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人文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总是以高扬的人文精神为目标导向,总是以促进学生的知情意全面发展为目的。
一、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主体存在为出发点,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为目的。
它要求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根本性标志。
只有在课堂中尊重人、理解人,给人以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权力,才能充分地发展人,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这需要教师付出坚实的努力。
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语文教育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为了考试。
其次,教师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价值。
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谋求语文基础知识和情感、道德、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平衡
没有语文知识,难以形成语文能力、品德和精神,而有了语文知识,未必就能形成能力、品德和精神。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知识是科学理性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无法准确地认识事物并进行正确判断和推理,因此知识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任何只顾学生兴趣而轻视知识教育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为了提高升学率让学生苦练应试技巧,死记硬背语文基础知识,把学生的情感搁置一边的应试教育也是不可取的。
过去一味强调学生对语文系统知识尤其是狭义的语文知识的掌握,却不知这些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谋求语文基础知识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平衡,不能顾此失彼。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根本目的是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实践,有效地提高听说读写及观察的能力,利用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迅速地认识世界并描述世界,获得人文精神。
在中学阶段,学生应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
包括听说读写及观察的知识,汉语知识(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初步的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鉴赏的知识)等四个重要领域。
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掌握使用常用工具书的知识、搜集和处理信息等的知识。
从知识的类型上讲,它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对学生获得真正的语文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这些知识,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学生利用一定的语文文学知识从课文的语言来分析作品,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在领会的过程中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获得对人、社会、自然的正确认识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获得正确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般教师认为课文内容具有人文性的根本原因,也是语文课程的魅力和核心所在。
正如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所说:“国语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文字或字母用法和段落句读的问题,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内容问题。
国语不是训诂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接触到先哲和时贤的思想情感,了解他们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看法而获得精神的力量和信仰,获得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的传统和精华,这正是语文课程的功能和价值所在。
然而,过去的语文教学只重视语文知识点的落实,把一篇篇充满丰富想象与情感的文章肢解成干巴巴的结构和框架,根本不顾及学生是否与作者的思想达成共鸣,是否从文章中得到启发,从而受到情感影响或获得精神力量。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人、社会、自然的正确认识,就需要语文教科书中的范文在内容上要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人文意蕴和审美价值,除此之外,还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大量课外阅读材料。
学生通过丰富的语文材料,了解日月星辰、天地人文、风俗人情等丰富的思想内容,了解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应照、和谐共存的关系。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自然和社会,体会明了自我,随时纠正生活的方向,并把自己放在与自身既相对又有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关系中认识自己。
4、学生通过活动掌握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会进行批判、创新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说或听,写或读都需要思考,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并描述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
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标准化考试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把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变成了记诵之学。
即使是写作教学也是过分地强调写作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语文思维是学生以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为反映对象,在思考过程中接受、加工、存储和输出信息,并在思考过程中获得听说读写观察技能的一种智力活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基本的思维方式有三种: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在此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主要来自直接的形象,教师要善于利用形象的可感性、意向性和相似性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将获得的形象转化为知识,使学生从形象中受到影响,促使学生去思考,去认识世界。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定要重视学生思考的路向——思路。
思路是思维的方向和程序,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关键的概念、判断来引导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在正确的思维轨道上理解分析课文、理解事物本身的发展方向和逻辑性。
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对课文内容提出质疑,利用已有的思想感情、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来表达自己对人、自然、社会的独特看法。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再次,教师要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创造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描述事物、表达感情的情境。
最后,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平等自由、互相合作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通过持续的概括、分析、推理、假设等思维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意义。
5、通过语文学习实现自我,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使学生实现自我,个性得到发展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最高体现。
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谓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教师通过语文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感、价
值感,达到人的自我实现。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根本,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形成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正确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批判反思能力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具体内容,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目标。
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形成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正确认识,发展学生思维和批判反思能力这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进行思维和批判反思的基础;学生形成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正确认识是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思维发展的重要外在表现和内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形成对自我、社会和自然正确认识的内在心理机制,没有真正的思维发展就谈不上具有人文精神。
二、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在以下两点
1、砥砺品德,完美人格
语文从很大程度上讲是用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完善他们的人格。
因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其表达的思想内容,正所谓“文以载道”,任何语言都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的。
语文课文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学习《周总理的睡衣》里周总理艰苦朴素的品质,《诚实的孩子》里列宁诚实知错就改的品德,《你们想错了》里方志敏清贫一生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在老师的指点下,这一系列人物所具有的品格,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印象,“润物细无声”,这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2、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进入其内会领略无穷情趣。
教师应注意用美来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授课中,力求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自行体会其中的美的所在。
如《草原》、《五彩池》的自然美景,《威尼斯的小艇》的异国风情美,《在金色的海滩上》中小女孩的心灵美……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在生活中创造美,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激起对生活美的追求,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1.挖掘课文人文因素,陶冶学生情操。
为师者必须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接受典范人格的熏陶,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教育,是人们遗忘了所有学校灌输的知识后,仍能留存的东西。
”像《送东阳马生序》中体现的刻苦好学的精神,《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和罗斯生死不渝的挚爱,这些人类优秀文化,应该通过我们的语文课堂,使之宏扬光大。
2.重视文学教育,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提高民族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核心;在科学文化素质中,文学素质应是核心。
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和情感的历史。
不懂中国文学,就不懂“中国心”;不读《诗经》、屈原、司马迁,不背唐诗宋词元曲,不看《三国》《水浒》《红楼梦》,就很难有一颗“中国心”。
3.重视语言教育,培养民族观念。
语言教育是“国语”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语言文明意识,让学生懂得我们民族的语言美,并从爱国的高度学会使用祖国语言;要让学生对祖国语言具有一种神圣感,在口头和书面使用祖国语言时具有一种庄重感。
联想到祖国语言受污染的现实,语言教育工作者应当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总之,语文教学是科学、是艺术,它既简单又极丰富,既具体又极空灵,既实际又极高雅。
我们应该真正去把握语文的内涵和外延,并以“大语文”的理念去适应新形势对语文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