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全身麻醉诱导循环的影响比较

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全身麻醉诱导循环的影响比较ZHENG Kun【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年(卷),期】2019(017)018【总页数】3页(P154-156)【关键词】芬太尼; 舒芬太尼; 瑞芬太尼; 全身麻醉; 麻醉诱导循环; 影响【作者】ZHENG Kun【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麻醉诱导期是指患者在接受全麻药物后,意识自清醒进入全麻状态直至手术开始的这段时间。
全身麻醉时,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疼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称为全身麻醉。
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程度与血液内药物浓度有关,并且可以控制和调节[1] 。
这种抑制是完全可逆的,当药物被代谢或从体内排出后,患者的神志及各种反射逐渐恢复。
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类阿片止痛剂,起效迅速而作用时间极短。
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都是芬太尼的衍生物,舒芬太尼适用于心血管手术麻醉,其镇痛持续时间约为芬太尼的2倍。
瑞芬太尼在体内被组织和血浆中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代谢较快[2-3] 。
本文比较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全身麻醉诱导循环的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挑选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90例外科手术患者纳入本研究。
纳入标准:外科手术行全身麻醉的患者。
排除标准:(1)躯体功能障碍者;(2)哺乳期妇女及孕妇。
采用计算机表法将患者分为芬太尼组、舒芬太尼组和瑞芬太尼组,各30例。
芬太尼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4~69岁,平均(51.47±1.33)岁;舒芬太尼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3~68岁,平均(51.41±1.35)岁;瑞芬太尼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4~68岁,平均(51.42±1.37)岁。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用于全身麻醉对患者苏醒的影响对比

太尼进行麻醉 , 比较两种药物对患者苏醒 的影 响及 应用价值 , 现
报告如下 。 1 资料 与方法 1 . 1 一 般资 料 2 3— 5 8岁 , 平均( 3 8 . 9±7 . 6 ) 岁 。A S A I~Ⅱ级 4 5例 , Ⅲ级 1 9
采取 V R S评分 , ( 1分为无痛 , 2分 为微痛 , 3分为 较痛 , 4分为剧
痛) 和镇静 ( S S ) 评分 ( 1分 为无镇 静 , 即觉 醒 ; 2分 为轻 度镇 静 , 易唤醒 ; 3分为中度镇 静 , 即常瞌睡 , 易唤 醒 ; 4分为 重度镇 静 , 即 难唤醒 , 但刺激可醒 ) 分 别于术毕 1 h . 6 h和 1 2 h由专人进行 测
评, 并记 录。
例 。骨科手 术 l 9例 , 普外科手术 2 4例 , 心胸外科手术 7例 , 妇产 科 手术 8例 , 泌尿外科手术 6例 。排 除严 重心 、 肺、 肝、 肾功能 障 碍、 麻醉药物过敏 等及 其他手 术禁 忌证 患者 。将 患者 随机分 为 瑞 芬太尼组和舒芬 太尼 组 , 各3 2例 , 两 组患 者 的一 般资 料差 异
本组 6 4例 患者 , 其 中男 3 3例 , 女3 1例 ; 年 龄
瑞 芬太尼和舒芬 太尼是 常用 的全 身麻醉 药物 , 药理 效应 和 代谢 有一定差异 , 故 临床应 用价 值需 客 观评估 … 。2 0 1 0— 0 2 —
2 0 1 3— 0 2 , 我们 对 6 4例择期手术患 者分别应 用瑞芬 太尼 和舒 芬
【 关键词 】 瑞 芬太尼 ; 舒芬太尼 ; 全身麻醉 ; 苏醒 【 中图分类号 】 R 6 1 4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 编号】 1 0 0 7— 8 9 9 1 ( 2 0 1 4 ) 0 4— 0 0 5 4 - 0 2
临床麻醉中预注射瑞芬太尼对呼吸抑制影响的研究

临床麻醉中预注射瑞芬太尼对呼吸抑制影响的研究作者:雷晓兵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目的:研究在麻醉效果中预先注射瑞芬太尼对呼吸的影响。
方法:选取下肢关节镜检手术患者70 例,分为实验组(A)和对照组(B),对其分别预先注射瑞芬太尼和后续注射,观察两组的呼吸效果。
结果:A 组中,经过预先注射之后的患者再进行后续注射时有25 例没有发生呼吸抑制,10 例始终会有呼吸抑制,B 组中,会有21 例发生呼吸抑制,14 例没有发生呼吸抑制。
结论:预先注射的瑞芬太尼的患者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从而可以减轻其后续输注时的呼吸抑制作用。
【关键词】临床麻醉;预先注射;瑞芬太尼;呼吸抑制影响【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149-02通常在临床麻醉过程中,医师一般会采取提前用药的方式来减轻或降低后继供药所产生的影响。
当受到伤害性的刺激时由于它会引起外周和中枢的敏感,使之敏化而且这样会持续整个受伤的过程,这时候如果手术前用药就会阻断由手术的刺激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的刺激,从而减轻疼痛,实验早以证明术前使用阿片类或局麻类药可以减轻术后的疼痛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ASAⅠ~Ⅱ级选择期行下肢关节镜检手术患者70例,体质量为40~100kg,年龄为17~60岁,将之分为两组,分别是实验组(A)和对照组(B),各35例,手术前心、肝、脾、肺、肾均无异常,也不对阿片类药物过敏,总之,术前一切均符合条件,均在医师指导下正常进行。
1.2 方法患者入室后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各项指标。
然后开放上肢静脉,输入复方乳酸钠,行椎管内阻滞,阻滞平面固定后,从静脉输入瑞芬太尼,诱导量为0.59μg/kg (诱导速度为0.54μg/s)。
在持续诱导后7min,观察并记录这段时间的呼吸变化,之后再以0.05μg/(kg·min)输入。
对比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用于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的效果

对比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用于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的效果1. 引言1.1 背景介绍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
在心脏病患者需要进行非心脏手术时,全身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式。
选择适合的药物对于手术的成功进行至关重要。
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是两种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它们在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备受关注。
