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三首》课件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秋 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其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思考与回答
——“哀”。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 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 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 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雁无微不至的关切。 “须知”“岂逐”,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 (4)雁的“哀”在哪里表现出来?起什么作用? ——起到烘托作用。惊散后的孤雁从皇宫上空掠过。 "秋半"冷月照在孤立于院中的"仙掌 ",已经够孤独清 凉了,几只孤雁又经过这儿,更加浓了孤独清寂的气 氛。
A 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C、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 忧天下——明世) D、写作技巧?
1、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 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项羽乌江自刎。题目,江东子弟。 2: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 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2分钟)
四、自主阅读《华清宫绝句》 分四人小组按照以上步骤鉴赏
A 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C、诗人写作的目的?
借古讽今。这首诗借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 的感慨对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逸生活的批判。寄寓自己对历史兴 亡的感慨,语含讽刺。(一切有责任感、有忧患意识的文人们在看 待历史时,无不以深邃的目光、劲健而又流畅的笔调,将写景、抒 情同怀古咏史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表现一种深沉的、盛衰兴亡的 历史感慨。)
自读诗歌《早雁》,了解诗意,同桌之 间可以互相讨论,然后思考下面问题。
(1)问: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2)问:雁为何“哀”? (3)问: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 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 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4)雁的“哀”在哪里表现出来? (5)诗人通过写早雁,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
小结
通过学习这一首诗,我们可以知道,杜牧笔下 的早雁是有寄托的。他表面上是写雁,实际上是 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人民写作四散的 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全诗通过写边地 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 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 的现实批判性。
咏史诗鉴赏步骤: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项羽刚愎自用的批评。诗人对历 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惋惜之意, 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借古抒怀。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 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 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不是英雄所为。“包羞忍耻是男儿” 因为只 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可 惜的是项羽一直到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 “时不利”,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
学习《题乌江亭》
2、 作者议论的依据是什么?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 知”。
3、 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为 什么会千古流传?
《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写作背景简介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 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 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 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 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命运充 满关切。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 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 雁” 。
A、李清照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肯:怎肯)
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
——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 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 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杜 牧 诗 三 首
一、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 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历任黄州、 池州、湖州等在刺史,后入朝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 书舍人。 杜牧受祖父杜佑的影响,研究古今治乱得失,留 意财富兵甲之事,以济世之才自负。但当时唐王朝已 经江河日下,危机重重,他提出的削平藩镇、加强统 一、收复失地、巩固边防、严禁佛教、僧尼还俗等主 张,已经无法实现。他又不愿苟合取容,有时便纵情 声色,放浪形骸。因此,他的作品中,深广的忧愤与 旖旎的风情并存。杜牧诗、赋、古文皆工,诗歌成就 成尤高,与李商隐同为晚唐诗坛翘楚,人称“小李 杜”。他的古体诗雄豪健峭,骨气遒劲;近体诗情致 俊爽,风调清朗,七绝最为人称道。有《樊川集》。
D、写作技巧?
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 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的生 活的讽刺。表达含蓄、精深。诗人没有明 确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杨贵妃的恃宠而 娇,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和“妃子笑” 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比直抒己见更强 烈的艺术效果。
杜牧诗歌 ●写景题咏
《山行》
赤 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赠别两首
杜牧诗歌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小结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
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
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
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古,写
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
飘逸的情韵。尤其是论史绝句,议论警拔,别具
一格。
思考与回答
5)诗人通过写早雁,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 唐武帝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 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 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 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 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 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 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 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三、思考与回答
自读诗歌,了解诗意,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然后思考下面问题。 (1)问: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哀” (2)问:雁为何“哀”? 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 (3)问: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 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 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写作背景简介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 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 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 修建为行宫,“治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 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 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官,长生殿就在此宫 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 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 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这三 首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