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课秦的统一导学案

9课秦的统一导学案

第8课秦的统一(预习案)

(一)先阅读课文,然后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一、秦灭六国

1、时间: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

2、策略:,。

3、灭六国的顺序:、、、、、。

4、结果: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

5、统一的意义:结束了局面,建立了。有利于当时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秦王嬴政首创“皇帝”称号,自称“”。

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上)

皇帝: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丞相掌管

中央(三公制)太尉掌管都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御史大夫掌管

郡守

地方(郡县制)他们负责郡县的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县令(长)

3、意义:这样,皇帝就把的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三、统一措施有哪些?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教学目标: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资源:史料、图片、故事、小品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材料分析法 导入:运用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诗句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秦是如何灭掉六国的?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又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出示本课学习目标: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回顾: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 2.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个七个诸侯国?其中哪个国家实力最强? 第一目:统一新气象——秦灭六国 出示材料:猜猜看,他是谁?他是秦国人却出生在赵国;他13岁称王,到21岁才亲政;他运用远交近攻策略灭六国;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 出示图片:秦始皇像 1.秦灭六国的背景 思考:图片反映了我国政治格局发什么变化? 出示战国形势图和秦朝疆域示意图 生:从分裂割据到统一天下 2.秦灭六国的过程 出示地图:秦灭六国示意图 3.秦的疆域 出示地图:秦疆域图 第二目:治国新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层面 材料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平定天下,海内为郡……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吕思勉《秦汉史》思考:秦始皇确立了什么制度? 生:皇帝制度(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皇权至高无上) 出示图片:中央政治建制简略图 2.地方层面 材料始皇说:“天下人共同苦于战乱不止,就是有诸侯王的缘故。依赖祖宗神灵,天下刚

《第9课:改革开放》导学案

《第9课:改革开放》导学案 孙平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2、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3、知道国有企业的改革的主要内容; [重点与难点] 重点: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难点: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导学过程] 一、自我学习 1、学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目,回答如下问题: (1)我国的改革首先是从什么领域开始的? (2)哪个地方最先进行改革? (3)改革采取了怎样的形式?取得怎样的效果? 2、学习“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这一目,结合《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回答如下问题: (1)说一说中国最早四个经济特区的名称; (2)阅读对外开放示意图,找出下列地区的地理位置:深圳、海南、广州、上海 (3)请根据对外开放示意图说说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3、学习“国有企业改革”这一目,回答如下问题: 1、城市改革开始的时间、重点。 2、总结归纳国有企业改革的三方面内容:(不要照抄课本内容)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时间、措施: 二、小组讨论 1、有人说我国当今的开放,允许国外资本的投资,实际上是导致了外国对我们国家的经济侵略,你是否同意此观点? 2、议一议: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国有企业实行生产经营责任制后,生产都大大发展了,为什么?(提示:可以从管理体制改变、生产经营权转换、分配形式变化、科技进步等方面讨论) 三、自我总结 四、自我检测 1、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在:a“文革”结束之初b中国共产党“八大”之后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d经济特区建立之后 2、在我国改革开放中,首先进行改革的是a.国有企业 b.农村 c.机关 d.学校

第9课 对外开放 导学案(有答案)

第9课对外开放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知道对外开放格局逐步扩大的过程 3.了解中国加入WTO的基本情况和影响 【学习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学习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深圳、、汕头、 4个经济特区。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对引进、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1)年,开放了14个。 (2)1985年,把长三角、珠三角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 (3)1988年增设经济特区。 (4)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5)1992年,相继开放沿江城市、陆地边境城市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4.形成了“———”的、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 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6.为我国参与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二、合作探究 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现代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

三、练习巩固 1.下列城市中,属于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是() ①深圳②珠海③汕头④上海⑤厦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2.“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词颂扬的历史人物是() A.孙中山毛泽东 B.毛泽东邓小平 C.邓小平江泽民 D.江泽民胡锦涛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已经发 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是() A.环渤海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上海浦东开发区 D.海南经济特区 4.云南省属于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5.为了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于何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A.1991年1月 B.2001年1月 C.1991年12月 D.2001年12月 6.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哪个城市?经济特区是哪年开始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有哪几个?它“特殊”在什么地方?经济特区起到了什么作用?到目前,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课后反思

