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学习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也叫训练迁移,是学习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
现代教学活动,强调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研究能力的培养。
造就创新型、特色型人才,所以,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迁移问题的研究。
目前,教育界流行着“为迁移而教”的口号,我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研究影响迁移的条件,又要以此为根据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锐意进取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迁移效果显现和综合能力提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深远实践意义。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及作用
学习迁移问题是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它存在于人的各种学习、工作和生活活动之中。
我国古代学者没有明确提出“学习迁移”的概念,但却是最早发现了迁移现象,并自觉运用于教学和学习实践。
如“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等等。
西方关于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有两百年的历史了,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有代表性的是桑代克的相同因素说。
他指出:“只有当两种官能有相同因素(包括目的、观点、方法的观念、一般原则观念和态度观念)时,一种官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官能”。
他还应用相似变化和相反变化进一步阐发他的迁移理论。
这说明桑代克的迁移理论实现是有条件的,并且只有在外力和自觉的作用下,学习迁移才能顺利实现。
著名的迁移观点还有贾德的概括化(类化)迁移理论。
他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况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
还有些学者认为顿悟关系是获得迁移的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
以上三种迁移理论对人们知识、技能、态度等迁移都有一定的作用。
从实际教学过程看,习得的知识技能的相同因素是迁移的客观条件。
但迁移或干扰之所以产生,在主观上又决定于人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可见,国内外关于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对于今天进一步探讨学习迁移问题仍有指导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很希望把学习某一知识与技能的效果,能够顺利地运用到和这一种知识与技能相类似的其他新知识与技能的领域中,从而产生连贯性的长期效果。
这就属于“学习迁移”的问题。
所谓学习迁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
义的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狭义的学习迁移是指将学的经验(包括知识、技能、方法等)改变后运用于新情境,即实现迁移。
本文探讨的学习迁移仅限于知识迁移。
另外,学习迁移根据学习的效果划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前者表现一种已经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
后者表现为过去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阻碍作用,使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困难。
一般来说,负迁移(也称干扰)是暂时的,经过训练可以消除。
从教学实践看,学习迁移对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有重大意义,因为学校学生习得的知识技能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能否用于未来实际工作以及学习生活情境中,取决于先前的学习能否产生良好的迁移。
美国心理学家ML比格指出:“学习的效率,大半依学生们所学得知识,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
因而,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寄托的柱石。
”此外,教育学生打好基础,对以后的学习、解决问题很重要。
深刻地理解,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学习方法等尤其重要。
从理论价值上看,研究学习迁移的现象和规律,能帮助我们了解学习是如何引起的,学习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以及怎样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这里,关键是要了解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如何转化为学生的才能,已接受的行为准则怎样转变为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者要弄清这些转化,就必须对学习迁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为促进迁移而教”是当前教育界流行的口号,要实现这个目标,广大教师就要研究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这也是探讨学习迁移的关键。
1、所学的知识、技能之间要有相同因素。
从客体方面看,各种知识技能之间要有相同因素。
相同因素成为它们之间沟通的桥梁,一旦为学习者认识,就能够遵循学习迁移规律获得新的知识技能。
各种知识技能之间联系主要有:
(1)、已学的知识与新学的知识有共同的本质的联系,易于新旧知识沟通。
(2)、已学的知识与新学的知识有共同的基本原理,基本原理由再生能力极强的基本法则、基本理论组成,是实现普遍迁移的基础。
(3)、已学的知识与新知识有共同的构成部分。
如:我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集中归类识字教学。
根据汉字的特点,在集中归类识字教学中,形声字占多
数,同音字很多,因而采用形近字集中归类,同音字集中归类,基本字带字等方法进行教学,均取得很好效果。
这也说明只有借助概括才能更有效地利用相同因素这个迁移原则。
2、学习者的概括能力
学习迁移作为一种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
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能力,主要是分析和概括能力。
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基主张,迁移的基础在于概括。
学习的迁移过程,主要是要求学习者依据已有的经验去辨认当前的新问题,把当前的课题纳入已有经验的系统中去,实现知识、技能的同化或顺应,从而实现迁移。
这是一个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
教学实践表明,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都是学习能力强,基础知识全面而扎实,并能自觉进行迁移,顺利地将知识技能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3、学习者具有积极的心向
从主体方面看,学习者要顺利实现迁移,还必须克服干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积极性。
所以教师要热心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培养自学能力,进行有准备的学习。
实践证明,建立迁移的心向——鼓励学生机敏地发现应用概念的场合,并不断地探索运用原理的机会,对知识技能的迁移具有重要意义。
4、指导的作用和定时的干扰