这两种药物在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比较和评估。
本文旨在对比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在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中的效果,并评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通过对这两种药物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性。
2. 正文2.1 药理作用对比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都是合成阿片类药物,具有镇痛和镇静作用。
它们主要通过结合中枢神经系统的μ受体产生作用,从而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
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在药理作用上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舒芬太尼的作用强度更强,镇痛效果更持久,能够提供更好的术中镇痛效果;而瑞芬太尼则作用持续时间较短,需要更频繁的补充剂量以维持麻醉状态。
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也略有不同,对于心脏病人来说,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来使用,以确保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在临床应用中,医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选择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进行全身麻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2 临床应用对比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作为全身麻醉药物,在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有着一定的区别。
舒芬太尼具有较快的起效和清醒时间,适用于需要快速诱导和清醒的手术,而瑞芬太尼的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适用于手术时间较长或需要延长麻醉深度的情况。
舒芬太尼在临床应用中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如丙泊酚等,以达到更好的麻醉效果。
而瑞芬太尼则通常单独应用,因为其效果较为持久,不需要频繁的补药。
在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选择还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史、手术类型、麻醉医生的经验等因素。
芬太尼类药物比较

芬太尼类药物比较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芬太尼族类镇痛药物比较芬太尼族类镇痛药能激活μ型阿片受体,作用强度大大高于吗啡。
芬太尼效价为吗啡的100倍,而芬太尼与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的效价比为1:12和1:1.2。
芬太尼族类镇痛药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μ1型受体介导的,但同时也会激活部分μ2型受体和δ受体,后两者被认为主要涉及到对呼吸动力的抑制作用。
芬太尼:为强效镇痛药,适用于麻醉前、中、后的镇静与镇痛,是目前复合全麻中常用的药物。
作用强度为吗啡的60~80倍。
由于芬太尼的脂溶性很强,易于透过血脑屏障而进入脑,也易从脑重新分布到体内其他组织,尤其是肌肉和脂肪组织。
单次注射的作用时间短暂,与其再分布无关。
如反复多次注射,则可产生蓄积作用,其作用持续时间延长。
注药后20-90min血药浓度可出现第二个较低的峰值。
因此芬太尼如反复注射或大剂量注射,可在用药后3-4h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临床上极应引起警惕。
舒芬太尼:镇痛比芬太尼更强,安全范围广。
舒芬太尼对μ-受体的亲合力比芬太尼强7~10倍。
舒芬太尼的镇痛效果比芬太尼强好几倍,而且有良好的血液动力学稳定性,可同时保证足够的心肌氧供应。
静脉给药后几分钟内就能发挥最大的药效,药理学研究结果中,重要的一方面是心血管的稳定性,脑电图反应与芬太尼类同,同时不存在免疫抑制、溶血或组胺释放等不良反应。
舒芬太尼对呼吸也有抑制作用,其程度与等效剂量的芬太尼相似,引起胸壁僵硬的作用也相似,只是持续时间较芬太尼长。
但是另一方面,舒芬太尼的时量相关半衰期与芬太尼相比下降了7倍,因此也减少了蓄积的危险性。
舒芬太尼对呼吸抑制的时间短于镇痛时间,复苏时间也短于芬太尼。
瑞芬太尼:是纯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清除半衰期仅6min,是超短时,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恢复迅速,无蓄积作用,麻醉深度易于控制等优点,适用于持续静脉输注。
较之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在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等短小手术领域中的应用已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
阿片受体及其药物

瑞芬太尼可用于术后镇痛 吗?
术后镇痛有效剂量 0.05~ 0.15μg/kg.min
呼吸抑制或呼吸停止发生率高达 29%
需严密监测呼吸
所以用于PCA有待进一步研究
单独使用地佐辛PCIA 时,容易产生头晕嗜睡,应予 重视。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秘发生率很低。 药物依赖性低。
地佐辛注意事项
与喷他佐辛一样,由于激动受体,提高血浆去甲 肾上腺素的水平,对心血管产生兴奋作用
与舒芬太尼比较,地佐辛导致的头晕病例稍多,但 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病例较少
可见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及镇静。
也报道有头晕、厌食、定向力障碍、幻觉、出汗、 心动过速及注射部位皮肤反应。
脊髓:脊髓胶质区
周围:
μ1: μ2:
脊髓上镇痛、镇静
呼吸抑制,较少胃肠蠕 动,恶心呕吐,心率减 慢,药物依赖性
kappa κ1,
κ (
)
κ2, κ3
脑 脊髓 周围:
脊髓镇痛、镇静 轻度呼吸抑制 致幻作用 利尿
delta δ1, 脑
δ ( ) δ2
脊髓镇痛 呼吸抑制 缩瞳
吗啡,哌替啶, 芬太尼类,羟 考酮
(2)脑啡肽、强啡肽、内啡肽等通过与阿片受体结 合抑制腺甘酸环化酶,使突触后神经细胞内cAMP (环磷酸腺苷)生成减少,使神经递质释放减少, 从而产生突触后抑制作用。
三、阿片受体药物分类
阿片受体激动药
激动受体 吗啡、哌替啶、芬太尼族
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
激动受体,也可激动受体,对受体有不同程度的 拮抗
对比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用于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的效果

对比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用于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的效果1. 引言1.1 介绍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是两种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它们在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中起着重要作用。
