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131121

2012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131121
2012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131121

2012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利厅

发布单位: 安徽省水利厅

编制单位: 安徽省水文局

审定: 金问荣

复审: 王家先王德胜

初审: 汪俊飞丁峰张广萍

编写:费广华祝丽萍张延孟云霞周美正孙璞韩志国姚梅

目录

一、综述

二、水资源量

1.降水量

2.地表水资源量

3.地下水资源量

4.水资源总量

三、蓄水动态

1.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2.淮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3.淮北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

1.供水量

2.用水量

3.耗水量

4.水资源利用概况及用水指标

五、水质状况

1.江河水质

2.湖库水质

3.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

4.入河污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六、重要水事

附:主要指标解释

2012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

安徽省地处中纬度,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气候,受季风气候影响,天气多变,降水年内年际变化较大,旱涝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全省辖16个地级市,国土面积139476平方公里,按水系分属淮河、长江及新安江三流域。

2012年全年生产总值(GDP)17212.0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2178.7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404.84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628.48亿元。全年工业增加值8025.8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14.11亿元。年末常住人口5988万人,比2011年增加20万人;城镇化率46.5%。

1、降水量

201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173.8毫米,比2011年多10.3%,与常年值基本持平。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淮河流域较常年值少12%,江北地区基本持平,江南地区、新安江流域分别多12%、16%。1~4月全省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略偏多,其中淮河流域、江北地区分别少20%、5%,江南地区、新安江流域分别多20%、45%。汛期5~9月全省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少5%,其中淮北地区、淮南地区、江北地区分别少10%、15%、5%,江南地区多近10%,新安江流域少5%。10~12月全省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多近20%,其中淮北地区少10%,淮南地区、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分别多20%、25%、50%。

2、水资源量

2012年全省水资源总量700.98亿立方米,比2011年多16.4%,较常年值少2.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40.64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资源量159.2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不重复量60.34亿立方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170.6立方米。全省入境水量9965.47亿立方米,出境水量10480.20亿立方米。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63.11亿立方米,较年初减少1.77亿立方米。大型水库年平均蓄水量53.02亿立方米。

3、供用水量

全省供、用水总量均为288.56亿立方米,比2011年减少6.07亿立方米;用水消耗总量148.30亿立方米,比2011年减少11.02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51%。

万元GDP用水量167.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20.9立方米,扣除直流式冷却用水火电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63.9立方米;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481.9立方米,比2011年减少11.8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315.1立方米,比2011年减少26.4立方米;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138.3升/日,比2011年增加1.7升/日;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84.5升/日,比2011年减少3.0升/日。

4、水质

2012年全省监测水功能区244个,按照水功能区个数的测次达标评价,达标水功能区占68.0%(括号内为扣除入境缓冲区计算,达标水功能区占71.4%,下同。)。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水功能区达标率分别为46.2%(52.9%)、79.1%(79.5%)、100%。

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192个,实测188个,达标129个,达标水功能区占70.9%(74.0%)。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水功能区达标率分别为49.5%(55.7%)、88.0%(87.7%)、100%。

2012年监测的全省饮用水水源地和大型水库水质总体良好。巢湖西半湖4个监测点大部分时段为中度富营养化,东半湖呈轻度富营养化状态。

2012年全省实测重要入河排污口662个,实测入河污水量24.0亿立方米/年,化学需氧量23.2万吨/年,氨氮1.88万吨/年。入河污水量较2011年多9.2%。主要污染物入河量中化学需氧量上升10.9%,氨氮基本持平。

二、水资源量

1.降水量

全省平均年降水量1173.8毫米,折合水量1637.14亿立方米。降水量年内时空分配不均。流域分区年降水量详见表1、图1,行政分区年降水量详见表2、图2。

图1 2012年流域分区降水量

2012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与常年分布基本一致,呈自北向南递增趋势,山区大于平原及丘陵区。见图3。

全省年降水量最高区位于黄山市黄山区光明顶一带,年降水量达2961毫米,次高值区位于黄山市最南端阳台站一带,年降水量达2799毫米;最低区位于砀山县西北边境曹庄站一带,年降水量约570毫米,次低值区位于亳州市最北端张集站一带,年降水量约595毫米。详见2012年安徽省年降水量等值线图。

降水量与常年值相比,淮北地区、淮南地区分别少11%、13%,江北地区基本持平,江南地区、新安江地区分别多12%、16%。全省流域分区平均年降水量距平值变化范围在-13%~16%之间。见图4。

图4 2012年流域分区年降水量距平值

全省年降水量距平值最高区在青阳县九华山山区东桥站附近一带,其距平值达35%;最低区在金寨县梅山水库上游汤汇站附近一带,其距平值为-33%。详见2012年安徽省年降水量距平等值线图。

与常年同期降雨量相比: 1~4月淮北地区、淮南地区、江北地区分别少20%、20%、5%,江南地区、新安江流域分别多20%、45%。5~9月淮北地区、淮南地区、江北地区分别少10%、15%、5%,江南地区多近10%,新安江流域少5%。10~12月淮北地区少10%,淮南地区、江北地区、江南地区、新安江流域分别多20%、25%、25%、50%。

降水量年内时空分布不均匀。淮北地区先旱后涝,入汛5月1日至6月26日,淮北平均降雨量仅为26毫米,比常年同期少80%,降雨量偏少居有资料以来历史同期第1位,淮北大部分地区遭受中度干旱。6月28日后雨带北抬,沿淮淮北降水明显,部分地区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致使淮河以北亳州、宿州、淮北一带出现旱涝急转。汛期我省部分地区遭遇强降雨袭击。7月12日至14日,岳西、潜山、安庆一带出现暴雨、大暴雨,部分站点最大24小时降雨量超过200毫米,其中安庆站3小时最大雨量110.5毫米,重现期约为30年一遇;受台风“海葵”影响,8月7日至11日,江南和大别山区一带遭遇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黄山区五里桥水库站最大12小时降雨量348毫米、最大24小时降雨量434毫米,最大三天降雨量718毫米,均大于周边站点有记录(1951年)以来最高值。

2.地表水资源量

全省年地表水资源量640.64亿立方米,折合面平均径流深459.3毫米。省内各流域分区年地表水资源量(以径流深表示)见图5,各行政分区年地表水资源量见图6。

图6 2012年行政分区径流深

全省入境水量9965.47亿立方米,出境水量10480.20亿立方米。其中淮河流域入境水量72.69亿立方米,出境水量135.83亿立方米;长江流域入境水量9892.7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10268.30亿立方米;省内新安江流域位于该流域上游,出境水量76.07亿立方米。

