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叙事散文阅读之结合时代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叙事散文阅读之结合时代背景

作者:王寿波

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2年第37期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燕昭王求士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拘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园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

本文记述了战国后期燕昭王真心诚意举贤纳士的故事。请谈谈燕昭王为什么要求士?

解析:战国初期,北方的燕国并不强大。公元前316年,燕昭王的父亲燕王哙当政,他听信一个名叫毛鹿寿的人的花言巧语,效法尧舜禅让的做法,将王位让给了国相子之,并把三百石俸禄以上的大臣官印全部收回,而由子之重新任命。这一做法引起了燕国旧贵族的强烈不满,新旧贵族为此展开激烈争斗。子之执政三年,燕国大乱,临邦齐国乘机发兵进攻,仅用15天就攻占了燕国首都蓟,燕王哙死于战乱,子之则被齐国活捉,由齐宣王下令处死。于是,燕国人民就拥立了哙的儿子平,即位登基,这就是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国恨家仇他都

想报。然而对手齐国却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与齐国相比,燕国地方小,兵源少,力量薄弱,要报仇雪耻,谈何容易?可燕昭王认为,燕与齐相比,差距虽大,但却可以弥补,关键在于求士。

参考答案:燕昭王要报仇,但国力不足,于是他便自然地想到求士,想依靠士的力量,来帮他报仇雪耻。

【阅读指导】

我们阅读古代叙事散文,首先要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才能对文章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才能对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正确的理解。

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思想内容

我们阅读古代叙事散文,有时必须了解时代背景,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第一自然段突出描写了强敌压境,郑国危急的情形。那么,秦晋两国为什么要围攻郑国呢?因为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那么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想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于是秦晋联合成为必然。我们弄清楚这些历史背景,对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并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可以提高我们的判断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如“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秦朝末年。作为陈胜、吴广起义的响应者,项羽和刘邦都打着楚怀王的旗号,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域起兵反秦。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两支起义军的首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矛盾冲突日趋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物的思想和性格表现得极为鲜明突出。刘邦赴“鸿门宴”时,项羽兵力比刘邦强大四倍,正是在这种力量悬殊的对比下,项羽作为强大的一方,就显得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而刘邦则不得不忍辱负重,冒着生命危险,亲入虎穴,骗取项羽的信任,经过种种艰难曲折,最后脱险归营。因此,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进而准确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作者情感倾向

面对一篇古文,先把握有关的背景材料有助于人们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及其特有的人生经历,对解读文学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作者通过三件逸事,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关心人民、清正廉洁的官吏的形象。但是要弄清楚作者情感倾向,还必须了解写作背景。此文作于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是作者给当时在史馆任职的韩愈修史时作参考

的。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要清除当时一些人对段秀实的曲解。唐德宗建中四年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的部队在京师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原卢龙节度使朱泚被叛军拥立为帝。段秀实当时在朝中,一次被召议事之时,他突然用手中的笏猛击朱泚的头部,同时唾面大骂朱泚“狂贼”,终被杀害。柳宗元对段秀实的忠勇行为深表敬仰。然而朝中也有人散布流言,说段秀实的这一举动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柳宗元听后极为愤慨,因为他深知段秀实为人一贯刚直。为了让人们了解段秀实,作者取其生平逸事三则,说明段秀实的刚勇是其性格使然,从而使流言不攻自破。

总之,作品与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只有在深入钻研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才能够体会到古代散文的思想和艺术的真味。

【阅读思考】

燕太子丹质于秦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蓬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