舒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阿片类药物,具有镇痛和麻醉作用,常用于手术中的麻醉诱导和维持。
它的作用速度快,效果持久,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瑞芬太尼也是一种阿片类药物,具有类似的麻醉和镇痛作用,但其作用持续时间更短,更适合需要快速清醒的手术。
在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中,选择合适的全身麻醉药物对手术成功和患者恢复都至关重要。
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不同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手术情况,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手术类型进行选择。
正确使用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
了解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特点及其在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提高手术质量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接下来将重点比较这两种药物在实际临床中的效果和风险,以便于医生和患者能够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1.2 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的重要性心脏病人进行非心脏手术时需要全身麻醉是非常重要的。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安静,不能有意识和感觉,以便医生可以更好地进行手术操作。
全身麻醉可以帮助患者达到这种状态,同时也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焦虑,确保手术过程顺利进行。
对于心脏病人来说,非心脏手术可能会增加手术风险,因为心脏病人可能存在心血管方面的问题,如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等。
此时,全身麻醉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确保手术过程安全、顺利进行。
合理的全身麻醉还可以降低手术对心脏病人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心脏病人进行非心脏手术时全身麻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选择合适的全身麻醉药物对患者的手术结果和术后恢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需要医生和麻醉师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呼吸功能的影响阿片类药物引起呼吸抑制的药理学基础1.1 阿片受体与呼吸功能阿片受体是介导内源性阿片肽生物学效应和外源性阿片类物质镇痛等药理学作用的受体。
自1973年以来,国外学者相继发现在脑内和脊髓内存在着阿片受体,这些受体分布在痛觉传导区以及与情绪行为相关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导水管周围灰质、内侧丘脑、杏仁核和脊髓罗氏胶质区等。
经典的阿片受体可分为μ、δ、κ 3种类型,不同类型受体有不同的存在位点及生理作用。
三种受体均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该类受体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一个细胞外氨基端区域,七个跨膜域以及一个细胞内羧基端尾区。
其中,μ受体对呼吸的抑制作用最为肯定,研究的也最多。
它位于脊髓以上水平,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边缘系统、纹状体、下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被激活后,可产生镇痛和呼吸抑制等作用。
Matthes[1]等报道,给予镇痛剂量吗啡(6mg/kg)野生型小鼠出现呼吸频率下降,而MOR(μ受体的分子生物学命名)缺失小鼠没有改变。
MOR缺失小鼠使用极高剂量(1600mg/kg)的吗啡出现死亡时也无典型的呼吸抑制[2]。
人的μ受体DNA位于第6号染色体的q24-25和第3号染色体的q26[3],与大鼠的μ受体有95%的同源性,含有400个氨基酸残基。
在中脑、纹状体和丘脑中可以观察到高水平的μ受体mRNA的表达,而脑皮层则表达量很低。
Pasternak等用3H标记放射性配基进行受体结合研究实验,发现纳洛酮能抑制放射性配基结合于μ1受体结合位点。
体内研究表明,其能够选择性拮抗吗啡诱导的镇痛反应,不能对抗呼吸抑制和躯体依赖作用,因此提出μ型受体可能存在μ1、μ2两个亚型。
μ1受体主要作用是镇痛,镇静,使心率减慢;μ2受体则与呼吸抑制,欣快感和生理依赖性相关。
δ受体调控通过调节或拮抗μ受体所致的呼吸抑制而发挥其调节呼吸的功能。
而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的κ受体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小。
瑞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全身麻醉后对患者苏醒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

瑞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全身麻醉后对患者苏醒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内蒙古自治区 021000【摘要】在外科手术中,全身麻醉较为常用,能够保证手术过程的成功率,但麻醉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使患者存在较大的疼痛感,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
在手术完成后,患者能够迅速苏醒、呼吸恢复平稳、术后疼痛感低,是麻醉效果的关键评估内容。
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由于麻醉减浅、切口疼痛,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疼痛、缺氧及躁动等,从而对患者身体产生一定的伤害。
为提高麻醉效果,减轻麻醉对患者身体的伤害,合理选择麻醉用药方案至关重要,本研究分析了瑞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全身麻醉后对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瑞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全身麻醉;对患者苏醒质量;Meta;研究和分析瑞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全身麻醉后对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
结论相比于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在全身麻醉中具有较好的效果,患者苏醒质量较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能够很好的保证患者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一、资料与方法1.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文献标准:①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RCT。
