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鱼池塘养殖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鱼池塘养殖技术
作者:范志峰尚俊峰
来源:《科学种养》2013年第15期
【摘要】黑鱼,学名乌鳢,环境适应能力强,对池塘水质要求较低,可以高密度养殖,每亩池塘可放养6000~8000尾,产量4000~5000kg,黑鱼生长速度快,早春育苗当年即可养成商品鱼,黑鱼发病少,成鱼运输简单,便于远距离运输销售。
【关键词】黑鱼;高密度养殖;池塘养殖;病害综合防治
黑鱼,学名乌鳢,环境适应能力强,对池塘水质要求较低,可以高密度养殖,每亩池塘可放养6000~8000尾,产量4000~5000kg。黑鱼生长速度快,发病少早春育苗当年即可养成商品鱼,成鱼运输简单,便于远距离运输销售。近些年来,黑鱼市场逐渐走俏,池塘养殖黑鱼在我县逐渐兴起,同时养殖黑鱼给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笔者进行了黑鱼高密度养殖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1 池塘选择
池塘面积2201.1m2,池塘水深2.0m,底泥厚15~20cm,水源充足,排注水方便。实践表明,适当扩大池塘面积与深度,能增加水体体积,为黑鱼生长、活动提供更加开阔、宽松与舒适的生态环境。同时,根据黑鱼的生活习性,每年4月上中旬在池塘四周浅水区种植苦草、轮叶黑藻、水葫芦等水草,水草生长后的覆盖面积为池塘水面的30%左右,以供黑鱼隐蔽、栖息,同时有改善水质和高温季节降低水温的作用。在池周边须设40~60cm高的网栏等防逃设施。
2 鱼种投放
投放鱼种的规格是根据市场商品鱼规格而定。目前,黑鱼个体重0.7~2.0kg的好销售,因此,放养鱼种的规格应为每尾75~100g的当年鱼种,鱼种要规格一致,无伤无病。放养密度要依据饲料来源、饲养技术等因素确定,一般每亩投放鱼种 6000~8000尾,并搭配体重100~150克的鲢、鳙鱼种100尾(二者比例为4∶1)、大规格银鲫鱼鱼种50尾,让其调节水质和摄食部分残饵。放养时间,当年最好在9月至10月上旬为好,让鱼种摄食以恢复体质,提高越冬成活率;年后放养在3~4月。鱼种下塘前必须严格消毒,一般用5%食盐水浸泡10~15min。本次试验的放养时间为2010年3月28日,平均每尾重145g,共放养368kg,为了改善水质并充分利用水体,于4月17日搭配放养平均尾重200g的花鲢185尾,平均尾重165g的白鲢248尾。
3 饲料投喂
黑鱼为肉食性鱼类。目前,人工养殖黑鱼多数投喂小鱼、小虾、螺、蚌等鲜活饵料。投饵要坚持“四定”的原则。在投喂前以击拍声为信号让黑鱼形成“感官”反应,将其集合到食场周围,容易形成抢食的局面,提高摄食量,减少饵料浪费。人工投喂时,要注意鲜活饵料的新鲜、洁净,并用6%~8%的食盐水浸泡10~15min后投喂;投喂量为鱼体重的6%~8%。每天投喂两次,上午10时、下午3时各投喂1次。如鱼、虾不足,也可投喂其他动物性下脚料(如畜禽内脏),下脚料要新鲜、干净,投喂时要切碎,并进行消毒;也可根据黑鱼的营养需要配制人工合成饵料,以补充鲜活饵料的不足。投饵方式采用“慢、快、慢”投喂效果好,饲料浪费少,大部分鱼吃饱后离开即可停食。天气好坏、气压高低、水质孬好,鱼的摄食量是大不一样的。
4 日常管理
4.1 巡塘
观察鱼的摄食、活动、水质变化,有无浮头征兆,有无鱼病等,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4.2 水质管理
高密度养殖,由于残饵、排泄物较多,水质易变黑、发臭,影响黑鱼健康生长及质量,还会引起疾病发生。生产中常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水质:一是勤换水,养殖前期与后期,每隔5~7天换水1次,7月~9月每隔4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30cm深;二是使用生物制剂,如定期使用光合细菌微生物制剂,吞噬有害细菌,改善水质及底质;三是适时开启增氧机,遇恶劣天气或鱼浮头等情况,要及时开增氧机增氧,增氧、曝气,促进池底硫化氢、氨态氮等有害物质分解,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5cm以上。
4.3 防逃
黑鱼种放养初期,鱼种较小,跳跃能力较差,当逐渐增长,跳跃能力增加较多,尤其是在雨天换水或清晨跳跃十分活跃,因此池埂应高出水面50cm以上,进排水口要安装结实的防逃网,池四周安装防逃网或防逃墙。
5 病害防治
(1)冻晒池底。鱼种在放养前两个月(1月20日),干塘捕鱼,排干池水进行冻晒,清除过多的淤泥,加固圩堤、整修池埂。
(2)消毒鱼池。鱼种放养前一周每亩用150kg的生石灰带水10cm干法清塘。
(3)投喂颗粒饲料。通过驯化由原来投喂小野杂鱼改为投喂小杂鱼及颗粒饲料。
(4)建立测报点。对池塘环境、黑鱼健康养殖状况、预测疾病及发病情况进行定期测定,建立测报档案。
(5)定期预防。5~9月份,每15~20d使用三氯异氰尿酸或二氧化氯1次,两种药物交替使用。每月使用晶体敌百虫或硫酸铜1次,每次杀虫后间隔2天再使用1次杀菌药:三氯异氰尿酸以0.2×10-6浓度,二氧化氯以0.2×10-6浓度,晶体敌百虫以0.4×10-6浓度,硫酸铜以0.7×10-6浓度,全池泼洒。
(6)定期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大蒜素、三黄散等,有利于增强黑鱼的体质和抗病能力。
(7)使用光合细菌。根据水质变化情况使用浓缩光合细菌,改善水质,每次用1.5g。
(8)增氧。每天中午开机30~40min,进行曝气,并根据天气情况增加开机次数和时间。
6 试验结果
(1)成活率。2010年8月10日开始捕捞至11月8日干塘取捕结束,共产黑鱼商品鱼2962kg,平均规格1226g/尾,计2416尾,成活率达96.3%。
(2)发病率。整个饲养过程中,首次发病时间为6月20日,主要是小瓜子虫病,第2次发病时间为7月15日,主要是腐皮病及出血病,最后一次发病时间为8月14日,主要是腐皮病及出血病。
7 试验分析
(1)通过综合防治可较好预防目前黑鱼养殖中存在的病害频发问题。试验池中首次发病时间较普通池推迟1个多月,成活率也较高。
(2)试验池首次采用预测预报技术。通过建立测报档案,对预防疾病起到较好的作用。
(3)池塘放养黑鱼应适当搭配放养花、白鲢鱼种,白鲢与花鲢放养比例为3∶7或
4∶6,如再适当放养一些大规格银鲫,让其摄食部分残饵,可防止和减轻残饵对水质污染。
(4)7月15日腐皮病及出血病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前次小瓜子虫治疗未彻底所致。建议在病情减轻后,再使用1次药物,防止病菌再次繁殖。8月14日腐皮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高温起捕引起,建议黑鱼捕捞不宜在水温30℃以上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