第9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有答案)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辛亥革命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掌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3.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自主预习 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发动武装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袭取镇南关。 3.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与,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终结。 三、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1)材料单元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随堂演练

导学案 1.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 A.萍浏醴起义B.浙皖起义C.镇南关起义D.黄花岗起义 2.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起义是() A.萍浏澧起义 B.浙皖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镇南关起义 3.辛亥革命爆发前,同盟会所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A.基本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挫伤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性 C.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革命发展的进程 D.扩大了革命派的群众基础 4.20世纪初,导致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革命党人未发动和依靠群众B.发动武装起义的条件不成熟 C.革命党人未提出明确的纲领D.武装起义的计划不周密 5.下列说法符合辛亥革命爆发前武汉的史实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②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③反帝斗争不断高涨;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进行了较长的起义准备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武昌起义依靠的主要力量是() A.资产阶级B.无产阶级C.湖北新军D.农民阶级 7.武昌起义的客观有利时机是() A.20世纪初开展的收回利权的斗争 B.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宣传、组织工作 C.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反清的武装起义 D.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8.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 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五、课后反思 【答案】

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导学案

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导学案 制作人:谭卫红 一、课标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二、研习教材重难点 (一)主干知识梳理 (二)重难疑点探究 1、结合唐诗、宋词和元曲理解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唐诗:唐代经济的全面繁荣以及科举考试的实行,大大推动了诗歌的发展。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明开化的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日渐平实浅近,讽喻诗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社会弊端日益暴露,阶级矛盾日渐激化的社会状况;晚唐时诗风凝重抑郁,多为感时伤世之作,反映了唐朝日渐衰败,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的社会状况。宋词:宋词能取代诗歌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增多有

关。词能吟能唱更加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宋代城市生活繁荣,词大多体现了太平盛世下城市的多彩生活。两宋之际,金人南侵,词充满了流落异乡的士人们的思乡之情,南宋朝廷不思进取,词体现了士人们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元曲:宋代时,散曲兴起,到元代时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朝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科举考试也被废止,汉族文人没有出路,就用散曲来抒发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 2、唐诗的特点。 (1)数量众多。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诗48 900多首。唐代书籍主要靠手抄,八个世纪后尚有近五万首作品传世,说明这些作品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 (2)作者广泛。上有帝王将相,下有贩夫走卒和释道倡优,上有老人,下有几岁的小孩,还有外国作者。其中有个人专集传世的便有691人(明人统计)。 (3)题材多样。政治、经济、战争、宗教、宫廷、吏治、科举、婚姻、亲情、友谊、羁旅、怀古、山水、田园、动植物等社会与自然现象的各个方面唐诗都写到了。 (4)体制齐备。乐府、古诗(包括五言、七言和杂言、四言)、绝句、律诗等在唐朝都已发展成熟,出现了大批优秀作品。楚辞体也有人写作,有些诗孕育着词的体裁。 (5)艺术成就辉煌。唐诗创造了很多完美的艺术手法,而且形成了众多的风格流派,如同百花盛开,异彩纷呈。 3、明清小说的特点有哪些? (1)在艺术结构上,明清小说借鉴并发展了古代史书编纂体制的传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结构。如历史演义小说基本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结构体制,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记述一段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人物;英雄传奇小说,以某一英雄人物或某一英雄群体的事迹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在语言风格上,明清小说把文言、白话等传统语言和社会上流行的生活语言溶于一炉,形成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3)在表现方法上,明清小说具有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特点。在强调写实的同时,明清小说家也使用艺术虚构,甚至以虚构为小说艺术创作的准则。 (4)在形象塑造上,明清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包括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在塑造方法上表现出与西方古典小说不同的民族特色。 三、探究解题新思路 例1: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B逐渐贵族化C逐渐神秘化D逐渐宗教化 研析:汉赋、唐诗、宋词的表达形式相对高深,而小说的表达形式则渐趋通俗化,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逐渐平民化的趋势。答案(A) 例2:贵州黄平卷烟厂设计了集诗、书、画为一体的古代诗人烟标(如图),下列各项与该烟标所体现的史实不相符的是 A诗仙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充满 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 B诗仙猛烈地抨击社会的黑暗现实,其诗歌 热烈地追求光明和理想 C杜甫赞诗仙“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D郭沫若赞诗仙“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研析:“诗仙”指李白。郭沫若赞扬的是杜甫。答案(D)