学习迁移的影响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对新学习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等发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即促进新知识、新技能的形成。
为此,正迁移有赖于教师的直接指导,指导有利于发现并掌握更有效的解题和学法,以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一是过去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方法等在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时起消极的干扰作用,使后续的学习产生困难,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学法指导,克服学习定势的干扰,尽早地帮助学生把具体的知识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通过迁移去理解各种现象,解决新问题。
可见,学习迁移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为了促进学习过程的积极迁移,就要防止消极的迁移。
此外,学习者的年龄、动机水平、意志和情感状态不同,也会影响学习迁移。
年龄越大,学习动机明确、意志坚强,掌握的知识就越多,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反之则小。
总之,迁移是学习过程客观存在的重要规律。
它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重复有效性。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搞好学习,就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努力学习和提高迁移能力。
学校的教学,应该科学地利用影响迁移的各种因素,合理组织教学活动,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三、学习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运用学习迁移理论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广大教师认真钻研新课改的精神,锐意改革,不断进取,总结经验,努力提升教学效果。
同时要教育学生“善学”,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
根据学习迁移规律,总结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应做到:
1、要非常重视和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科学规律的教学
学习迁移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是以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为前提的。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又要促进学生在各种新情境、新条件下活学活用已学的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灵活迁移的标准,从而在学习和运用中发展智力。
这就要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中的最基本的相同因素——基本概念、原理、法则和规律。
例如:我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重视政治课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教学。
按照学生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地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让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和原理分析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这样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增强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实践证明,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学习迁移能力的提高。
因此,我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使思想政治课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使用“三段式”目标教学法,通过试验对比发现,采用这种方法,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主要依靠在教师导引下,通过实践活动获取,做到师生合作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实现了知、能、信、行转化的最佳值。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仅希望学生学得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态度等能够实现迁移,而且能因迁移而产生积极效果。
因此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质。
(1)、培养学生“三思而行”的习惯。
做任何事情,遇到任何问题,不能盲从草率,必须学会深思明辨,谨慎行事的作风。
这样才能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2)、养成客观求证的严谨态度。
在知识迁移时,不能主观片面,以偏概全,而应采取实事求是、客观的态度去探求事实的真相。
(3)、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教学实践说明,学习之所以能够迁移的作用有赖于教师进行新情境下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基本知识和原理,并随时向学生提供迁移的机会,并使他们在此基础掌握学法,学会如何学习。
3、合理安排练习和实践,加强联系的指导
学生学习知识目的在于应用。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迁移的过程。
通过练习与实践巩固知识是一种有效形式。
但教学实践说明并非练习量越大,就越可能产生迁移。
苦练固然重要,巧练更加重要。
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多采用综合性练习和解决实际课题的创造性练习。
“熟能生巧”的关键在于掌握规律和“窍门”。
而一般化的机械练习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思维灵活性训练。
学习迁移过程伴随着知识的应用,所以充分利用迁移的规律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
我认为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是有区别的。
“应用”是指把已有的知识用于解决作业中或实际生活中的课题;而“迁移”是指先前在一种情境下获得的某一类知识或技能对于新情境下另一类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复杂的知识应用中也总会有迁移现象,但简单的知识应用并不一定都存在迁移现象。
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知识应用和学习迁移的关系,探讨并根据具体情况利用迁移理论,指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迁移理论是影响学习效应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目前已引起教育工作者普遍重视,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重视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条有效途径。
为此,教师要“善教”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重视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要“善学”探索科学的学法,学习时自觉进行学习迁移,克服干扰,从而提高学业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