3.地下水资源量

全省年浅层地下水资源量159.22亿立方米,其中,淮河流域73.99亿立方米,长江流域73.50亿立方米,新安江流域11.73亿立方米。各流域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占全省浅层地下水资源量比例见图7。

图7 2012年省内各流域浅层地下水资源量比例

4.水资源总量

全省水资源总量为700.98亿立方米。全省各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见表3,各行政分区水资源总量见表4。

表3 2012年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水量单位:亿立方米

表4 2012年行政分区水资源总量水量单位:亿立方米

三、蓄水动态

1.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2012年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为63.11亿立方米,比年初减少了1.77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51.15亿立方米,年平均蓄水量53.02亿立方米,年内调蓄水量55.83亿立方米。流域分区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见表5,各大型水库蓄水过程见图8。

图8 2012各大型水库蓄水过程

2.淮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2012年淮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量21.46亿立方米,比2011年增加0.68亿立方米。

与2011年末相比,年末浅层地下水水位平均下降0.30米,储量减少4.44亿立方米。

3.淮北平原区城市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淮北平原区的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阜阳市等城市城区工业和生活主要以中深层、深层地下水为供水水源,2012年淮北平原区中深层承压水开采量8.63亿立方米。

2012年年末,淮北市地下水漏斗中心水位埋深24.97米,比2011年同期增加1.28米,漏斗面积280平方公里,与2011年同期持平;宿州市地下水漏斗中心水位埋深25.54米,比2011年同期增加0.56米,漏斗面积200.78平方公里,比2011年同期减少11.76平方公里;阜阳市地下水漏斗中心水位埋深60.79米,比2011年同期增加0.22米,漏斗面积1800平方公里,与2011年同期持平。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

1.供水量

全省供水总量288.5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253.66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87.9%;地下水为34.01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11.8%;污水处理回用0.89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0.3%。各流域分区供水量见表6。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供水水源中,地下水分别占72.5%、78.4%、67.5%、19.0%、51.8%,其余各市主要是地表水供水水源。各行政分区供水量见表7。

表6 2012年流域分区供水量单位:亿立方米

表7 2012年行政分区供水量单位:亿立方米

2.用水量

全省总用水量为288.56亿立方米。其中全省农灌用水量148.76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51.6%,林牧渔畜用水量7.92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97.02亿立方米,城镇公共用水量7.13亿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量23.96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量3.78亿立方米。全省总用水量组成见图9。流域分区、行政分区用水量分别见表8、表9。

图9 2012年全省总用水量组成比例

表8 2012年流域分区用水量单位:亿立方米

表9 2012年行政分区用水量单位:亿立方米

3.耗水量

全省耗水总量148.30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51%。各项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见图10。

图10 2012年全省各项耗水量占总耗水量比例

4.水资源利用概况及用水指标

水资源总量中含有汛期洪水。2012年全省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之比为41.2%,其中淮河、长江、新安江三流域分别为67.9%、36.7%、4.9%。

全省蓄水、引水、提水工程供水量分别为117.79亿立方米、19.18亿立方米、110.37亿立方米。安徽省境内长江流域从淮河流域跨流域调水5.43亿立方米。

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481.9立方米,居民(城镇与农村)生活人均日用水量109.3升,万元GDP用水量167.6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315.1立方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0.50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含直流式冷却用水火电工业)63.9立方米。全省主要单项用水指标见表10。

表10 2012全省主要单项用水指标

五、水质状况

2012年对全省93条河流、24个湖泊、13座大型水库及1座中型水库的379个水质断面(监测点)进行了4433点?次采样监测分析,代表河长8116.5公里,湖库面积2493平方公里。

1.江河水质

按水质断面(点)代表河长的加权统计,全省监测的93条河流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Ⅱ类的占45.0%,Ⅲ类占25.6%,Ⅳ~Ⅴ类占17.8%,劣Ⅴ类占11.7%。

其中,淮河流域水质为Ⅰ~Ⅱ类的占20.9%,Ⅲ类占38.6%,Ⅳ~Ⅴ类占30.4%,劣Ⅴ类占10.0%。长江流域水质为Ⅰ~Ⅱ类的占65.6%,Ⅲ类占13.7%,Ⅳ~Ⅴ类占5.4%,劣Ⅴ类占15.3%。新安江流域Ⅰ~Ⅱ类的占99.2%,Ⅲ类占0.8%。

2.湖库水质

全省监测的21个湖泊Ⅱ类占54.5%,Ⅲ类占40.3%,Ⅳ~Ⅴ类占5.2%。其中,淮河流域水质为Ⅲ类占94.1%,Ⅳ类占5.9%。长江流域水质为Ⅱ类的占92.5%,Ⅲ类占2.7%,Ⅳ类占4.8%。

监测的13座大型水库水质总体良好,基本为Ⅰ~Ⅱ类水,个别水库个别时段为Ⅲ类。监测的1座中型水库基本为Ⅱ类水。

3.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

省政府批复和调整的我省全部一、二级水功能区,包括2011年12月国务院以国函〔2011〕167号文批复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中安徽省水功能区,共248个。

2012年全省共监测水功能区244个,监测覆盖率达98.4%。按照水功能区个数的测次达标评价,监测的244个水功能区中达标水功能区占68.0%(括号内为扣除入境缓冲区计算,达标水功能区占71.4%,下同)。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水功能区达标率分别为46.2%(52.9%)、79.1%(79.5%)、100%。

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192个,实测188个,129个达标,达标水功能区占70.9%(73.8%)。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水功能区达标率分别为49.5%(55.7%)、88.0%(87.7%)、100%。

监测的244个水功能区中河流按长度加权评价,8116.5公里(7743公里)的河段中,5328公里(5612公里)长的河段达标,占65.9%(67.8%)。

湖泊按面积加权评价,共监测湖泊2493平方公里(2473平方公里),有1995平方公里(1975平方公里)达标,占80.0%(80.1%)。大型水库按照蓄水量加权评价,53.0亿立方米(53.0亿立方米)中, 53.0亿立方米(53.0亿立方米)达标,占100%。

其中,淮河流域按照水功能区个数达标评价,共监测104个水功能区,48个达标,占46.2%。河流按长度加权评价,4221.1公里长的河段中,2147.4公里达标,占50.9%。湖泊按面积加权评价,共监测湖泊1025.4平方公里,有727.2平方公里达标,占21.1%。大型水库按照蓄水量加权评价,22.6亿立方米中, 22.6亿立方米达标,占100%。

长江流域按照水功能区个数达标评价,共监测115个水功能区,91个达标,占79.1%。河流按长度加权评价,3399.5公里长的河段中,2659.7公里达标,占78.2%。湖泊按面积加权评价,共监测湖泊1467.6平方公里,有1267.6平方公里达标,占86.4%。

