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右半结肠由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上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纤维,以 及由迷走神经发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共同组成的肠系膜上丛支配. 左半结肠由肠系膜下丛的交感神经和来自盆神经的副交感神经支 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大肠的解剖结构(续)
• 齿状线为胚胎时的内,外胚层交界处.其上下结构,脉管和神经均有显著区别.
•
齿状线上下结构比较
•
齿状线以上
齿状线以下
• 上皮
柱状上皮,来自内胚层
复层鳞状上皮,来自外胚层
• 神经支配 自主性神经丛,无痛觉,仅有
脊神经的肛神经,对痛觉,温度觉
膨胀感觉
触觉,压觉敏感
动脉供应 主要来自肠系膜下动脉的直肠 来自阴部内动脉的肛动脉
上动脉,也有来自髂内动脉的直肠
下动脉
静脉回流 主要经直肠上静脉(注入门静脉系) 主要经肛静脉至阴部内静脉(注
(三)肿瘤在大肠中的分布: • 我国结肠癌好发部位:约半数以上位于直肠 (比欧美高),1/5位于乙状结肠,其余依次为盲肠,
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 • 欧美大肠癌发病率的升高主要在于结肠癌,直肠癌
基本稳定无变化。
流行病学
• (四) 我国大肠癌发病特点 • 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发病高峰在50岁左右,但
(二)遗传因素
• 从遗传学观点,可将大肠癌分为遗传性(家族性)和非遗传性(散发性). 后者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基因突变.
• 据估计10%的大肠癌与遗传有关。
• 研究发现,大肠癌患者的子女患大肠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高2 -4倍,约10%-15%的大肠癌发生在一级亲属中.
• 目前已有两种遗传性易患大肠癌的综合征被确定:第一为家族性 腺瘤性息肉病(FAP),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子女约50%发病, 患者5-10岁即可出现大肠腺瘤,25岁左右90%已有腺瘤 发生,如不治疗,以后均将变成大肠癌,占全部大肠癌人数的1% 左右;第二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为常染色体显 性遗传病,患者的一级亲属中80%将发病,占全部大肠癌病人 的5%-6%.
流行病学
• (一)发病率:
• 据世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结肠癌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 西兰等地的发病率最高,居内脏肿瘤前二位,但在亚、非、拉美 等地发病率则很低。
• 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低于胃癌、食管癌、肺癌等常见恶 性肿瘤,居第四位。近年各地资料显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各趋势。
(三)其他高危因素
• 2.大肠慢性炎症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 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肠病以及克罗恩病患者发生 大肠癌均比同年龄对照人群高.这些慢性结肠炎症可能通 过肉芽肿,炎性或假性息肉而发生癌变.
(三)其他高危因素
(一)大肠的解剖结构(续)
• 结肠的血液供应分为两部分,右半结肠为肠系膜上动脉供应,左半结 肠为肠系膜下动脉供应.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 脉,中结肠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发出: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上述 结肠动脉彼此吻合成为边缘 动脉.从边缘动脉发出小的直动脉至肠 壁.
• 结肠的静脉注入肠系膜上/下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注入肠系膜上静脉 和脾静脉汇合处,也可以注入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上静脉 和脾静脉合成门静脉.
• 我国南方(上海、江苏、浙江、福建为大肠癌高发区)大肠癌发 病率明显高于北方。
• 近20年来世界上多数国家大肠癌(主要是结肠癌)发病率呈上 升趋势。
流行病学
(二)年龄与性别 • 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 • 大肠癌75%发生于31—60岁。近年发病年龄趋
向老龄化。 • 男:女=1.65:1
流行病学
(FAP)
家族性大肠腺瘤病(FAP)
(三)其他高危因素
1. 大肠腺瘤 大肠腺瘤是最重要的癌前病变.目前多数研究认为 80%以上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从腺瘤演变为大肠癌约需 5年以上时间,平均10-15年,但也可终生不变.腺瘤可分为管状腺 瘤(绒毛成分占20%以下),混合性腺瘤(绒毛成分占20%-80%)和 绒毛状腺瘤(绒毛成分占80%以上,又称乳头状腺瘤).临床中发现 管状腺瘤约占70%,混合性腺瘤和绒毛状腺瘤占10%-20%.腺瘤 发生癌变的几率与腺瘤的大小,病理类型,不典型增生程度及外 型有关,一般大于2cm,绒毛状腺瘤,重度不典型增生,广基腺瘤癌 变的几率较大.腺瘤-癌的序列演变过程:正常肠上皮-增生改 变/微小腺瘤-早期腺瘤-中期腺瘤-后期腺瘤-癌-癌转移。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复合突变的累积过程被看作是大肠癌发生过 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切除腺瘤是阻断腺瘤-癌顺序的最好方法, 此观点已在临床获证.
