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三化学合成抗菌药(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药动学
吸收: A、内服易吸收的磺胺类药顺序为 SM2>SDM>SN>SMP>SD; 机体:家禽>狗>猪>马>羊>牛 B、内服不易吸收的 效果好 C、外用:水溶性较大的磺胺药可由伤口、粘膜吸收 分布: 吸收后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和体液中,较高的为血液、肝脏 吸收少→肠道内浓度高→肠道感染
、肾,较低为神经、肌肉、脂肪。蛋白结合高的,有效时间长
拼命增加二氢 叶酸合成酶
分辨真正的 对氨基苯甲 酸和磺胺
磺 胺
磺 胺
人们还没来得及留意磺胺的故事,青 霉素的狂欢又开始了。磺胺作为人类历史 上首次出现的抗菌药 物,连同它的秘密, 迅速隐没在青霉素的光芒里。
第二时期: 起:20世纪50年代以后 研究的目的是改善磺胺类药物的溶解度
,减轻对肾脏的损害和降低副作用。在此基础上寻代中效乃至长效的
磺胺二甲嘧啶(SM2) 4次/d
中效(10-24 h): 磺胺嘧啶 (SD) 2次/d 长效( t1/2>24 h ):磺胺多辛 (SDM) 1次/3-7d 磺胺甲噁唑 3.外用磺胺: 磺胺米隆(SML) 磺胺嘧啶银(SD-Ag) (SMZ) 2次/d 2.用于肠道感染(难吸收):磺胺脒(SG)、柳氮磺吡啶(SASP) 磺胺醋酰(SA)
9、临床应用
全身感染:常用SD、SM2、SMZ、SMD、SMM,与 TMP合用; 肠道感染:难吸收药物如 SG 、 PST 、 SST ,与 DVD合用; 泌尿道感染:SMM、SMD、SM2; 局部和软组织感染:SN、SD-Ag; 原虫感染:SQ、SM2、SMM、SDM
(二)常用药物
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单元三
化学合成抗菌药
磺胺类
化 学 合 成 药 物
抗菌增效剂 氟喹诺酮类 喹噁啉类
硝基呋喃类
硝基咪唑类
单元三
化学合成抗菌药
一. 磺胺类药物
(一)概述
1、发展历程
1908年,德国化学家Gelmo合成了对氨基苯磺酰胺。
(一)概述 1、发展历程 1932年,Domagk在研究偶氮染料的抗菌作用时,发现了 名为百浪多息的红色染料可以使鼠、兔不受链球菌和葡 萄球菌的感染。
第二篇
抗病原体药物
模块一
抗微生物药 抗寄生虫药
模块二
模块一
抗微生物药
单元一
防腐消毒药
单元二
抗生素
单元一
单元三
化学合成抗菌药
单元四
抗微生物药的合理选用
学 习 目 标
了解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理解磺胺类药物的分类、药
动学和不良反应,喹噁啉类、硝基咪唑类的应用及注意事
项;
掌握磺胺类及抗菌增效剂药物的作用机理、抗菌谱,常用
排泄:
内服难吸收的磺胺药主要随粪便排出;肠道易吸收的磺 胺药主要通过肾脏排出。
4、抗菌谱(广谱抑菌)
对G+菌、G-菌、衣原体、放线菌、原虫有效; 对弓形体有效;
对绿脓杆菌有效;
对砂眼衣原体有效; 对伤寒杆菌敏感;
对立克次体、螺旋体、结核杆菌无效。
磺胺类药物抗菌作用强度顺序: SMM>SMZ>SD>SDM>SMD>SM2>SDM>SN
。蛋白结合率低的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SD脑部细菌 感染首选。
3、药动学
代谢:
主要在肝脏代谢。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对位氨基的乙酰 化。
乙酰化磺胺药失去抗菌活性。乙酰化磺胺除SD外,溶解度降低 ,在酸性尿中溶解度更差,容易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造成泌尿道 损伤。 碱化尿液(碳酸氢钠),多饮水。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1、碘胺间甲氧嘧啶(SMM) 2、磺胺甲噁唑(SMZ,新诺明) 3、碘胺异噁唑(SIZ,菌得净) 4、磺胺嘧啶(SD) 5、碘胺二甲氧嘧啶(SDM) 6、碘胺对甲氧嘧啶(SMD) 7、磺胺二甲嘧啶(SM2) 8、碘胺脒(SG) 9、磺胺嘧啶银(SD-Ag)
二. 抗菌增效剂
磺胺类药物。 1956年 磺胺甲氧嗪(SMP)半衰期达37h
1959年 磺胺地托辛半衰期达40h,磺胺多辛半衰期达150h。
磺胺甲噁唑(SMZ)半衰期为11h 落:80年代后,抗生素大量涌现,抗菌谱相似。
2、分

根据肠道吸收难易程度和用药目的分三类:
1.用于全身感染(易吸收) 短效(t1/2 10 h):磺胺异噁唑 (SIZ) 4次/d
磺 胺
磺 胺
8、不良反应与预防
急性中毒:静脉注射磺胺类钠盐,速度过快或剂量过大; 慢性中毒:剂量较大或连续用药超过 1 周以上,肾毒性。 抑制微生物,造成维生素B和K缺少,引起多发性神经炎。
应用时应充分饮水,促进排出; 宜与碳酸氢钠同服,碱化尿液,促进排出。 选用疗效高、作用强、乙酰化低的磺胺药。 产蛋期禁用
二. 抗菌增效剂
(一)甲氧苄啶(TMP)
• 抗菌谱与磺胺类相似,抗菌机制为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单 用易产生耐药,与磺胺类合用使抗菌作用增强而减少或延缓 耐药性的产生; • 还可增强多种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等)的抗菌作用; • 常以1:5的比例与磺胺类药物联用; • 长期应用可引起叶酸缺乏。
5、抗菌机制*
6、注意*
1、足够剂量和疗程,首次加倍(负荷剂量) 2、局部用清创排脓
3、与普鲁卡因同用,药效降低
4、能利用外源性叶酸的细菌对磺胺不敏感
7、耐药性
对一种磺胺耐药后,对其他磺胺产生交叉耐药。
不要换同一类药物!!!!
拼命增加二氢 叶酸合成酶
分辨真正的 对氨基苯甲 酸和磺胺
百浪多息
1935年,Foerster公开了首次使用百浪多息治疗葡 萄球菌感染导致的败血症的临床结果,引起了世界
范围的极大兴趣。
第一时期: 起:直到50年代,人们认识到青霉素的一些缺点,又重新开展对磺 胺类药物的研究。磺胺药易制备,价廉,无专利保护,易于广泛推广 。 1945年前研究工作主要着重于对磺胺结构及取代基团对抗菌活性 影响的研究。 合成了5000多个化合物,总结出构效关系。 构效关系:H2N-与-SO2NH2 ,在苯环的对位上。 -SO2NH2上的H原子被其它杂环取代,生成的衍生物, 其抗菌作用增强,如 SD。但必须是单取代。 落:20世纪40年代,将重点转移到青霉素上,而使磺胺的 -NH2 是必须的,其上的 H 原子,被其它基因取代后, 研究工作一度停止。 生成的衍生物,其抗菌作用减弱或消失,必须在体内离解后,恢 复成-NH2方可发挥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