新安江流域按照水功能区个数达标评价,共监测25个水功能区,25个达标,占100%。河流按长度加权评价,495.9公里长的河段中,495.9公里达标,占100%。

根据不同类型的水功能区统计,按个数的测次达标率评价,结果如下:

保护区29个,达标25个,全年达标率为86.2%;保留区34个,达标33个,全年达标率为97.1%;入境缓冲区18个,达标5个,全年达标率为27.8%;出境缓冲区13个,达标8个,全年达标率为61.5%;饮用水源区26个,达标23个,全年达标率为88.5%;工业用水区24个,达标24个,全年达标率为100%;农业用水区67个,达标32个,全年达标率为47.8%;渔业用水区5个,达标2个,全年达标率为40.0%;景观娱乐用水区11个,达标6个,全年达标率为54.5%;过渡区14个,达标6个,

全年达标率为42.9%;排污控制区3个,未设水质目标,不作达标评价。

4.入河污水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12年全省实测重要入河排污口662个,实测入河污水量24.00亿立方米/年,化学需氧量23.21万吨/年,氨氮1.88万吨/年。入河污水量较2011年多9.2%。主要污染物入河量中化学需氧量上升10.9%,氨氮基本持平。

按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和相关行业的国家排放标准统计,水功能区中322个入河排污口达标排放,污水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三者日达标入河量分别为498万立方米、212吨、22.4吨,年达标入河量分别为15.55亿立方米、6.64万吨、0.70万吨,达标率较2011年上升5.1%、下降20.7%、下降8.1%。

六、重要水事

1.重点工程与民生水利建设成效明显

以“三防一供”为重点的新一轮综合治淮工程持续实施,淮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和水阳江、滁河近期防洪治理工程进展顺利,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大型泵站改造等项目加快推进。解决379万农村居民和30万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提前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完成78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完成731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新实施2座中型水库、400座省计划一般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0平方公里。

2.防汛抗旱减灾效益显著

积极应对两次阶段性严重旱情,累计供水43.5亿立方米,浇灌面积3910万亩次。加强预测、预报,科学调度,成功战胜台风“海葵”正面袭击,超前紧急转移23万人,确保了防洪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确保了农业生产用水和群众饮水安全,确保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年防汛抗旱直接经济效益达155亿元。

3.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实施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拟定《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开展我省“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研究,提出指标分解到市的初步成果,制定地下水水位和水量的“双控”方案;开展水资源管理专项检查,严格取水许可管理和水资源论证,启动《安徽省行业用水定额》修编工作;开展省界、市界监测断面复核,提出《安徽省水功能区达标监测与评价办法》;组织实施对各省辖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指标考核。

4、淮北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通过水利部验收

2012年9月25日,水利部组织对列入全国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淮北市试点工作进行了验收,认为淮北市探索形成的资源型城市、水资源短缺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对其它同类地区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全国

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合肥市、铜陵市和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凤台县、固镇县,按照批准的规划有序开展试点建设,其中,合肥市试点建设通过水利部长江委组织的中期评估;《安徽省节约用水条例(草案)》通过省政府常委会审议。

5、水资源监控系统建设有序推进

启动省级水资源取用水国控监测能力建设项目,成立省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投入建设资金1448万元,其中中央经费投入724万元,开展了156个规模以上取水大户和7个大型灌区取用水监控系统建设。芜湖和滁州市作为全省监控试点,开展了非国控项目监控点的建设。完善省水资源取水实时监测与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对原有办证系统进行了扩容升级。

6.水利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水利工程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不断加强。全系统水利多种经营收入突破25亿元,增长8%。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水利建设市场进一步规范,诚信体系基本建立,水利安全生产态势平稳。

7.各项水利改革不断深化

水管体制改革向基层延伸,“两费”落实力度不断加大。与中国银行等五大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水利贷款超过30亿元。水规费征收同比增长25%。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委员会制度,99个县(市、区)成立高规格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委员会。建立乡镇水利站(流域站)1101个,覆盖全省所有农业县区;设立村级水管员13694名,覆盖全省90%的行政村;农民用水户协会发展到328个。

8.水利基础工作扎实推进

《安徽省“十二五”水利发展改革规划》、《安徽省淮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纲要》两项“千亿元规划”付诸实施。修编完成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全省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等,完成引江济淮工程规划等一批专项规划和专业规划。重点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全年共上报国家部委重点水利项目18项、总投资约300亿元。加强水利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4项科技成果分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和“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按期完成。

主要指标解释:

水文常年值:指多年平均值。全国统一采用1956~2000年系列的平均值。

地表水资源量:指地表水体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当地天然河川径流量。

地下水资源量:指地下水体(不含中深层地下水)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补给量或排泄量作为定量依据。

水资源总量:指评价区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总量,不包括地表和地下水重复计算量及过境水量。

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水量,也称取水量。

蓄水工程供水量:以水库、塘坝为水源的,无论是自流引水或提水,均属蓄水工程供水量。

引水工程供水量:从河道中自流引水的,无论有闸坝或无闸坝,均属引水工程供水量。

提水工程供水量:利用扬水站从河湖直接取水的,属提水工程供水量。

调水工程供水量:指无天然河流连系的水资源二级区之间的水量调配(不包括支流之间的水量调配),对于跨省级行政区的调水工程以收水口作为计量点。

用水量:用水量含义有毛、净之分,这里是指配置给各类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城镇公共用水量:包括建筑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用水量。

生活用水量:指居民住宅日常生活用水量。

生态环境用水量:暂统计人为措施调配的水量,而不包括降水、径流自然满足的水量。按城镇环境用水量(含河湖补水和绿化、清洁用水)和农村生态补水(指对湖泊、洼淀、沼泽的补水)分别统计。

用水消耗量:(以下简称耗水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多种途径消耗掉,而不能回归至地表水体和地下含水层的水量。

入河排污口:直接或者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向江河、湖泊(含运河、渠道、水库等水域)排放废污水的口门。

水功能区:根据水资源条件和水环境状况,结合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经济发展对水量水质的需求以及水体自然净化能力,划定具有相应的使用功能,并且明确其主导功能和水质管理目标的水域。