第8课秦的统一

庙子一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疑探展练评》立体学案班级:姓名: 第8课秦的统一 编制:牛可老师时间:2011-9-14 审核: 【自学提纲】 1、秦灭六国:(1)时间:从公元年到公元年的十年间。(2)策略:。(3)顺序:先后灭掉了、、、、、六国。(4)意义:。(5)秦朝建立时间:公元年,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都城在。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制度。 ①最高统治者称。 ②在中央设三公:(掌管)、(掌管)、(负责)。 ③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文化上:统一文字。受命统一文字,把作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日常文书用。(3)经济上:①统一货币。把秦国的作为流通货币。②统一。 (4)交通上:以咸阳为中心,修建和,统一。 (5)军事上:北拒匈奴修,南征南越,开凿灵渠。长城西起东至,历史上称“万里长城”。 3、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答:①秦朝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军国大事均有皇帝裁决。②秦始皇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政事、军事和监察,他们都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③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度,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4、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答:①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②统一货币,废除六国的货币,将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的货币。③统一度量衡,使长度、容量、重量都有统一的标准,便于经济的发展。④修驰道和直道,统一车规,加强了地区间的联系。⑤为了抵御匈奴,筑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5、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首先,结束了春秋以来的混战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其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再次,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的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最后,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 【课堂训练】 1、“六王毕,四海一”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局面的古代帝王是() A禹B秦始皇C汉武帝D光武帝 2、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里秦“政制”指的是() A分封制B井田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核心是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任免权都把握在谁的手中()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皇帝 4、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在于()A旅游观光B划定国界C阅兵观礼D军事防御工程 5、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在于()A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渴望统一B秦国势力最强大 C在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兼并战争D法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基础

2019-2020学年[附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老王》导学案+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老王 【学习目标】 1、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2、探究本文线索分明、顺序清晰的写法 3、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爱心、同情心。 【学习重点】 1、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 2、体会本文语言风趣、含蓄、简练的特点。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线索分明、条理清晰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老王》写于1984年。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与车夫老王的交往,写出了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同时,作者提示我们: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他们的理由。 2. 走近作者 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7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3.相关资料 本文写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在那荒唐动乱的年代,人性被抹杀殆尽,但老王和作者身上所发出的人性的光辉却给刚刚从动乱中挣扎出来的人们以希望和信心。 【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愧怍.()攥.()着滞.()笨 伛.()偻骷髅 ..()()眼翳.()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荒pì()取dì() huánɡ()恐 tā()败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 老实: (2)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老实: 4.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1)①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 ②我谢了他的好香油和大鸡蛋 (2)①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合作探究】 5.“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表达了什么意义? 6.老王像僵尸的这段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 7.老王送我们香油和鸡蛋,我为什么“强笑”? 8.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 9.对揭示文章意旨的课文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10.写人记叙文的构思中既要从众多事件中精选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又要安排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即组材,那么本文段落安排有什么特色?

四年级英语上册第9课导学案

---------------------------------------------------------------最新资料推荐------------------------------------------------------ 四年级英语上册第9课导学案 Lesson 9 How many horses can you see? 教学内容和要求: 1、学习元音音标/?u/ /au/ 和辅音音标//,能拼读含这些音标的单词。 2、能听懂、会说、会认读以下单词: house, horse, beside, six,cow,eleven,twelve,thirteen, fifteen,并能根据中文拼写出英文。 3、能听、说、认以下单词: over, goat,不要求书写。 4、能听懂、会说以下句子: How many cows can you see? I can see eleven cows. Not thirteen, but fifteen. 并能用来进行会话。 课时安排: 四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检查 A.自由对话: 叫若干名学生站起来,用以前学过的交际用语自由对话。 B.复习前几课所学音标: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含这些音的单词的音标,让学生拼读。 C.复习含/?u/ /au/ 和//音的单词: 教师出示下列单词,让学生读一读: go, no, so, home, nose, close, old, cold, now, brown,three和 thank 等。 1 / 5

