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秧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格流派
• 陕北秧歌主要有"大秧歌"和"踢场子"两大类。大秧歌,是 一种在广场上进行的集体性歌舞活动,规模宏大,气氛热 烈,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并伴有狮子、龙灯、 竹马、旱船、跑驴等社火节目,队形变化丰富,有"龙摆 尾"、"卷白菜"、"十字梅花"、"二龙吐水"、"十二莲灯"等数 百种排列法。小场表演包括"水船"、"跑驴"、"高跷"、"霸 王鞭"等。也可根据动作风格和内容划分为"文场子"、"武 场子"、"踢场子"、"丑场子"等;其中"踢场子"为表现男女 爱情生活的双人舞,参加人数为偶数,成双成队,男待彩 扇,女舞彩绸,有较高难度的舞蹈动作,需展示"软腰"、" 二起脚"、"三脚不落地"、"龙爪穿云"、"金鸡独立"、"金钩 倒挂"等高难技巧,既刚健又柔美,既洒脱,又细腻。逢 年过节,城乡都组织秧歌队,拜年间好。村邻之间还扭起 秧歌互相访拜
• 比歌赛舞,热闹非凡。男角叫"挂鼓子"女角 叫"包头",过去均由男子扮演,"挂鼓子"的 动作朴拙,有武术的爆发力。"包头"的动作 质朴、活泼,具有农村妇女的特点。表演 虽有套路,但即兴创造的成分极大,充满 陕北农村生活的情趣。技艺精湛的演员深 受群众的喜爱,如李增恒扮演的"包头"形象 俊俏,表演洒脱、灵巧,有"溜溜旦"的艺名。
• 陕北地区 "闹秧歌"习俗由来已久。如陕北的绥德、米脂、 吴堡等地,每年春节各村都要组织秧歌队,演出前先到庙 里拜神敬献歌舞,然后开始在村内逐日到各家表演,俗称 "排门子",以此祝贺新春送福到家,这是古代祭社活动的 延续,十五日灯节这天,秧歌队还要"绕火塔""转九曲"。" 绕火塔"也叫"火塔塔",先用大石和砖垒起通风的座基,上 面再用大块煤炭搭垒成塔形,煤炭之间有空隙,填入柴禾、 树枝以便燃点。由于当地煤炭质量好,又有柴木助燃,所 以在十五日的夜晚点燃后,火焰照红夜空,秧歌队绕塔高 歌欢舞,非常好看。此习是古代"祀太乙""积薪而然"求火 消灾驱邪的遗风。此风俗在清代县志中有记载,如《绥德 县志》"并以煤块积垒如塔,至夜,然(燃)之,光明如昼。 "《米脂县志》"铺户聚石炭垒作幢塔状(俗名"火塔塔"),朗 如白昼。"可见此俗由来已久。
发展传承
•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 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 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 秧歌和腰鼓,领头的伞头改为工农形象持木制镰刀斧头,创造了具有 新内容的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十二把镰刀》 等。其中,"翻身秧歌"、"胜利腰鼓"等新秧歌在全国得到普及。新秧 歌有大场秧歌《边区好地方》、扇秧歌《南泥湾》等,深受群众欢迎。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起着鼓舞斗志,庆祝胜利的作用。1950年代 民间舞蹈方兴未艾,各地秧歌异彩纷呈,人们就在秧歌前冠以地名以 示区别。 • 陕北秧歌表现了陕北群众质朴、憨厚、乐观的性格,具有突出的历史 文化价值。 •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陕北秧歌经 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
陕北秧歌的秧歌服,男的用毛巾包头,女的手持彩肩、汉巾。拜年有排门子 秧歌,彩门秧歌;正月十五有酒曲秧歌、花灯秧歌。小场子秧又叫踢场子, 分二人场、四人场,八人场。舞蹈动作丰富,豪迈粗扩,潇洒大方,充分体 现了陕北人民淳朴局憨厚、开朗乐观的性格。 陕北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点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即 在锣鼓乐器伴奏 下以腰部为中心点。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 脚下以"十字步"作前进、 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上下谐协,步调 整齐,彩绸飞舞,彩扇翻腾,同 时还可以伴随着唱。 陕北秧歌主要有三种角色,即伞头、文、武身子和丑角。陕北秧歌的领头人 叫伞头,一手持伞,一手持"虎撑",两种道具都有吉祥的含义。伞,寓义庇 护众生,风调雨顺;虎撑与唐代名医孙思邈有关。据说孙思邈曾为老虎治病, 为便于观察和治疗,曾用一铁圈撑开老虎的嘴,这铁圈就叫"虎撑"。后来, 虎撑演化为串乡治病民间医生手中发出声响的"串铃",成为民医的标志。它 在伞头的手中,则成为消灾却病的象征物,又是指挥秧歌队表演和变化队形 图案的响器。伞头是秧歌队的领头人,通晓传统秧歌唱段,能即兴编唱新词, 根据场地气氛或各家的情况出口成章。演唱时,他领唱,众队员重复他最后 一句,形式简朴、热闹,词句生动、易懂,唱得观众皆大欢喜。现在的秧歌 舞,经过改革后角色有所不同,服饰可为现代装, 腰系红绸带。手中道具可 以是镰刀、锤子,可用花伞。丑角也可不要,也可和霸王鞭结合起来。
陕北秧歌
-----------了解陕北文化的通道之一
•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 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 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 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 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其中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 陕北秧歌舞,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时已有,原为阳 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延安府志》记有" 春闹社,俗名秧歌。" 由此可知,秧歌源于社日祭 祀土地爷的活动。 清李调元《粤东笔记》云:"农 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中插秧,一老 挝大鼓,鼓声一通,群竞作,弥日不绝,是日秧 歌"。故又有人指出,秧歌传自南方,是陕北的一 种外来文化。作家曹谷溪在《再谈陕北秧歌》中 说:"陕北人闹秧歌,就是图个红火。每年正月二 三开始,几乎要闹腾一个正月天。一直到二月初 二才压了锣鼓五音"。形式多样,是一种民间广场 集体歌舞艺术,表演起来,多姿多彩,红火热闹。
豪迈粗犷
• 绥德可谓陕北秧歌的中心,那里的农村至今仍保留传统的 秧歌表演程式、礼俗和风格特色,其中既有古代乡人驱傩 的"神会秧歌"、"二十八宿老秧歌",也有1942年之后才兴 起的新秧歌。秧歌表演者常有数十人,有的多达近百人, 在伞头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作 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尽情欢舞。沉浸在欢乐愉快 的喜庆气氛中的陕北高原秧歌表演十分红火。秧歌吸收当 地流传的水船、跑驴、高跷、狮子、踢场子等形式中的艺 术元素,组成浩浩荡荡的秧歌队。 • 早年多是男扮女妆。随着时代的发展,女的也参加。男女 队身着彩服或带云角装
• 扭秧歌需要的道具:镲(至少两个),大 鼓,伞(特色),扇子。 • 人数:不定(欢迎各位积极参加) • 选择扭秧歌的理由:生命在于运动,秧歌 能锻炼全身很多部位,有利于身体健康哦, 亲!
பைடு நூலகம்
•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