大肠癌
Carcinoma of large intestine
大肠的解剖结构
(一)大肠的解剖结构
•起自右髂窝的盲肠,止于肛门,全长135 -150cm。
•可分为盲肠,结肠,直肠三段。除横结肠有 系膜,活动性大外,升降结肠均无系膜,籍 结缔组织附于后腹壁,活动性很小。直肠有 两个弯曲:一个在上,凸向后,称骶曲;一 个在下,凸向前,称会阴曲.
腔静脉系)
淋巴回流 主要沿血管向上至主动脉前肠系膜 至腹股沟浅淋巴结内侧群
下动脉根部的淋巴结
(二)大肠的功能
• 人类的大肠没有重要的消化功能 • 其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无机盐及由大肠内细菌合
成的维生素B,K等物质,储存未消化和不消化的食物 残渣并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定义
• 大肠癌是大肠粘膜上皮和腺体发生的恶性肿瘤. • 包括直肠癌和结肠癌.
30岁以下的青年大肠癌并不少见。 • 大肠癌的中位发病年龄(45岁左右)比欧美提前约十
年,且青年大肠癌比欧美多见。
病因和发病机制
• 大肠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是 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一)环境因素 • (二)遗传因素 • (三)其他高危因素
(一)环境因素
• 中国和日本人的大肠癌发病率虽明显低于美国,但移民 到美国的第一代即见大肠癌发病率上升,第二代已接近 美国人的发病率。此移民流行病学特点提示大肠癌的 发病与环境因素,特别是饮食因素的密切关系。一般 认为高脂肪食谱与食物纤维不足是主要相关因素,这 已为大量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所证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大肠的解剖结构(续)
• 齿状线为胚胎时的内,外胚层交界处.其上下结构,脉管和神经均有显著区别.
•
齿状线上下结构比较
•
齿状线以上
齿状线以下
• 上皮
柱状上皮,来自内胚层
复层鳞状上皮,来自外胚层
• 神经支配 自主性神经丛,无痛觉,仅有
脊神经的肛神经,对痛觉,温度觉
膨胀感觉
触觉,压觉敏感
动脉供应 主要来自肠系膜下动脉的直肠 来自阴部内动脉的肛动脉
上动脉,也有来自髂内动脉的直肠
下动脉
静脉回流 主要经直肠上静脉(注入门静脉系) 主要经肛静脉至阴部内静脉(注
(三)肿瘤在大肠中的分布: • 我国结肠癌好发部位:约半数以上位于直肠 (比欧美高),1/5位于乙状结肠,其余依次为盲肠,
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 • 欧美大肠癌发病率的升高主要在于结肠癌,直肠癌
基本稳定无变化。
流行病学
• (四) 我国大肠癌发病特点 • 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发病高峰在50岁左右,但
(二)遗传因素
• 从遗传学观点,可将大肠癌分为遗传性(家族性)和非遗传性(散发性). 后者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基因突变.
• 据估计10%的大肠癌与遗传有关。
• 研究发现,大肠癌患者的子女患大肠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高2 -4倍,约10%-15%的大肠癌发生在一级亲属中.
• 目前已有两种遗传性易患大肠癌的综合征被确定:第一为家族性 腺瘤性息肉病(FAP),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子女约50%发病, 患者5-10岁即可出现大肠腺瘤,25岁左右90%已有腺瘤 发生,如不治疗,以后均将变成大肠癌,占全部大肠癌人数的1% 左右;第二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为常染色体显 性遗传病,患者的一级亲属中80%将发病,占全部大肠癌病人 的5%-6%.