二、导入新课 A.学习音标/?u/ /au/ 和//。 o, oa ow, ou th / ?u / / au / // B. 注音标、读单词: Listen, point and read. -o-, -oa- / ?u / -ow-, -ou-/ ?: / -th-// nose/n?uz/ cow /kau/ three/ri:/ coat/k?ut/ house/haus/ teeth/ti: / 三、操练 A. 操练音标: 教师出示一些音标让学生读。 B. 辨音练习。 C. 对照朗读: 将单词与音标对照,朗读下列单词: hope sold thank now hole told thing how hose snow down smoke know think 四、 根据音标拼读生词。 五、家庭作业做练习册中的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 A.听写单词: 教师读下列音标,让学生听音写出单词及其词义。 B.朗读音标: 朗读含/?u/ /au/ 和//音的单词的音标。 二、导入新课 A.学习生词: 在黑板上写上生词并在后面注上词义,逐个领读几遍,然后将 中文词义擦掉,再让学生朗读并说出词义。

第8课 秦的统一(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

第8课秦的统一 铅山永铜中学郑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疆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资料分析法、图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但他的残暴统治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祸根。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中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会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要点】 重点: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导入新课 大家都听过纸上谈兵的故事吧?请一位同学来讲一讲。(讲完后)纸上谈兵的故事就是发生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一次重要的战争。这场战争又叫长平之战。之后六国难以抵挡秦国的进攻,最终一统天下。今天我们就来讲述秦的统一(板书课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秦是如何一扫六合的。 一、秦灭六国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各国进行变法改革,其中秦国成效最大,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从从公元前230年兼并韩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兼并齐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十年间,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和以上史实分析秦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阅读《史记·秦始皇本纪》(节选)和秦始皇画像一起领略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君的风采,并对秦始皇做简单介绍: 嬴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22岁(公元前238年)亲政后,平定了宦官醪暧发动的叛乱,免除了相国吕不韦的职务。任用李斯、王翦等进行统一战争。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都城定在了咸阳。李白的诗句描述了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雄姿和气概。 (过渡)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仿效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明智之举?我们来看看嬴政是如何来实现这一目的的。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0页的图和41页地图和示意图回答 1、“皇帝”一词的由来?(取自“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2、秦朝在中央的官制是怎么样的? 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员,他们都由皇帝任命,构成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

冀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第9课导学案

冀教版四下Lesson9When is it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能听懂,会说认读和书写:New Year’s Day , the Spring Festival, 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 Children’s Day , Teachers’ Day , National Day 2.我能够认读、理解并能运用以下句型: January the first is New Year’s Day . When is the Spring Festival ? It is in January or February . 学习流程: 活动一:I can read the words(学法指导:独立完成----师友互助认读单词,核对答案---听录音,跟读---背单词---教师检测) 新单词: New Year’s Day , the Spring Festival, 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 Children’s Day , Teachers’ Day , National Day 活动二、I can read. 自学课文(标出下列句子,并借助课文图片理解句意) January the first is New Year’s Day . When is the Spring Festival ? It is in January or February . 1.自读Lesson9,用记号笔划出不会读的单词或不懂的地方。 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单词的读音与句意,并排除难点问题。 3.呈现问题,全班一同解决。 4.听录音跟读课文1遍,注意难点词或句子。 1.小组内依次领读课文----齐读课文----分任务读课文。老师检查。活动三、能力提升(学法指导:独立完成---小组核对答案,解决疑难---提出问题,全班共同解决---教师出示答案。) 谈收获:( What did you learn in this class?对照学习目标。)

第九课《走近国际社会》导学案

第九课《走近国际社会》导学案 【重点难点】:学生能够区分主权国家的四个权利、理清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一、基础感知: 1.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1)主权国家 地位:当代国际社会_____的成员,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类型:按国家性质划分,有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等; 按经济发展程度划分,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_____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_____和_____。 基本权利:_____权、平等权、_____权、_____权等 基本义务:不_____别国,不_____他国内政,以________解决国际争端等 (2)国际组织 地位: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国际组织可分为不同类型。其中有_____的和________的,有_____的和_____的 作用:许多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_____与_____;_____国际政治、经济关系;_____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_____;等 最大国际组织:联合国 性质:最具代表性的_______和_______的国际组织 宗旨:维护国际______________和促进国际______________。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_____,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_____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_____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_____协作,________任何国家的内政 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________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国与联合国关系: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_______和安理会__________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_____和_____,支持按___________________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_____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中国在裁剪军队、保护环境、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含义:国际关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_____与_____之间的关系。 内容:多方面的,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 形式:复杂多样的,_____、合作与_____是其基本形式 决定因素: (1)各国的国家性质不同,利益追求、对外政策也不同,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 (2)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属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__________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来源:学科网ZXXK] (3)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归根结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4)国家间的_____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_____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_____。 实质:

