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窦血栓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静脉窦血栓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静脉窦血栓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病史:

患者,男,47岁,高血压病史多年,因突发头痛、头晕3天入院。影像学检查,如图1-10:

图1 CT轴位

图2 CT轴位

图3 T1WI轴位

图4 T2WI轴位

图5 FLAIR轴位

图6 DWI

图7 ADC

图8 MRA

图9 MRV

图10 MRV

基础解剖影像:

图11-15为正常人颅脑主要层面T2WI轴位图片:

图11

图11为中脑层面,主要包括中脑(黄色箭头),前方为桥前池(棕色箭头),后方为第四脑室(蓝色箭头),颞叶(绿色箭头),小脑半球(白色箭头)。

上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上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导语:上肢静脉血栓是现代人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这和平时不锻炼身体有着密切的联系,上肢静脉血栓治疗的不及时,很容易导致上肢失去知觉。那么该 上肢静脉血栓是现代人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这和平时不锻炼身体有着密切的联系,上肢静脉血栓治疗的不及时,很容易导致上肢失去知觉。那么该怎么应对上肢静脉血栓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抗凝和纤溶 腋-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确诊后,则应采用抗凝和纤溶治疗。虽然全身给药效果良好,但大多数学者主张,将溶栓导管置于血栓内注入溶栓药物,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可经臂静脉或股静脉插入导管,做诊断性静脉造影,然后输入溶栓药物。临床广泛应用的溶栓药物首推尿激酶,首次剂量为3000U/h,然后再以3000U/(kg·h)做持续灌注,同时给肝素500U/h,直至血栓消融为止。一般需要12~24h,但有些患者的血栓在数小时内即溶解。血栓消散后即停用尿激酶,将肝素增加为1000U/h,使用3~5天后改用华法林5~10mg/d;如做各种静脉修复术,术中肝素剂量为100U/kg,并同时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ml,以后以每小时15~20ml持续灌注48h。术后给双嘧达莫(75mg/d)和华法林(5~10mg/d),使凝血酶原时间维持在15~20s或国际正常比值1.7~ 2.0,出院后维持2~3个月。 二、第1肋切除和静脉松解术 手术途径包括经锁骨下、经腋和经锁骨上3种,常用的是经锁骨下途径。操作方法:患者平卧,肩部垫高。于锁骨下做一长约3cm的切口,显露胸大肌并切断胸小肌腱。切开肋锁韧带和锁骨下肌以游离锁

上肢静脉血栓的超声诊断价值

上肢静脉血栓的超声诊断价值 目的:对上肢静脉血栓诊断中超声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将疑似上肢静脉血栓进入我院接受诊治的66例患者当成研究对象,均施予超声检查。结果:超声检查可对上肢静脉血栓的时期、部位、范围等进行确定。结论:在上肢静脉血栓诊断中,超声有较大应用价值。 标签:上肢静脉血栓;诊断;超声 近年来,由于临床上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上肢静脉血栓(UEVT)的发生率逐渐上升。对此疾病,需及时进行准确诊断,并施予干预,在上肢静脉血栓诊断中,虽然金标准是静脉造影,但静脉造影属于有创检查的一种,且有诸多检查禁忌症,大规模的应用往往难以实现。当前,对于上肢静脉血栓的诊断,超声是主要方法,本文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不同时期上肢静脉血栓的超声检查结果,以期为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依据。 1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为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间临床疑有上肢静脉血栓的住院及门诊就医的患者66例,超声诊断为上肢静脉血栓患者58例。37例由其静脉置管导致,4例由动静脉造瘘导致,10例肿瘤术后导致,2例由肱骨骨折导致,胸廓出口综合征、上肢拉伤、静脉输液导致的均有1例,其余2例原因不明。 1.2方法 66例均行超声检查,观察检查结果。 2结果 2.1急性期静脉血栓与健侧血管管径比对 处于急性期的患者血管管径较健侧宽,(P<0.01),见表1。 2.2慢性期与急性期血管内径比对 慢性期血管内径明显较急性期小,(P<0.01),见表2。 2.3静脉血栓超声表现 1)处于急性期血栓的超声表现如下:血管腔中有明显的实性低回声出现,甚至未见回声,静脈管腔受到不完全甚至完全的填充。在静脉管腔内可见血栓自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多中心专家共识组

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多中心专家共识组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andsinusthrombosis,CVST)最初于1825年由Ribes描述,当时及以后相当一段时间文献报道多为尸检结果。对其治疗也仅局限于降颅压、抗癫痫等对症治疗,轻型病例有效,重症患者病死率高。1942年,Lyons描述系统性抗凝治疗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抗凝可阻止病情恶化或改善病情,但不能溶解已形成的血栓。1971年,VmeS等对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进行系统性溶栓治疗,溶栓剂可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使被阻塞的静脉窦开放,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极大改善。随后溶栓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1988年,Scott利用经颅钻孔进行接触性溶栓。1991年,Bamwell 利用血管介入技术经颈静脉及股静脉进行静脉窦接触性溶栓,从而丰富了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治疗手段。 目前,抗凝治疗是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首选的治疗,随机对照研究证实,抗凝治疗对于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安全的,不仅能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并且即使对于合并颅内出血的患者,也不会增加再次颅内出血的风险。大量文献报道,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血管再通率较高,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后,病情仍继续恶化或尽管采用其他处理措施,但颅内压仍然较高者,则应考虑溶栓治疗。但目前的证据仅来自系列病例研究报道,缺乏循证医学研究证明溶栓与抗凝治疗的优劣性以及不同溶栓治疗方法的疗效。 在我国,尽管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临床少见,但因其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各异,常被误诊或漏诊,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同时由于对其发病原因尚未有明确的认识,现有临床治疗手段及评价方法缺乏统一的标准。基于此现状,本专家组联合制定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治疗的共识,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认识,确定统一的治疗手段及评价方法。 一、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因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约占所有卒中的0.5%-1%,多见于孕妇、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以及<45岁的年轻人群。在正常人群中,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年发病率在新生儿和儿童为7/1000000,成人约为 2-5/1000000。其中54%的患者正在服用口服避孕药,34%处于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形成前状态,2%为孕妇或产褥期女性,其他诱因包括感染(12%)、癌症(7%)及血液系统疾病(12%)。

