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袁崇焕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袁崇焕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袁崇焕研究综述

《明清史研究》期末考查论文

近三十年袁崇焕研究综述

【摘要】“袁崇焕现象”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政治史上都具有独特的影响,因而史学界和文艺界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其研究、探讨和演绎。本文试就近三十年对袁崇焕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并做简单探析,以从中找到值得品鉴之处。

【关键词】袁崇焕研究学术

一、袁崇焕其人

袁崇焕(7457—7539),字元素,号自如。有明一代最后的“长城”之称。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和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其城防理论和战略战术被广泛用于明、清军事上。他赤心报国、坚持真理、清廉为官、爱国为民的事迹留芳百世。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天启年间单骑出关,考察形势,还京后自请守辽。筑宁远等城,多次打退后金军的进攻。授辽东巡抚。崇祯初年,被任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崇祯二年,后金军进围北京,他星夜弛援,后金设反间计,谓与袁有密约。崇祯帝下令捕之,磔于市。

二、近三十年史学界对袁崇焕的研究

在过去近三十年来,袁崇焕的研究在海内外有长足的进展,这一方面是学术风气日趋活跃,研究袁崇焕的课题拓宽范围,其涵盖面包括总论、传记、政治、军事、经济、党争、斩毛、议和、死因、诗文、籍贯、家系、品格、个性、科技、对外关系、民族关系、人际关系、文物古迹等领域;另方面也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阎崇年教授的积极推动,有密切的关系。

1、研究专著

1975年,金庸作长达六、七万字的《袁崇焕评传》。此书为金庸小说《碧血剑》的附录,1994年由北京三联出版社出版。作者以史实为依据,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详述一个历史人物的景况,并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将袁崇焕和崇祯皇帝的性格冲突视为大明悲剧产生的一大重要因素,这是金庸先生研究得出的、并被前人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的观点很有见地,尤其是先生以一股新文化气息的文笔、扎实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历史见解,把袁崇焕与崇祯皇帝的品性和冲突表述得栩栩如生。

1984年,《袁崇焕资料集录》(上、下),阎崇年、俞三乐编,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编篡者在前人留存文献的基础上,以与袁崇焕有关的文书等文献为线索,着重对明清史料进行广泛的收集,从而大大地方便了研究者对文献检索的需要。该书搜罗到与袁崇焕相关的文献资料42。7万字,并依内容分为10集。其一为从《明实录》、天

聪朝《满文老档》、《清实录》、《朝鲜李朝实录》等官方文献中采集到与袁崇焕相关的文字资料,约1万余字;其二为选自《今史》等38种文献中历史名人撰述之袁崇焕资料汇录,约14万字;其三为袁崇焕事略,以道光伍氏雕梓为底本,略加参酌而成;其四为采录明清档案与金石方面的袁崇焕资料,其中《袁子朋墓碑记》为当时初次公诸于世的史料而弥足珍贵;其五为辑录各地方志与谱碟中有关袁崇焕的撰述;其六为选自明崇祯元年(1628)迄今380余年社会各界对袁崇焕的颂悼与感怀之词;其七为杂录,篡入与袁崇焕为官时关系密切的程本直、余大成等历史名人和事件的材料;其八收录了清道光年间广西巡抚梁章钜悉心收集、辑录的《三管英灵集·袁崇焕诗》66首;其九、十为补遗和附录。

2005年,《袁崇焕传》,阎崇年著,中华书局出版。清史专家阎崇年撰成此书,记述了明朝将领袁崇焕的一生事迹、诗文著述、后世影响等。重点是写袁崇焕登上历史舞台的最后十年,写他如何取得宁远和宁锦大战的胜利,从而成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难以逾越的屏障,又写他敢于任事、不畏艰险的性格,最终功高遭忌,含冤屈死。书中运用史学理论和方法,以厚重的史料和大量翔实的数据,透过宏观的框架和微观的参照,把一段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层层理清,并在认识角度的创新、材料的挖掘、研究领域的深度等方面对袁崇焕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从而勾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袁崇焕,并把他的爱国精神、勇敢品格、求新旨趣和廉贞风范分析得淋漓尽致,让更加真实的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