②研究对象为18~7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分级)Ⅰ~Ⅲ级在全身麻醉下实施手术的患者,性别、种族不限。
③干预措施为试验组给予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诱导或维持手术;对照组给予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诱导或维持手术。
中文检索词包括瑞芬太尼、雷米芬太尼、舒芬太尼、苏芬太尼、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分配、苏醒特征、苏醒时间、恶心呕吐。
2.统计学分析。
对二分类变量采用相对危险度(RR),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差(MD),两者均以95%可信区间(CI)表示。
本研究根据森林图I2检验资料的异质性。
I2<50%表示异质性不影响结果,可直接合并;I2>50%表示异质性较大,文献不能进行合并。
存在较高异质性时通过亚组分析排除干扰原因,再进行Meta分析;不能找到异质性产生的原因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式消除部分异质性。
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性及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性及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性及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瑞芬太尼是一种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它具有特殊的药理学特性,负荷量后的药效峰值时间为1.6min,而半衰期为1.3min,可以被血浆及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酷酶代谢,见效快、消除快,在静脉持续输注下能快速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正因为瑞芬太尼具备这么多优点而备受人们欢迎,被认为是本世纪真正可预测的阿片类药物。
本研究对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以为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1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性瑞芬太尼以肝外代谢为主,大部分代谢物通过肾脏排出,其代谢途径为脱酷形成梭酸代谢物一端去烷基后形成,其药代动力学为三室模型。
肝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正常人相同,但肝功能衰竭患者对阿片类药物比较敏感,但不会给镇痛作用和清醒时间带来影响;对于老年患者,瑞芬太尼见效缓慢,敏感度强,但分布容积与消除减少,剂量应减少;瑞芬太尼易通过胎盘,但对新生儿或者早产儿不会带来很大影响;瑞芬太尼和其他林受体激动剂的药效动力学原理相同,具有镇痛、镇静及呼吸抑制作用。
瑞芬太尼的镇痛作用和副作用呈剂量依赖型,和吸入性麻醉药、催眠药及苯二氮享类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
在此就瑞芬太尼对呼吸系统、中枢系统、循环系统以及肝肾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
1.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在呼吸系统中,瑞芬太尼的作用呈剂量依赖型,术后患者的呼吸功能可快速恢复,手术完成静脉滴注停止后,大部分患者自主呼吸可以在几分钟内恢复,很少有患者会受到给药速度及药物剂量的影响,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
1.2对中枢系统的影响:在中枢系统中,瑞芬太尼对脑电图的影响也呈剂量依赖型,它对脑血流、颅内压及脑代谢的影响和其他阿片受体激动剂也是相同的。
1.3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术毕静滴结束后,瑞芬太尼的循环抑制作用在8min左右消失,不会给血压及心率带来很大影响。
无痛人流术中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无痛人流术中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呼吸功能的影响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呼吸的影响,确定无痛人流术中瑞芬太尼的最佳有效剂量。
方法行择期无痛人流的ASAⅠ级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R1组、R2组以及R3组。
手术开始前,R组患者分别静脉注射0.2μg/kg、0.5μg/kg 以及1μg/kg 瑞芬太尼,对照组注射等容量生理鹽水。
静注丙泊酚后开始手术。
术中常规监测血压、心率、ECG、SpO2以及呼吸频率,记录镇痛评分、丙泊酚用量、呼吸抑制情况以及苏醒时间。
结果R组患者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与R2组相比,R3组患者术中发生呼吸抑制的患者明显增多,苏醒时间延长。
结论0.5μg/kg剂量的瑞芬太尼应用于无痛人流时镇痛效果好,呼吸抑制相对较轻,是值得推荐的安全剂量。
标签:瑞芬太尼;丙泊酚;无痛人流瑞芬太尼作为无痛人流辅助药物,常与丙泊酚复合使用,临床应用广泛,但使用不当时容易产生呼吸抑制等副作用,阻碍麻醉安全。
本研究观察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无痛人流术中呼吸功能的影响,以确定瑞芬太尼的最佳有效剂量。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4年2月~3月于我院门诊行无痛人流患者ASAⅠ级200例,年龄18~39岁,体质量42~69kg,孕龄47~62d,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R1组、R2组以及R3组(n=50)。
排除标准包括近期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史、心动过缓等。
1.2方法所有患者术前禁食禁饮8h;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检查;不给术前药。
入室后开放静脉,监测血压、心率、ECG、SpO2,面罩吸氧(流量2L/min)。
R1组、R2组以及R3组患者分别在1.5min内缓慢静脉推注瑞芬太尼0.2μg/kg、0.5μg/kg以及1μg/kg;对照组患者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
然后按照1.5~2mg/kg标准静脉推注丙泊酚。
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行手术治疗。
术中酌情追加丙泊酚20~40mg。
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均不大于5min。
瑞芬太尼与舒芬太尼的临床应用差异

.
瑞芬太尼与舒芬太尼的临床应用差异(20160120)
一、药动学方面
1、静脉给药后两者起效时间均较快,瑞芬太尼约1分钟,舒芬太尼约1-3分钟。
2、长时间使用呼吸机维持镇静镇痛的患者,停药后撤机时间:瑞芬太尼短于舒芬太尼。
3、瑞芬太尼在体内代谢不受肝、肾功能及年龄、体重、性别等的影响,主要通过血浆和组织中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半衰期短暂,长时间静脉滴注或反复给药体内无蓄积。
4、舒芬太尼在体内主要经肝脏代谢,消除半衰期长于瑞芬太尼。
5、儿科患者(≥2岁)使用瑞芬太尼无需调整剂量,剂量与成人相同。
二、药效学方面
1、舒芬太尼对大脑血流动力学不产生影响,不增高颅压,因此可安全用于脑外伤患者。
