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痢疾最新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而成痢。
• 一、病因
1.外感时邪 2.饮食不节(洁)
二、病机
痢; 外感时邪
血壅滞
疫毒之邪
内侵胃肠
发病骤急 疫毒
湿热之邪
湿郁热蒸 肠胃气机阻滞 湿热痢;
夏暑感寒伤湿 寒湿痢
寒湿伤中
胃肠不和 气
饮食不节(洁) 寒湿
嗜食肥甘厚味 食积 误食馊腐不洁之食物 酿生湿热
夏月恣食生冷瓜果 损伤脾胃,中阳受困
湿热或寒湿食积之邪内蕴,肠中气机壅阻,气滞血瘀,与肠 中腐浊相搏结,化为脓血,而致本病。
• 治法总结:清肠、化湿、解毒、调气、和血、温中、收涩、
三、证治分类
(一)湿热痢
• 1.症
状:主症: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 血,黏稠如胶冻;
兼症: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舌脉:舌苔黄腻,脉滑数。
【诊查要点 】
• 一、诊断依据
1.主症: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泻下赤白脓血便。
2.兼症:暴痢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久痢起病缓慢,
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疫毒痢病情严重而凶险,以儿
童多见,
四肢厥
起病急骤,在腹痛,腹泻出现之前,即有高热神疲,
并不一定
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
一 候。 3.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痢疾论治》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今之所 谓痢疾 者,古所谓滞下是也”,一直沿用至今。
(二)病因病机:
1.《内经》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 2.《丹溪心法·痢病》进一步阐明痢疾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指出:“时
疫作 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并认为痢疾的病因以“湿热为本”。
噤口 痢
3.感湿热或湿热内生,壅滞腑气,下痢赤白,肛门灼热
湿热痢
4.寒湿阴邪,内困脾土,脾失健运,邪留肠中,气机阻滞,下痢白多赤少
寒湿痢
• 下痢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寒热并见。
1.疫毒热盛伤津 湿热内郁不清,日久则伤阴、伤气
素体阴虚感邪 阴虚痢者
阴虚痢
2.脾胃素虚而感寒湿患痢
湿热痢过服寒凉药物致脾虚中寒,寒湿留滞肠 化源
严重。
3.诱因:多有饮食不洁史,或疫疠患者接触史。
4.发病时间: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则四季皆可发生。
5.实验室粪便检查对本病诊断确立,非常重要。主要是大便涂片镜检和
细菌培养等项目。
二、病证鉴别
• 痢疾与泄泻
三、相关检查
• 1、血常规: • 2、大便常规: • 3、便培养: • 4、其他检查:
三、病因病机小结
1、基本病机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 脂络受伤而成痢。
2、病位及涉及脏腑: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 , 可
涉及肾。 3、病性:痢疾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
• 本病初期多实证
1.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耗伤气血,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
疫毒痢
2.疫毒上冲于胃,使胃气逆而不降;或久痢伤正,胃虚气逆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痢疾
【概述】
• 一、定义
• 定义: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 痢下赤白粘冻为主症。是夏秋季常
见的肠道
传染病。
• 特点:1、季节性——夏秋季 2、传染性——肠道传染(粪口),
或疫疠患者接处史。
二、文献摘要
(一)病名和临床表现:
1.《内经》称本病为“肠澼”、“赤沃”。 2.《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有赤白痢、脓血痢、休息痢、蛊注痢等二十
自愈”
药消除积滞。刘河间提出的“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
多重
调气和血之法,可用于痢疾的多个证型,赤多重用血药,白
胃气。
用气药。而在掌握扶正祛邪的辨证治疗过程中,始终应顾护
3.禁忌:对于古今医家提出的有关治疗痢疾之禁忌,如忌过早补涩,忌峻下
参考
攻伐,忌分利小便等,均可供临床用药之时,结合具体病情,
借鉴。
急性细菌性痢疾血常规检查可 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血常规可
见轻度贫血。
三、相关检查
1、血常规: 2、大便常规: 3、便培养: 4、其他检查:
可见大量脓细胞和 红细胞,并有巨噬
细胞
三、相关检查
1、血常规: 2、大便常规: 3、便培养: 4、其他检查:
便培养出致病菌是确诊的关键。 肠阿米巴病的新鲜大便可有阿 米巴滋养体或包囊。荧光抗体
染色法可提供快速诊断。
三、相关检查
1、血常规: 2、大便常规: 3、便培养: 4、其他检查:
必要时可行X线钡剂,结肠 镜检查,有助于溃疡性结 肠炎,放射性肠炎的诊断, 亦可排除直肠肿瘤等似痢
非痢的病证。
【辨证论治 】
• 一、辨证要点
1.辨Fra Baidu bibliotek暴,察虚实主次
• 2.识寒热偏重
• 3.辨伤气、伤血
日久因脾胃虚寒,
不足,累及肾阳 寒征象
关门不固,下痢滑脱不禁,腰酸腹冷,表虚现寒虚痢
3.痢疾失治,迁延日久
休息痢
正虚邪恋 治疗不当,收涩太早,关门留寇
四、病势
• 至于痢疾的预后与转归,古人常以下痢的色、量等情况
判 断。下痢有粪者轻,无粪者重,痢色如鱼脑,如猪肝,如赤豆 汁,下痢纯血或如屋漏者重。同时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别病 情轻重,判断病者预后,特别注意观察其邪毒炽盛情况,胃气 有无衰败,阴津是否涸竭,阳气虚脱与否。一般来说,能食者 轻,不能食者重。因本病虽在肠,但肠与胃密切相连,如湿 热、疫毒之气上攻于胃,或久病伤正,胃虚气逆,噤口不食, 表现人口即吐,则称之为噤口痢,实属危象。下痢兼见发热不 休,口渴烦躁,气急息粗,甚或神昏谵语,或虽见下痢次数减 少,而反见腹胀如鼓者,常见于疫毒痢及湿热痢邪毒炽盛,热 人营血,邪陷心肝之重证,如不及时救治,可发展为内闭外脱 证。
伤气:下痢白多赤少,湿邪伤及气分。 伤血:赤多白少,或以血为主者,热邪伤及血分。
二、治疗原则
• 痢疾的治疗,应根据其病证的寒热虚实,而确定治疗原则。
1.治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 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
2.兼症:如下痢兼有表证者,宜合解表剂,外疏内通;夹食滞可配合消导
(三)临床治疗:
1. 张仲景有效方剂白头翁汤等一直为后世沿用。 2.《丹溪心法·痢病》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则。
三、范围
• 1.以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为主。
• 2.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 等出现类似本节所述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照辨证处理。
【病因病机 】
• 痢疾的病因有外感时邪疫毒和饮食不节两方面, 病机主要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 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