2006年,《明亡清兴六十年》(上、下),阎崇年著,中华书局出版。此书由阎崇年将其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的同名历史系列讲座稿润色而成。本书以袁崇焕为线索,展现了明末清初六十年间的历史风云。作者对明朝和满洲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平行观察,力图总结明朝何以衰亡,满洲何以兴起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在叙事手法上,以袁崇焕个人的命运起伏为推进情节发展的线索,又增加了其背后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所以既有可读性,又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本书不仅写了以明、清双方在辽东地区的一系列决定生死的大战,还写到了双方议和,写到明朝的朝政危机,宫廷三案,炽烈党争,并生动鲜活地勾勒出那个特定时代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画像:努尔哈赤的锐意进取,皇太极的任性多智;万历的怠政,泰昌的懦弱,天启的顽劣;李成梁的功高跋扈,熊廷弼的雷厉风行,袁崇焕的敢担重任;魏忠贤的熏天权势,客氏的作威作福,阉党的小人嘴脸……这些人物、这些事件,构成了那个天崩地解、浓墨重彩的时代,通过解析这些人物和事件,作者为我们揭示出明朝何以衰亡、清朝何以兴盛的历史宝鉴。

2006年,《袁崇焕》张朝发著;《明末抗金英雄:袁崇焕》,黄国信、张素容著。

两书均为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以袁崇焕传奇一生为主线,重点描述了他抗击后金的数次战役,突出了他在明末混乱政局中的重任和壮举。

2006年,《袁崇焕:孤胆忠魂传》林猹著,团结出版社出版。本书记述了明代名臣袁崇焕的一生。结合史料,以激情四溢的笔触,全景式再现了那一段风云激荡、龙争虎斗的战争岁月,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感人的民族英雄形象。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忘记或漠视英雄的民族更是不可原谅的。

文献整理是研究的基础,研究是对文献整理的深化和发展。当今的文史学家不断运用新的视角、方法和价值尺度来重新审视、解读、阐释历史文献,并钟情于历史探索和研究,从而创作出更具时代特点和科学水平的新文献新专著。

2、研究论文

文献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学术方面,还在于其社会作用的发挥。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到2010年止,共有与袁崇焕相关的论文115篇公开发表,其研究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扩大。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内地的学者蜂拥而起,开始了对袁崇焕新一轮的造神运动。1984年6月,在广西藤县举行“袁崇焕诞生四百周年纪念学术讨论会”。1988年8月,在辽宁兴城召开“国际袁崇焕学术讨论会”。这两次会议都有论文集出版,前者是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1984年出版的《袁崇焕研究论文集》,后者是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9年出版的《袁崇焕学术论文集》。两本论文集收录的六十篇论文,几乎都是一个基调:认定毛文龙之死是罪有应得,认定袁崇焕之死是千古奇冤。并一致认为,袁崇焕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是一个与岳飞起名的民族英雄。其中《袁崇焕研究论文集》,莫乃群主编,1984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涉及袁崇焕与皇太极、袁崇焕与毛文龙、袁崇焕与孙承宗、袁崇焕与祖大寿、袁崇焕与岳飞、东林党与袁崇焕、袁崇焕的爱国思想、民族思想、军事思想与指挥才能、袁崇焕之死与后金贵族的反间计、袁崇焕辽东屯田、袁崇焕的悲剧、袁崇焕的诗、袁崇焕的编年等方面,全书共52。3万字。此书是中国史学界第一本全国性研究袁崇焕的专题论文集,对袁崇焕研究极具推动作用,被誉为袁崇焕学术活动的一个里程碑,

八十年代研究袁崇焕的风向为何,可以从下面这些学术论文的标题中看出一二:阎崇年:《论明代保卫北京的民族英雄袁崇焕》(《北京史论文集》1980年)

张正明:《抗清名将袁崇焕》(《学术论坛》1981年第1期)

隋喜文:《冤同武穆愁天地——袁崇焕与崇祯》(《人物》1981年第1期)

大为:《功盖寰宇浩气长存——记明兵部尚书袁崇焕》(《藤州史话》1981年第1期)

孙文良、李治亭:《论袁崇焕的军事思想》(《袁崇焕研究论文集》)

黄国强、谭红儿:《试论袁崇焕的军事思想与指挥才能》(《袁崇焕研究论文集》) 石斌:《试论爱国名将袁崇焕》(《袁崇焕研究论文集》)

朱清泽:《袁崇焕指挥宁远大捷的高超艺术》(《袁崇焕学术论文集》)

孙文良:《论袁崇焕的英雄主义精神》(《袁崇焕学术论文集》)

1992年,《明末清初华南地区历史人物功业研讨会论文集》,罗炳锦、刘健明主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是1992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有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和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50多学者参加的,以研究袁崇焕为主题的“明末清初华南地区历史人物功业研讨会”之论文集成。为海外学者主持研究袁崇焕的学术首创。

