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保乳术后化放疗临床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保乳术后化放疗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7-08-22T15:17:31.93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1期作者:陈景象陈巧彬林振德江连发朱怡瑄

[导读] 乳腺癌保乳术后,与电子线+调强放疗或者三维适形放疗的效果相似。

(福建安溪县医院 362400)

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保乳术后化放疗临床效果。方法从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行乳腺癌保乳术且术后进行化放疗的患者中选取123例进行分析,按照放疗方式将其分为三组,分别是A(三维适形放疗+电子线)、B(调强放疗+电子线)、C(同期加量调强放疗)三组,其中A组67例,B组20例,C组36例。对三组美容效果以及急性皮肤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A组1级共54例,所占比例为80.60%,2级共12例,所占比例为17.91%,3级共1例,所占比例为1.49%,未有4级皮肤反应。B组1级共18例,2级共2例,所占比例分别为90.00%、10.00%,未有3级、4级皮肤反应。C组1级共33例,所占比例为91.67%,2级共3例,所占比例为8.33%。三组在急性皮肤反应上差异不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优良共有43例,所占比例为64.18%,一般共有24例,所占比例为35.82%;B组优良共有17例,所占比例为85%.一般共有3例,所占比例是15.00%。C组优良共有28例,所占比例是77.78%,一般共有8例,所占比例是2.22%。三组在美容效果上,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该123例患者中,有20例放疗过程中同时行化疗,所占比例为16.26%,有103例患者仅进行放疗,所占比例为83.74%。经对比,在急性皮肤反应上,两组差异不大,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与电子线+调强放疗或者三维适形放疗的效果相似,采取同期加量调强放疗手段基本不会发生急性皮肤反应,且具备比较明显的美容效果,较为经济、可行。

关键词:乳腺癌;保乳术;放射治疗;副反应

在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中,乳腺癌居于前列,近些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却呈现了明显增长趋势,且发病年龄准建趋于年轻化[1]。乳腺癌保留乳房的治疗模式在美国乳腺手术中已达到一半,在新加破已达70%至80%,而日本已达30%,然而我国却相对要低,仅约9%[2]。随着近几年诊断水平的提升,可以达到在早期就准确诊断乳腺癌病症,同时,由于患者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美学效果,也导致医务人员更加重视保乳治疗术。保乳术后放化疗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乳腺癌治疗方式-切除患乳、胸肌以及清扫同侧腋窝淋巴结。在早期乳腺癌治疗过程中,放疗十分关键,可使局部区域复发率有所减少,在保乳术后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5]。有关资料[6]显示,行保乳术后不进行放疗则局部区域出现复发的概率介于13%和39%之间。随着放疗设备和放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医学实践中逐渐使用三维适形及调强放疗代替了传统的放疗方式。相关研究[7]表明,调强化疗可使使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出现急性2级或者2级以上皮肤反应的概率明显降低。本次研究中,为分析乳腺癌保乳术后三种不同化疗方式(三维适形放疗+电子线、同期加量调强放疗及调强放疗+电子线)的美容效果以及皮肤反应,选取了123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进行研究,现作出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了2013年至2015年期间在我院接受乳腺癌保乳术且术后进行化放疗的患者中选取123例进行分析,按照放疗方式将其分为三组,分别是A(三维适形放疗+电子线)、B(调强放疗+电子线)、C(同期加量调强放疗)三组,其中A组67例,B组20例,C组36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均接受乳腺癌保乳术,术后经病理诊断证实是癌,A组患者年龄介于22岁和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29±3.16)岁,从患侧乳腺来看,34例左乳,32例右乳,1例双乳。从临床分期来看,48例I期,19例II期,以病理类型为划分标准,属于管状腺癌的患者有1例,属于乳腺粘液腺癌的患者有5例,属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有45例,属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患者有6例,属于乳腺髓样癌的患者有3例,属于乳腺导管内癌的患者有3例,属于乳腺浸润性筛状癌的患者有1例,属于小叶+乳腺浸润性导管混合癌的患者有3例;B 组患者年龄介于23岁和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35±3.22)岁,从患侧乳腺来看,11例左乳,9例右乳,0例双乳。从临床分期来看,14例I期,6例II期,站在病理类型的角度,其中,属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有13例,属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和乳腺粘液腺癌的患者各有2例,属于乳腺浸润性导管+小叶混合癌、乳腺髓样癌以及乳腺浸润性筛状癌的患者各有1例,没有任何一位患者属于乳腺管状腺癌或者乳腺导管内癌。C组患者年龄介于22岁和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97±3.48)岁,从患侧乳腺来看,19例左乳,17例右乳,0例双乳。从临床分期来看,27例I期,9例II期,从病理类型来看,2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例乳腺导管内癌,4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小叶混合癌,0例乳腺粘液腺癌,1例乳腺髓样癌,3例乳腺粘液腺癌,2例乳腺髓样癌。两组在年龄等一般因素上差异不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进行CT模拟固定,然后进行靶区勾画以及处方剂量。其中对于A组患者,将临床靶区确定为患侧除了肋骨、皮肤和胸大肌以外的所有乳腺组织,将皮缘下作为前界,接受6MV-X线,即三维适形放疗,处方剂量为5000cGy/35次。当完成所有放疗之后,将患者患侧的乳腺切口拓展到外面两厘米,作为电子线补量区,以患者的皮肤厚度和术腔深度为依据,使用7-12MeV的电子线进行垂直照射,其处方剂量介于800cGy/4-10次和2000cGy/4-10次。B组CTV处方和勾画一致于三维适形放疗,使用6MV-X线进行调强放疗,在全乳放疗完成之后,电子线补量和三维适形放疗保持一致,处方剂量介于1000cGy/5-8次和1600cGy/5-8次。对于C组患者,将临床靶区确定为除了肋骨、皮肤和胸大肌以外的全部乳腺组织,将皮缘下作为前界,靶区的前界不外扩,其他各界外扩0.5厘米作为计划靶区,银夹或者术腔外扩1.5厘米作为瘤床区。瘤床区向外均匀扩展0.5厘米作为PTV1.使用同期剂量的6MV-X线进行调强放疗,处方剂量为计划靶区4940cGy/26次,PTV1为同期加量5980cGY/26次。

1.3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中将美容效果和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其中后者的皮肤反应采取RTOG或者EORTC分级方案来进行判断,其中无变化为0级,出现滤泡样暗红色斑、出汗减少、脱发或者干性脱皮则为1级,出现触痛性或者鲜色红斑、中度水肿或者片状湿性脱皮为3级。出现融合湿性脱皮,见于皮肤皱褶之外部位,伴有凹陷性水肿为3级。出现溃疡、坏死以及出血则为4级。

按照张保宁等(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所提出美容效果评估标准对美容效果进行判断,将其分为优、良,一般,差。优良:患者双乳对称,且双乳头水平差距不超过2cm,患侧乳房的外观比较正常,其整体外形和健侧基本一致,没有出现由瘢痕所引起的乳腺上提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