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 一、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1、手术后如病情允许,建议抬高下肢20~30°(略高于心脏水平),鼓励患者 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督促病人定时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等活动(每日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5分钟)。 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由护士给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使其沿静脉血流方向形成压力梯度,不少于3次/天,每次不少于5分钟,可加速下肢静脉的回流。病情允许时早期下床活动。2、在确定无血栓形成的前提下,可利用肢体被动装置改善术后肢体血流淤滞, 如循序减压弹力袜(GEC)、患肢间断气囊压迫(IPC)。其作用是阻止深静脉扩张,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增加静脉血液流速。 3、保持大便通畅,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 4、保持心情舒畅,手术后心情不佳,可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 缩功能失调。 5、鼓励患者深呼吸或有效咳嗽,以加速血液回流。 二、防止静脉内膜损伤: 1、提高静脉穿刺技能,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局部和远段血 管的损害。 2、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因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一 般情况下,没有上肢损伤,不在下肢穿刺。 3、长期静脉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 4、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必须注射各种刺激性强的药物 及高渗溶液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 5、持续静脉滴注不要超过48小时,如发现局部炎性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重 建静脉通道,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害。 6、造影剂使用注意事项:为避免高浓度碘液滞留激惹静脉内膜引起血栓性静脉 炎,甚至皮肤坏死,造影成功后注意先松止血带再注人20毫升肝素盐水,抬高患肢按摩3~5次后方可拔出静脉穿刺针。造影结束后将患肢抬高24

2020 实践指南:脑静脉血栓形成

2020 实践指南:脑静脉血栓形成 神经科医生都应能够识别和治疗脑静脉血栓形成(CVT)。由于其相对罕见、临床表现多样,不同于“常规”卒中,且经常模拟其他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增加了诊断难度。合理、及时地获得和解读CVT的脑部影像往往具有挑战性。尽管CVT可导致死亡或残疾,但如果早期诊断和治疗,通常预后良好。本文综述了成人CVT的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的最新知识。旨在为普通神经科医生、卒中内科医生、普通内科医生、急诊内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提供CVT患者诊断和治疗的建议。 CVT的定义和病理生理学 CVT是由大脑主要静脉窦(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或较小的滋养皮层静脉(皮层静脉血栓形成)完全或部分闭塞引起。CVT是青年卒中(女性占2/3)的重要原因,可以模拟其他急性神经系统疾病,且只能通过合适、及时的脑部影像来识别,所以经常被漏诊或误诊。CVT占所有卒中的0.5-1.0%,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3倍,其部分原因可能与妊娠、产褥期和使用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有关。血液从大脑小静脉流入深静脉系统的较大静脉(包括大脑内静脉、(Rosenthal)基底静脉和Galen静脉),然后流入硬脑膜窦(包括直窦、横窦和矢状窦),最后流入颈内静脉(图1)。

图1 正常脑主要静脉和静脉窦的时间飞跃法MR静脉造影 血液瘀滞、血管壁异常和血液成分改变(Virchow三联征)导致血栓前和纤溶过程之间的平衡破坏,从而导致进行性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管阻塞导致静脉压力增加、毛细血管灌注减少和局部脑血流量增加。虽然最初通过脑静脉扩张和侧支循环得到代偿,但静脉压

持续升高可导致血管源性水肿(血脑屏障破坏)以及脑灌注压和脑血流量下降,并伴有组织梗死,出现细胞毒性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由于皮质静脉之间的广泛吻合,静脉区域不如动脉区域界限分明,闭塞后可以形成替代的静脉引流通路。与上矢状窦阻塞有关的CVT 还可以阻断蛛网膜绒毛吸收脑脊液,从而导致颅内压升高(伴或不伴有组织损伤)。 这些病理生理变化可出现典型的局灶性神经症状和CVT体征,这取决于引流静脉受损的大脑区域、是否急性闭塞、侧支代偿程度和组织损伤程度(见“临床表现”部分)。血栓的缓慢生长和静脉的侧支形成可能是症状逐渐出现的原因,通常持续数天、数周甚至数月。 CVT的危险因素 CVT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血栓前(高凝)状态(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妊娠和产褥期、感染、恶性肿瘤、头部损伤(对静脉结构造成直接损伤)和炎性疾病(表2)。研究发现,高达85%的成年患者至少有一个危险因素;最常见的是使用口服避孕药,其次是血栓前状态(更多是遗传性的,而不是获得性的)。

