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氯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特点及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特点是在化学学科知识范畴内较多地渗透了化学社会

学的观点,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活的面很广。以身边的化学知识,以化学在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为切入点,以化学实验探究为抓手,来介绍化学学科知识,充分体现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理念。

本单元分为二大内容,一是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及制备,二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教材从介绍学生熟知的海水中所含丰富的元素引入怎样从海水

中提取卤素单质及化合物这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通过“氯碱工业”演示实验及设备介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对现象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注重从工业生产实际出发,体现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学科特点。让学生体会化学是为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服务的,学化学要达到学以致用,同时认识化学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通过对氯气的性质实验能使学生了解认识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实验探究法,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规范。次氯酸的杀菌漂白、新型灭菌消毒剂等“信息提示”和“视野拓展”,增加了学生生活中的

化学知识及利用化学知识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意识。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层次分明,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为前提,以学生实验探究为主要方法,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新课改的教育理念通过新教材体现。

新教材在重视过程,注重体验,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同时,也体现知识的内容联系,知识的系统性及知识间的相互渗透。

2、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作用地位

①《氯、溴、碘及其化合物》这一单元主要属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范畴是继初中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酸、碱、盐等元素化合物,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后,安排这一族元素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体现了知识的连续性。

②在教材的第一专题中安排了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原子结构的知识和结构决定性质的学习方法,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克服了学习的盲目性,教材体现出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基本理论知识的内在联系。

③从海水中提取卤化物及由卤化物制取单质,又充分应用了第一专题第二单元中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领新知识的学习,既能复习和巩固旧知识,用又能顺利展开新知识的学习研究,使学生的知识螺旋式上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教材体现了知识间的渗透。

④掌握了本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方法,为第二

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及后续的元素化合物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为以后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储备了一定的知识素材。同时本单元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大多是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及离子反应等理论知识学习的载体。教材体现了知识间内在规律性和知识的系统性。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氯气的性质。

2、漂粉精的成分和消毒原理。

3、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和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因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难点:1、氯气和水的反应,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2、分析氯水中的成分及漂白原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氯气的性质,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的方法,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养成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态度,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作风,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设计思路

根据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氯气的性质探讨分及氯水漂白原

理的探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的讨论教学

教学时间:一至二课时

五、教学准备

实验药品:装满Cl2的集气瓶(5)、新制氯水、久制氯水、NaOH 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硝酸、酚酞试液、 PH 试纸、红纸等实验仪器:试管、试管夹、滴管等

六、教学过程(案例片断)

[案例] 氯水是氧化褪色还是中和褪色?

[问题情境] 实验演示:NaOH溶液→↙几滴酚酞溶液→现象:变红→↙几滴新制氯水→现象:褪为无色

(一)教师提出问题。

[问]为什么试管中的酚酞最终变为无色?

布置任务:同学们前后桌分组,根据实验的现象推测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

象这样,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求知欲;接着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然后切入正题 -- 探究氯水的漂白原理。使整堂课的引入变的自然,学生兴趣得到激发,表现出极强的探究欲望,为下部分探究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二)学生理论探究(假说)

[学生]学生接受任务后,思维高度活跃,各小组就活动开了。各小组很快

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汇报讨论结果;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总结学生提出的各种假设:

1、NaOH与氯水中HCl、HClO发生中和反应,使C(OH—)减小,酚酞变无色。

2、氯水中HClO氧化酚酞使其结构破坏而褪色。

3、氯水中H+中和了NaOH中的OH—,使溶液显酸性,使酚酞变无色。

(三)学生设计并确定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热情高涨 , 各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很快的提出各种实验方案,形形色色,有的方案设计的一环扣一环,逻辑性强,体现出严密思维之美;有的方案,看是简单,但却实用,可行性强;有些方案则显得破绽百出,可行性差……对于这些差异的存在,教师应持肯定和欢迎态度,给好的方案以肯定,给不完善的方案以指导。

[教师]大家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呢 ?(自然引导学生进入探讨过程)要求学生每小组作好实验记录。

(四)实验探究及现象记录:

1、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变红,逐滴滴入HCl溶液,直至溶液褪色,后返滴几滴NaOH溶液,发现溶液又呈红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