2、舒芬太尼镇静作用较瑞芬太尼强。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解决方案)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用于ICU镇痛

舒芬太尼药动学指标
药代动力学指数 非电离部分(%) 辛醇/水分配系数 血浆蛋白结合率(%) 表观分布容积(L/kg) 清除半衰期(min)
舒芬太尼 20
1727 92.5 2.9 160
芬太尼 8.5 816 84.4 4.1 240
舒芬太尼安全性高
舒芬太尼
舒芬太尼LD50/ED50
阿芬太尼
1080
4.降低病人的代谢速率,减少其氧耗氧 需,使得机体组织氧耗的需求变化尽可 能适应受到损害的氧输送状态,并减各 器官的代谢负担。
ICU患者常见症状
疼痛
焦虑
躁动
谵妄
睡眠障碍
50%ICU 患者可能 出现焦虑
状态
70%ICU 患者可能 出现躁动
机械通气 ICU患者均 患者谵妄 有不同程 发病率为 度的睡眠 70%-80% 障碍
HR-Fe
HR -Suf
100
90
80
70
60
50 诱导前 诱导后 插管即刻 1min
2min
3min
舒芬太尼血流动力学更平稳
mmHg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诱导前
诱导后 插管即刻
DBP-F e SBP-Fe
1min
2min
DBP-S uf SBP-Suf
使用瑞芬太尼的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由于瑞芬太尼的特殊代谢方式——非特异性酯酶 代谢,所以瑞芬太尼不能与血液制品同一通道给 药;
2.瑞芬太尼不能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
3.因为瑞芬太尼中含有甘氨酸,所以不能硬膜外或 鞘内给药;
4.对芬太尼类药品过敏者禁用。
舒芬太尼应用于ICU
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在全凭静脉麻醉中的应用分析

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在全凭静脉麻醉中的应用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在全凭静脉麻醉患者的临床麻醉过程中,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联合应用的麻醉效果。
方法将我院自2014年6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78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予以不同的麻醉方案。
结果试验组患者术中麻醉效果较好,其总有效率为94.9%(37/39),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试验组患者术后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联合应用的麻醉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各方面的临床症状,既达到理想的麻醉深度,同时避免了患者的应激反应,应广泛推广。
关键词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近些年,在临床手术中,全凭静脉麻醉方案应用较为广泛,其具有诸多优点,如①快速产生麻醉效果,②麻醉效果平稳,③术后患者可快速清醒,④不良反应少等等[1],因此,医生常使用此种麻醉方案。
在全凭静脉麻醉房中,麻醉药物以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较为常用,此两种药物具有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且产生较为理想的麻醉效果[2]。
为此,本研究旨分析在全凭静脉麻醉患者的临床麻醉过程中,应用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联合应用的麻醉效果,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在我院相关科室选择了2014年6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且均为行全凭静脉麻醉患者78例。
患者年龄25~59岁,平均年龄37.12±4.76岁;体重:45kg~85kg,平均60.25±7.5kg之间。
手术种类:胃癌根治术:10例,肠癌根治术:12例,胃大切:22例,卵巢癌根治术:11例,肠切除:15例,宫颈癌根治术:8例。
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各39例的对照组与试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麻醉诱导:所有患者在术前进行相同的麻醉诱导,1.0mg/kg的丙泊酚,0.1mg/kg的维库溴铵,0.0.3mg/kg的咪达唑仑。
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方法:本次实验,将我院消化外科与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收治的消化外科需麻醉的1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此1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麻醉用药不同分组通过文献综述,和本次实验对比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对消化外科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来具体探析此三种麻醉药物的适用病症。
结果:芬太尼为1960年合成的一种阿片类麻醉药物,在麻醉的过程中还能显著引起呼吸抑制作用,现已几乎不再应用。
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若达到相同的麻醉时间,即瑞芬太尼多次使用,实验组C的对呼吸功能的抑制明显高于实验组A(p<0.05)。
若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均单次应用,实验组A的呼吸功能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实验组B(p<0.05)。
结论:芬太尼若达到与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相同的麻醉程度,呼吸抑制作用十分严重,现已几乎不在应用。
需要麻醉时间长时,推荐应用舒芬太尼,呼吸抑制作用能降到最低。
但仅需要20min左右的麻醉时间时,推荐使用瑞芬太尼,呼吸抑制作用几乎没有。
【关键词】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呼吸功能【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9-0166-02本次实验,我们对我院消化外科收治的消化外科需麻醉的1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
探讨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以明晰在麻醉操作时,选择何种麻醉药物最好。
现临床经验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实验,将我院消化外科与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收治的消化外科需麻醉的1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运用舒芬太尼进行麻醉的6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A,男性30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为(38.3±9.2)岁。