流行病学
• (一)发病率:
• 据世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结肠癌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 西兰等地的发病率最高,居内脏肿瘤前二位,但在亚、非、拉美 等地发病率则很低。
• 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低于胃癌、食管癌、肺癌等常见恶 性肿瘤,居第四位。近年各地资料显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各趋势。
(三)其他高危因素
• 2.大肠慢性炎症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 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肠病以及克罗恩病患者发生 大肠癌均比同年龄对照人群高.这些慢性结肠炎症可能通 过肉芽肿,炎性或假性息肉而发生癌变.
(三)其他高危因素
(一)大肠的解剖结构(续)
• 结肠的血液供应分为两部分,右半结肠为肠系膜上动脉供应,左半结 肠为肠系膜下动脉供应.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 脉,中结肠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发出: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上述 结肠动脉彼此吻合成为边缘 动脉.从边缘动脉发出小的直动脉至肠 壁.
• 结肠的静脉注入肠系膜上/下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注入肠系膜上静脉 和脾静脉汇合处,也可以注入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上静脉 和脾静脉合成门静脉.
• 我国南方(上海、江苏、浙江、福建为大肠癌高发区)大肠癌发 病率明显高于北方。
• 近20年来世界上多数国家大肠癌(主要是结肠癌)发病率呈上 升趋势。
流行病学
(二)年龄与性别 • 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 • 大肠癌75%发生于31—60岁。近年发病年龄趋
向老龄化。 • 男:女=1.65:1
流行病学
(FAP)
家族性大肠腺瘤病(FAP)
(三)其他高危因素
1. 大肠腺瘤 大肠腺瘤是最重要的癌前病变.目前多数研究认为 80%以上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从腺瘤演变为大肠癌约需 5年以上时间,平均10-15年,但也可终生不变.腺瘤可分为管状腺 瘤(绒毛成分占20%以下),混合性腺瘤(绒毛成分占20%-80%)和 绒毛状腺瘤(绒毛成分占80%以上,又称乳头状腺瘤).临床中发现 管状腺瘤约占70%,混合性腺瘤和绒毛状腺瘤占10%-20%.腺瘤 发生癌变的几率与腺瘤的大小,病理类型,不典型增生程度及外 型有关,一般大于2cm,绒毛状腺瘤,重度不典型增生,广基腺瘤癌 变的几率较大.腺瘤-癌的序列演变过程:正常肠上皮-增生改 变/微小腺瘤-早期腺瘤-中期腺瘤-后期腺瘤-癌-癌转移。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复合突变的累积过程被看作是大肠癌发生过 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切除腺瘤是阻断腺瘤-癌顺序的最好方法, 此观点已在临床获证.
大肠癌
Carcinoma of large intestine
大肠的解剖结构
(一)大肠的解剖结构
•起自右髂窝的盲肠,止于肛门,全长135 -150cm。
•可分为盲肠,结肠,直肠三段。除横结肠有 系膜,活动性大外,升降结肠均无系膜,籍 结缔组织附于后腹壁,活动性很小。直肠有 两个弯曲:一个在上,凸向后,称骶曲;一 个在下,凸向前,称会阴曲.
腔静脉系)
淋巴回流 主要沿血管向上至主动脉前肠系膜 至腹股沟浅淋巴结内侧群
下动脉根部的淋巴结
(二)大肠的功能
• 人类的大肠没有重要的消化功能 • 其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无机盐及由大肠内细菌合
成的维生素B,K等物质,储存未消化和不消化的食物 残渣并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定义
• 大肠癌是大肠粘膜上皮和腺体发生的恶性肿瘤. • 包括直肠癌和结肠癌.
30岁以下的青年大肠癌并不少见。 • 大肠癌的中位发病年龄(45岁左右)比欧美提前约十
年,且青年大肠癌比欧美多见。
病因和发病机制
• 大肠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是 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一)环境因素 • (二)遗传因素 • (三)其他高危因素
(一)环境因素
• 中国和日本人的大肠癌发病率虽明显低于美国,但移民 到美国的第一代即见大肠癌发病率上升,第二代已接近 美国人的发病率。此移民流行病学特点提示大肠癌的 发病与环境因素,特别是饮食因素的密切关系。一般 认为高脂肪食谱与食物纤维不足是主要相关因素,这 已为大量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所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