水质管理目标:根据水功能区的特点、纳污状况、水质现状、水资源保护的要求以及技术经济条件,在相应的水量保证率条件下,拟定的现状及规划水平年水质参数浓度限值。

2000年水资源公报

年水资源公报 一、概述 年全区年平均降水量为214mm,折合降水总量为亿,比上年减少,较多年平均值少。属枯水年。 当地水资源亿,比年减少,比多年平均减少。 全区总取用水量亿,比年亿减少,用水量减少主要是年农业灌溉用水水价调整和加强了灌溉管理与节水力度,农业取用水减少。工业取用水由于石嘴山电厂由年的亿的黄河水减少到年的亿,虽然其它工业用水有所增加,但工业取用水总量较年减少亿。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取用水量均有所增加。全区耗水总量亿,比年减少亿,其中农业耗水减少亿,其它耗水量均有所增加。 年黄河干流宁夏段入境水量为亿,出境水量为亿,进出境水量差亿。农业取用黄河水量亿,较年减少亿;灌区排水量亿,减少亿;耗水量(黄河水量)亿,减少亿。 二、水资源 (一)降水量 年宁夏全区年平均降水量214mm,折合降水总量为亿, 比上年减少,较多年均值减少,属枯水年。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由南向北递减,固原地区平均降水量最大339mm,银

川市次之为172mm,吴忠市、石嘴山市相对接近,分别为154mm、140mm。各流域分布:葫芦河最大为380mm,泾河次之366mm,黄河灌区仅146mm。六盘山、南华山、云雾山、罗山、贺兰山为相对高值区,中心雨量分别为500mm、400mm、400mm、200mm、200mm,较往年明显偏小。年全区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状况见附图。 按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统计:与多年均值相比,各河、各流域减少,各行政分区降水量减少。与去年比,各河减少,各行政分区减少。(见表、表) (二)地表水资源 年全区天然地表水资源量为亿,折合径流深11.3mm,比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偏少,比年减少(见表)。 地区分布:年径流深分布不均匀,全区年径流深变化在之间,分布趋势与降水量相对应。高值区主要有两个,贺兰山中心径流深,与去年接近;六盘山中心径流深,较去年明显偏少。总的趋势由南部减至黄河以南不足。北部黄河灌区径流深为,较去年明显偏少。各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见表,年径流深分布情况见附图。 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从流域分区看:清水河最大为亿,泾河亿,葫芦河亿,比多年均值分别减少、、;黄河左岸区间亿,折合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 告2019版

前言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贵州省水资源情况现状及趋势。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 所有,任何机构及个人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核心指标从从 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人均水资源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贵州省水资源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贵州省水资源情况价值信息,帮助机构和个人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贵州省水资源情况现状概况 (1) 第二节贵州省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 (3) 一、贵州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三、贵州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 (3) 四、贵州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贵州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贵州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7) 一、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5年度)

综述 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总面积约33万km2。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27万km2,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40市;山东半岛面积约6万km2,全部在山东省境内,范围涉及10个市。在本公报水资源分析计算中,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分区和面积,淮河流域分为淮河上游(王家坝以上)、淮河中游(王家坝至洪泽湖出口)、淮河下游(洪泽湖出口以下)、沂沭泗河四个水资源二级区;山东半岛单为一个水资源二级区(见淮河片水资源分区图)。 2005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1030mm,折合降水总量3398亿m3,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23%。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1087mm,折合降水总量2924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24%;山东半岛2005年平均降水深776mm,折合降水总量474亿m3,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偏多14%。 2005年全片地表水资源量1111亿m3,水资源总量1400亿m3。其中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1010亿m3,水资源总量1266亿m3。 全片入海总水量491亿m3,入江水量438亿m3。 经对310座大中型水库(含洪泽湖等大型湖泊)统计,2005年末蓄水总量200亿m3,比上年末增加21亿m3。其中大型水库(含湖泊)54座,蓄水总量170亿m3,比上年末增加17亿m3。 2005年淮河片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544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占60.0%,地下水占29.0%,跨流域调水(引江、引黄)占10.8%,污水回用等其他水源供水占0.2%。全片总用水量544亿m3,其中农田灌溉占59.8%,林牧渔畜占8.4%,工业用水19.4%,生活用水占9.8%,城镇公共用水占1.7%,生态环境用水占0.9%。全片用水消耗量335亿m3,占总用水量的62%。人均年用水量265m3,农田灌溉(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50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86m3。 据对220个城镇1149个入河排污口实测,2005年淮河片主要城镇入河废污水量58亿t,主要污染物质COD入河排放量122万t。其中淮河流域实测了186个城镇1055个排污口,入河废污水量45亿t,入河COD量98万t。对淮河流域12100km河长进行全年期(平均值)水质评价,水质较好的Ⅰ、Ⅱ类水河长占10.8%,水质尚可的Ⅲ类水河长占22.0%,水质劣于Ⅲ类的受污染河长占67.2%。对山东半岛1757km河长进行全年期(平均值)水质评价,无Ⅰ类水,Ⅱ类水河长占6.1%,Ⅲ类水河长占18.3%,水质劣于Ⅲ类的受污染河长占75.6%,污染较为严重。

广东:全力扼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

广东:全力扼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建设,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三条红线”,即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水量、水质和节水三个层面约束人们的用水行为。这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水利、建设幸福广东有何意义?广东如何扼守“三条红线”? 现实: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全省用水量急剧增加。据广东省水利厅发布的《广东省水资源公报》显示,2004年比1997年,全省用水量增加25.8亿立方米,增幅达 5.9%。用水量的剧增,一方面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另一方面,有加剧水环境污染。水利专家指出,每消耗1吨水,将会产生约0.8吨污水,直接污染水环境,导致恶性循环。 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水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据《广东省水资源公报》显示,2007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124.9亿吨,比1997年排放总量98.13 亿吨增加26.77亿吨,增幅达27.3%。巨大的污水

排放量,严重超过河流的环境容量,导致许多河流被污染,河流不再健康,可利用的水资源越来越少,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紧张局面。 近年来,广东干旱缺水频繁。2004年,珠江口咸潮上溯严重,威胁珠江口部分城市的饮水安全,在国家防总的支持下,珠江流域实施千里调水压咸,以解燃眉之急。在此之后,每年进入枯水期,都进行调水压咸。 资料显示,广东人均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830亿立方米,按2008年人口计,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927立方米,比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略低,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由于广东人均水资源量不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扼守“三条红线”,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对缓解广东水资源供需矛盾,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幸福广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水量:实施水量分配与总量控制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是“三条红线”之一。

201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

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14.7mm,比常年值偏多11.6%。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6.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0.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吉林偏多程度大于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间;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间。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 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推荐】【打印】【关闭】 (2002.10.07)