浅谈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

浅谈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 发表时间:2013-02-04T10:00:51.1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4期供稿作者:张秀艳魏广宽王莉[导读] 对上述疾病和状态的及时诊断治疗和处理,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张秀艳魏广宽王莉(黑龙江省医院 150036)【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4-0231-02 【摘要】目的讨论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表现为海绵窦综合征的患者,依其头面部感染灶或全身化脓感染的证据,病变常累及双侧,结合脑脊液的炎性改变等,临床诊断海绵窦血栓形成一般不难。【关键词】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颅内静脉窦及静脉血栓形成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为特征的一种脑血管病的特殊类型。依病变的性质可分为感染性血栓形成和非感染性血栓形成。 Towbin在182例成人尸检中表现9%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Scotti在一组作过脑血管造影的儿科患者中证明有3.7%为脑静脉血栓形成。CT扫描、MRI检查、脑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造影等新技术的应用,使脑静脉和脑静脉窦梗死性疾病的发病率大为提高。下面将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分析汇报如下。 1 病因及发病机理 1.1.非炎性颅内静脉和(或)静脉窦血栓形成 1.1.1全身疾病的影响:全身衰竭,慢性消耗性疾病,严重腹泻、脱水。 1.1.2颅内的因素:颅内肿瘤、颅脑创伤、脑动脉痉挛及癫痫发作缺氧均可导致静脉阻滞、血流缓慢,易于血栓形成。 1.1.3脑静脉窦血栓的扩延。 1.1.4其他的病因:口服避孕药,妊娠、分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高凝状态。 1.1.5原因不明。 1.2.炎性颅内静脉和(或)静脉窦血栓形成均继发于感染病灶。由于解剖的特点,海绵窦和乙状窦是炎状血栓形成最易发生的部位。 1.2.1海窦绵血栓的形成:常因颜面部、耳部、颅内以及颈咽部病灶所致。 1.2.2乙状窦血栓的形成:可因乙状窦壁直接损害而引发;也可由于乳突炎、中耳炎使流向乙状窦的小静脉发生血栓,而血栓扩展到乙状窦。 2 临床表现 2.1.海绵窦血栓形成多继发于眶周、鼻及上面部“危险三角”的化脓性感染,患者可有对面部疖肿挤压史。常急性起病,表现也较为特殊。由于眶内静脉回流受阻而致眶周、眼睑及结膜水肿,眼球突出;行于海绵窦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三叉神经的眼支受损,可出现眼睑下垂,眼球各方活动受限、甚至固定,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三叉神经眼支分布区痛觉减退,角膜反射消失。因双侧海绵窦经环窦左右相连,故发病早期病变居一侧,不久可波及至对侧,但仍以原发侧为重。视神经较少受累。眼底可见静脉淤血、视乳头水肿,甚至出血。并发症可见脑膜炎、脑脓肿、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垂体感染等。 2.2.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多为非感染性,以产褥期妇女、婴幼儿及老年患者居多。由于上矢状窦侧壁有多处大脑上静脉的开口及蛛网膜颗粒,因此血栓形成主要引起大脑背外侧面上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及脑脊液吸收障碍,其部位越靠近后部则受累的脑组织越广泛,症状也越重。临床特点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即见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婴儿可见呕吐呈喷射状,前囟膨隆及其周围静脉怒张、颅骨缝分离。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嗜睡甚至昏迷。部分患者可有癫痫发作(局灶性或全身性)。其他表现因受累脑组织的部位不同而有差异,也因侧支循环的建立而有变化。若旁中央小叶受累可致双下肢瘫及膀胱功能障碍;一侧中央前、后回受损也可致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但多以下肢表现为重;累及枕叶视觉皮质区可引起黑曚或偏盲。 2.3.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大脑大静脉为接受大脑深静脉的主干静脉,其血栓形成临床罕见,但病情危重。主要累及间脑、穹隆、基底节等深部结构,表现为无感染征象的高热、意识障碍、精神症状、颅内高压、去大脑强直、痫性发作等。患者若能存活,多遗有手足徐动、舞蹈症等锥体外系统症状。 3 检查 3.1.脑电图、脑脊液检查结果均缺乏特异性改变,而影像学检查却是至关重要的。 3.2.CT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CT增强扫描可见空三角征(高密度的三角形边为静脉窦壁,其内容物为等密度的凝血块)。 3.3.MRI的表现随发病时间的不同而有变化,最初数日T1加权像正常的血液流空效应消失,呈等T1和低T2信号血管影;发病1~2周,血栓内红细胞开始溶解,高铁血红蛋白增多,表现为T1、T2均为高信号;以后由于血栓溶解、血管再通,流空效应又复出现。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CT可显示于丘脑、基底节等部位较对称的低密度灶。 3.4.DSA检查对CT及MRI尚不能明确诊断者,可直接显示血栓的部位和轮廓,为诊断最可靠的依据。 4 诊断 表现为海绵窦综合征的患者,依其头面部感染灶或全身化脓感染的证据,病变常累及双侧,结合脑脊液的炎性改变等,临床诊断海绵窦血栓形成一般不难。 5 诊断标准 5.1.有颅脑损伤史或为自发性。 5.2.出现搏动性眼球突出,多为一侧性,也可为双侧性,额、眶、额及眼球等部位听到与心搏节律一致的血流杂音。压迫该侧颈动脉,杂音可消失或明显减轻。 5.3.常有眶上裂综合征表现(第Ⅲ、Ⅳ、Ⅵ及V对脑神经障碍),眼球活动受限,甚至固定,有结膜淤血、睑部静脉怒张等。 5.4.脑血管造影,在海绵窦区显示团状影像,并可见增粗的引流静脉。 6 鉴别诊断

