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政策的演变共26页文档

合集下载

近四十年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内容演变

近四十年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内容演变

近四十年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内容演变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年均保持超过9.0%的高速增长。

2016年,GDP总量超过70万亿元,同期美国的GDP总量为18.562万亿美元,约为美国GDP总量的60.0%左右【2】,继续位居世界第二位。

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进一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

同时,我国的制造业产值、外汇储备等多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近四十年来取得的这些辉煌成就与我国根据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运行实情,主动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调控高度相关。

一、1978~1992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从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在正式文件中没有明确提出财政政策的概念(P42),也没有具体提出货币政策的概念,然而实践中却在积极探索,并运用一些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①(一)1978~1981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为了使国民经济尽快摆脱因文革所形成的长期停滞的不利局面,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978年,财政仍处于盈余状态,盈余额为10.2亿元。

然而,到了1979年,财政就处于赤字状态了,赤字额为135.4亿元,财政支出指数比财政收入指数高出13个百分点。

与1978年相比,1979年M0供给增长26.3%;与1979年相比,1980年M0供给增长29.3%.银行信贷余额也呈上涨态势,增长率由1979年的10.2%迅速提高至1980年的19.0%.现在看来,1979~1980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力度并不是很大,但在当时经济总量不是很大、国民收入水平较低且人们思想还不够解放的情况下,扩大财政支出与货币信贷规模发展经济却是了不得的事情。

积极政策的成效十分显着,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但是,由于经验匮乏,也导致物价快速上涨,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次经济过热现象。

针对经济过热的现象,1981年我国实行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增长率为-7.4%,促使1979~1980年连续两年的财政赤字转为财政盈余。

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24页PPT

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24页PPT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
0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我国的财政政策

我国的财政政策

从2005年起,我国连续实施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正式被稳健的财政政策所取代。

2005年末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2006年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决定。

所谓稳健财政政策,就是中性财政政策,指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既不扩张也不收缩的情形,是介于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在经济总量基本平衡、物价比较稳定、结构性问题相对突出情况下,实行的一种财政政策。

从近年来我国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实践看,稳健财政政策是相对于我国过去实行的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而言的,财政部门落实稳健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控制赤字,反映了财政政策“松紧适度”的增量平衡取向,主要措施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

调整结构,反映了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控”的结构优化取向,这轮宏观调控呈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既要防止通胀的苗头继续扩大,又要避免通缩的阴影卷土重来;既要间接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控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又要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推进改革,反映了财政政策促进“制度创新”、完善市场机制的取向,就是要转变以往主要依靠财政支出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通过财政自身的改革以及有利于改革的财政收支安排,实现推进整体改革的目的。

增收节支是指财政部门要通过加强税收征管、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同时要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的过快增长,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006年,财政支出政策的基本特点是调整支出结构,在压缩一般性开支的同时,保障公共支出需要。

财政支出重点投向农业、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

其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本年度财政支出政策的重要内容。

为了配合全面取消农业税政策,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安排了1030亿元转移支付资金。

与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农民减负约1250亿元,人均减负140元。

“三补贴”政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共发放补贴资金188.7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简要回顾【整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简要回顾[ ★wxmang ] 于:2010-04-07 02:06:36 主题帖由于目前许多人对未来财政可能出现的巨额赤字(2010年预算草案为1万500亿,实际肯定会突破)和恶性通货膨胀忧心忡忡,我觉得有必要先回顾历史,因为前三十年我们一直就是这么熬过来的。

我们30年的经验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1、1979年: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中央集权开始松动11届3中全会后,国民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当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绝大多数投资资金都来自于财政)引发严重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外贸逆差增加(具体数据可上网查,)。

紫阳真人这时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1)、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这是导致今天产生诸侯增长速度控制在10%—25%之间。

(3)、控制消费需求,压缩各项开支。

尤其是对社会集团购买力实行计划管理,限额控制,1980年,规定文教、科学、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实行“预算包干,结余留用,征收归己”的办法,一事一报批,控制扩大支出和年终突击花钱。

同时还开展了财务纪律大检查,控制奖金总额和超额津贴。

(相信年纪大点的人都有记忆,集团购买要指标,指标=粮票,比资金还难搞到)(4)、增加农产品和日用品供给能力,增加农业、轻工业投资。

1979年安排了174亿元财政支农资金,1980年支农资金150亿元,同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1979年,国家将粮食统购价格提高了20%,在此基础上超购加价幅度从原来的30%提高到50%,也提高了油料、棉花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1980年,国家财政的粮油价差补贴、超购粮油加价补贴和粮食企业亏损补贴支出共计108.01亿元,比1979年增加了47.39%,但是这时粮油副食品开始大幅涨价。

中国财政制度的演变和改革

中国财政制度的演变和改革

中国财政制度的演变和改革财政制度是指国家收入和支出的组织和运作方式。

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财政制度也在不断演变和改革。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梳理中国财政制度的演变和改革历程,并探讨现有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未来改革的方向。

1. 传统财政制度的特点中国传统的财政制度主要是基于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和官僚制度建立起来的。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主要是依靠土地税收来维持活动的,而种地的农民则是从事生产和缴纳赋税的主体。

在财政预算方面,各级官员都有权利批准预算,而且有着相当大的自主权,这就导致了在财政预算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滥用权力问题。

2. 新中国成立后的财政制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财政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国家实行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权的体制,形成了财政分级管理的制度。

此外,政府还实行了统一的财政预算制度,确定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国有企业的预算。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国家采取了民主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并进行了土地收归国家的政策,通过这些改革措施,国家财政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3. 财政制度改革的新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家财政制度也相继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了现代财政制度,建立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收支平衡制度,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权体制,构建了财政预算制度,建立了财政制度的两条主线:管理预算和管理资金;二是建立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加强企业破产管理和法律制度改革,并公开控制财政;三是完善税收体系,加大税收征收的力度,实行营改增、个税法修订等措施,以缩小财政收支之间的差距和防范财政风险,降低社会不公,实现税收的公正和有效;四是推进地方债券市场化,促进区域税收共享和财政投融资机制改革。

4. 现有财政制度的问题和改革方向虽然中国的财政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财政制度的不断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

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

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依次采取了“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积极财政政策”。

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时间】:1979年【背景】: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及引发的财政赤字严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物价持续上涨、外贸逆差增加等问题。

【内容】: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一是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1980年起,除北京、天津、上海继续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体制外,各省、自治区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体制,打破了统收统支的局面,调动了中央和地方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事权和财权的统一、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促使地方合理地安排财政收支和自求平衡。

这种体制对减少财政赤字,加强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是压缩基建规模,控制投资需求。

1979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财务拨款管理的通知》,要求基本建设不能突破国家预算指标范围;严格按照国家计划供应资金;严格执行结算纪律,防止和制止拖欠贷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纠正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做法。

对引进的项目和1000多项未完工程,除保留必要的部分外,全部停建、缓建;对大部分非生产性项目也实行停建、缓建。

同时,严格基建投资的审批手续,并将基建资金逐步改为有偿使用,强化了投资硬约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