秦朝的统一公开课教案

《秦朝的统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2、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 3、了解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动手制作战国时期各国的不同形状货币,掌握历史事物的模仿制作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及了解。 2、通过情景模拟——秦统一后征收赋税情景,培养学生于具体历史场景中,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展示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统一乃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学生讨论及思考统一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统一的重要作用,及统一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从而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2、通过对统一的理解,让学生认识统一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3、通过课堂小结,即在视频、音乐背景下,教师用自己的语言,有感情地对课堂内容以总结,其中着重描述秦始皇统一对中国的影

响,从而让学生感情升华,内心产生对统一的拥护,及为当前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的情感。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 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度量衡的统一。 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互动法、情景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2、学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战国末年七雄割据,争战称雄。是谁结束了分裂,统一了全国?(嬴政)(投影图片)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被后世尊为“千古一帝”(投影)!为何能得此尊号呢?让我们穿越历史,走近嬴政,见证《秦朝的统一》板书课题(投影)。 围绕课题“秦朝的统一”,本节课我们要学习两大内容:一是如何完成统一,二是如何进一步“巩固统一”。 (板书: _________ / ________/

9课 阿长与山海经 导学案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大多体现的都是关于“爱”的主题,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教材分析 《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阿长,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 《老王》叙写了作者与车夫的交往,表现出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表达了对不幸者的关怀。 《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 《卖油翁》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 三、学情分析 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语文基础知识得分还可以,语文阅读及写作得分较少,或这是导致语文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能力也较差。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很大力度的监督。努力做到: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和勾画批注的读书习惯。2.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裁剪材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四、教学措施方法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并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方面整体把握文章的重点。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的人物形象,自觉接受思想教育。 5.学会重点实词、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教学安排 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2课时 第10课老王 2课时 第11课台阶 1课时 第12课卖油翁 1课时 写作抓住细节 2课时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1课时 课外古诗词诵读 2课时

第9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博 学 笃 行 自 强 不 息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小组规则:团结合作,积极参与讨论;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主阵地、代表人物、旗帜;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评价。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人物、旗帜、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 由中国梦导入新课——第9课《新文化运动》 (二)前置性作业——计时赛大比拼: 班级展示:把你们组的学习成果拿到讲台上展示。 (三)讲授新课 板书:一、吹响号角 3.主阵地南北齐:阅读教材P40-42,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以及前、后期宣传思想的变化。 1.情景一: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礼仪?探究新文化运动内容的道德方面。 2.情景二:帮助胡适先生拟一份白话文电报?探究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文学方面。 板书:三、永恒旗帜 1.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历史意义 2.新文化运动的感悟—— 四、当堂检测——擂台赛,大比武! 1.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 ) (1)民主 (2)自由 (3)平等 (4)科学 A.(1)(2) B.(1)(4) C.(3)(4) D.(1)(2)(3)(4) 3.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4.列举 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5.举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6.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 A.创办《新青年》 B.创办《青年杂志》 C.中华民国的建立 D.十月革命 7.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 A.《新青年》 B.《青年杂志》 C.《每周评论》 D.《湘江评论》 8.创办《青年杂志》的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9.9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颂扬十月革命的两篇文章是( ) (1)《庶民的胜利》 (2) 《孔子与宪法》 (3)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4)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A.(1)(2) B.(2)(3) C.(3)(4) D.(1)(3) 10. 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增加了新的内容,表现为( ) A.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 B.主张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 C.否定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 D.将思想运动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11. 举出1918年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两个刊物名称及创办人 12.从以下内容中你会联想到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13.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有哪四个重大历史事件?性质各是什么?从中你看到中华民族的什么品质? 五、课堂总结: 同学之间相互说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反转思路: 知识脉络总结全课!(可以是知识树、历史年表、知识梳理等) 最后在短诗《少年中国说》中激励学生,祝福中国,结束全课!

