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阳明病篇-变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有燥屎---燥屎已结---乃可攻之
若不转矢气者 ---肠中无燥屎 但初硬后溏----肠燥脾弱,里热不盛-----不可攻之
(续前)
误治变证 (1)攻之必胀满,不能食 ----损伤脾胃阳气,受纳运化失司 欲饮水者,与水则哕---水饮不化而上逆 (2)其后发热者---下后伤阴,余热复聚,再次化燥成实
必大便硬而少者---燥热内结不甚
阳明病热入血室的证治 (原文216) 证: 下血----阳明热盛,热入血室,迫血妄行 谵语---血热上扰神明 阳 明 病
但头汗出----血中之热,熏蒸于上
诊断:此为热入血室
治: 刺期门---肝经募穴
随其实而泻之----泻血分之实热 转机:濈然汗出则愈---正胜邪却,热随汗泄
(三) 蓄血证
辨阳明蓄血的证治 (原文237) 证:喜忘----久有瘀血,心神失养
阳 明 病
手足濈然汗出—肠胃燥实,热迫津液,外应四肢
大便已硬—里热炽盛,燥屎已成 治疗:大承气汤主之---峻下热结 (续后)
(续前)
汗多,微发热恶寒----表证未罢 禁 例 其热不潮---里热未盛,腑实未成 处理-----未可与承气汤 (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汗
防风通圣散---表里双解
缓 下
误下----表邪乘虚内陷,腹满更剧;
津液损伤,故小便难。
胃中虚冷者,禁用下法。 (194) 不能食---胃中虚冷---胃家虚寒
腐熟无权,不能受纳。
治宜温中和胃,不可攻下。
误下---损伤胃气,胃虚气逆,呃逆不止。
第三节 阳明病变证
一、发黄证
河北北方学院
李永民
(一)湿热发黄证 1. 茵陈蒿汤证(原文236)
或发汗太过,损伤脾胃阳气,以致寒湿中阻。
影响肝胆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
治法---温中散寒,利湿退黄---即“于寒湿中求之”

不可下也---禁用清下之法,寒湿发黄的治疗禁例。
阳明中寒欲作谷疸的证候(原文195)
脉证:脉迟----胃阳虚弱,无力推动血行
食难用饱----阳明中寒,腐熟无权,运化不及
伤 寒 ----湿热相合,蕴蒸发黄
腹微满----湿热蕴结,腑气壅滞
治疗:茵陈蒿汤主之---清热利湿
辨阳明病湿热郁蒸发黄(原文199) 原病:阳明病---里热炽盛 病 人 机理:无汗----邪热不得外泄 小便不利----水湿不得下行----湿热相合 表现:心烦懊憹----湿热上扰心胸 身必发黄----湿热郁蒸肝胆
2.栀子柏皮汤证
辨热重湿轻发黄的证治(原文261) 证 身黄---湿热蕴结
伤 寒
发热---热盛于里
(补)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濡数
治:栀子柏皮汤主之---清热为主兼以泄湿
栀子性味苦寒,善清内热,清泄三焦,通调 水道,导湿热从小便而出,且质轻可宣,清利之
中又有宣透之功。
黄柏苦寒,善清下焦湿热。
炙甘草,甘缓和中。
不能发黄: 证---发热、汗出 机理---此为热越---湿热有出路
阳 明 发黄: 证: 但头汗出,齐颈而还---湿热上蒸 病 身无汗---热不得外泄
转 归 小便不利---湿不得下泄
渴引水浆----里热炽盛,更增湿邪
机理:瘀热在里-----湿热郁蒸于里 治疗:茵陈蒿汤主之----清热利湿退黄
方中茵陈、栀子、大黄均为苦寒之品,寒能清热,苦 能泄湿,合为清热泄湿、利胆退黄之剂。
---邪犯少阳,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其热聚于上,未结于腹。
不可逆其病机而攻下。
论阳明病邪结偏高者,禁用下法。(205) 阳明病,心下硬满 ---病邪偏于上部,无形邪热壅聚心下, 气机阻滞不行。 邪气尚浅,未全入腑化燥成实。 不可攻下。
论阳明病无形热郁者,禁用下法。(206) 阳明病,面合色赤---阳明热盛,邪热拂郁于经,
谵语----声高气粗,胡言乱语
(2)不转矢气,大便先硬后溏---燥屎未成,不可攻之 2. 3. 大承气汤的运用指征 潮热、大便硬 误攻变证 损脾伤正---腹胀满不能食,饮水则哕 伤津热结—大便硬少---小承气汤和之
论大小承气汤证以及辨小便以测大便的方法 (原文251)
二三日
脉 弱---证实而脉虚 ,正气不足
无太阳、柴胡证---无恶寒发热,寒热往来等
小便利---阳气下虚,膀胱不藏
阳 明 病
二三日:呕---水邪犯胃 欬---水气射肺 手足厥----阳虚不达四末
必苦头痛---水寒上逆,直犯清阳