2001年水利主要指标表 一.水利基本建设 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加强以大江大河重要干支流堤防和控制性水利枢纽建设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突出做好重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重点蓄滞洪区和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安全建设。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防洪安全体系的同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以人饮解困为重点,不断提高城乡供水能力;进一步发展水电事业,加快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围绕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2001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60亿元,其中:防洪工程投资308亿元,占55%;灌溉工程投资70亿元,占13%;供水工程投资80亿元,占14%;水土保持工程投资17亿元,占3%。 水利基本建设在调整投资结构、优化资金配置的同时,突出重点,确保大中型项目、续建项目、投产项目以及防汛等应急项目建设,保证水利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完成275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49%;大中型水利基建项目完成投资340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62%,一批大中型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来源仍以国家投资为主。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中,国家预算内拨款89亿元,占16 %;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193亿元,占34 %;贷款32亿元,占6 %;外资27亿元,占5 %;地方自筹投资174亿元,占31 %;水利建设基金21亿元,占4 %。 中央水利投资在近几年维持高水平的基础上又有大幅度增加。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总规模40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国债投资302亿元,在去年178亿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24亿元。中央投资中防洪工程投资289亿元,占72%,主要加强了对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等重要堤防加固工程的投入,重点安排了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控制性枢纽等项目建设;水资源工程投资74.6亿元,占18.6%,重点安排了农村人饮、重点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大型灌区更新改造及续建配套等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投资24亿元,占6%,重点安排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生态建设和塔里木河、黑河生态和首都水资源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积极推动下,西部地区水利基建投资速度明显加快。2001年西部地区共完成水利基建投资131亿元,比上年完成投资增长28%,中央水利投资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安排投资111亿元,是2000年的2.2倍。中央投资重点安排了一批江河治理工程、水资源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黑河、塔里木河等生态治理项目相继启动,尼尔基、百色、紫坪铺、沙坡头等水利枢纽工程陆续开工,都江堰灌区、河套灌区等大型灌区改造项目,以及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项目相继实施。 2001年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当年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243亿元,在建水利基建项目投产率为25%,固定资产形成率为59%。水利基建当年新增和恢复库容111亿立方米,

2014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2014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利厅

发布单位: 安徽省水利厅 编制单位: 安徽省水文局 审定: 张效武 复审: 王家先王德胜 初审: 汪俊飞朱岳松 丁峰张广萍 编写:祝丽萍吴春艳张延孟云侠章莹孙璞储挺韩志国姚梅

目录 一、综述 二、水资源量 三、蓄水动态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 五、水质状况 六、重要水事 附:主要指标解释

安徽省水资源计算分区图

2014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 安徽省地处中纬度,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气候特征。受季风气候影响,天气多变,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全省辖16个地级市,国土面积139476平方公里,按水系分属淮河、长江及新安江三个流域。 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GDP)20848.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9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201.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252.4亿元。全年工业增加值9581.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30.9亿元。常住人口6082.9万人,城镇化率49.2%。全省有效灌溉面积6497.5万亩,实灌面积5206.5万亩。 1.降水量 2014年全省年降水量1278.5毫米,比2013年多24.9%,较常年值多9.0%,属降水偏丰水年。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1~4月、5~9月、10~12月份全省降水量分别为340.5毫米、847.2毫米、156.9毫米,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25.3%、63.0%、11.7%。三个流域降水情况是:淮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1013.8毫米,较常年值多7.5%;长江流域1468.3毫米,较常年值多9.2%;新安江流域2060.9毫米,较常年值多15.2%。 2.水资源量 2014年全省水资源总量778.48亿立方米,比2013年多32.9%,较常年值多8.7%。其中地表水资源量712.8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78.9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不重复量65.62亿立方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79.78立方米。全省入境水量8854.8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9427.81亿立方米,比2013年分别多1041.78亿立方米、1191.75亿立方米。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78.65亿立方米,较年初增加25.75亿立方米。 2014年年末与2013年同期比,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储存量增加14.51亿立方米。 3.供用水量

2020广州市二模文综地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20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 文科综合(地理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奶牛场倒牛奶是书本里讲述“大萧条”时提到的标志性事件。新冠疫情下,这一幕正在美国东北部重新上演—威斯康星州、密歇根州、宾夕法尼亚州等地的奶农陆续开始把牛奶倒入下水道、池塘、农田。但是,美国不少超市里的牛奶却开始缺货,一些超市甚至开始“限购”。据此完成1-3题。 1.倾倒牛奶的地区主要集中在() A.落基山麓 B.五大湖沿岸地区 C.西部海岸 D.墨西哥湾的沿岸 2.奶牛场既倾倒牛奶又产奶的最主要原因是() A.奶牛产奶的生产特点 B.失业救济人口大增 C.牛奶易变质、难储存 D.气候异常冬季高温 3.一方面奶牛场倾倒牛奶,另一方面城市牛奶短缺的原因是() A.维持市场价格 B.恐慌心理抢购 C.市场供大于求 D.产业链被中断 森林系统水源涵养能力由林冠截留能力、枯落物最大持水能力、土壤蓄水能力等各部分所组成(如下图所示),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南方流城森林的林冠截留能力、土壤蓄水能力约是北方流域的二倍;而森林枯落物最大持水能力则相反。据此完成4-5题。 4.南方森林枯落物最大持水能力较北方 小,这是因为南方() A.枯落物分解较快 B.山地多,平地少 C.林冠截留雨水多 D.常绿林,不落叶 5.北方土壤蓄水能力较南方弱,最主要 原因是() A.枯枝落叶少 B.平原广大,地势较低平 C.林冠截留少 D.土壤质地疏松,粒径大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也包括在城市居住的流动人口.2020年4月,我国发布了2019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下表是部分省(直辖市)常住人口数据表。据此完成6-8题