将运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的6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B,男性30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为(37.4±7.7)岁。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应用对比分析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应用对比分析引言全身麻醉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麻醉方式。
在进行全身麻醉术时,麻醉师会选择一种或多种药物,以控制病人的痛觉、意识和自主呼吸等生理功能。
芬太尼和瑞芬太尼是常用于全身麻醉术的镇痛药物。
本文将对这两种药物在全身麻醉术中的应用进行对比分析。
药理作用芬太尼的药理作用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吗啡类药物,属于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
它与神经元上的μ阿片受体结合后,能够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少或消除疼痛的感觉。
芬太尼还可以减少自主神经系统和心肺系统的活动,使病人的心率和呼吸变慢,降低氧气消耗量和二氧化碳产生量。
瑞芬太尼的药理作用瑞芬太尼是一种氮芥类的仿生阿片类镇痛药,属于κ型阿片受体激动剂。
它与神经元上的κ阿片受体结合后,能够产生镇痛作用。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相比,具有较低的呼吸抑制作用,能够更好地维持病人的呼吸功能。
此外,瑞芬太尼还具有一定的肌肉松弛作用,可以改善手术区域的可操作性。
应用比较功效比较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在疼痛控制方面的效果相似,都能够提供较好的镇痛作用。
但在控制呼吸方面,瑞芬太尼比芬太尼更为安全,因为瑞芬太尼在较大剂量下也不会对呼吸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瑞芬太尼还具有肌肉松弛作用,可以改善手术操作的舒适性。
药代动力学比较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有所不同。
芬太尼的半衰期约为3-5小时,而瑞芬太尼的半衰期约为1-2小时。
这意味着,瑞芬太尼的效果会更快地消失,需要更频繁地进行补充剂量。
芬太尼的生物利用度高达80-90%,而瑞芬太尼的生物利用度仅为40-50%。
这意味着,同等剂量下,瑞芬太尼的效果会远不如芬太尼。
安全性比较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在安全性方面有所不同。
芬太尼在高剂量下具有强大的呼吸抑制作用,容易导致呼吸衰竭。
而瑞芬太尼在使用高剂量时,也会发生呼吸抑制,但它的副作用要相对轻微得多。
此外,瑞芬太尼的作用时间相对较短,可以更快地从身体中排出,降低对身体的毒性作用。
临床应用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在临床应用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手术类型以及麻醉医师的经验等情况进行选择。
瑞芬太尼在临床麻醉有哪些应用

瑞芬太尼在临床麻醉有哪些应用瑞芬太尼是一种常用的麻醉药物,药理学特性比较特殊,药物进入人体后能够迅速发挥效果,但半衰期时间较短,具有见效快、消除快的特点。
所以在一些需要快速麻醉、快速苏醒的手术中,瑞芬太尼的优势非常明显。
也因此,在临床麻醉时,瑞芬太尼受到人们的欢迎。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性,看看瑞芬太尼在临床麻醉中都有哪些应用。
一、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性瑞芬太尼属于阿片类受体激动剂,通过血浆和组织中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代谢途径是脱酯形成羧酸代谢物一端去烷基后形成。
对于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而言,因为其药代动力学与健康人群相同,虽然肝功能衰竭对阿片类药物敏感性较强,但并不影响镇痛作用与清醒时间。
老年患者在瑞芬太尼麻醉时,敏感度较强,药效缓慢,应适当减少用药剂量。
瑞芬太尼比较容易通过胎盘,但对早产儿、新生儿影响不大;与其它受体激动剂的药代动力学原理相同,瑞芬太尼具有呼吸抑制、镇静、镇痛等作用。
在镇痛作用及副作用方面,瑞芬太尼呈剂量依赖性,与苯二氮类、催眠药及吸入性麻醉药联合使用时可发挥协同作用。
瑞芬太尼在使用过程中,对呼吸、中枢、循环及肝肾等系统功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瑞芬太尼对呼吸系统产生的作用呈剂量依赖型。
一般情况下,术后静脉滴注停止后,患者呼吸功能都可以快速恢复,一般最多几分钟即可恢复,极少有患者因药物剂量、给药速度等因素影响呼吸功能恢复,所以麻醉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还是比较高的。
2、对中枢系统的影响。
瑞芬太尼对中枢系统的影响,与其它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对脑代谢、颅内压及脑血流的影响相同,对脑电图的影响也呈剂量依赖型。
3、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手术结束后停止静脉滴注后,瑞芬太尼的循环抑制作用一般在停药后8分钟左右会完全消失,对患者的心率、血压等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4、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对学龄儿童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瑞芬太尼的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与健康人无明显区别。
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丛露;王珊娟;杭燕南
【期刊名称】《实用疼痛学杂志》
【年(卷),期】2007(003)005
【摘要】芬太尼及其衍生物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均为合成的苯基哌啶类药物,是当前临床麻醉与镇痛中最常用的麻醉性镇痛药.它们通过激动体内的阿片受体发挥镇痛、镇静等药理学作用.但是作为强效麻醉性镇痛药,它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又常因为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而受到限制.本文就芬太尼、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目的是为了在临床麻醉与疼痛治疗中预防和减少或避免呼吸抑制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总页数】5页(P379-383)
【作者】丛露;王珊娟;杭燕南
【作者单位】20000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20000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20000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比较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全身麻醉诱导循环的影响
2.比较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全身麻醉诱导循环的影响
3.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全身麻醉诱导循环的影响比较
4.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应用于人工流产术
