河套地区5个气象站≥10℃积温均值(30a)为基数,各站逐年≥10℃积温减该基数,得出的差值来评判亏欠积温,由亏欠积温阈值评判发生程度;其二是以河套地区各站8、9月份≤16℃日数年均值(30a)为基数,将各地逐年≤16℃日数减该基数,得出的差值来评判障碍低温天数多少,障碍低温天数阈值评判发生程度。两项指标均达到一般发生年时,评为严重发少年。根据上述指标分析30a河套地区低温冷害发生规律。 关键词:低温冷害亏欠积温障碍低温天数发生规律 低温冷害(又称哑巴灾)是指在农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气温低于作物所需的临界温度,致使作物直接或间接受害,造成生育期延迟或出现生理障碍而减产的一种气象灾害,是河套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这种灾害从危害机制上可分为延迟型,障碍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河套地区多属延迟型,也就是在作物营养生长时期发生的冷害,常造成发育期延迟,在秋霜降临前不能正常成熟,导致产量下降。 1 低温冷害指标确定 指标1:用河套各地≥10℃积温均值(30a)3180℃为基数,将各地逐年≥10℃积温减该基数为亏欠积温,将其设为T1,且当T1≤-240℃为重发生年,-240℃<T2≤-120℃,为一般发生年,其余为正常年。

指标2:根据杨文斌、杨松等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河套地区8、9月份≤16℃日数每增加1d,每公顷减产210kg。以河套地区各站8、9月份≤16℃日数年均值(30a)17d为基数,将各地逐年≤16℃日数减该基数为障碍低温天数。将其设为T2,且当T2≥7d为重发生年,4d<T2≤6d,为一般发生年,其余为正常年。 指标3:上述两指标均为一般发生年时,定为重发生年。 依据指标计算,得出各地区不同级别低温冷害年份和频率列于表1。 2 低温冷害的时空分布 由表1中严重低温冷害年最多的五原站可看出,20世纪70年代发生6a,20上世纪80年代发生4a,20世纪90年代发生2a。 由表2可以看出,河套地区严重低温冷害平均发生频率为23.9%,其中最低的磴口为 3.3%,平均30a发生一次;最高的五原发生频率为40%,平均2.5a发生一次。一般低温冷害平均发生频率为21.7%,其中最低的磴口为10.0%,平均10a发生一次,最高的大佘太为30%,平均3.3a发生一次。河套地区正常年发生频率平均为54.4%,在36.7%~86.7%之间。位于西南部的磴口各种低温冷害发生频率最低,为13.3%;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_中国低温冷害的时空分布

中国低温冷害的时空分布 1.春季低温冷害。我国南方在早稻播种育秧时期(3—4月),由于受低温影响造成烂种烂秧,称为春季低温冷害,俗称倒春寒。由于形成低温冷害的因素比较复杂,除了低温这一主要因子外,还与作物品种、育秧和管理技术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所以各地的低温冷害标准有所不同。中国气象科学院农气室,根据各地的试验资料及历年烂秧时段的气象条件,确定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10℃为粳稻烂秧指标;当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11℃为籼稻烂秧指标。应该指出,这一温度指标是可能致灾的临界温度指标,还不能作为灾害标准。 事实表明,春季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3月中旬—4月上旬,正值从南到北大范围早稻播种育秧时期。此时极地冷空气仍然不断入侵,所以各地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冷害,但严重灾害较少。长江中下游地区1953年—1980年发生过6次严重灾害,平均5年一遇;华南地区北部冷害较多,严重灾害约5—7年一遇;中部南部少,海南未发生过。近几年来,由于早稻播种育秧技术的进步,低温造成的损失明显减轻。 2.秋季低温冷害。秋季低温冷害是指晚稻抽穗扬花期,受到低温天气的影响,造成空壳和疵粒率增大而减产。由于此种灾害在华南地区多发生在“寒露”节气前后,故称寒露风。我国云贵川地区称为“八月寒”或“秋寒”。一般把日平均气温≤20℃,且持续3天或以上,作为秋季低温冷害的指标。由于作物品种和地域的差异,各地采用的低温指标有所不同。这种低温指标是危害作物抽穗开花时期的临界温度值。一般温度越低,且维持的时间越长,造成的损失越重。 秋季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生期自长江流域向南逐渐推迟。云贵高原的秋季低温冷害,一般发生在8—9月份。一般秋季低温冷害的发生机率比春季冷害低,但危害大,造成的损失严重。据统计,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秋季低温冷害,平均4—5年一遇;华南,不同程度的寒露风害,约4年一遇;云贵川地区,由于地势高地形复杂,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八月寒”害,但大范围的严重秋季低温冷害发生机率较少,约6—8年一遇,且多发生在云贵高原地区。 3.东北夏季低温冷害。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北的农业区,冬季长,无霜期短,仅100—200天,≥10℃的积温在1300℃—3700℃之间,这种热量一般基本上

