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感伤主义生命意识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盛衰感伤之感之所以出现在初唐中后期 , 是因为唐王朝很快就要迎来一个昌盛的巅峰 ,但生 活在此时的诗人却产生了与盛世“失之交臂”的预 感 。经过多年的磨难 ,帝国逐渐进入它的成熟期 ,而 搭乘初唐最后一班车的诗人们却和这后来的“盛唐 气象”渐行渐远 ! 所以他们怀抱着深深的遗憾 ,将人 生运数置于无垠时空 ,油然而生历史的沧桑感和人 生的悲剧感 。
语文学刊 (高教版) 2006 年第 3 期
初唐感伤主义生命意识浅析
○张申平
(重庆科技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系 ,重庆 400042)
[ 摘 要 ] 初唐诗坛弥漫着感伤主义文学气息 ,其形成的原因与初唐社会的时代悲剧意识 、诗人独特的孤
独意识以及追问天人之际的宇宙意识密切相关 。
一 、弥漫性的悲剧意识 ———时代感伤的社会根源
初唐感伤情绪的弥漫有多方面的原因 ,除了受 到中古感伤主义文学的影响外 ,还与初唐世风及文 人心态等相关 。首先从李峤的《汾阴行》谈起 。
传说轩辕黄帝平定天下 ,在汾阴“扫地为坛”,祭 祀华夏始祖 ———圣母女娲氏 。尧 、舜之时 ,夏 、商 、周 三代 ,都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 。汉武帝元鼎四年 (前 113) ,武帝在祭祀后土之后 ,泛舟于河汾之间 ,同群 臣欢宴于船上 。极目四望 ,秋风萧瑟 ,草木落黄 ,鸿 雁南归 ,即景生情吟唱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秋风辞》:
宋代尤袤《全唐诗话》卷 1 也有关于初唐“诗谶” 的记载[3 ] (P14) 。刘希夷是否被舅父宋之问所害 ,人们 对此莫衷一是 ,也有人以此为据指摘宋之问的人品 。 此“诗谶”和骆宾王的“诗谶”有着不同的地方 :骆宾 王悲剧是事后人们在其兵变沉沦之后才意识到的 ; 而刘希夷则是创作以后 ,自我很快意识到命运的悲 剧性和无奈性 。也许刘希夷潜意识里存在着人生悲 惨结局的预感 ,因而不管怎样回避 ,冥冥之中还是难 以逃脱宿命 ;或者是诗人苦难而敏感的心灵 ,早已渗 透了时代和个人的感伤情绪 ,以至于举手投足都要 流露出来 。
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 。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 的憧憬和悲伤 ,一种“独上高楼 ,望断天涯路”的憧憬 和悲伤 。所以 ,尽管悲伤 ,仍感轻快 ,虽然叹息 ,总是 轻盈 。[ 5 ] ( P118)
二 、独特人生的孤独意识 ———时代感伤的个性基础
初唐政治生活日新月异且充满竞争 ,社会矛盾 错综复杂且急剧变化 ,那些总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 物 ,难免产生孤独而寂寞的人生体验 。
[ 作者简介 ]张申平 ,男 ,河南南阳人 ,重庆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教师 。
— 37 —
古文观止 张申平 / 初唐感伤主义生命意识浅析
所谓悲剧意识 ,指诗人在社会 、自然面前感受到 自我的渺小和卑微 ,生命的短暂和缥缈 ,理想追求的 神圣和磨难等 ,由此而生的深刻的挫折感和失败感 。 悲剧意识的形成与魏晋六朝以后文人自我意识的觉 醒有着承传关系 。现实的坎坷加剧了悲剧意识的蔓 延 ,以至成为一种时代的情绪 。
他还指出“张若虚把这种略带感伤情绪的明丽 纯美的诗境发展到了极致 。一篇《春江花月夜》,就 是他追求这种明丽纯美的诗境的证明”[4] (P71 - 73) 。 谭元春认为 “:《春江花月夜》,字字写得有情 ,有想 , 有故 。”《( 唐诗归》万历刊本卷六) 它依然抹不去感伤
— 38 —Fra Baidu bibliotek
色调 。尤其中间数问 “: 江畔何人初见月 ? 江月何年 初照人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谁 家今夜扁舟子 ? 何处相思明月楼 ?”让人不忍细思慢 想 ,尤不忍追索它们的答案 。钟惺《唐诗归》(万历刊 本卷六) 曰 “: 浅浅说去 ,节节相生 ,使人伤感 。未免 有情 ,自不能读 ,读不能厌 。”李泽厚也断言 :