对患者呼吸影响的对比研究5.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全身麻醉诱导循环的影响对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芬太尼、瑞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比较

芬太尼、瑞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比较作者:张四海来源:《健康之路(医药研究)》2014年第10期【摘要】目的研究芬太尼、瑞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对呼吸功能产生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9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给予芬太尼完成麻醉前诱导,B组患者给予瑞芬太尼完成麻醉前诱导,C组患者给予舒芬太尼完成麻醉前诱导;分别比较术后三组患者的呼吸功能的变化。
结果除B组外,其余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后各项生命指标均升高;三组患者在术后在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PETCO2、气道峰压等指标组间比较上F=67.73、67.73、4.65、45.28、33.41,p均【关键词】芬太尼;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呼吸功能【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142-02全身麻醉是通过采用麻醉药的形式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进行抑制,让患者的神志及全身感觉消失、反射抑制、肌肉松弛、遗忘等。
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均属于芬太尼的衍生物,对肾上腺素的分泌、代谢以及应激反应等产生抑制作用,有效降低心血管的反应;麻醉药物可对机体产生刺激,加强应激反应,对患者的机体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1]。
为探究不同麻醉药物对全麻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笔者对90例全麻手术患者展开不同麻醉方式的对比研究,现将结果进行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9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其中A组给予芬太尼完成麻醉前诱导,B组患者给予瑞芬太尼完成麻醉前诱导,C组患者给予舒芬太尼完成麻醉前诱导;根据美国麻醉师协会评分[2],患者麻醉评分均在Ⅰ级~Ⅱ级之间,并排除伴有严重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精神疾病史、药物过敏史、麻醉禁忌证的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呼吸功能的影响1. 阿片类药物引起呼吸抑制的药理学基础1.1 阿片受体与呼吸功能阿片受体是介导内源性阿片肽生物学效应和外源性阿片类物质镇痛等药理学作用的受体。
自1973年以来,国外学者相继发现在脑内和脊髓内存在着阿片受体,这些受体分布在痛觉传导区以及与情绪行为相关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导水管周围灰质、内侧丘脑、杏仁核和脊髓罗氏胶质区等。
经典的阿片受体可分为μ、δ、κ3种类型,不同类型受体有不同的存在位点及生理作用。
三种受体均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该类受体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一个细胞外氨基端区域,七个跨膜域以及一个细胞内羧基端尾区。
其中,μ受体对呼吸的抑制作用最为肯定,研究的也最多。
它位于脊髓以上水平,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边缘系统、纹状体、下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被激活后,可产生镇痛和呼吸抑制等作用。
Matthes等报道,给予镇痛剂量吗啡(6mg/kg)野生型小鼠出现呼吸频率下降,而MOR(μ受体的分子生物学命名)缺失小鼠没有改变。
MOR缺失小鼠使用极高剂量(1600mg/kg)的吗啡出现死亡时也无典型的呼吸抑制。
人的μ受体DNA位于第6号染色体的q24-25和第3号染色体的q26,与大鼠的μ受体有95%的同源性,含有400个氨基酸残基。
在中脑、纹状体和丘脑中可以观察到高水平的μ受体mRNA 的表达,而脑皮层则表达量很低。
Pasternak等用3H标记放射性配基进行受体结合研究实验,发现纳洛酮能抑制放射性配基结合于μ1受体结合位点。
体内研究表明,其能够选择性拮抗吗啡诱导的镇痛反应,不能对抗呼吸抑制和躯体依赖作用,因此提出μ型受体可能存在μ1、μ2两个亚型。
μ1受体主要作用是镇痛,镇静,使心率减慢;μ2受体则与呼吸抑制,欣快感和生理依赖性相关。
δ受体调控通过调节或拮抗μ受体所致的呼吸抑制而发挥其调节呼吸的功能。
而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的κ受体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小。
近年来也有报道阿片受体在外周组织如肺,气管,心,肾,肝,脾等也有分布,其中阿片受体在整个呼吸道分布密度以肺泡壁为最高。
3种阿片受体能够介导cAMP形成的抑制,μ和δ受体的活化通常会增加K+通道的开放,引起神经元超极化和动作电位生成抑制作用。
κ受体的活化导致Ca2通道的开放抑制,这是一种突触传导抑制的机制。
阿片受体活化的整体效应是抑制神经传导。
其对呼吸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抑制脑桥嘴背侧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来实现。
μ受体通过G蛋白α亚基介导,作用于延髓与控制呼吸节律的有关神经元对呼吸产生影响。
在延髓和脑桥的腹侧表面,特别是孤束核和疑核被认为是阿片受体产生呼吸抑制的重要部位。
μ受体对呼吸功能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包括呼吸频率,潮气量和对CO2的敏感性等。
1.2 按照阿片类药物与阿片受体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阿片受体激动剂,主要激动μ受如吗啡,哌替啶,芬太尼族等;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主要激动κ受体,对δ受体也有一定的激动作用,而对μ受体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
由于作用的受体不同,这类药与纯阿片受体激动剂相比,其引起呼吸抑制作用较轻,很少产生依赖,但镇痛作用也较小。
它们中的一些可被用作拮抗剂,如烯丙吗啡,而另一些则可用作镇痛药,如喷他佐辛、丁丙诺啡、纳布啡等。
但是烯丙吗啡不能用于拮抗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引起的呼吸抑制,反而有可能使之加重,目前已被广泛使用的纳络酮取代;阿片受体拮抗剂,主要拮抗μ受体,对κ和δ受体也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如纳络酮、纳曲酮和纳美芬等。
纳洛酮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拮抗剂,其化学结构式为1-N-烯丙基-14羟-去甲二氢吗啡酮,是阿片类麻醉药的特效解毒药,能拮抗阿片受体激动剂和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具有催醒、解除呼吸抑制的作用。
1.3 不同给药途径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作为静脉复合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静脉给药途径在阿片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及危重病人,尤其需行控制呼吸者,药物的呼吸抑制反而有利于呼吸治疗。