2020AHAASAESO-EAN指南脑静脉血栓形成指南(完整版)

2020AHA∕ASA∕ESO-EAN指南脑静脉血栓形成指南(主整版) 神经科医生都应能够识别和治疗脑静脉血栓形成(CVT )。由于其相对罕见、临床表现多样,不同于"常规”卒中,且经常模拟其他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增加了诊断难度。合理、及时地获得和解读CVT的脑部影像往往具有挑战性。尽管CVT可导致死亡或残疾,但如果早期诊断和治疗,通常预后良好。本文综述了成人CVT的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的最新知识。旨在为普通神经科医生、卒中内科医生、普通内科医生、急诊内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提供CVT患者诊断和治疗的建议。 本指南管理建议部分基于AHA/ASA的指南以及最近的欧洲中风组织和欧洲神经病学学会(ESO-EAN )的指南。 CVT的定义和病理生理学 CVT是由大脑主要静脉窦(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或较小的滋养皮层静脉(皮层静脉血栓形成)完全或部分闭塞引起。CVT是青年卒中(女性占2/3 )的重要原因,可以模拟具他急性神经系统疾病,且只能通过合适、及时的脑部影像来识别,所以经常被漏诊或误诊。CVT占所有卒中的0.5-1.0% ,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3倍z其部分原因可能与妊娠、产褥期和使用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有关。血液从大脑小静脉

流入深静脉系统的较大静脉(包括大脑内静脉、(ROSenthal )基底静 脉和GaIen 静脉),然后流入硬脑膜窦(包括直窦、横窦和矢状窦), 最后流入颈内静脉(图1)。 SUPeriOr SagittaI SinUS Vein OfTrOIard Straight SinUS Vein Of Labbe In ternal jugular vei n TranSyerSeSinus 图1正常脑主要静脉和静脉宴的时间飞跃法MR 静脉造彩 血液瘀滞.血管壁异常和血液成分改变(VirXhOW 三联征)导致血栓 前和纤溶过程之间的平衡破坏r 从而导致进行性静脉血栓形成。静脉 血管阻塞导致静脉压力增加、毛细血管灌注减少和局部脑血流量增加。 虽然最初通过脑静脉扩张和侧支循环得到代偿,但静脉压持续升高可 Vein Of Galen | Λ?√L Internal Cerebral VeinS COnfluence Of SinUSeS SigmOidSi nus

左上肢深静脉血栓的病症表现和致病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左上肢深静脉血栓的病症表现和致病原因 导语:左上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无论男女和年龄都会出现的一种疾病,它主要会出现上肢肿胀、疼痛、皮肤青紫等症状表现的一种综合症。一般情况下,这 左上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无论男女和年龄都会出现的一种疾病,它主要会出现上肢肿胀、疼痛、皮肤青紫等症状表现的一种综合症。一般情况下,这种疾病的病变多出现于我们的右上肢,原因就在于我们平时右上肢用力较多。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左上肢深静脉血栓的病症表现和致病原因。 上肢肿胀、疼痛、皮肤青紫和浅静脉曲张是4大主症。上肢肿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从手指到上臂延及整个上肢,而以近侧较为严重。疼痛可与肿胀同时出现,或者仅表现为酸胀,活动上肢时加剧,有时可扪及条索状、有触痛的血栓静脉。约有2/3的患者因静脉淤血,患肢呈紫红色或青紫色改变。浅静脉曲张多在1~2天后形成,以肩部和上臂最明显。多数患者的肿胀和疼痛等急性症状,几天或几星期或可自行缓解,但尚难达到完全复原,约2/3以上的患者残留后遗病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肿胀和酸痛,或者是活动后出现肿胀和疼痛。 左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通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大类。 1.原发性致病原因。原发性的致病原因在血管外,一般因上肢的体位改变或强力活动,造成血管受压,可伴有或无解剖异常所致的胸廓出口压迫征,如锁骨下静脉在穿过肋锁三角时,受到肋锁韧带、锁骨下肌、前斜角肌和突出的斜角肌结节等压迫,当上肢做强有力的活动(游泳、攀登、举重、垒球、网球等),或者因某些职业造成上肢的不习惯动作等,均可使锁骨下静脉遭受反复损伤而内膜增厚,最终导致血栓形成,这就是传统所称的Paget-Schroetter综合征,又称“受挫性”静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最新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第九节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定义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静脉多见;若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 病因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 因素,其中血液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等情况。 病理生理 典型的血栓包括:头部为白血栓,颈部为混合性血栓,尾部为红色血栓。血栓形成后可向主干静脉近端和远端滋长蔓延;随后,可在纤溶 酶的作用下溶解消散,或血栓与静脉壁粘连并逐渐机化;最终形成边缘毛糙、管径粗细不一的再通静脉。同时因静脉瓣膜的破坏,造成继 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 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1腋静脉血栓:主要表现前臂和手部肿胀,胀痛,手指活动受限。 1.2腋-锁骨下静脉血栓:整个上肢肿胀,伴有上臂、肩部、锁骨上 和患侧前胸臂等部位的浅静脉的扩张。 2.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2.1上腔静脉血栓:面颈部和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颈部、 胸壁和肩部浅静脉扩张,伴有头痛、头胀及其他神经系统和原 发疾病的症状。常见于纵膈器官和恶性肿瘤。 2.2下腔静脉血栓:表现为双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和躯干的浅静脉 扩张。主要由于下腔静脉血栓向上蔓延所致。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1中央型: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左侧多于右侧,表现患侧髂窝、 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下肢肿胀明显,皮温及 体温上升。 3.2周围型:包括股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者表现为大腿 肿痛而下肢肿胀不严重;后者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和踏平, 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距小腿关节过度背屈 试验时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 3.3混合型:为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全下肢明显肿胀, 剧痛、苍白和压痛,常有体温升高和脉率加速。 辅助检查:超声多普勒检查、静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 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 1.1一般处理: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适当应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 水肿。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压痛缓解后,可进行轻便活动。下 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 1.2溶栓疗法:适用于病程不超过72小时者。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1 / 6 第九节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定义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静脉多见;若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 病因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其中血液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等情况。 病理生理 典型的血栓包括: 头部为白血栓,颈部为混合性血栓,尾部为红色血栓。血栓形成后可向主干静脉近端和远端滋长蔓延;随后,可在纤溶酶的作用下溶解消散,或血栓与静脉壁粘连并逐渐机化;最终形成边缘毛糙、管径粗细不一的再通静脉。同时因静脉瓣膜的破坏,造成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 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1腋静脉血栓: 主要表现前臂和手部肿胀,胀痛,手指活动受限。

