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奥古斯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圣.奥古斯丁是黑人
谈起形成西方神学的大神学家奥古斯丁(A.D.354-430),许多人可能会认为他是白人。

奥古斯丁354年11月13日出生于的北非塔加斯特(Tagaste)。

如果知道他是由北非出生的努米迪亚(族名)的黑人的话,很多人会感到惊讶的。

正确地说,考古学证明他的脸是黑褐色(Dark Brown)。

基督教两千年历史中最大的神学家--不仅在著述上,在思想的深度上,竟然是黑人,是值得惊讶的。

实际上形成初期西欧神学(与东方教会神学区别的西方教会神学)的拉丁神学教父们大部分都是北非出身的黑人。

正如,他的满有灵性忏悔的《忏悔录》(De Confession)所表现一样,他是一位经历过非常深刻的、真实的灵性矛盾和对"存在(生存)"冥思苦想过的人。

他继承母亲摩尼卡的敬虔品德,而寻求真理,渴求灵性之时沉迷于摩尼教(Manicheism),并成为了修辞学和新柏拉图哲学(Neo-Platonism)的著名教授。

另一方面,他继承了父亲的世俗品性,沉迷于放荡的生活,甚至生了个私生子阿得奥达多斯(adeodatus)。

终于,母亲摩尼卡三十年流泪代祷得到应许。

有一天,正当奥古斯丁在米兰的一个花园里慨叹思索时,听到孩子们的童谣声音,“拿起来”(tole!),"读吧"(lege!)。

他环顾四周,发现一本圣经,顺手翻开圣经,偶然翻到了罗马书13:11-14的内容。

经上写着,"再者,你们晓得现今就是该趁早睡醒的时候,因为我们得救,现今比初信的时候更近了。

黑夜已深,白昼将近,我们就当脱去暗昧的行为,带上光明的兵器。

行事为人要端正,好象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
从这一刻起,他革新换面成为另外一个新人。

所有的绝望,挫败之阴暗消失了,真光开始照耀他的心。

他在《忏悔录》中倾吐心声说“神啊,我的灵魂在您的怀中之前,决没平安可言”。

后来,他按立为祭司,并成为希坡(Hippo)教区的主教。

后人称赞他的敬虔和神学造就深度,称他为圣者(Saint)。

他有个别名叫"恩典博士(Doctor of Grace)"。

他的一生可以用如下图表描写:
第二节与摩尼教的争论〗
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不是困在学问的象牙塔中出来的,也不是通过冥想与思辨形成的,乃是在具体的现实中通过辩论日益成熟的。

由此而来的他的神学是在教会的实践中产生的“活神学”(Living Theology),并且是辩证基督教信仰的辩证神学(Apologetic Theology)。

他的一生中出现了三次大的争论,第一是与摩尼教(Manichaeism)的争论(A.D.386-395)。

奥古斯丁的初期作品中大部分是反驳摩尼教的著述,奥古斯丁曾经引导很多朋友加入到摩尼教,他们沉迷其中,所以奥古斯丁深觉有反驳其教义的责任。

第二次是与多纳图派的争论。

但是在于贝拉基派的论争中,留下了他最重要的神学作品。

初期与摩尼教的论争,主要由两种原因构成的,即创造论和自由意志论。

1. 创造论
摩尼教根据灵知主义(Gnosticism)的二元论来理解创造,即将宇宙和历史理解为光和黑暗、善与恶、灵和肉的对比与矛盾。

强调创造时不仅创造了善,也创造了恶,这与认为因宇宙和历史是由低劣的神创造的,所以善恶共存的灵知主义创造论是相通的。

但是奥古斯丁从一元论(monism)入手,强调神只创造了善、美,没有创造恶。

那么恶是什么?恶从何而来?怎样能说明恶的存在?奥古斯丁的回答非常分明。

他解释说,恶为善的腐败(privation)、堕落(lackness)、缺乏(absence)和丧失(corruption)。

奥古斯丁认为善的天使路西弗(Lucifer)的堕落导致丧失了善,成为恶魔,以蛇的形象出现。

因此他说明从本性(Substance)上来说,即使恶魔也是善的,只不过善的本性堕落为恶而腐败罢了。

2. 自由意志论
在对抗摩尼教的争论中,有关自由意志的问题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摩尼教是相信从太初到永远善和恶的斗争决定了历史的决定论(Determinism)或命运论(Fatalism)。