初唐宇宙意识集中表现了人和自然关系的紧 张 。虽然汉代已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但人类对自 然的困惑一直没有消除 。从屈原的《天问》到张若虚 “江畔何人初见月 ? 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 ,都体 现出人类追求自我和宇宙和谐的愿望 。论及初唐宇 宙意识 ,人们总是把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张若 虚的《春江花月夜》当作典范 。陈 、张这两首诗歌中 宇宙意识的确表现很突出 。陈子昂怀着沉重而深刻 的历史使命感 ,傲然挺立在高台悲风 、天高地迥的画 面之中 ,以最悲怆的声音发出时代最强烈的呐喊 。 张若虚的宇宙意识表现得如梦似幻 、哀怨迷离 ,对时 空的流转同样流露着无奈和茫然 。李泽厚先生这样 描述《春江花月夜》的宇宙意识 :
初唐诗人的孤独意识当以陈子昂最为杰出 。时 代激发了陈子昂等展现才能实现理想的欲望 ,但也
语文学刊 (高教版) 2006 年第 3 期
把这些悲剧人物抛进了更深的灾难之中 。陈子昂深 受儒家济世的生命价值观影响 ,满怀壮志 ,自视甚 高 ,再加之以侠肝义胆 ,其立身行事和思想情怀投射 在诗中 ,凸显出苍凉悲壮孤独感 。其诗常以“孤鳞”、 “孤剑”“、孤英”等意象表情达意 ,诸如“溟海皆震荡 , 孤凤其如何 《( 感遇》) ”“, 凤凰起丹穴 ,独向梧桐枝 《( 鸳鸯篇》) ”“, 良宝委短褐 ,闲琴独婵娟《( 赠赵六贞 固二首》) ”等句都可见出子昂之孤寂情怀 。
另有一类人如“神龙逐臣”,也在诗作中表现了 流离异域的孤独和感伤 。所谓“神龙逐臣”,指唐中 宗神龙元年 (705) 坐阿附张易之罪被斥逐的沈佺期 、 宋之问一帮诗人 。沈 、宋等人诗歌表现出深厚的思 乡 、思国之情 。如沈佺期言 “: 搔首向南荒 ,拭泪看北 斗 。”“思君无限泪 ,堪作日南泉 。”《( 初达驩州》)“肝 肠余几寸 ,拭泪坐春风”《( 驩州南亭夜望》) 等 。当神 龙诸臣们被抛出政治文化中心后 ,理想渺茫的虚无 感 、远逐异域的遗弃感 、形影相吊的孤独感 、朝不保 夕的危机感等 ,时时困扰着他们 。他们没有安全和 皈依感 ,时时盼望朝廷的赦免 ,渴望回归家园 ,梦想 与亲友重逢 ,因而孤独而感伤自然难免 。
三 、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
———时代感伤的消解与升华 闻一多先生指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中“年 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等句 ,潜藏着一种 “宇宙意识”;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
诗 ,顶峰上的顶峰”,是“更 绝的宇宙意识 ! 一个更 深沉 、更寥廓 、更宁静的境界”[7 ] (P13 - 16) 。葛晓音先 生也认为“四杰以来 ,表现由宇宙无穷 、盈虚有数的 思索而引起的淡漠感伤 ,成了初唐诗的一个重要特 征”[1 ] (P21) 。从闻一多等人的论述可推知 ,宇宙意识 是人类面对神秘的大自然 、无限的时空和有限而渺 小的生命时所产生的一种深刻的心理体验 ,它是外 部世界和人内心主观意念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内涵 包括了生命的存在方式 、生与死的矛盾冲突等具体 问题 ,并引发诸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宇宙的奥秘等 问题的相关思考 。初唐中后期普遍存在的宇宙意识 的勃兴 ,反映了诗人们已经在一个更为广阔的人生 平台上积极地思考 、体验和竞逐 。由于时代的“浮躁 浅露”导致文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积极追求 ,自我生 命意识更加激越 。诗人们的思想已经不再局限于人 与人 、人与社会等范畴 ,而对人与宇宙的关系进行了 积极的探索 。其本质是对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 ,对 人生真谛的探求 。
诗人孤独的抑郁焦虑程度和他的理想及人格追 求的紧迫性和崇高性成正比 。陈子昂人生命运的悲 剧相对于理想的悲剧而言 ,反而是次要的 。他在《与 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借对东方虬《咏孤桐篇》的 称赏而力倡“风雅”“、兴寄”,辩证看待复古和创新的 关系 ,表现了超越时人的眼光和披荆斩棘的开拓勇 气 。其《感遇》中诸如“感时思报国 ,拔剑起蒿莱”等 处均可见出其人生追求之高远 。《登幽州台歌》可谓 是孤独感的爆发 。诗人人格和理想的力度突破了时 间和空间的限制 ,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孤独而高傲 、悲 怆而坚毅的人格形象 。李泽厚认为它所表达的“是 开拓者的高蹈胸怀 ,一种积极进取 、得风气先的伟大 孤独感 。它豪壮而并不悲伤”[5 ] (P119) 。
