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物致知,力创传奇
------------------ 观“格物致知”讲座有感
对于"格物致知"一词,到底它究竟存在什么含义,对于现今的社会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呢,其中答案,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奥秘恐怕只有自己去亲身实践,才能把它弄个明白。
毋庸置疑的是“格物致知”,它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凝结的智慧和深奥的哲理。对于"格物致知"的记载,它最先出自《大学》,这样解释的:“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同时,格物致知也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另外,格物致知也出现在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始见于《礼记·大学》。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对待。而今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两者皆为探索事物本质应给予的一种认知方式,虽易懂却难行。对格物致知以上解释观点的各有道理,在我看来都有其相似性,大都在此两点达成共识:求真,求新。那么,先来让我谈谈对“格物致知”这个词的理解:
最近在网上学习有关“格物致知”的视频讲座,感觉受益匪浅。我觉得格物致知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人生的做事风格。讲求的是一种追求实事求是、创新精神的精神,如今社会最难得的就是创新,创新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创新成为每个渴望成功人物所重视的部分,但对于始终以“格物致知”的作风,求学、做事却是少之又少。探究的过程过于复杂,存在着长期性与艰巨性,如大海中捞针,空中摘星般不易,但往往有人有人“自不量力”,一己之力,躬身自求,求得真知,方成大器。这种及常人之不所及,察他人之不所觉的探究精神乃是格物致知,它要求的是一种以求真为己任,忍人不可忍的探索精神。不难理解,凡成大器者,必有自己的探索原则,无独有偶,他们的身上都能看到务实求真的影子,这也正是格物致知的另一个关键。纵观在历史社会上,能留下创奇的人物,他们身上闪烁的都是一种治学求知的格物精神。如发现化学元素“镭”的居里夫妇,正是格物精神的化身,身无长物,研究数十载,沉心实验,不离不弃,一朝成名,不忘初心,终获真知。
那么看到居里夫妇,思考现在社会各研究界,不得不感慨:不忘初心,不离不弃,静心治学有几人?到处都是研究、实验,成果也颇有“收获”吧!但能创造一个创奇的,却少之又少,能说不尽心尽力吗?确实费尽心思,成功在这里变成“大同小异”,你借我抄,你模我仿,成功也逐渐被复制,这是一个伪治学的社会,人们借助所谓的网络学习网络平台,大大滋长了伪学的风气,大至科研,小至课业,一切都在制造假象:我在学习,我在钻研~~~~~我们脑袋里的求证,实践,计算~~~~也在随之被复制侵占,那种最本质对知识的探究的欲望正被“大众化”给侵蚀、同化,制造生产出千篇一律的“产物”。这样被千万人反复咀嚼的“食物”,必将于你而言如同嚼蜡,乏味无趣。学贵以专,专心致志,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治学求知,寻求已知中的未知,探究真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探求求真、创新之路,它才是通向知识殿堂的秘诀。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真正治学的境界呢?一曰:求真,二曰:求新。所谓求真,追求事物最本质,最真实的真理,这就要就你有一种格物致知的求学态度,凡事讲究细观其物,潜心坚韧,把握其本,究其真相。求新在于有选择的摆脱对已知的束缚,寻求新的认知,那将会有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快感。那么,求新在于对求真的躬身力行烦人基础上而延展开来的较高层次的求学追求,可谓难得一求。
那么对于我们现如今处于研究岗位上的我来说,更是一种激励和提醒。“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价值观,更有自己的创造力。经过这次讲座学习中,我有了自己的选择和方向,我应该有自己的坚持,治学求知的还很长,选择很重要,选择一种态度,收获一个人生。而我坚信对于学习,应抱有着格物精神,坚持你坚持的,发掘你未知,创造属于你的传奇。虽然路途还那么遥远,怀揣梦想,以格物自励,以求新要求,创奇不再是别人的创奇,说不定,也创造个传奇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