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救亡歌咏的产生与展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 汪英.上海广播与社会生活互动机制研究(1927-1937)[D].华东师 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2000)[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 社,2012.
一、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依靠武力在百日内迅速侵占我国东北三 省;1932年又爆发了一二八淞沪战争,随着日本侵华野心的进一步 彰显,卑劣的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国共产党领导群 众发动了抗日救亡运动,音乐被认为是响应当局提出的“精神总动 员”口号的最有力的表现。音乐界的爱国音乐家纷纷拿起笔谱写出 抗日救亡歌曲,人民群众用激昂的吼声表达对民族救亡的呐喊,救 亡歌曲的创作为抗日救亡的开展提供的必要的条件。爱国歌曲最早 起于1931年11月黄自的《抗敌歌》,这首是在“九·一八”刺激下 创作的雄壮歌曲。聂耳继黄自以后是创作救亡歌曲曲谱最多、最重 要、最活跃的一位作曲家,聂耳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创作了不 下30首的歌曲,其中完全以救亡为主题的有《大路歌》、《义勇军 进行曲》、《自卫歌》等。其中《义勇军进行曲》(电影《风云儿 女》)是这个时期聂耳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田汉作的歌词在悲壮 中充满希望,聂耳谱写的乐曲稳健而有动感,歌曲生动地表现了各 阶层群众为祖国而战斗的精神以激昂的气概吹响了团结抗日的嘹亮 号角,唱出了时代曲的最强音,歌曲的广泛流传迅速在抗日烽火越 烧越旺的中国大地上流传开来,这首进行曲后来定为《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歌》。聂耳在音乐创作中,除了少数抒情的歌曲外,他的大 多数作品几乎采用了完全的西洋音阶,既吸取了外国音乐的因素, 又充分运用中国民间风格的旋律来体现民族性。他既向已有的音乐 文化学习,又从他本身的生活中去体验。因此,他的歌声具有鲜明 的时代特征,紧紧抓住了处于黑暗年代中寻求希望的民众的心,被大 众喜爱和演唱,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随后有不少爱国音乐家 也创作了抗日救亡歌曲,歌曲的传唱发挥了更有影响力的作用。 二、民族救亡的强烈呼声——歌咏活动的展开 1934年,全国范围救亡抗日的群众运动渐渐走向高潮,为了进 一步推动群众爱国斗争的发展,“左翼”音乐工作者组织了一大批 具有较大影响的救亡歌咏团体——“民众歌咏会”、“怒吼歌咏社” 等。至1937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50多个歌咏团体参加的“国民救亡协 会”。苏州、北平、杭州、桂林等城市的歌咏团更是不胜枚举。这 众多的歌咏团体在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无以计数的救亡音乐活 动。如救亡演剧队、青年战区服务团、儿童抗战宣传队等,他们奔 赴全国各地,不仅用歌声进行传播,还帮助了当地组织起了众多的
◎ 中国音乐史
黄河之声 2019年第2期 总第527期
浅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救亡歌咏的产生与展开
刘 鑫
(哈尔滨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摘 要: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形成 全国性的热潮;自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之后,新音乐运动随着抗日救亡的浪潮汹涌而起,全国先后成立的抗 日歌咏社团如雨后春笋,具有民族意识的爱国音乐家谱写的抗日救亡歌曲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关键词:抗日救亡;爱国歌曲;30年代
抗日救亡运动对中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起了巨大的精神鼓舞作 用,直接促进了富于时代气息的、战争性的歌曲等体裁的形成和成 熟,推动了歌曲大众化、民族化的探索,并且培养了一大批的爱国 音乐家。同以往相比,此时期的音乐社会主体统一,服务对象特 定,创作目的明确,主要是为了大众歌咏及大众接受,歌唱表演居 于其次,因此音乐作品的风格主要以严肃音乐为主,其体现的美学 价值相近,虽在通俗音乐的创作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但 仍处于期待的情势下。■