(苦心编辑整理)十堰市2012年水资源公报

湖北省十堰市2012年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 十堰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全市国土面积2.36万平方公里(其中,86.7%的国土面积在丹江口水库以上,13.3%的国土面积在丹江口水库以下),辖五县一市四区。 《2012年十堰市水资源公报》是在广泛调查收集水文资料、水质资料、大中型水库蓄水资料、水利工程供水资料、行业用水资料以及社会经济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水资源公报编制规程》(GB/T23598-2009),经过科学计算、汇总审查、客观评价后编篡完成的。2012年十堰市水资源公报主要结论如下: 降水:2012年全市平均降水量773.4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82.8251亿立方米,比上年降水量减少17.2%,较常年减少13.0%,属于偏枯年份。 水资源:2012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66.111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7.2145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间的重复计算量为27.2145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为66.1114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22.2%。 2012年全市入境水量263.1215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36.4%,比常年减少11.5%;全市出境水量367.6361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16.2 %,比常年偏少3.1%。 蓄水动态:2012年全市7座大型水库和20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147.9114亿立方米,比年初减少43.8062亿立方米。 供水量:2012年全市总供水量10.8612 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0.7458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0.1154亿立方米。 用水量:2012年全市总用水量10.861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4.714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4.5070亿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1.4090亿立方米,城镇公共用水0.1849亿立方米,生态与环境补水量0.0463亿立方米。总用水消耗量为4.8913亿立方米,耗水率45.0%。全市人均用水量324立方米,亩均用水量563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111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110立方米。 废污水排放量:2012年全市废污水排放总量27829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0320万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6386万吨,第三产业废污水排放量1123万吨。全市废污水入河量19482万吨。 地表水水质:2012年全市境内绝大多数河流、水库水体质量良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类以上标准,有少部分邻近城市的水域污染较严重。2012年度全市共监测21个水功能区,达标水功能区18个,达标率为85.7%;监测12个饮用水水源地,合格水源地12个,合格率为100%。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2002年水资源公报 一、来水分析计算 (一)降水量 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22.2mm,折合降水总量941.4亿m3,比多年平均(1956 ~2002年系列)偏小7.3%,比2001年偏大6.0%,在1956至2002年降水量系列排列中居第33位,属于偏枯年。 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太湖湖西区成章站 1926.4mm,最小为丰沛区徐鲍庄站385.6mm,前者为后者的5.0倍,年降水量等值线变幅在600~1600mm,其中,徐州丰沛和沂北地区雨量较小,在400~600mm之间,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在600~1000mm之间,长江干流及太湖东部地区在 1000~1400 mm之间,太湖湖西山区雨量较大,在1600mm以上。与多年平均比较,年降水量淮河流域偏小20.0%,长江下游干流区偏大6.6%,太湖区偏大13.9 %,各行政分区降水量大部分比多年平均偏小,其中,连云港市、徐州市和宿迁市分别偏小30.1%、28.3%和24.3%,而镇江市、苏州市和常州市则比多年平均偏大 17.5%、15.9%和15.1%。 2002年降水量年内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一般在50%到80%之间,平均为63.7%,其中,沂沭泗流域平均为79.1%,淮河中上游为70.5%,淮河下游区为61.7%,长江下游干流为58.5%,太湖流域为58.1%。今年我省淮河以南地区6月19日入梅,7月8日出梅,梅期长19天,较常年梅期短2天。沿江苏南地区梅雨量为173.8mm,比常年梅雨量偏少17%。 (二)地表水资源量

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85.72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181.9mm,比2001年地表水资源量181.41亿m3多4.31亿m3,比多年平均(1956~2002年系列)地表水资源量253.19亿m3偏小26.6%,在1956~2002年系列中排第31位。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淮河流域偏小62.5%,长江下游干流偏小1.7%,太湖流域偏大33.2%。 年径流深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除洪泽湖和骆马湖等大水体外,北部的丰沛区仅为12.1mm,为我省三级水资源分区中的最小值,最大值出现在太湖流域的湖西区,为464.9mm。从行政分区上看,苏锡常镇地区一般均在420mm以上,而徐连淮宿地区仅在50~80mm左右。年径流的年内分配亦很不均匀。全省产生径流的月份,苏南地区除1、10、11月不产流外,其余月份均有径流产生,而苏北地区则主要在4~8月及12月6月中产生径流,其余月份产流量极少。 2002年全省入境水量(不含长江)为281.75亿m3,其中沂沭泗入境3.71亿 m3,淮河上中游入境235.2亿m3,淮河下游入境2.36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入境约7.78亿m3,浙江太湖及浦南入境32.70亿m3。全省出境水量(除入海水量)为太湖区的66.47亿m3、固城石臼湖区的6.77亿m3以及南水北调出省水量0.59亿 m3。 2002年全省入海水量为218.03亿m3,其中,沂沭泗66.42亿m3,淮河下游区124.69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26.92亿m3。全省入江水量为158.84亿m3,其中淮河流域76.17亿m3,长江干流24.68亿m3,太湖流域57.99亿m3。全省引江水量为196.99亿m3,其中淮河流域76.97 亿m3,长江干流50.64亿m3,太湖流域69.38亿m3。 2002年长江干流大通站年径流量9926亿m3,洪泽湖出湖水量为185.15亿 m3,骆马湖出湖水量为0.23亿m3。 (三)地下水资源量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6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730.0mm,比多年平均偏多13.6%,比2015年增加10.5%。 地表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折合年径流深330.3mm,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3%。2016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179.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6083.6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124.6亿m3;全国入海水量20825.5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g/L)8854.8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9.8%。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928.1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7252.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325.7亿m3。全国平原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2008.8亿m3。 水资源总量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地下水资源量8854.8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92.5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7.3%,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4.3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6年,对全国639座大型水库和341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3953.7亿m3,比年初蓄

水总量减少40.7亿m3。 湖泊蓄水动态2016年,对29个水面面积在100km2及以上的湖泊进行统计,湖泊年末蓄水总量1301.1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11.0亿m3。其中,青海湖、南四湖、洪泽湖分别增加14.5亿m3、8.0亿m3和7.6亿m3;鄱阳湖和太湖分别减少17.3亿m3和3.0亿m3。 地下水动态2016年,北方16个省级行政区对74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67.0亿m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2016年,全国供水总量6040.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8.6%。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912.4亿m3,占供水总量的81.3%;地下水源供水量1057.0亿m3,占供水总量的17.5%;其他水源供水量70.8亿m3,占供水总量的1.2%。与2015年相比,地表水源供水量减少57.1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减少12.2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增加6.3亿m3。 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887.1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海水直接利用量较多的为广东、浙江、福建、辽宁、山东和江苏,分别为317.0亿m3、189.6亿m3、127.1亿m3、71.7亿m3、59.6亿m3和52.2亿m3,其余沿海省份大都也有一定数量的海水直接利用量。 用水量2016年,全国用水总量6040.2亿m3。其中,生活用水821.6亿m3,占用水总量的13.6%;工业用水130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21.6%;农业用水376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62.4%;

广东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细则

广东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细则 根据《印发广东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粤办函〔2012〕52号)的要求,为全面评估考核各地级以上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目标完成情况,并发挥评估考核的推动、激励和约束作用,推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细则。 一、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于省政府对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 管理制度目标完成情况、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情况的考核。考核对象为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二、组织机构 省水利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教育厅、监察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环境保护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厅、审计厅、统计局、物价局、质监局等有关部门组成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组,开展考核、评分工作。 省水利厅牵头负责我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省节约用水办公室负责考核工作的综合协调和日常事务。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负责本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的自查并配合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组的考核工作。 三、考核内容 (一)考核内容为各地级以上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目标任务和分阶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重点考核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用水