低温冷害及水稻苗期常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低温冷害及水稻苗期常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低温冷害及水稻苗期常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在作物生长季节,由于温度较低,热量不足,使作物遭受危害,称作低温冷害。我省的低温冷害影响以水稻为主,按发生时间先后可分为“倒春寒”(或清明寒)、“小满寒”(或端午寒)、“秋分寒”(江南称寒露风)三种。 (1)倒春寒江淮流域及江南各地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春寒,较严重的春寒平均3~4年一遇。春寒又分早春寒和倒春寒,一般将春分(3月21日)前发生的低温阴雨称作早春寒,将春分后发生的低温阴雨称作“倒春寒”或称“春分寒”。即指3月下旬至4月下旬,因前暖后冷的天气对双季早稻、中稻的播种育秧带来危害。所谓“前暖”,是指2月上旬~3月中旬各旬的平均气温距平之和≥4.5℃;若3月中旬为负距平,则计算到3月上旬。所谓“后冷”,是指3月下旬~4月下旬各旬的平均气温距平之和<4.0℃,或者其中一个旬的平均温度距平<-2.8℃。如果4月下旬为正距平,则统计到4月中旬。由于倒春寒发生时间正值早稻育秧,棉花、蔬菜播种及育苗、栽插季节,其低温、阴雨和阳光不足对春播作物危害最大。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对温度、光照等都有一个界限要求,当超出忍受的高低温限度时,轻则受害,重则死亡。比如早稻育秧,要求日平均气温要在10℃以上,最低气温在5℃以上,并有3~5个晴好天气。如果低于这些气象条件,便可导致烂秧。当长时间的低温阴雨、日平均气温偏低2~5℃以上,秧苗生理机能便会发生障碍而烂秧死苗。连阴雨还会引起腐霉菌病害,春播时还会因实施防寒保暖措施,造成缺氧而引起烂秧。实践证明,早籼稻幼苗,当日平均温度在6~7℃、连续阴雨达2~3天,就会造成烂根,天晴后便青枯死苗。 (2)小满寒一般出现在5月中旬~6月中旬。低温对早稻分蘖和幼穗分化产生影响。气象指标为:日平均温度<20℃,≥3天;或日最低温度<15~17℃,≥3天。 (3)秋分寒发生在9月上旬─下旬初。入秋以后,影响我省的冷空气势力已明显加强,各地气温迅速下降,当日平均气温连续偏低,便会对抽穗扬花的晚稻构成威胁。我省常在“秋分”前后发生这类低温冷害天气,故被称之为“秋分寒”,江南地区多在“寒露”前后出现,又被称之为“寒露风”。无论叫“秋分寒”还是“寒露风”,都是秋季发生的低温冷害现象,双季晚稻正在抽穗扬花,极易导致空壳、瘪粒而减产。皖西高寒山区的“青疯灾”可提早到8月中、下旬,主要危害中稻。主要气象指标:日平均温度<20℃,≥3天;或9月中下旬旬平均温度距平<-2℃,最低温度<15℃。据分析,当一次强冷空气侵入我省时,各地气温骤降,极易形成干冷型“秋分寒”或“寒露风”。比如,1971年9月中下旬江南大部遭受一次冷害,连续数天偏北风,气温持续下降,许多地方日平均气温降至16℃左右,部分地区晚稻空壳率达30%~50%,严重的达70%以上。当北方冷空气南下遭到夏季风顽强抵抗时,冷暖双方便在大江南北展开“拉锯战”,引起一段又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