1.2腋-锁骨下静脉血栓: 整个上肢肿胀,伴有上臂、肩部、锁骨上和患侧前胸臂等部位的浅静脉的扩张。 2.xx、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2 / 6 2.1上腔静脉血栓: 面颈部和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颈部、胸壁和肩部浅静脉扩张,伴有头痛、头胀及其他神经系统和原发疾病的症状。常见于纵膈器官和恶性肿瘤。 2.2下腔静脉血栓: 表现为双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和躯干的浅静脉扩张。主要由于下腔静脉血栓向上蔓延所致。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1中央型: 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左侧多于右侧,表现患侧髂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下肢肿胀明显,皮温及体温上升。 3.2周围型: 包括股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者表现为大腿肿痛而下肢肿胀不严重;后者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和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距小腿关节过度背屈试验时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 3.3混合型:

静脉窦血栓的CT影像表现

静脉窦血栓的CT影像表现 1、脑静脉血栓直接征象: 脑静脉血栓直接征象是指能直接反映静脉窦内血栓的征象,包括:束带征,高密度三角征,和Delta或空三角征。 1)束带征这一征象在CT平扫可看到,是皮层静脉匐行的高密度血栓影像。此征像阳性提示为新鲜皮层静脉血栓,但是此征象很少见到。 2)高密度三角征这一征象也是在平扫CT图像上即可显示,提示为上矢状窦后部的新鲜血栓形成,出现率不足2%,表现为三角形的高密度,这与正常情况下稍高密度的上矢状窦和窦汇难以区别,异常高密度也可见于其它静脉窦,例如横窦和直窦,但确定这一征象应该谨慎,因为静脉窦可以自发性高密度,尤其在儿童或脱水的病人。 束带征和高密度三角征均为CT平扫征象,实质上都是由静脉(窦)内血栓呈高密度直接显影所致。束带征提示大脑皮层表面静脉内血栓,而高密度三角征一般指上矢状窦的血栓,因而,此两种征象也可归为同一类,为静脉窦血栓不同部位的表现。CT平扫显示静脉窦,脑表面和深部静脉内血栓的高密度灶,常在血栓形成后1~2周出现,CT值为50~90HU,代表新鲜血栓。这些脑静脉(窦)内血栓形态可多种多样,这取决天CT扫描层面方位和病变血管之间的关系,在与血栓垂直的层面上显示最清楚,为圆点或三角状;在平行层面上则呈条带状。 3)Delta征(或空三角征)这一征像由Buonanno等于1978年首次描述。见于增强扫描时,表现为三角形的硬脑静脉窦断面上,硬脑窦壁强化呈高密度与腔内低密度血栓形成对比,类似于希腊字母“”,故此得名。这一征像在横断面CT扫描常见于上状窦的后三分之一处,冠状面CT扫描见于顶部上矢状窦。其形成机理是由于静脉窦闭塞,造影剂通过硬膜窦的侧支吻合、未完全闭塞的静脉及增生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栓周围的窦隙,同时,由于构成窦壁硬脑膜充血强化,形成了边缘强化的基础。 Delta征是CT诊断脑静脉窦血栓最佳和最常见的直接征像,文献报道的阳性率为35%。然而,其出现率变化很大,主要取决于血栓的部位、CT扫描的时间以及检查时应用的技术参数的选择。另一方面,对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和影像表现的认识程度,也是影响确定本征的重要因素。如果未能从临床表现上及时地想到本病的可能,CT扫描则通常按常规方法实施,易造成此征象的漏诊。当临床怀疑脑静脉窦血栓时,则会有意识寻找此征象,例如行冠状位和薄层扫描、多窗宽和窗位观察、以及连续多平面矫正等,这些都能提高对Delta 征的显示。 2、脑静脉血栓间接征象: 1)大脑镰和小脑幕异常强化这一征象的出现率约20%。小脑幕的强化很容易辨认,而确定大脑镰强化可能有一定难度,尤其在老年人更是如此。通常认为小脑幕强化可提示直窦血栓,或者累及上矢状窦后部的血栓。 2)脑穿通髓静脉扩张CT增强显示脑穿通髓静脉扩张,表现为在脑白质内和灰-白质交界处有许多增强的血管结构。这一征象通常与广泛的静脉窦血栓有关。 3)脑室变小脑室变小是本病常见的征象,由脑水肿所致,占报道病例总数的20%~50%,通常与其它异常征象并存。然而,它也可以是本病仅有的异常表现,占全部病例的20%。当它单独出现时,因难以评价其意义和缺乏特异性,并无真正的价值。 4)不强化的脑白质低密度此表现提示有脑水肿,本病的出现率可达75%。成人较儿童易于确认,由于非磷脂化的白质可产生相似的改变,新生儿则难以确认此征象有无。低密度病变可见于双侧大脑半球呈双侧弥漫或局灶分布。它们有时可伴有占位效应,表现为脑