病愈机转:不欬不呕---水饮已消 手足不厥---阳复外达 头不痛---清阳得升-----中阳健运,水饮消散
论阳明中风邪热上扰之证(198) 阳明病,头眩---阳明风热上扰清窍。 咳---风热上犯于肺,失于清肃。
烦 躁 ---邪热入里,上扰神明
病 人
心下硬---渐成阳明燥热结实 ----必不大便 至四五日 虽能食---胃中有热,食亦不多 以小承气汤----少少与之,微和胃气—令小安
(大便得通,烦躁稍止)
(续后)
(续前) 至六日:若仍不大便---与承气汤一升----加重药量
六七日:
尚未可攻 若不大便,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 后必溏---津液尚能还入胃肠,燥结未成 ---攻之必溏 乃可攻者 须小便利---燥热逼迫津液偏渗膀胱
屎虽硬----邪热伤津,大便结硬
阳 明 病 大便反易---离经之血,屎得血濡
其色必黑---血瘀色黑,润泽如漆
原因:“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
决诊:必有蓄血---瘀血内停
治:宜抵当汤下之----泄热逐瘀
辨阳明腑实与有瘀血的证治(257)
无表里证---无太阳表证,又无阳明里实证。
脉浮数---阳明热盛于内,蒸腾于外。
---小承气汤和之 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反复告诫,误攻生变
小结
1.试探法的运用
目的:以测燥屎成否 条件:不大便六七日,潮热腹满痛等证尚未显著,阳明腑实证 成与未成,难以决断之时,以小承气汤试探之。 方法:(1)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是肠中有燥屎,因小承气
汤药力不足,只能推动矢气之故,需用大承气汤攻下。
阳 明 病
饱则微烦----水谷不化,湿郁食滞 头眩------清阳不升 小便难---寒湿中阻,湿不下行
转归:欲作谷疸----水谷不消,寒湿久郁,累及肝胆
误治:虽下之----中阳愈虚,寒湿愈甚 腹满如故----误下伤中,寒湿阻滞,气机不畅 追究原因:脉迟故也----阳明中寒,脉迟无力
(三)被火发黄证
下后脉数不解---气分之热已去,血分之热不减。
消谷善饥---热在血分,血分之热合于胃。
不大便---热在血分,血分之热合于肠灼伤津液。
辨证:胃肠中有瘀血,血瘀热结。
治疗:抵当汤泻热逐瘀。
承上条论便脓血的证治(258)。 下后脉数不解---下后余热未除。 下利不止---下后余热未除,邪热下迫大肠。 协热便脓血---邪热迫血下行,灼伤阴络, 甚至血热相蒸,肉腐为脓。
若本小便日三四行---津液偏渗膀胱 今日再行,大便不久出---小便量少,肠液增多 机理:今为小便数少----津液不偏渗膀胱 以津液当还入胃中---胃肠津液,逐渐充足
故知不久必大便---里气已和,硬便得润
(四)下法禁例
伤寒呕多,病机向上者不可下(204) 伤寒呕多---或是阳明胃热,气逆而呕。
或是少阳喜呕
屎定硬---肠中津液更加耗竭,燥结已成
宜大承气汤---去热除燥,通积泻实
根据小便次数的多少以推测大便的情况 (原文203) 病史:本自汗出---阳明里热,迫津外出
医更重发汗,病已差----本病虽愈,重汗伤津 现证:微烦不了了---津液内竭,胃肠干燥,大便结硬 此必大便硬---津伤便硬
阳 明 病
问诊:当问其小便日几行---借以明确水液情况
第四节 阳明证候辨
一、辨中风中寒
河北北方学院 李永民
以能食与否辨阳明中寒与阳明中风(原文190)
阳 明 病
若能食:胃气素强,感受风邪 病从热化,阳邪能化谷 不能食:胃气素弱,感受寒邪
名中风
名中寒
病从寒化,阴不能消谷
辨阳明中寒欲作固瘕证(原文191) 病因:若中寒者----胃阳素弱,复感寒邪
证状:不能食---胃阳虚衰,腐熟无能
属上焦---上焦有热
方义:吴茱萸辛苦而温,温胃暖肝,散寒降逆。
重用生姜温胃化饮,降逆止呕。
配人参、大枣补虚和中,重在健胃。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皆宜用之,治虚寒
性的“欲呕、胃痛”及“头痛、头晕”等病证 。
二、辨虚证实证
辨谵语、郑声及谵语危候(原文210)
谵语、郑声:均属疾病危重阶段,意识不清的反映
小便不利---中焦虚寒,气化不行 阳 明 病 手足濈然汗出----中焦虚寒,阳不外固 欲作固瘕---寒湿不化,将成瘕块或久泻 大便初硬后溏---中阳不运,转输失职 病机:以胃中虚冷,水谷不别故也 ----中焦虚寒,清浊不别
辨阳明中寒饮邪上逆证(原文197)
原有证:反无汗----阳明中寒,寒饮内停,水气不布