抗战救亡歌曲以上海拥有近代中国新音乐摇篮、传唱中心源之 得天独厚条件为基地,吸收了新音乐的全民性、大众性的特点,积 攒了充沛的民族救亡悲愤的激情,将西方音乐进行曲曲调调配,演 绎出时代的金曲。抗日救亡歌曲主要以人民要求抗日救亡、向往光 明等题材为主,歌曲情绪大多明快、昂扬、歌词通俗,具有号召力, 歌曲得到了广泛流传,其盛况可谓“有人处,即有抗战歌曲”。
歌咏社团,使救亡歌声遍布全国。与此同时,这些抗日救亡歌咏社 团利用广播、报刊报道和出版歌页、歌集等媒介的宣传方式,扩大 了抗战音乐的影响。他们到电台进行现场演唱,当时有官办和民营 的电台,如上海的“交通”、“市政府”、“中西”等先后开展了救亡 歌曲的专题节目。报刊如《救亡日报》、《生活知识》、《生活日报》 等,除广泛报道当时的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外,还刊载了一系列对抗 战音乐活动的文章。这些媒介以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优点促 进了抗战歌咏运动的迅速开展。其中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民众歌 咏会”是第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救亡歌咏社团,该社团成立于1935 年2月,由一部分爱国学生、民众自发组成,成立之初成员约90余 人,后来冼星海、麦新等人成为该社团的骨干。“民众歌咏会”很 快发展壮大,并在香港、广州等许多城市建立分会,1936年,该组 织的成员扩大到1000余人,主要以教唱爱国抗战歌曲为主。据香港 1936年6月16日《生活日报》报道,上海青年会“民众歌咏会”于6 月7日上午10时在西门公共体育场举行第三届大会唱中,参加的会员 有七百多人,而前来聆听大会唱的听众则达五千余人,其中不但有 工人、学生、商人和士兵,还包括众多的电影明星,可谓是社会各 阶层人士的空前集会。“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和1936年“西安 事变”以后,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在全国各中小学校乃至政府机关、 海外爱国同胞中,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了起来。由于中小学校音乐 教育的不断提高和经过音乐训练的专业音乐教师的努力下,中小学 歌咏活动已经逐步从课堂发展到社会。当时在北京、南京、上海等 各大城市,学校中的歌咏活动进行得非常活跃。各大专科院校以及 中小学,都已经具有较高水平的业余合唱团,除此之外还经常在一 部分城市举办中小学的抗日救亡歌咏比赛。从此以后,群众性更加 广泛的爱国抗日救亡运动,逐渐在社会各阶层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上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
一、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依靠武力在百日内迅速侵占我国东北三 省;1932年又爆发了一二八淞沪战争,随着日本侵华野心的进一步 彰显,卑劣的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国共产党领导群 众发动了抗日救亡运动,音乐被认为是响应当局提出的“精神总动 员”口号的最有力的表现。音乐界的爱国音乐家纷纷拿起笔谱写出 抗日救亡歌曲,人民群众用激昂的吼声表达对民族救亡的呐喊,救 亡歌曲的创作为抗日救亡的开展提供的必要的条件。爱国歌曲最早 起于1931年11月黄自的《抗敌歌》,这首是在“九·一八”刺激下 创作的雄壮歌曲。聂耳继黄自以后是创作救亡歌曲曲谱最多、最重 要、最活跃的一位作曲家,聂耳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创作了不 下30首的歌曲,其中完全以救亡为主题的有《大路歌》、《义勇军 进行曲》、《自卫歌》等。其中《义勇军进行曲》(电影《风云儿 女》)是这个时期聂耳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田汉作的歌词在悲壮 中充满希望,聂耳谱写的乐曲稳健而有动感,歌曲生动地表现了各 阶层群众为祖国而战斗的精神以激昂的气概吹响了团结抗日的嘹亮 号角,唱出了时代曲的最强音,歌曲的广泛流传迅速在抗日烽火越 烧越旺的中国大地上流传开来,这首进行曲后来定为《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歌》。聂耳在音乐创作中,除了少数抒情的歌曲外,他的大 多数作品几乎采用了完全的西洋音阶,既吸取了外国音乐的因素, 又充分运用中国民间风格的旋律来体现民族性。他既向已有的音乐 文化学习,又从他本身的生活中去体验。因此,他的歌声具有鲜明 的时代特征,紧紧抓住了处于黑暗年代中寻求希望的民众的心,被大 众喜爱和演唱,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随后有不少爱国音乐家 也创作了抗日救亡歌曲,歌曲的传唱发挥了更有影响力的作用。 二、民族救亡的强烈呼声——歌咏活动的展开 1934年,全国范围救亡抗日的群众运动渐渐走向高潮,为了进 一步推动群众爱国斗争的发展,“左翼”音乐工作者组织了一大批 具有较大影响的救亡歌咏团体——“民众歌咏会”、“怒吼歌咏社” 等。至1937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50多个歌咏团体参加的“国民救亡协 会”。苏州、北平、杭州、桂林等城市的歌咏团更是不胜枚举。这 众多的歌咏团体在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无以计数的救亡音乐活 动。如救亡演剧队、青年战区服务团、儿童抗战宣传队等,他们奔 赴全国各地,不仅用歌声进行传播,还帮助了当地组织起了众多的
