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试题命题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试题

(2013--2014 学年第 1 学期)

课程名称:国学研究方法论 命题教师:李桂奎

考生姓名: 学号: 总分:

一、在括号内填出下列治学名言的提出者(20分)

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国学的方法是要用历史的眼光来整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

3.(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4.( )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5.( )师古而不为所囿,趋新而不失其规。

6.( )考证须学,议论须识,合之乃善。

7.(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8.( )没有证据不能说话,有了证据方能说话,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而不能说一分半话。

9.( )说有易,说无难。

10.( )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

二、简评下列治学方法(30分)

1.“文史互证”法 2.“今古文经学”法 3.“跨学科研究”法

三、任选下列国学大师中的两位,简评其治学方法(30分)

陈寅恪、胡适、王国维、梁启超、傅斯年、钱钟书、章太炎

四、学习“国学研究方法论”这门课后,你感到对哪种方

法的使用得心应手?你将如何学以致用?(20分)

答案要点

一、在括号内填出下列治学名言的提出者(20分)每题2分

1.(孔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胡适)国学的方法是要用历史的眼光来整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

3.(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4.(张之洞)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5.(黄侃)师古而不为所囿,趋新而不失其规。

6.(朱一新)考证须学,议论须识,合之乃善。

7.(傅斯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8.(胡适)没有证据不能说话,有了证据方能说话,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而不能说一分半话。

9.(赵元任)说有易,说无难。

10.(王国维)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

二、简评下列治学方法(30分)

1.“文史互证”法:文史互证是我国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存在的历史悠久,经陈寅恪的完善得以成熟。用诗文证史,应做到:能感之,“其所感较深者,其所通解亦必较多”;对作者其人其文,“具了解之同情”;对诗文典故,要按陈先生的原则,仔细而审慎地考辩其中之古典今典,分析论证解释其真正意义所在。

2.“今古文经学”法:经学史上,素来有“今文经”与“古文经”、“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说法。古文经学多把六经当成信史,讲文字训诂,留意典章制度,注重历史事实,具有浓厚的实证色彩。古文经学家具有朴实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方法,所以他们常常能够对古籍作出正确的和比较合理的训释,从而彰显那些被今文经学家文饰、遮蔽的文本原意;他们的训释成为后人理解古籍的重要参考。

3.“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跨学科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超越以往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前景的新兴学科大多具有跨学科性质。

三、任选下列国学大师中的两位,简评其治学方法(30分)

陈寅恪:陈寅恪的著作,多属考证性文字,但他的考据方法,已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考据。他以考据为手段,在考证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还注意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陈寅恪在继承乾嘉学者实事求是、精密严谨的考据之学时,也吸收了宋代学者追求义理的作风,注重探求历史的规律。在西方历史语言考证学派的影响下,他十分重视对语言工具的学习,并掌握了十几门外语。他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工具,对中外文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在西方文化史学的影响下,他在历史研究中引入文化史学观点,从民族与文化两个角度来进行研究,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陈寅恪对考据方法加以创新,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新考据方法。其考据方法的特点即“诗史互证”与比较的方法。

胡适:我认为,决不能就因此贬低了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是胡适最大的贡献之一。无论是人文社会家,还是自然科学家,真想做学问,都离不开这十个字。在这里,关键是"大胆"和"小心"。研究任何一个问题,必先有假设。否则就是抄袭旧论,拾人牙慧。这样学问永远不会有进步。要想创新,必有假设,而假设则是越大胆越好。在神学统治的重压下,哥白尼敢于假设地球围着太阳转,胆子可真够大的了。但是,大胆究竟能够或者应该大到什么程度,界限很难确定,只好说"存乎一心"了。有了假设,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种假设往往是出于怀疑,很多古圣先贤都提倡怀疑,但是怀疑了,假设了,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认为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结论,必须求证,而求证则是越小心越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异常复杂,千万不要看到一些表面就信以为真,一定要由表及里,多方探索,慎思明辨,期望真正能搔到痒处。到了证据确凿,无懈可击,然后才下结论。

王国维:“三目”法,第一,把考古得到的地下实物与古书材料相结合、将古文字研究与古史材料相结合,王国维把这种方法叫做二重证据法。他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顺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二重证据法要求以一种科学的态度、

实证的眼光去处理史料和文物,既不唯古书是从,亦不对一切史书都怀疑,是一种近代的研究方法。大批出土文物为王国维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新的材料。

第二,把异族之故书与本国之旧籍互相补正。这主要是指研究少数民族和边疆地理所运用的方法。如在研究蒙元史时,勤读宋、辽、金、元等汉文史籍,参考中外学者的著作,对其进行详细的比较、校勘和订证,然后得出确定的结论。他不仅注意蒙古族这个民族自身的源流发展历史,而且关注这个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注意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从广义的文化视野去考察民族史。

第三,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主要是指以西方学术思想和观点作为参照。王国维懂日、英、德三门外语,吸收了西学的视点和方法。

尤其是,二重证据法是史学研究领域中一种比较先进的研究方法,影响深远。首先,它把考古学方法引入了史学研究领域。考古学方法以出土的原始实物、历史遗存物为依据,具有可靠性、可信性。将考古学与历史学结合起来,扩大了史学研究范围,不限于历史文献,而扩大到历史实物研究。其次,它推动了史学研究的科学化。历史遗留物具有原始性、无修饰性,考古成果既可以检验前人的历史认识,也可以检验今人的历史认识;可以纠正以往的片面的错误认识,也可以补充发展一些新的认识,使一些历史悬案得以澄清,使一些长期被湮没的历史得以重现。而且,二重证据法是一种历史比较研究方法。以考古得出的地下材料与纸上材料互证,就是将两种不同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异同之处,克服研究的狭隘性、片面性、主观性,从而得出具体的、可信的结论。

梁启超:在治学之道上,梁启超认为应走两条大路:一是文献的学问,应该用客观的科学方法去研究;二是德性的学问,应该用内省的和躬行的方法去研究。关于文献学问的研究,梁启超认为应坚持三条标准:求真、求博、求通。“我们要做博的工夫,只能择一两件专门之业为自己性情最近者做去,从极狭的范围内生出极博来。否则,件件要博,便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