奥古斯丁批判这种决定论,命运论的同时,也极力主张自由意志的作用对一个人和历的重要性。

奥古斯丁在其著作《自由意志论》(De Libero Arbitrio: A.D.395)中强调,人类即不是象缠绕在命运的蜘蛛网的布娃娃,也不是象没有反抗意志而掉下来的石头一样的存在。

他主张,创造时神将人造成一个人格体,但是他解释说神赋予我们的自由意志虽是自由的,但不常是善的(Semper est autem in nobis voluntas libera sed non est autem bona)。

自由意志是可以选择善,也可以选择恶;可以犯罪,也可以是不犯罪的中立的善(intermediate good)。

亚当以后,因自由意志的错误选择,恶进入世界历史。

结果,被造的伊甸园中的亚当是具有犯罪的可能性(pesse peccare)和不犯罪的可能性(posse non peccare)两种自由意志的存在。

但堕落后丧失了不犯罪的可能性,只剩下了犯罪的可能性。

如果说有自由的话,那便是犯罪的可能性,所以称其为“被束缚的自由意志”(captive free will: liberum arbitrium captivatum)。

因此,奥古斯丁对意志的理解比路德的奴隶意志论(servum arbitrium)少一些命运性、决定论
性,就此有人批判路德对意志的理解带有浓厚的摩尼教因素。

加尔文的双重预定论也是从与路德的奴隶意志论相同的脉络而展开的思想。

(讨论题目)
罪是从自由意志来的吗?
〖第三节与多纳图派的论争(A.D.395-410)〗
多纳图派(Donatist)一词是从历史事件为借机产生的。

当罗马皇帝戴克里先逼迫基督教的时候,他采取了独特的迫害方法,即强制信徒焚经或弃经,否则将被拉上刑场殉道。

那时,出现了许多弃经换命的背教者(Traditores),其中甚至也有主教。

曾在迫害中背弃信仰换命的腓利克斯(Felix of Aptunga)主教所按立的北非迦太基(Cartage)主教凯其里安(Caecilianus)的按立式被宣为无效。

另按立马约利努(Majornus)为新主教,但他去世后有多纳图(Donatus)主教继位,按他的名字称此派为多纳图派。

1. 圣餐论(Doctrine of Sacrament)
奥古斯丁用毕生精力解决多纳图派的理论和各种问题。

多纳图派强调圣职的按立、洗礼及圣餐仪式必须只有由分别为圣的主教和圣职者来举行。

但奥古斯丁强调即使是曾背教的圣职者所举行的圣礼也具有有效性(validity),即力争证实圣餐本身的行为不是借着人(per homines)发挥有效性的,而是借圣餐行为本身(per se)发挥其有效性的(ex opere operato)。

不是借着某位圣职者的道德能力或人格而赋予有效性的(per ministerium),乃是单单凭基督的权能(per potestatem)而具有有效性。

惟独基督是真正的牧者,所以凡奉基督的名,三位一体的名举行的圣餐或洗礼,不管是在教会内还是在教会外,不管圣职人员有无污点都具有有效性。

但是在效力性方面,他强调应当进入教会。

强调说恩典的效力,进入教会里面而结出爱的果实的时候,才得以重生(revivified)。

因此,由在迫害期间被背教的圣职人员(traditores)施洗的基督徒重新返回教会时,没有再受洗的必要,只是在他的头上为他按手承认他的入教。

根据奥古斯丁的解释,天主教的灵洗教徒转到改新教时,或改新教受洗的教徒改信天主教时,或受浸礼的教徒转向点水洗礼的教会时,没有必要再接受第二次洗礼。

因为一次奉基督的名,三位一体的名所受洗的礼永远有效并发挥其效力。

但多纳图派强调要再接受一次三位一体之名的洗礼才可入教。

从这意义上来说,多纳图派是再洗礼派(Anabaptists)的前身了。

2. 教会论(Ecclesiology)
多纳图派在教会观上自然也很狭隘。

他们认为教会只是圣洁之人群的共同体,罪人不能进入。

但是奥古斯丁认为教会里有有形的教会和无形的教会(visible and invisible church),谷子与稗子共存(the Wheat and the tares)。