2020AHAASAESO-EAN指南脑静脉血栓形成指南(完整版)

2020AHA/ASA/ESO-EAN指南脑静脉血栓形成指南(完整版) 神经科医生都应能够识别和治疗脑静脉血栓形成(CVT)。由于其相对罕见、临床表现多样,不同于“常规”卒中,且经常模拟其他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增加了诊断难度。合理、及时地获得和解读CVT的脑部影像往往具有挑战性。尽管CVT可导致死亡或残疾,但如果早期诊断和治疗,通常预后良好。本文综述了成人CVT的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的最新知识。旨在为普通神经科医生、卒中内科医生、普通内科医生、急诊内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提供CVT患者诊断和治疗的建议。 本指南管理建议部分基于AHA/ASA的指南以及最近的欧洲中风组织和欧洲神经病学学会(ESO-EAN)的指南。 CVT的定义和病理生理学 CVT是由大脑主要静脉窦(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或较小的滋养皮层静脉(皮层静脉血栓形成)完全或部分闭塞引起。CVT是青年卒中(女性占2/3)的重要原因,可以模拟其他急性神经系统疾病,且只能通 过合适、及时的脑部影像来识别,所以经常被漏诊或误诊。CVT占所有卒中的0.5-1.0%,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3倍,其部分原因可能与妊娠、产褥期和使用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有关。血液从大脑小静脉

流入深静脉系统的较大静脉(包括大脑内静脉、(Rosenthal)基底静脉和Galen静脉),然后流入硬脑膜窦(包括直窦、横窦和矢状窦),最后流入颈内静脉(图1)。 图1 正常脑主要静脉和静脉窦的时间飞跃法MR静脉造影 血液瘀滞、血管壁异常和血液成分改变(Virchow三联征)导致血栓前和纤溶过程之间的平衡破坏,从而导致进行性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管阻塞导致静脉压力增加、毛细血管灌注减少和局部脑血流量增加。虽然最初通过脑静脉扩张和侧支循环得到代偿,但静脉压持续升高可