效率控制指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等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重要指标完成情况。 (二)考核指标和标准。考核分为指标考核、工作测评和公众评价三部分,具体指标和标准分别为: 1.考核指标。2011~2015年广东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分为3大项9个指标,即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用水效率控制指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其中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包括用水总量、生活和工业用水量、地下水开采量等3个指标;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包括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3个指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包括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跨地级以上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等3个指标。其中水功能区考核名录、指标以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由省水利厅分年度下达;跨地级以上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由省环境保护厅下达。指标考核的具体方法见附录1。 2.工作测评。2011~2015年各地级以上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测评分为用水总量管理、用水效率管理、水资源保护、政策法规及体制建设、信息化及人才队伍建设等5个方面。工作测评的具体方法见附录2。 3.公众评价。每年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开展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重点调查公众对所在地级以上市水资源管理、节约与保护等工作的满意程度。公众评价的具体方法见附录3。

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兰州以上、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等流域分区。 2001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0mm,折合降水总量3210.46亿m3,较常年偏少9.4%。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416.4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23.33亿m3,地下水资源量316.90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23.77亿m3。 2001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74.55亿m3,其中地表水取水量为336.79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61.79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265.15亿m3。 2001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1.35亿t,其中工业废水29.56亿t。2001年黄河流域水质评价河长7497km,其中:Ⅱ、Ⅲ类水河长为2380km,Ⅳ类水河长为1976km,Ⅴ类、劣Ⅴ类水河长为3141km。 2001年重要水事:(1)黄河在特大干旱年再次实现全年不断流。(2)黄委启动“数字黄河”工程。(3)水利部召开黄河、黑河、塔里木河调水和引黄济津总结表彰大会。(4)汪恕诚部长提出“四不”治黄目标。(5)洛河发生氰化物污染事故。(6)水利部领导考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7)第16届中日水资源交流会在郑州召开。(8)黄河东平湖出现历史最高水位。(9)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完工,拉西瓦水电站动工兴建。

一、水情概况

1.1降水 2001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0mm,折合降水总量3210.46亿m3。与上年降水量相比,全流域平均偏多5.8%;与常年降水量相比,全流域平均偏少9.4%。流域内各分区降水量以花园口以下的525.8 mm 为最大,其次为三门峡至花园口的521.6mm;兰州至头道拐的238.3mm为最小,其次为黄河内流区的293.0mm。2001年黄河流域各分区降水量与上年及常年比较见图1 。 1.2实测河川径流量 2001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常年相比均偏少。总体趋势是:自上游至下游,偏少幅度逐渐增大。兰州站偏少25.7%,花园口站偏少59.5%,利津站偏少86.2%。2001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水文站实测河川径流量见表1。 2001年黄河利津站实测年径流量46.53亿m3,扣除利津以下河段引黄水量5.64亿m3,黄河全年入海水量为40.89亿m3。2001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及常年比较见图2。

中国水利年鉴2017_附录-2016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摘录)-一、水利固定资产投资

80%及以上的水源地有694个,占评价总数的80.0%。与2015年相比,全年水质合格率在80%及以上的水源地比例上升1.6个百分点。 (七)浅层地下水水质 2016年,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井主要分布于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山西及西北地区盆地和平原、江汉平原重点区域,基本涵盖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大、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监测对象以浅层地下水为主,易受地表或土壤水污染下渗影响,水质评价结果总体较差。2104个测站监测数据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水质优良的测站比例为2.9%,良好的测站比例为21.1%,无较好测站,较差的测站比例为56.2%,极差的测站比例为19.8%。主要污染指标除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锰、铁和氟化物可能由于水文地质化学背景值偏高外,“三氮”污染情况较重,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污染。 2016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利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6099.6亿元,较上年增加647.4亿元,增加11.9%。其中:建筑工程完成投资4422.0亿元,较2015年增加6.5%;安装工程完成投资254.5亿元,较2015年增加11.2%;机电设备及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172.8亿元,较2015年减少13.0%;其他完成投资(包括移民征地补偿等) 1250.3亿元,较2015年增加43.1%。 在全年完成投资中,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077.0亿元,水资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585.2亿元,水土保持及生态工程完成投资403.7亿元,水电、机构能力建设等专项工程完成投资1033.7亿元。七大江河流域完成投资4761.5亿元,东南诸河、西北诸河以及西南诸河等其他流域完成投资1338.1亿元;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完成投资分别为2358.4亿元、1163.4亿元、2234.9亿元和342.9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比例分别为38.7%、19.1%、36.6和5.6%。 在全年完成投资中,中央项目完成投资88.7亿元,地方项目完成投资6010.9亿元。大中型项目完成投资1080.0亿元,小型及其他项目完成投资5019.6亿元。各类新建工程完成投资4775.7亿元,扩建、改建等项目完成投资1323.9亿元。 全年水利建设新增固定资产4046.7亿元。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174.3亿元,投资完成率为60.1%;累计新增固定资产9115.7亿元,固定资产形成率为64.3%,比2015年增加2.8个百分点。 当年施工的水利建设项目26331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21629.1亿元,较2015年减少4.2%。其中:有中央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16479个,较2015年减少23.1%;在建投资规模12121.3%亿元,较2015年减少19.8%。新开工项目18410个,较2015年增加10.2%,新增投资规模6914.8亿元,比2015年增加28.3%。 全年水利建设完成土方、石方和混凝土方分别为39.8亿m3、7.0亿m3、0.9亿m3。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计划实物工程量完成率分别为:土方 84.0%、石方91.8%、混凝土方60.5%。 二、重点水利建设 江河湖泊治理。全年在建江河治理工程5606处,其中:堤防建设527处,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治理593处,中小河流治理3530处,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及其他项目956处。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791.0亿元,投资完成率60.0%。东北三江、洞庭湖、鄱阳湖治理加快实施;进一步治淮工程建设加快推进,38项工程已开工25项,其中6项全面完成或基本完成,洪泽湖大堤除险加固工程率先通过竣工验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走马塘延伸拓浚等8项工程已完工。 水库及枢纽工程建设。全年在建水库及枢纽工程369座,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39.7亿元,项目投资完成率59.8%。黑河黄藏寺水利枢纽,浙江朱溪水库,安徽洪巷水库,福建罗源霍口水库,湖南毛俊水库,广西驮项水库及灌区,贵州黄家湾水库,四川土溪口水库、李家岩水库、黄石盘水库,云南阿岗水库,甘肃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等工程开工;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淮河出山店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加快实施;河南前坪水库、西藏拉洛水利枢纽、新疆阿尔塔什水利枢纽、重庆观景口水利枢纽、贵州马岭水利枢纽、云南德厚水库、青海蓄集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实现截流;湖南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下闸蓄水;右江百色水利枢纽、湖南皂市水利枢纽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全年水资源配置工程在建投资规模4648.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590.6亿元,项目投资完成率55.7%。引江济淮、舟山大陆引水三期、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云南柴石滩水库灌区、四川武引蓬船灌区、江西廖坊水利枢纽灌区二期、青海引大济湟西干渠灌区等工程开工,陕西引汉济渭、湖北鄂北水资源配置、甘肃引洮供水二期、贵州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主体工程全面实施。 农村水利建设。全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成投资240.0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30.0亿元,受益人口3900多万,其中涉及国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0万。截至2016年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9%。当年安排中央投资用于灌溉建设与节水改造161.5亿元(含已列入重大水利工程154.5亿元), 425附录