他认为人不能在最后的审判之前将别人定罪为稗子,或者审判他人。

所以对于奥古斯丁来说,教会的合一(unity)和爱(bond of love),即共教会(cathoticity,宇宙的、总体的)精神是最重要。

(讨论题目)
今天,现代教会中有许多稗子似的因素,也有改革的必要性(象马丁.路德的教会观)。

我们在教会合一(unity)和改革(reformation)之间有许多产生矛盾的地方。

今天,教会的合一是燃眉之急,还是改革更紧迫呢?
〖第四节与贝拉基派的争论〗
1.预定和自由意志(predestination and free will)
奥古斯丁在与摩尼教的命运论或决定论争论的时候,强调自由意志,但与贝拉基主义(Pelagianism)争论(A.D. 410-430)的时候,则更强调预定和恩典(De Gratia et Libero Arbitrio, A.D.426)。

贝拉基布是不列颠也许就是爱尔兰的隐修士。

他声望极高,学识渊博,是严于律己的人。

他否认原罪(original sin),认为亚当的罪只给自己造成了伤害,并没有将其伤害带给全人类。

所以他认为小孩子没有罪,没有带着原罪的遗传而降生,小孩死后会去天国,因而主张给婴儿施洗不当。

针对贝拉基的思想,奥古斯丁强调亚当原罪的遗传性,即使是婴儿也带着罪恶性出生,而主张当接受婴儿洗礼。

因而成为了基督教历史上最早提议给婴儿施洗的人。

他强调因本性的腐败和堕落,自由意志也处于被束缚(Liberum arbitrium captivatum)的状态,所以借着神的拣选,即借着预定人类得以救赎,被预定的人神保守其到底。

但是奥古斯丁只说了得救上的预定。

这是不可抗拒的(irresistable)力量,但以不可抗拒的力量降临的恩典是温柔的强权(a soft violence),而不是以粗莽的暴力的方式降临的。

加尔文发展了有的人被选为救恩,有的人选为消灭的二重预定(double predestination)的主张。

但奥古斯丁没讲到二重预定。

并且,他强调"没有我们而创造我们的神,如果没有我们就不会救我们"(Qui fecit nos sinenobis, non salvabit nos sine nobis),即强调了在救赎的完成过程中人类有意志地参与。

善行和功劳的思想由此而来,即在预定的恩典中人的自由意志的参与和善行的作用。

这点上卫斯理跟从奥古斯丁的观点。

恩典刺激自由意志工作。

从这一点来说,奥古斯丁的预定性恩典是温柔的暴力(soft violence),但是路德和加尔文认为人的意志是完全的奴隶身世,接受预定的恩典后不可能有自由的意志行为,而单单是圣灵的奴隶身世而已。

2.恩典
贝拉基因不相信原罪,所以认为堕落以后自由意志的本性依然存在,救赎的开始取决于自由意志的选择。

并且他相信得到恩典的圣徒在世上也能得到完全的成圣和完全的自由(non posse peccare: impossibility to sin:不可能犯罪)。

但奥古斯丁说恩典降临的时候,虽然不犯罪的可能性(posse non peccare)被恢复了,被束缚的自由意志得到了解放,恢复了自由(liberum arbitrium liberatum),但因有犯罪的可能性(posse peccare:possibility to sin),还因为人的欲望(concupissence)一直存在于死的那一天,所以完全的成圣和完全的自由(non posse peccare: impossibility to sin)在这世上是不可能的,只有在未来的天国才能完成。

在这世界历史中只有基督具有不犯罪的可能性(non posse peccare),所以与罪无关,从罪中完全自由。

并且奥古斯丁主张的特点是虽然神的恩典和神的义通过十字架事件赋予圣徒(imputation),但与此同时,圣徒的本性得到变化而成长(impartation)。

他强调恩典和义的两面性(imputation and impartation),但是路德不知道奥古斯丁的impartation的意义,而只理解了imputation的意义。

奥古斯丁的恩典观使路德与中世经院神学的impartation式因素,即人的自由意志的本性可以捕捉并接收基督的恩典的思想成对立,从而发现了宗教改革的崭新的神学。

路德阐述说,他在读奥古斯丁的《文字与灵》(De Spiritu et Littera)时,领悟到恩典不是人争取的,乃是神赐予的,神赦罪的义也是通过十字架传给我们的,而且是赋予的、被动的义、被穿戴的义。