◎ 中国音乐史
黄河之声 2019年第2期 总第527期
浅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救亡歌咏的产生与展开
刘 鑫
(哈尔滨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摘 要: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形成 全国性的热潮;自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之后,新音乐运动随着抗日救亡的浪潮汹涌而起,全国先后成立的抗 日歌咏社团如雨后春笋,具有民族意识的爱国音乐家谱写的抗日救亡歌曲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关键词:抗日救亡;爱国歌曲;30年代
抗日救亡运动对中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起了巨大的精神鼓舞作 用,直接促进了富于时代气息的、战争性的歌曲等体裁的形成和成 熟,推动了歌曲大众化、民族化的探索,并且培养了一大批的爱国 音乐家。同以往相比,此时期的音乐社会主体统一,服务对象特 定,创作目的明确,主要是为了大众歌咏及大众接受,歌唱表演居 于其次,因此音乐作品的风格主要以严肃音乐为主,其体现的美学 价值相近,虽在通俗音乐的创作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但 仍处于期待的情势下。■
抗战救亡歌曲以上海拥有近代中国新音乐摇篮、传唱中心源之 得天独厚条件为基地,吸收了新音乐的全民性、大众性的特点,积 攒了充沛的民族救亡悲愤的激情,将西方音乐进行曲曲调调配,演 绎出时代的金曲。抗日救亡歌曲主要以人民要求抗日救亡、向往光 明等题材为主,歌曲情绪大多明快、昂扬、歌词通俗,具有号召力, 歌曲得到了广泛流传,其盛况可谓“有人处,即有抗战歌曲”。
歌咏社团,使救亡歌声遍布全国。与此同时,这些抗日救亡歌咏社 团利用广播、报刊报道和出版歌页、歌集等媒介的宣传方式,扩大 了抗战音乐的影响。他们到电台进行现场演唱,当时有官办和民营 的电台,如上海的“交通”、“市政府”、“中西”等先后开展了救亡 歌曲的专题节目。报刊如《救亡日报》、《生活知识》、《生活日报》 等,除广泛报道当时的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外,还刊载了一系列对抗 战音乐活动的文章。这些媒介以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优点促 进了抗战歌咏运动的迅速开展。其中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民众歌 咏会”是第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救亡歌咏社团,该社团成立于1935 年2月,由一部分爱国学生、民众自发组成,成立之初成员约90余 人,后来冼星海、麦新等人成为该社团的骨干。“民众歌咏会”很 快发展壮大,并在香港、广州等许多城市建立分会,1936年,该组 织的成员扩大到1000余人,主要以教唱爱国抗战歌曲为主。据香港 1936年6月16日《生活日报》报道,上海青年会“民众歌咏会”于6 月7日上午10时在西门公共体育场举行第三届大会唱中,参加的会员 有七百多人,而前来聆听大会唱的听众则达五千余人,其中不但有 工人、学生、商人和士兵,还包括众多的电影明星,可谓是社会各 阶层人士的空前集会。“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和1936年“西安 事变”以后,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在全国各中小学校乃至政府机关、 海外爱国同胞中,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了起来。由于中小学校音乐 教育的不断提高和经过音乐训练的专业音乐教师的努力下,中小学 歌咏活动已经逐步从课堂发展到社会。当时在北京、南京、上海等 各大城市,学校中的歌咏活动进行得非常活跃。各大专科院校以及 中小学,都已经具有较高水平的业余合唱团,除此之外还经常在一 部分城市举办中小学的抗日救亡歌咏比赛。从此以后,群众性更加 广泛的爱国抗日救亡运动,逐渐在社会各阶层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上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