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的人格美学与和谐人格的美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3期(总第72期)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OFFUJIANINSTITUTEOFSOCIALISM
No.32009
serialNo.72
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宗旨,是从现实本体的视野来论证人的道德本体,而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则突破了儒家现实本体的视野,从宇宙本体的角度来论证人的道德本体,从而得出人格美的根本乃是天理道体在人生的完满体现,其人格理想为“天人合一”、“心与理一”的和谐境界。理解和把握朱子人格境界所体现的和谐人文精神,对发挥朱子人格美学的作用,促进和谐人格美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朱子人格美学的主要特征
审美最根本的精神在于通过以令人愉悦为主的情感体验,消融主客体之间的矛盾而达到人的精神自由的境界,而在朱子等理学家们追求的人格最高境界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这三种最基本的关系也处于最自由和谐的状态。审美境界与人格的理想境界两者的精神指归都在于达到主客体之间的和谐自由融合,可见,朱子的人格境界理论与其人格美学理论是相互融合的,我们可以从朱子的人格境界理论中去研究其美学理论的主要特征。综合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境界理论和朱熹的人格境界层次理论,我们不难发现人格境界大体可分为这么几个层次:
(一)混沌境界。指人对他所从事的活动尚
无自觉清楚的了解,对人格理想尚处于混沌状态,属于孔子所说的“困而不学”阶段,在对人的德性之仁还处于混沌状态的情况下,正如朱子所说的“若无一个动底醒底在里面,便也不知羞恶,不知辞逊,不知是非。”[1]同时,由于对“天理”尚未觉解,人的本能按照快乐原则随心所欲,人与其自身、与社会宇宙,几乎都处于矛盾和对立的状态。
(二)功力境界。主要特征是注重主观才能的修炼和巩固,而忽略了内在德性的修养。朱熹认为,人如果一味呈才使能,那就可能“英气害人”而本末倒置,如果再一味地去谋取功利,就可能因其功利心太强而私欲膨胀,动摇了德性之仁这一人的本体基础,天人之间也因私欲的间隔而未能合一,其人格的完整性和平衡性都因其道德基础的不牢而分裂和失衡。
(三)道德境界。其主要特点是从善为己并心中快乐。为己从善,就是不把为学作为追求外在功利的手段,而是心无外慕,使所学所知,无不以自身德性的修养自足为指归,做到“为所当为而不记其功,则德里积而不自知矣”[2],这样就能达到“施而不望其报,而不祁其福,盖以善为当然,而天人之间应若影响者自不容己也”[3]的境界,同时,其为善还感到快乐。这种人格境界在朱熹的心
朱子的人格美学与和谐人格的美育
包绍亮
(三明市社会主义学院,福建三明365000)
【摘要】朱子和谐人格境界的提升是以“和谐”为精神指归和价值取向的,其理想境界是以“天人合一”、“心与理一”为主要特征,当前部分社会成员人格方面主要存在着五个方面的问题,应从建构和谐人格的目标模式、以传统文化熏陶、以文艺作品化育、以道德实践熔铸、以自然美环境涵养等方面进行和谐人格的美育。
【关键词】朱熹;人格美学;和谐人格;美育
中国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563(2009)03-0029-03
收稿日期:2009-1-06
基金项目:三明市2007年社科规划课题(2007B111)
作者简介:包绍亮,男,三明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
29
目中是高尚的,但也还可能存在长于德而忽于才的片面性,“获此而失彼,长于此而短于彼”[4]。
(四)全德境界。这种个体的人格系统之间已达到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5]和谐融合的境界,既有内在之德,又有外在之才和行;不仅文质兼备,而且文质“适均”,即协调适中,恰到好处。德才兼备,文质彬彬,既有内德的充实,又有外文的辉光,内外交融,德才辉映,人格构成的各个系统之间有机交融,浑然天成。全德境界固然为朱熹所崇尚,但是由于其德才在与社会、自然宇宙的大系统的融合中尚无法与“天理”浑然一体,故其还未达到最高的人格境界。
(五)天地境界。即所谓“心与理一”、“人能尽性知命以乐天”,从而达到“天人一体”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不仅个体人格的系统之间有机交融,而且个人人格系统与社会乃至天地已浑然一体,不仅达到了伟大而崇高的地步,而且超越了伟大而崇高的形式和感觉,不露伟大和崇高的痕迹,个人的伦理与情感、义务与本能已融合无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这三种关系处于最和谐的状态,这是朱子认为的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
