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树”在“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树”在“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知识树”在“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四川德阳市教科所冯学敏

1.什么是知识树?

一个系统的知识是有结构的。从外表看这种结构,就像一颗大树,有干,有枝,有叶,有果。再打个比方说,知识树像中国交通图。第一层次的知识像省,第二层次像地市,第三层次像县,第三层次下还有更细密的知识细胞,好比乡镇一样。这样学生就可以驾驶着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征服语文知识目标,就不会感觉语文知识混乱无从下手。

中小学生所学习的语文知识也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也像一颗大树。如果我们把它勾画出来,这就成了“语文知识树”。

2.语文知识是怎么建构的呢?

(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knowledge),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狭义的知识,它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语文知识树”中的“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多为这类知识;一类为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knowledge),也即我们常说的能力,它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在“语文知识树”中的“基础知识”和“阅读与写作”部分,有的包含了很多程序性的知识,比如在学生了解了“比喻是什么”的基础上,还应该指导怎样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2)外在的知识结构和内在的认知结构

“语文知识树”就其呈现方式来说,是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的。认知结构是认知心理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奥苏伯尔认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它是由外在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所以怎样组织知识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奥苏伯尔还认为,“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是人的认知组织的两条原则。这两条原则同样也适合知识的组织与呈现。

(3)学科知识

我国学科教育的重点一向是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的。既然是传递知识,那么学科专家便理所当然地成了最清楚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的人。由此,我们的教材也是按学科知识掌握的需要来编排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是学科知识。而“语文知识树”正是这种价值取向的反映。

自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产生以来,对课程内容的解释大多是围绕三种不同的取向而展开的。除了“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外,还有“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等价值取向。

在课程理论发展史上,不论主张哪种观点的学者都很少完全否定其他观点。就语文知识的教学而言,或许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如何更好地关注学生,让它成为学生主动选择的结果,并使其转化为学生人格发展的需求。

3.语文教学中哪些地方可以画知识树?

全册教材知识树;单元教材知识树;某一课的不同类型的树。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就是要画单元的知识树。

4.怎么画知识树?

根据知识结构的不同我们可以吧它画成手掌,星星,水果,机器人,章鱼等各种形状。

画全册教材知识树举例。

主干: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层八个杈,分别是一到八单元的单元主题,如“童话寓言之旅”,第二层是每一单元的训练重点,如:“领悟作者在童话寓言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第三层是每一单元的课题。第四层是课文类型。第三层还可以是本单元的语文大课堂和习作内容。

画单元知识树举例。

主干:单元主题。如:温暖的记忆。第一层就一个杈:单元训练重点;第二层六个杈,包括五篇课题,一篇百花园;第三层又可分三个杈,分别是主要内容,本课写作方法,读书感悟;四层主要内容还可分为课文的结构,感悟可分为优美词句欣赏。

知识树在“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例子:

画每一课的知识树举例。

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构图,一种是收获图。

先说结构图。主干:课题,第一层主要内容,就一个杈;第二层是课文分几部分(也就是意义段的段意)有几段分几个杈;第三层是每一部分的分层,这个有的有,有的没有,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画;第四层是每段的关键词。

收获图。主干:课题;第一层分三个杈:主要内容,学文感悟,写作方法;第二层是主要内容衍生段意,学文感悟衍生重点句及感悟,写作方法衍生优美词义和优美句子;第三层段意可衍生层意或关键词等。

5.“语文知识树”国内运用情况

20世纪70年代末,是魏书生老师有感于当时语文教育考题泛滥、教学缺乏序列的现状,引导学生画出来的。它的由来主要基于语文课的两个特点:“第一,每篇课文,即使是最浅显的课文,人们都能够围绕它设计出成千上万道考试题。第二,每篇课文,即使是千古名篇,讲课时你缺了课,只要基础好,期末或升学考试,成绩照样优秀。”从第二个特点,魏书生老师看到了“语文学科知识也有规律,也有稳定的结构方式”。掌握了这些规律,考试时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学生就可以不做大量的习题了。

基于此,1979年,魏书生老师开始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经过讨论,他们选择了树式结构,并通读了初中的六册语文教材,画出了“语文知识树”。虽然在画的过程中意见众多,但最终从大的方面基本确定为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并把所学知识纳入到“语文知识树”中去。

再有,在“学法指导”中,他非常重视复习、检测的过程,他强调复习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实际,不会什么复习什么,全班同学一般不集体复习什么知识,而是每个同学根据“语文知识树”的内容自行安排。如果有的同学复习后还有弄不懂的知识,就去请教承包这一知识的同学。这种做法和布鲁姆提倡的“掌握学习”有一定程度的相通之处。

“语文知识树”自其产生以来的十多年中,在我国的语文教育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16年来一些报刊杂志先后印了60多万份”。直到近些年,它还有一定的影响。借助网络技术,我们可以查到,自1994年以来的各种教育杂志发表的论文中涉及“语文知识树”的起码也有上百篇。

6.画知识树的意义

(1)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这种从总体上了解知识结构,而后分部分学习,最后在认识部分的基础上再把握整体的学习方法,即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方法,就是整体性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2)寻求语文教学的序列性。以‘语文知识树’为主要内容,建立知识体系,使语文教学从无序到有序。摈弃传统的就文教文,就语文知识讲语文知识的陈规,努力寻求知识之间的联系,按照知识规律,打破常规,有时‘跳讲’,有时一课讲几篇课文,有时跨越文体,不拘一格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虽然语文教学到底有没有序列,需不需要序列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画知识树确实让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认知心理学派所强调的。“语文知识树”着眼于知识点的梳理,“它一改语文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