上肢创伤骨折与深静脉血栓的关系

作者单位: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 (李冬妹 区锦燕 刘晓捷) 上肢创伤骨折与深静脉血栓的关系李冬妹 区锦燕 刘晓捷[摘要] 目的 探讨上肢创伤骨折与深静脉血栓的关系,防止上肢骨折患者麻醉手术发生致命性肺栓塞。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因创伤致上肢骨折入院,拟行切开复位术的769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入院时表现:伤肢肿胀、疼痛,均经外敷黄水,伤肢夹板固定,做好术前准备,伤肢肿胀稍好转后(3~15d),行骨折复位术,手术前1d,经上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患者上肢静脉血管,了解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并对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病程、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69例上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前经CDFI检查,证实并发DVT 5例,血栓发生率为0.65%。血栓类型:腋静脉血栓1例,腋静脉至肱静脉血栓1例,肱静脉血栓3例,血栓发生与性别、年龄、病程无关,P >0.05,与骨折部位有关,血栓均发生在肱骨段以上骨折或多发性骨折患者。结论 肱骨段以上骨折或多发上肢骨折患者,有并发深静脉血栓风险,对这类患者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麻醉过程中如突发呼吸循环改变,应考虑肺栓塞,术前行CDFI检查排除DVT,对降低麻醉、手术风险,防止致命性肺栓塞有着重要意义。[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骨折;深静脉血栓;肺栓塞[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tic fracture of upper limbs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 so as to prevent fatal pulmonary embolism during anesthesia.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769 patients suffered from traumatic fracture of the upper limbs who enrolled for elective surgical incision relocation. All patients had swelling and pain in injured limbs when enrolled. After treated with external applied “Huangshui” and splint, after swelling going down(3~15d) and proper preoperational preparation, all patients were scheduled for surgery.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 of the injured limbs were checked for deep vein thrombosis(DVT) one day before surgery.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patient data such as gender, age, fracture place, disease course and complications(diabetes, hypertension and hyperlipoproteinemia).Results DVT was confirmed in 5 patients(0.65%). One axillary vein thrombosis, one axillary to brachial vein thrombosis, 3 brachial vein thromboses. There’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thrombosis and any of gender, age or disease course(P >0.05), but fracture places, for all thromboses happen in fractures in humerus or proximal bones or multiple fractures.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fractures in humerus or proximal bones or multiple fractures are prone to DVT. If such patients have steep change in breathing or circulation, pulmonary embolism should be thought about. Preoperational CDFI can diagnosis DVT, so that it’s important to decrease certain risks related to pulmonary embolism. [Key words] CDFI; Fractures; DVT; Pulmonary embolism 是老年人出现呼吸困难同时伴有不明原因的多系统的症状,应警惕老年肺炎的可能,应及早进行胸片、胸部CT及血气分析等检查,从而避免漏诊、误诊现象,对照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及早作出诊断,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抢救措施,提高重症肺炎抢救成功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3)慢性基础疾病较多。慢性基础疾病既是老年重症肺炎发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又是导致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对防治老年重症肺炎有极其重要意义。 在对重症肺炎老年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采取以下综合措施:(1)对抗生素的正确选择是对重症肺炎老年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一旦对患者进行确诊后,应尽早并且足量的应用抗生素,在治疗开始时可对患者进行经验性治疗,但同时应尽量避免选用肾、肝毒性较大的药物[4]。在结合药效动力学以及药代动力学的基础上,慎重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从而能够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2)对祛痰和止咳平喘药物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排痰,解除支气管痉挛以及稀释痰液的作用[5]。并且同时尽量避免对强效镇咳剂的使用,防止咳嗽中枢受到抑制,导致痰液不能有效的咳出,从而使感染加重和气管阻塞。(3)重症肺炎患者由于抗利尿剂激素分泌异常,并且患者的消化功能紊乱、摄入量不足而导致患者出现腹泻、呕吐、恶心等症状,并且由于患者细胞通透性增强等原因会使得患者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会出现低钠低钾血症,从而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患者出现病情加重以及意识障碍等现象。所以应及时的纠正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平衡[6]。(4)应对老年患者进行足够的营养支持,以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从而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7]。并且,由于重症肺炎易导致其它并发症,对于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阻碍,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时刻注意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的给予相应的治疗。所以,对于重症肺炎的老年患者进行及早的诊断与进行相应的治疗、护理, 加强对其的关注程度,参考文献 [1] 黄玲.老年重症肺炎56例临床分析及防治[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8):1027-1028. [2] 李春陵.老年重症肺炎合并低钠血症31例临床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8,33(4):401-402. [3] 许俊杰,夏新超.老年肺炎100例临床治疗分析与体会[J].当代 医学,2012,18(1):67-68.[4] 李水晴,刘琼.老年重症肺炎降阶梯疗法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 医结合杂志,2006,15(7):924-925. [5] 金鑫.老年重症肺炎并血清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7):2967-2968. [6] 陈红转,白红.老年重症肺炎合并低钠血症30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7):1192-1193. [7] 胡丽.老年重症肺炎57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0):34-35. doi:10.3969/j.issn.1009-4393.2012.18.023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指南

2015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指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常伴有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中约占0.5%~1%。在加拿大的一项报告中,18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为0.67/10万,其中新生儿占43%;与之相对比,在荷兰的一项报告中,成人发病率为1.32/10万,其中31~50岁的女性发病率为2.78/10万;女性产褥期CVST发生率较高,可达10/10万,约占所有CVST的5%~20%。我国没有相关流行病学数据,但随着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技术的提高,本病并不少见,尤其在口服避孕药和围产期女性中更应值得重视。病变部位可原发于脑内浅静脉、深静脉或静脉窦,其中单纯浅静脉血栓形成罕见,多由于脑静脉窦血栓延伸而来;深静脉血栓形成则以大脑内静脉和大脑大静脉多见。60%以上患者病变累及多个静脉窦,其中以上矢状窦发生率居首位。由于脑静脉与静脉窦之间、静脉窦与静脉窦之间,以及静脉窦与颅外静脉在解剖上存在吻合、彼此沟通,当静脉(窦)血栓形成时,血栓累积范围、侧支循环的差异等因素导致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从无临床症状到病情严重甚至死亡。 2013年一项对11400例CVST住院患者的病死率调查显示,15~49岁为1.5%,50~64岁为2.8%,65岁及以上为6.1%。由于患者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状态的波动导致患者病情呈缓解与加重交替,本病多数亚急性或慢性隐匿起病,除海绵窦血栓形成外,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因而极易漏诊和误诊,其漏诊率可达73%,40%的患者平均诊断时间在10d以上。 本指南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2012年编写的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修订。撰写组专家通过复习近年来公开发表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多次广泛征求国内各地专家意见并经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意见,适用于神经科和相关学科医生,作为临床工作中选择较好诊治方案的参考。由于本病发病率低,病例数少,难于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所用证据文献多为回顾性分析结果或病例报告,证据级别较低。本指南对推荐意见的推荐强度和证据的评定标准见文献。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 *导读:颅内静脉系统的血栓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型血栓多发生于海绵窦和横窦、乙状窦。海绵窦血栓的感染多来自面部、眼眶、鼻部的化脓灶,常有面部疖肿挤压史。……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的发生率近年来已逐渐减少,这是由于抗感染和体液疗法的进步的结果。脑的静脉和静脉窦之间有广泛的沟通,吻合支富,易建立侧支静脉,从而血栓的症状往往得以代偿,但也可引起静脉回流和脑脊液流障碍。 脑的静脉窦处于二层硬膜之间,管腔大小固定不变,血循环是被动的。脑的静脉系统缺乏静脉瓣,血液可以逆流。大脑皮层静脉流经上矢状窦,达右侧横窦和乙状窦而至颈静脉;大脑深层静脉流经下矢状窦,达Galen大静脉和直窦,流人颈静脉;大脑前部静脉流人海绵窦和岩窦而入颈静脉。此外,上矢状窦又是脑脊液吸收的主要部位,还经过导静脉与头皮静脉相通;海绵窦又经眼静脉与面部静脉相通,从而颅外感染可通过局部静脉而逆流至颅内。 颅内静脉系统的血栓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型血栓多发生于海绵窦和横窦、乙状窦。海绵窦血栓的感染多来自面部、眼眶、鼻部的化脓灶,常有面部疖肿挤压史。横窦和乙状窦血栓多继发于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或鼻窦炎。非感染性血栓多发生于上矢状窦,见于严重营养不良、脱水、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