2011年亳州市水资源公报资料

综述 2011年底,亳州市户籍人口604.22万人,常住人口486.32万人。年生产总值62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60.9亿元,增长25%。其中:第一产业164.04亿元,比上年增长5.0%;第二产业248.4亿元,比上年增长23.9%;第三产业214.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全年粮食总产量468.5万吨,比上年增加6.51万吨。 亳州市地处皖西北边陲,黄淮平原南端,位于东经115°53′~116°49′、北纬32°51′~35°05′。西部、北部与河南省接壤,西南部于阜阳市毗邻,东部与淮北市、蚌埠市相倚,东南部与淮南市为邻。辖谯城区和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国土面积8374平方公里。 亳州市分属淮河、涡河、洪泽湖三大水系。主要河流有涡河、西淝河、茨淮新河、阜蒙新河、芡河、北淝河等。涡河为亳州市的重要水源,涡河的主要支流左岸自上而下有:惠济河、小洪河、亳宋河、武杨河、武家河、五道沟、青阳沟;右岸自上而下有:宋汤河、赵王河、油河、界洪河、涡楚河、北凤沟、阜蒙新河等。涡阳河自市境西北向东南流经涡阳县至蒙城县东南入怀远县,境内长173公里,流域面积4039平方公里:西淝河源于谯城区淝河镇,向东南流经涡阳县、利辛县,在利辛县展沟镇出境入凤台县界,境内长125公里,流域面积2267平方公里,茨淮新河自利辛县大李集镇入境,向东流经利辛县境南部,至蒙城县邹楼出境入怀远县,境内长66公里,流域面积1401平方公里。亳州市大型闸坝有亳县闸(大寺闸)、涡阳闸、蒙城闸、阚疃闸共4座,中型闸坝有包河闸、高阁闸、贾集闸、油河闸、洺河闸、铁佛寺闸、十河闸、百尺河闸、朱楼闸、武家河闸、五道沟闸、朱集闸、四星陈闸、芮集闸等共30余座。根据对亳州市区地质

2012年朝阳市水资源公报

二○一二年朝阳市水资源公报 一、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12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635.9mm,折合水量125.6亿m3,比多年均值多31.7%,与上年相比多46.0%。时空分布差异较大,降水主要分布在6~8月。 流域分布:大凌河流域降水量为648.1mm,与上年相比多46.1%,与多年均值相比多34.1%;小凌河流域降水量为751.0mm,与上年相比多51.0%,与多年均值相比多44.0%;老哈河流域降水量为477.6mm,与上年相比多35.6%,与多年均值相比多11.3%;青龙河流域降水量为752.6mm,与上年相比多56.4%,与多年均值相比多35.0%。 行政区分布:双塔区年降水量为655.3mm,与上年相比多35.9%,与多年均值相比多35.6%;龙城区年降水量为653.6mm,与上年相比多41.4%,与多年均值相比多37.5%;朝阳县年降水量为718.8mm,与上年相比多44.9%,与多年均值相比多43.7%;北票市年降水量为608.6mm,与上年相比多62.8%,与多年均值相比多27.9%;建平县年降水量为508.8mm,与上年相比多33.0%,与多年均值相比多16.1%;凌源市年降水量为718.1mm,与上年相比多53.7%,与多年均值相比多35.8%;喀左县年降水量为699.7mm,与上年相比多37.0%,与多年均值相比多40.1%。 (二)地表水资源

1、地表水资源量2012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154089.9万m3,折合径流深78.0mm,比上年多63.0%,比多年均值多5.1%。流域分布大凌河为91404.8万m3,比上年多51.6%,比多年均值少6.2%;小凌河为32639.8万m3,比上年多65.3%,比多年均值多42.0%;老哈河为9573.6万m3,比上年多36.3%,比多年均值多0.5%;青龙河为20471.7万m3,比上年多172.4%,比多年均值多23.2%。 2、水库蓄水量2012年末全市大、中、小型水库总蓄水量为47749.9万m3,比年初蓄水量56356.5万m3减少8606.6万m3。其中白石水库年末蓄水量36713万m3,比年初减少9387万m3;阎王鼻子水库年末蓄水量5016万m3,比年初减少234.0万m3。菩萨庙水库年末蓄水量794.0万m3,比年初增加294.0万m3;元宝山水库年末蓄水量1105.0万m3,比年初增加339.8万m3;龙潭水库年末蓄水量1030.0万m3,比年初增加410.0万m3;白山水库没有蓄水;瓦房店水库年末蓄水量760.0万m3,比年初减少130.0万m3。32座小(一)型水库年末总蓄水量2257.3万m3,比年初增加91.0万m3;45座小(二)型水库年末总蓄水量74.6万m3,比年初增加9.6万m3。 (三)地下水资源 1、地下水资源量2012年全市地下水资源量88576.6万m3。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56162.9万m3,河谷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39536.9万m3,山丘区和河谷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重复量为7123.2m3。流域分布:大凌河流域为61661.1万m3,小凌河流域为10087.4万m3,老哈河流域为6730.6万m3,青龙河流域为10097.5万m3。 2、地下水动态2012年由于降水量较大,境内绝大部分区域地下水水位与上年相比呈上升状态,个别地区地下水水位呈下降状态。据观测站点统计:大凌河流域(40个站点)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51m,最大点为建平县自来水公司水源地2号观测井上升2.30m;老哈河流域(5个站点)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05m,最大点为建平县太平庄乡太平庄村观测井上升0.40m;青龙河流域(5个站点)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63m,最大点为凌源市刀尔登镇三官庙村观测井上升1.12m;小凌河流域(3个站点)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29m,最大点为单家店乡梁家店站观测井上升0.78m。 据城市水源地监测井观测资料统计:建平县自来水公司水源地A002号监测井上升2.30m,凌源市钢铁厂莫湖店水源地A007号监测井上升1.70m,凌源市钢铁厂喇嘛台水源地A010号监测井上升0.70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