虽然路德说奥古斯丁的《文字与灵》中没有明显说明impartation。

但是事实上在奥古斯丁对恩典和"神的义"的理解中,强调了以imputation为根据的impartation。

路德并没有理解这一两面性。

卫斯理反而理解了这两面性,即得到恩典的圣徒借着自由意志的努力可以做出爱的善行。

他既强调恩典、公义、信是神的礼物,而爱的善行是人类对这礼物的自由意志的参与和合作来完成的。

这是福音的神人协助说(evangelical synergism)。

因此卫斯理的福音的神人协助说,主张神的恩典先作工,然后人的意志应答、参与。

这是与贝拉基主义的神人协助说不同。

贝拉基认为没有恩典的介入,人的本性的自由意志也可以行善,得到救赎。

贝拉基主张人的主导权式的行为和神的应许与参与,与之相比,卫斯理则主张神行使主导权作恩典的工作和人在意志上的参与。

(讨论题目)
人的救赎工作要靠神的拣选的恩典实现吗?人的意志上参与起什么作用?
〖第五节历史观:关于上帝之城〗
1. 历史的统管和人的作用
我们在前面思考了奥古斯丁初期的自由意志思想和后期的预定与统管思想。

在体现他历史观的《上帝之城》(De Civitate: A.D.413-425完成)中提到神的历史统管和在预定中人的历史性参与和责任性。

奥古斯丁认为人的人格(Persona: περζονα:person)在社会中日益变化,正如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人格也日趋成熟进步一样,历史也随着历史中人的人类存在格变化和自由意志的作用而发展、变化。

因此,奥古斯丁阐述神的历史统管和计划与预定,绝不是陷入摩尼教的历史决定论(determinism)或历史命运论(fatalism),而是给人类留下参与历史的余地。

2.爱的历史
这自由意志和人格在历史中以爱出现。

所以如果说《忏悔录》中表现了神的爱(amor dei)和自爱(amur sui)在一个人格中斗争的话,那么这个斗争出现于历史中的是《上帝之城》。

韩太东博士将它用图来表示。

上帝的爱

亚伯

以色列

教会
基督再临
自爱
该隐
埃及,
巴比伦
罗马帝国
创造异邦人道成肉身
神大爱所支配的上帝之城从亚伯、雅各,以色列延续到教会;而由利己的爱所支配的世俗之城是从该隐、以扫、亚述、巴比伦、希腊,延续到罗马。

虽然异教徒否认罗马最终衰退并灭亡于基督教(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但奥古斯丁的辩证不是如此。

最终上帝之城(教会)在世俗之城(罗马)中走殉道之路。

3.目的论式的直线历史(Teleological Linear History)
奥古斯丁对希腊的回归历史观(Circulation)加以批评,而将历史理解为向末世(目的)奔跑的一条直线。

并且奥古斯丁不仅相信超越的末世论,而且也强调神国的内在性(immannce),即他是位不相信千禧年王国出现在历史终了的无千禧年说(amillenium)主义者,即认为无千禧年王国指现在的教会,教会中虽有穗子因素,但教会是在地上的天国模型(Representative Kingdom of God)。

这种内在的天国观成为查理曼大帝(Charlemange: 法兰克王国大帝)实现中世基督教社会的理想之梦。

A.D.800年,他由教皇那里授予王冠,妄想建立基督教国家。

并且,教皇格列高利四世(Hildebrand)跟德国国王亨利四世争论圣职的任命权时,他想实现奥古斯丁的理想社会,即妄想用基督教理想和信仰来支配世俗社会,建立上帝之城。

(讨论题目)
历史的主宰是神,还是人?讨论一下在历史创造和发展过程中神对历史的掌管和人类的历史
参与。

〖第六节时间观和新认识论〗
1. 时间观
对于奥古斯丁来说,时间只有现在,即只有垂直时间(καιρο?)。

过去只是现在的记忆(memory),未来只是现在的期待(expectation),水平时间(χρονο?)无意义。

这种时间论在他的《忏悔录》中得以强调。

2. 新认识论(Knowledge of God)
如何认识神?对神的认识问题,他受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哲学的影响,并以启示神学(theology of revelation)为根据。

中世经院神学强调受到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哲学影响的自然神学(Natural Theology)的神认识论。

即通过自然现象,创造现象来理解神,并通过人的理性的思辨和意志上的善行走向神、认识神的方法。

但是奥古斯丁认为,只有通过神亲自向人类显现的启示事件才能认识神。

路德从奥古斯丁的这种启示神学出发,发展了他的十字架神学,即强调神的启示在十字架上完全显现,看到了十字架上的耶稣的人就是看到了神的人,通过十字架事件能够完全认识神爱的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