第9课《秦统一中国》导学案

《秦统一中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其重要意义。 2.掌握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知道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具体内容。3.通过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分析,认识这种制度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 4.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自主学习】 1.战国末年,__________国实力远远超过东方六国,__________的时机已经成熟。 2.秦王__________执掌大权后,制定克敌制胜的策略,从_______年至________年经过10年征战先后灭亡六国。 3.六国中最后一个被秦国攻灭的是__________。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是__________。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__________。 5.秦朝在中央设置的官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 6.秦统一全国以后,全国通行的货币是_________,全国通用的文字是________。【合作探究】 1.试分析秦统一全国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有什么作用或影响呢?” 【自学检测】 1.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灭六国,诸侯西来的顺序是()

①韩国②赵国③魏国④楚国⑤燕国⑥齐国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①④⑤⑥ C.③④①②⑤⑥ D.④⑤①②③⑥ 2.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间是() A.公元前230年 B.公元前22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02年 3.下列不属于秦朝中央政府官职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4.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州县制 D.王国制 5.秦朝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海贝 B.铜贝 C.“半两”铜钱 D.刀形铜钱

初一历史第9课导学案

初一历史导学案 第二单元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学习目标】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教学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自主学习】 1、春秋晚期的______,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______的学说,他主张______,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___________,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又是大教育家,创办______,注意____________,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____________。由他的弟子整理的______一书,记载了他的言论。 后来,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__________,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2、春秋晚期的______,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_________里。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____________的学术繁荣局面。 【展示探究】1、填表:按表中的要求,填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诸家代表人物各一名的情况。 【展示探究】 1、说一说,我国古代的历法成就。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时候开始 A.黄帝时期B.夏朝C.商朝D.西周 2、对哈雷彗星留下最早记录的国家是()A.英国B.中国C.美国D.德国 3、今天的农历来源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4、下列成就属于战国时期的有() ①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②已经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③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④屈原创作了优秀的诗篇《离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5、将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这个历法出现在()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6、中医诊断病情采用的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发明者是()A.黄帝B.扁鹊C.张仲景D.华佗 二、材料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此话出自哪部作品?作者是谁?生活的朝代与国别分别是什么? (2)此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国的什么节日与他有关? 【课后反思】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新教材_第9课_宋代经济的发展_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新教材: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导学案 【课标要求】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思考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提炼自然环境开发、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技术提高与区域扩展、商业与市场等关键词,理解这些因素在宋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体会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 【学习重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 【学习难点】商业贸易的繁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名画引领,再现历史 多媒体展示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在图中寻找信息,感受宋代都市的繁华和市场的繁荣。 师:你看到了哪些不同身份的人?他们正在做什么、你对这幅画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xū lì)、船夫等不同身份的人;他们正在赶集、做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遍布大街小巷的店铺。 师:如此繁荣的市场,你可以买到哪些东西呢? 生:馒头、大米、茶叶、布帛(bó)、瓷器、各类材质的装饰品等。 师:商贸市场繁荣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 .专业WORD

二.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设计意图:从在直观的《清明上河图》上收集宋代商业繁荣的信息,到探究商业繁荣的基础,再到表格整理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从而推动学生形成系统分析历史问题的意识,感受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 二.佐证历史,探究历史:经济重心南移 多媒体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填写表中“发展集中的区域”一栏。 师:填写的这些地名集中在中国的南方还是北方? 生:中国的南方地区。 多媒体出示材料,一组整理过的地图、文字资料,反映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全过程。(晋南北朝→唐朝中后期→南宋时期) 师:为什么宋代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出现南方胜过北方的趋势? 生:南方相对稳定,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资源。 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和政策倾向等。 三.引导深入思考,感受人地和谐:南方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师:自晋以来,江南地区不断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南宋时,南方已经超过北方,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之一。结合教材《相关史事》,讨论南方超过北方的自然环境因素。 生1:北方:原来气候温和,植被茂密,有利于农业生产。 宋代气候变化,加之北方开发较早,战乱频繁,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严重。 .专业WORD

第9课 劝学导学案教师版

编者:刘晓斌审核:使用者:高一年级时间:周 1 春 我 开 口 , 我 表 达 。 我 交 流 , 我 收 获! 第九课劝学 【学习目标】 1.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 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3. 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学习难点】 1.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 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加强朗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文意。 2、摘录自学难点,组内交流互助解答 3、将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难点归纳到小组长处,由学科班长统一整理,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 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结构 掌握1-2段的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走近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 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 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 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 “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 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 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 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 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概括作者:荀子,名,时期国人。荀子是我国古代的家、家、 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思想集大成者。他反对 肯定,并提出的思想。强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