凝血异常、红细胞增多症、结缔组织病、肾病、服用抗血栓药物等。总之,多见于高凝状态、血浓度增高和血流缓慢等情况。近来发现小儿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可由于先天性蛋白C缺陷、蛋白S 缺陷、抗心肌磷脂抗体、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及血小板减少症(Alper等,1999)而引起。 临床表现可分为全身症状和窦性症状两类。全身症状因年龄而异。新生儿以频发抽搐、昏睡为主;婴儿可见头皮静脉怒张、囟门膨隆、面部浮肿;学前儿可有发烧、呕吐、抽搐、局灶症;年长儿有抽搐、假性脑瘤综合征(视乳头水肿、外展神经麻痹、头痛、意识障碍)、局灶症。 窦性症状是由于局部静脉回流障碍而引起的限局性神经症状。 ①感染外,由于眶内静脉回流受阻,因而眼球突出,眼睑和结膜均充血、水肿,眼底静脉淤血、视乳头水肿。海绵窦内穿行的颅神经(动眼、滑车、外展、三叉神经眼支)也受累,故眼球向各方向活动均受限,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三叉神经眼支的分布区感觉障碍,角膜反射消失。血栓可由一侧经过环窦而扩张至对侧。如未及时治疗,还可伴发其他静脉窦栓塞、脑膜炎、脑脓肿、败血症等。 ②横窦和乙状窦血栓形成:可突然发热、乳突疼痛,红肿,静脉怒张,严重者颈静脉压痛、变粗硬。病变波及颈静脉孔附近时,出现后组颅神经症状,即吞咽困难、构音不清等。常见颅内压增高。腰穿作压颈试验时,压迫患侧颈静脉时脑脊液压力无变化,

2019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指南要点

2019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指南要点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T)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的颅内静脉或静脉窦血栓形成,使血液回流受阻或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颅内高压和局灶脑损害为特征的一类脑血管病。《中国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是在2015年版指南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关于CVT的治疗,新版指南主要有以下推荐意见。 1. 病因治疗 (1)感染性血栓应及时足量足疗程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原发部位化脓性病灶必要时可行外科治疗,以清除感染来源(Ⅰ级推荐)。 (2)口服避孕药等相关的CVT,应立即停用此类药物(Ⅰ级推荐;本条为本次新增推荐意见)。 2. 抗凝治疗 (1)无抗凝禁忌的CVT患者应及早接受抗凝治疗,急性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剂量为90~100 IU/kg体重,每日2次皮下注射;或使用普通肝素治疗,应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5~2.5倍。疗程可持续1~4周(Ⅱ级推荐,B级证据)。(2)低分子肝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略优于普通肝素(Ⅱ级推荐,B级证据)。(3)伴发于CVT的少量颅内出血和颅内压增高并不是抗凝治疗的绝对禁忌证(Ⅱ级推荐,B级证据)。

(4)急性期过后应继续口服抗凝药物,常选用华法林,目标PT-INR值保持在2~3之间(Ⅱ级推荐,C级证据)。 (5)对于有可迅速控制危险因素的CVT,如妊娠、口服激素类避孕药物,抗凝治疗可在3个月内;对于危险因素不明或轻度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的CVT,口服抗凝治疗应持续6~12个月;对于发作2次以上或有严重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的CVT,可考虑长期抗凝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本条为本次新增推荐意见)。 (6)目前尚无证据支持影像学证实的闭塞静脉(窦)再通,可作为停止口服抗凝治疗的依据(Ⅲ级推荐,C级证据)。 (7)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华法林类似,但比华法林使用方便(Ⅱ级推荐,B级证据;本条为本次修订推荐意见)。 3. 特殊情况的抗凝治疗 (1)对头面颈部感染相关的CVT患者,抗凝治疗的疗效尚不明确,但有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Ⅲ级推荐,C级证据;本条为本次新增推荐意见)。 (2)对于妊娠期CVT患者,建议整个孕期全程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Ⅱ级推荐,C级证据;本条为本次新增推荐意见)。 4. 抗血小板和降纤治疗 除非基础疾病治疗需要,常规使用抗血小板或降纤治疗以治疗CVT并无支持证据(Ⅲ级推荐,C级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