随着脊髓胶质区中阿片受体的发现,又提出了椎管内给药的途径,1979年临床医生首次在椎管内应用阿片类药物。
经过多年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与全身用药及其它给药方式相比,椎管内阿片类药物可以更大程度的减少药物剂量、不良反应,增强镇痛效果。
呼吸抑制是椎管内应用阿片类药物后可能引起的最严重的并发症。
硬膜外腔应用吗啡后可能再1h之内出现呼吸抑制;而硬膜外腔应用脂溶性阿片类药物可能在几分钟之内即出现呼吸抑制。
与早期呼吸抑制相比,迟发性呼吸抑制更难预料。
迟发性呼吸抑制与阿片类药物在脑脊液中向头侧弥散有关。
硬膜外腔应用芬太尼或舒芬太尼,脑脊液中药物浓度达到高峰所需的时间分别为10~20min和6min;而硬膜外腔应用吗啡后,脑脊液中吗啡浓度达到高峰所需的时间为1~4h,因此椎管内应用水溶性阿片类药物吗啡更容易发生迟发性呼吸抑制,Bernards等的研究也证明此观点。
近年来,镇痛技术和药物方面的大量研究旨在探讨新的镇痛药物和新的给药途径,力图改善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TTS(经皮肤给药系统)芬太尼贴剂已经获得了美国FDA的认可,这种给药途径虽起效缓慢,但可以在术后24h内提供与静脉注射同等剂量药物时相当的血清药物浓度,且应用TTS芬太尼时发生呼吸抑制现象很少见。
其它一些新的给药途径,如可控电离导入法、经口腔鼻腔以及眼球粘膜给药法,因为给药方便和不亚于其它途径的生物利用度,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呼吸的抑制作用也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2. 各种阿片受体激动剂对呼吸功能的影响2.1 吗啡吗啡,作为经典的阿片类代表药物,是纯阿片受体激动剂,有着显著的呼吸抑制作用。
主要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
潮气量变化则依给药途径而异:静脉注射后一般都减少;其他途径给药时先增加后减少,则分钟通气量亦随之下降。
呼吸抑制程度与剂量相关,大剂量可导致呼吸停止,这时吗啡急性中毒的主要致死原因。
吗啡对呼吸的抑制,主要在于延髓呼吸中枢对CO2的反应性降低;其次在脑干呼吸调整中枢受抑制。
此外,吗啡还降低颈动脉和主动脉化学感受器对缺氧的反应性。
吗啡由于释放组胺和对平滑肌的直接作用而引起支气管痉挛,对支气管哮喘病人可激发哮喘发作。
2. 2 哌替啶和苯哌利定这两药亦是纯阿片受体激动剂,对呼吸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吗啡相似,其程度与剂量相关。
2. 3 芬太尼族类芬太尼族类镇痛药的作用强度大大高于吗啡。
芬太尼效价为吗啡的100倍,而芬太尼与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的效价比为1:12和1:1.2。
其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μ1型受体介导的,同时也会激活部分μ2型受体和δ受体,后两者被认为主要涉及到对呼吸动力的抑制作用。
几乎所有的阿片类药物均会产生剂量依赖的通气抑制作用,因此芬太尼族类对于呼吸功能的影响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2. 3.1 芬太尼芬太尼合成于1960年,和吗啡一样,发挥有效的镇痛作用的同时往往引起显著的呼吸动力的减弱。
静脉应用芬太尼对呼吸驱动力、呼吸时间、呼吸肌活动均有抑制作用。
主要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静脉注射后5~10min呼吸频率减慢至最大程度,抑制程度与等效剂量哌替啶相似,持续约10min后逐渐恢复。
快速静脉注射芬太尼可引起胸壁和腹壁肌肉僵硬而致影响通气。
剂量较大时潮气量也减少,甚至停止呼吸。
其呼吸抑制时间长于镇痛时间。
此外,在长时间的连续注射后芬太尼的蓄积作用会更加明显,可出现呼吸抑制和延迟复苏。
Ferquson等研究芬太尼对呼吸模式的作用结果使吸气持续时间增加了30%,呼气持续时间增加了95%,潮气量的增加与吸气时间成比例。
同时吸气时的气流模式发生了改变,吸气起始时的气流增加率有所减少。
由于芬太尼的脂溶性很强,易于透过血脑屏障而进入脑,也易从脑重新分布到体内其他组织,尤其是肌肉和脂肪组织。
单次注射的作用时间短暂,与其再分布无关。
如反复多次注射,则可产生蓄积作用,其作用持续时间延长。
注药后20~90min血药浓度可出现第二个较低的峰值。
因此芬太尼如反复注射或大剂量注射,可在用药后3~4h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临床上极应引起警惕。
2. 3.2 舒芬太尼舒芬太尼合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与芬太尼相比,它对μ1型受体具有更高的选择性,镇痛作用是芬太尼族类中最强的,且维持时间持久。
舒芬太尼对呼吸也有抑制作用,其程度与等效剂量的芬太尼相似,引起胸壁僵硬的作用也相似,只是持续时间较芬太尼长。
但是另一方面,舒芬太尼的时量相关半衰期(静脉恒速输注药物一段时间停药后,中央室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的时间)与芬太尼相比下降了7倍,因此也减少了蓄积的危险性。
舒芬太尼对呼吸抑制的时间短于镇痛时间,复苏时间也短于芬太尼。
Conti等的研究结果显示,舒芬太尼的连续输注可以用来作为一种单纯的镇静剂,用来使患者缓解不适,和达到所需要的清醒状态下的镇静水平,同时并不引起显著的对呼吸动力,分钟通气量,呼吸频率和呼吸模式的影响。
2. 3.3 瑞芬太尼瑞芬太尼是芬太尼家族中的新成员,合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纯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清除半衰期仅6min,是超短时,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恢复迅速,无蓄积作用,麻醉深度易于控制等优点。
较之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在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等短小手术领域中的应用已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
瑞芬太尼对呼吸也有抑制作用,其程度亦与等效剂量的芬太尼相似,但持续时间较短,停药后恢复更快,停止输注后3~5min 恢复自主呼吸。
也可引起肌僵硬,但发生率较低。
Noseir等的研究结果显示,瑞芬太尼也会产生剂量依赖的呼吸频率减慢及ETCO2的上升,且这种抑制与注射速度有关,减慢注药速度可减少呼吸抑制的发生率。
Glass等[15]对48名健康志愿者的研究发现,单次推注瑞芬太尼0.0625-2µg/kg或阿芬太尼8-32 µg/kg,动脉氧和二氧化碳分压得变化都在注药后5min达最大效应。
而然,这种效应的持续时间,瑞芬太尼要比阿芬太尼短一些(20vs.30min)。
一组志愿者在无任何外界条件刺激,吸入气中保持8%CO2浓度的条件下,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05-0.1µg ·kg-1 ·min-1可以使分钟通气量下降50%。
Babenco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单次推注瑞芬太尼的呼吸抑制最早在给药后2.5min出现,50%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的效应位浓度EC50为1.12ng/ml。
Bouillon[18]等的研究结果强调,瑞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呼吸抑制剂,通气抑制的C50约为0.92ng/ml,特别是在单次推注的情况下最有可能出现临床显著的低通气状态。
同时辅以异氟醚吸入或异丙酚输注,可使患者保留自主呼吸的瑞芬太尼最大输注速率为0.05µg ·kg-1 ·min-1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