以上的人格境界层次,从混沌无知到觉解感悟和尽性知命,从内在人格境界的片面、失衡到全面平衡、协调适中,从主体之“心”与社会、与自然宇宙的“天理”的矛盾对立到相溶无间、浑然一体,如果考察人格境界从低级到高级的提升轨迹,不难发现这一过程始终以个体人格系统之间、个体人格系统与社会乃至天地之间的“和谐”为价值取向。可见,朱子的和谐人格理想的突出特征是以“和谐”为精神旨归和价值取向的,主张通过内在的修养和超越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使个体人格系统达到智性、善性和韧性的有机统一,即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才能与社会和自然的完美统一、平衡、协调。
二、当前部分社会成员存在的人格问题
我国的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经济、文化都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变革,利益分配格局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多元化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们在看到思想文化建设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和谐人格的美育方面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其突出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核心价值迷失,理想信念动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缺乏认同,价值取向趋利化,只顾追求个人利益而无视社会公共利益,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片面强调实现自我价值,常常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无视社会公德,甚至不惜损害公
共利益。有的信仰出现危机,生活缺乏精神支柱的支撑,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在其世界观中占据主导地位,个人物质生活稍不如意,就感到失落和压抑,对前途感到茫然,思想境界常常陷入低俗的境地。
(二)道德境界低下,需求定位庸俗。表现为拜金主义、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等资产阶级的腐朽观念主导了他们的人生观,有的自私自利、低级庸俗、唯利是图;有的情感冷漠,缺乏爱心,不懂感恩,感情生活枯燥乏味。有的尽管有突出的才气和能力,但因其功利之心太强,情感枯燥冷漠,其人格仍处于片面、甚至分裂的状态。他们仅将自己的人生需要定位在生理需要上,片面地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而对较高级的爱、尊重及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则表现为无所需求。
(三)人生态度消极,应对挫折勇气弱化。主要表现为他们不屑不思考生命应有的意义,对什么事都无所谓,有的抱着“浮生若梦”、“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混世态度,有的“看破红尘”,满眼只见烦恼、痛苦和荒谬,以悲怨愤懑、心灰意冷的倦怠态度对待人生。有的缺乏直面生活、工作的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一旦处于逆境,就容易消极倦怠,悲观厌世,甚至一蹶不振,自残自杀。
(四)心理浮躁失衡,和谐思维能力弱化。表现为心胸狭窄,急功近利,心理承受平衡能力较差,不能容人容事。在工作压力加大,不可预见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无法沉着应对,产生程度不同的浮躁心理,并衍生出焦虑、暴躁、脆弱、沮丧、抑郁、紧张、疏忽等心理疾病。对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不能够深入理性思考,沉着有效应对;有的对矛盾和冲突,不能以和谐的思维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及时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有的骄傲自大,自负狂妄,我行我素,目中无人,致使人际关系紧张。
(五)科学和人文精神失衡,生态文明意识模糊。朱子的和谐人格理想要求要培养“与万物浑然一体”的宇宙意识,这种宇宙意识从科学发展的视野来看,就是要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交融。而当代社会的一些社会成员由于功利之心太强,人文胸怀日益狭窄,生态文明的意识模糊,科学和人文精神失衡,生存态度、需要定位和生活方式都偏离了对“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异化思维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进行无限度的野蛮开发,自然资源浪费,生态文明遭到破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处于紧张的对立状态。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