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27、《答谢中书书》导学案(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品味文章的画面美,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
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3、朗读课文
(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
课堂探究
1.疏通文意
(1)、自主翻译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2.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
(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3.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
4.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5.感受文章的人情美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当堂检测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3.当堂测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的作者是(),字(),号()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青林翠竹()晓雾将歇()
与其奇者()五色交辉()
3、用现代语言翻译下面句子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5、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在生活中与学习中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简要概述。
答案
1、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
2、cuìxiēyùhuī
3、①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作者从各方面濡墨染彩,容截营构,使文章清幽秀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5、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态。启示: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亲近自然……
27.《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知道文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重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再次朗读。
2.范读,确定朗读的节奏,找同学朗读,并做点评。
课堂探究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4.合作探究:
(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当堂检测
5,拓展延伸: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6、当堂测试: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重点词语:
1.欣然起行欣然()
2.念无与乐者念()3.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