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一、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

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

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诺,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诺、庄子、康德、休谟。

(1)皮诺(前365——前275)

皮诺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

皮诺的主要观点如下:

1、感觉因人而异。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

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

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

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

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

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如果只有人

的认识与客观对象完全等同,才叫认识了对象的话,那我们说,人类不可能彻底认识客观事物。

如果我们把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就应

当承认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是正确的。

4、他认为,“最高的善是不做判断。”他要求人们要“放弃知识,放弃判断。”他要求人们“对现实漠不关心,以求得心理上的安静。”

皮诺的两个故事

(2)庄子(前360——前286)

庄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气功家,道家称其为南华真人。姓庄名周,宋国人。他是

相对主义滑到不可知论的。

他认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意思是,我的生

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以我的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办不到的。

他还说:“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庄子齐物论》)意思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绝对的标准,此一是非,彼一是非,我怎么能够辨别得清楚呢

庄子看到了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和变化着,但他忽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他认识到,人对外在事物性

质的认识具有主观性,与参照系有关,但是他夸大了认识的主观性,错误地认为,一切事物没有善

恶之分、是非之别,没有大小属性的差别。他认为人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结果滑到了不可知

论的泥淖。

庄子提倡无欲、无为、无知,他要求人们以养生长寿为人生的第一要义。

(3)休谟(1711——1776)

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西欧近代不可知论的鼻祖。他是从极端经验论滑向了不可知论。

休谟认为,人的知识来自感觉、经验,感觉是主观的。什么东西引起人的感觉呢这是一个不可知的

问题。因为,人只能知道自己的感觉,感觉之外是什么人是不可能知道的。

休谟经常处于苦恼之中,他感觉到自己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矛盾。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唯物主义

有实际的力量,唯物主义信仰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他承认他的不可知论理论,把他密封

在唯我论的狭窄的天地里,使他处于一种绝望的孤独的境地,因而使他“感到惊恐和惶惑”,觉得自

己是一个不能融合于社会的希奇古怪的怪物,断绝了一切人世的交往,被完全遗弃,郁郁寡欢。另

一方面,在理论上,他认为他的理论是正确的,合乎逻辑的。休谟就是在这样矛盾心情中度过自己

一生的。

(4)康德(1724——1804)

康德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家第一个代表人物。他割裂了本体与现象的联系,丢掉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辩证法,不懂得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陷入了不可知论。康德的认识论结构如下:

1、他承认在人之外有一个客观的物自体;

2、在人的认识结构中,可以划分为感官和先验自我(意识);

3、人的感官与客观的物自体相互作用在人的感官中形成“感性杂多”,即各种简单的视觉、嗅觉、

味觉、听觉、触觉等的要素。

4、人的先验自我意识可分为三部分:先验感性、先验知性和先验理性。

人的先验感性具有时间和空间综合能力,它们可以将各种各样的感性杂多组合成有时间和空间特性

的现象或表象。现象和表象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某物或物的存在过程。

5、人的先验知性先天就具有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能力。在先验知性的作用下,人就可以把大量的没有联系的现象条理化,找出其中的共同本质和规律,于是在人的大脑中就产生了所谓的科学

知识。

6、人还有先验的理性。所谓先验理性是人的一种对科学知识进行反思的能力。人对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刨根问底,寻找那形而上的答案,比如,被人感知的物自体的本来面目是怎

么样的物自体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宇宙在时间上有没有开端这开端

是怎样的开端之前又是怎样的宇宙在时间上有没有终结终结的状态是怎样的终结后又是怎样的宇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