王绩在《野望》中所咏叹的“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 采薇”就是追忆远古的贤人 ,通过这种超越时空的方 式 ,达到孤独的缓释和钝化 。王勃《山中》言 “: 长江 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在 辽阔的江天一体 、黄叶满山翻飞的画面中 ,诗人沉重 的情感像长江一样凝滞 ,归思之外 ,还有极度悲怆而 孤独的情怀 。斯蒂芬 ·欧文认为“卢照邻 《( 长安古 意》) 详细地描写长安大道的繁忙来往 ,是为了说明 人们之间仅是陌生人 ,狂欢的聚会后面隐藏着更深 的孤独”[6 ] (P66) 。骆宾王《在狱咏蝉》所喟叹“露重飞 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既表 达了仕途艰险 、壮志难酬的愤懑 ,也流露了无人赏识 重用 、知己难得的孤独 。刘希夷的孤独体验有时通 过象征 、比喻等托物言志手法来表现 ,如《孤松篇》: “独有南涧松 ,不叹东流水”“青青好颜色 ,落落任孤 直”通过刻画“孤松”孤傲耿直 、高标独致的品格和形 象 ,体现自我身世遭际 ,鲜明而贴切 。他的《晚憩南 阳旅馆》描写自身情状 “: 途穷人自哭 ,春至鸟还歌 。 行路新知少 ,荒田古径多 。”显示出这一时代诗人所 要面对的重大的人生课题 ,那就是必须耐得人生的 寂寞 。他们是盛唐的开道夫 ,也是盛唐精神的殉道 者。
初唐诗歌从《汾阴行》和《代悲白头翁》开始浸入 玄思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诗篇由桃花飞落写到女 子感叹韶华易逝 、青春不永 ,用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衬 托人生苦短 。没有什么事物能摆脱得了宿命的安 排 ,诗歌充满了生命的哲理和人生的沧桑 。如果想 到作者竟然是一个年寿不足三十而夭折的黑发人 , 更让人唏嘘不已 :对生命有着极为敏感而强烈的体 悟的刘希夷 ,偏偏有着极为不幸的人生命运 ,岂不让 人叹惋 ! 罗宗强先生认为刘希夷“是唐代把感悟人 生 、体认哲理 、与宇宙融为一体的浓郁情思表现为清 新 、流畅 、明丽纯美的诗境的第一个人”。他既肯定 了刘希夷诗歌的感伤情调 ,也论及了唐诗的浪漫气 质 。即便是伤感和抑郁 ,初唐诗人情怀依然如此的 浪漫 ,充满了想像力和生命力 。他们这种“含泪的微 笑”是初唐所特有的时代感伤情绪的流露 ,感伤之中 的梦幻映射了初唐仕人在时代大潮面前的惊喜 、向 往和无奈 。
[ 关键词 ] 初唐 ; 感伤主义 ; 悲剧意识 ; 孤独意识 ; 宇宙意识 中图分类号 : I20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8610 (2006) 03 - 0037 - 04
初唐诗歌的感伤色彩历代论家多有论及 ,甚至 被认为是“初唐最动人的地方”[1 ] (P17) 。由于初唐极 为独特的“浮躁浅露”的时代个性 ,人与自我 、社会 、 自然的矛盾冲突分外激烈 ,诗人们形成了复杂而突 兀的生命意识 ,且其感伤主义的色彩尤其引人注目 。 本文拟从生命意识的视角 ,浅析这种感伤情绪产生 的深层原因 。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 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 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 壮几时兮奈老何 !
诗中感慨“草木黄落”、青春易逝的情怀深受宋 玉《九辩》“悲哉 ,秋之为气也 !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
衰”诗句的影响 。曹丕《燕歌行》又把这种“悲秋”情 怀发挥为“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黄落露为霜 ,群燕 辞归雁南翔”。这种伤感情怀一脉相承 ,到了初唐便 产生了李峤的《汾阴行》。汾阴因汉武帝祭祀后土而 繁荣一时 ,李峤此诗即通过对汾阴今昔的对比 ,以浓 郁的怀古情调与历史意识构成盛衰主题的成功表 现 。从主题构想与表达方式看 ,同卢照邻《长安古 意》、骆宾王《帝京篇》、王勃《临高台》相仿 。李峤诗 集中于王朝盛衰的描写 ,具有独特的心灵感召力 。 以至于在安史之乱初起之时 ,处身于大唐帝国盛衰 巨变转折关头的唐玄宗也对此诗慨叹再三 ,称赏备 至[2 ] (P17) 。《汾阴行》被《唐文粹》《、唐诗纪事》《、搜玉 小集》《、文苑英华》等诗文集收录 ,可见其影响的广 泛性及其时代价值 。上述故事发生在李峤创作诗歌 半个世纪以后 ,以此足见初唐诗人的伤感情怀对后 世的绵长浸润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