阳明病被火发黄证 (原文200) 病因:被火----用火法治疗 证候:额上微汗出 阳 明 病 ----湿热相合,不得外越,蒸迫于上。 小便不利 ----湿被热阻,不得下泄,湿无出路 。 决诊:必发黄----湿热熏灼肝胆,胆汁外泄。
二、血热证
(一)衄血证
辨阳明热入血分致衄证(原文202)
口燥----阳明热盛,口燥渴饮 阳 明 病 但欲漱水,不欲咽
茵陈蒿----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治疗黄疸专药。
栀子----清热利湿,通三焦而利小便,导湿热从小便而去。
大黄----泻热导滞,推陈致新,导湿热由大便而出。
三药合用,使二便通利,湿热尽去,如方后注曰“一 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续论湿热发黄的证治(原文260) 病程:七八日----表邪入里化热
表现: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
三药相配,清泄三焦,使湿去热除而正安, 黄疸自愈。
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辨阳明兼表的证治 (原文262) 证: 伤寒---太阳表实,无汗,身痒等 身黄---湿热郁蒸在里 病 人
病机:瘀热在里---热郁于里与湿相聚
兼表邪不解
治: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内清湿热,外散表邪
本方为表里双解之剂,用于湿热发黄而兼有表证。
麻黄、杏仁、生姜---辛温宣发,解散表邪,又利
肺气,通调水道,以助行水利湿之效。
连翘、生梓白皮---苦寒清热。
赤小豆---甘酸而平,擅长利湿之功。
炙甘草、大枣---甘平和中。
用潦水煎药,取其气味俱薄,不助湿邪。
(二)寒湿发黄证
论寒湿发黄的证治及其治疗禁例(259) 身目为黄---寒湿发黄---脾胃阳气素虚,寒湿内盛;
----营血属阴,其性濡润,血被热蒸,营气上潮
此必衄----热在血分,迫血妄行,灼伤血络,
论阳明病热在气分致衄(原文227)
脉浮---热在气分,热盛于外
病 人
发热---胃中热盛,充斥内外
口干鼻燥---邪热循经上扰
能食----胃热消谷,肠中无燥结阻滞
则衄---气分热盛,迫血妄行,损伤血络
(二)下血证
咽必痛---咽喉为呼吸之门户,内应于肺胃。
阳明风热上扰,咽喉不利。
不恶寒,则非太阳表证
辨胃中虚冷致哕证 (原文226) 若胃中虚冷---胃阳衰微,阴寒内盛 病人 不能食---胃中虚冷,受纳腐熟无权
饮水则哕----水饮不化,胃气不降,水寒上逆
阳明中寒欲呕及与上焦有热的鉴别(原文243) 证: 食谷欲呕---胃气虚寒,浊阴上逆 病 人 属阳明----病在中焦 治:吴茱萸汤主之----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辨证:得汤反剧者----以热治热,拒而不纳
第三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病实证、变证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河北北方学院
李永民
论阳明病可攻与否及大小承气汤的证治要点 (原文208)
脉迟---阳明燥结,燥屎壅塞,气血不畅,脉道不利
主 证 汗出不恶寒—阳明外证 身重---里热壅滞气机,影响经脉,经气不利 短气、腹满而喘---里热壅滞,腑气不通,上逆犯肺 潮热---邪归阳明,燥热结实,阳明时分外显

其热不潮----燥热不甚 腹大满不通---痞满显著

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论大小承气汤的证治及使用小承气汤试探之法 (209) 大承气汤运用 潮热,大便硬---可与 不硬者 ---不可与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推测病情
阳 明 病
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用药试探 试 探 测 证 汤入腹中---服药之后 转矢气者---药力推动浊气下趋
不得宣泄,熏蒸于上。
尚未化燥成实,不可攻下。
误下---热邪入里,与湿相合,湿热郁蒸,
而见发热,身黄。
水湿内停---小便不利
论阳明病,表邪未解,禁用下法。 (189) 发热恶寒,脉浮而紧---太阳表邪未解。
口苦咽干----邪犯少阳,胆火上炎。
腹满微喘----阳明邪热较盛,气机壅滞。
表邪未解,腑实未成,故不可攻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