1994年,《袁崇焕研究论文集》,阎崇年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出版。此为我国第一本研究袁崇焕的个人学术论文集。全书收文23篇,共26万余字。该书集中体现了阎崇年先生作为明清史专家、袁崇焕研究会会长在袁崇焕研究方面的精湛学术水平,其成果蔚为壮观,深得学术界推崇。作者以翔实的资料为依据,自然是根底扎实而少臆断,所收论文涵盖了袁督师生平之主要业绩,其中考辨之作儿占一半,多有灼见。作者在《袁崇焕“死因辨”》一文中,另辟蹊径,从心理史学来审视袁崇焕之死,进行“深层分析”,以期‘可以找到其内在的解释。”作者将心理分析用之于历史人物研究,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袁祟焕刚正、孤迁、不党、清廉和忠耿的品格,自为明季昏君和奸臣所不容。”因此,袁督师之历史悲剧,“从心理史学视角看,是崇焕孤迁耿僻性格与祟祯刚值暴决性格冲突的结果。”后金设l司是其诱因,阉党排构是其外因,祟祯昏暴则是其主因,故崇涣之死其原因复杂,可谓多因一果。持论若此,可谓公允。

心理史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曾经受到国际学术界相当的重视。因为它着重探素历史人物从事活动的心态与品格对历史的影响,这就扩大了对历史解释的范围和途径,启迪了思路。作者吸取新的研究方法,开阔了视野同时,于史学又娴熟于胸,故所收沦辩之文叙史言简意赅,不枝不蔓,剖析论列,以抒己见。本书的又一特色,是有专文论述一个世纪来有关袁崇焕的研究。作者以“兴始期”、“发展期”、“沉寂期”、“活跃期”,划分袁崇焕研究的状况。纵观一个世纪,分别扼要介绍每一时期的代表作,以及时代背景,尤其对1983一19993年的十年间袁祟焕研究涉及的各领域综述较详。将袁祟焕研究的过去与现状的专文冠之于全书,既便于读者窥见袁祟焕研究之来龙去脉,而作者多篇论文论述之主旨与其针对性也就一目了然,作者所取得

的研究成果亦因之而益衫。此文与本书各篇论文相辅相成,使全书成为整体。

不过,二十一世纪的袁崇焕研究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这就是挺袁、贬袁两派的强烈对立。挺袁派主要是以阎崇年为代表的专家学者,他们在传统媒体上把握有绝对的话语权,并且极力要把袁崇焕神化。贬袁派多数属于“草根学者”,即所谓的“民史”。他们一般只能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贬袁派虽然不一定认为袁崇焕死有余辜,是通敌的汉奸,但基本上认为袁崇焕罪有应得。由于袁案的史料多如牛毛,真假难辨,所以上述两派都能够“引经据典”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2008年6月,一本名为《窃明》的小说出版上市,书中对袁崇焕是汉奸的历史评价,引起网上大争论,该书作者灰熊猫更是将矛头直指阎崇年,称:“阎崇年你错了,袁崇焕不是爱国英雄,明朝灭亡就是他害的!”早在《窃明》未出版的2007年,该书在起点中文网连载时,就因“袁崇焕是汉奸而导致明朝灭亡”的尖锐观点而在网上引发潮水般的争议。争议的观点针锋相对,辩论激烈,动辄封楼;网友则成立各种党派,攻奸不断,一时间党争不断;加上很多网友都具备深厚的历史、军事知识,因此辩论极富深度,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式的考据横行,这种情况非常罕见。这种“罕见”的现象使得每天有很多人把追书的大部分时间花在看评论上。这种网上效应对网友的影响力不亚于百家讲坛对观众的影响力。

由次可以看出“袁崇焕现象” 不仅在史学界得到追捧,更在文学、网络等领域成为热点,以至全民积极主动参与寻史料、读史书、考证史实等历史研究。不能不说这是二十一世纪的袁崇焕研究的一个亮点。

三、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袁崇焕现象”不仅在史学界成为热点,更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的新视角。进而创作出一批具有时代感的文艺作品,为借鉴历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建设和谐文明社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06年,《袁崇焕诗赏析》石瑞良编著,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袁崇焕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内容、不同艺术风格的诗歌作品七十五首,真实地反映了他从求学入仕、从政抚民、辽东戍边、致仕还乡、蒙冤入狱等不同阶段的生活经历。不仅表现了他在人生羁旅中的思想情境,而且记述了他所经历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书中不但对每首“袁诗”的意旨、微言、意境做了简明扼要的分析与阐述,而且对诗中的典故、词语、地理等做出深入浅出的注解于诠释。《袁崇焕诗赏析》的突出贡献在于:编注者试图从全新的文化视角诠释历史人物,进而解读历史。品读这些诗,让我们有机会感受到民族英雄袁崇焕的心路历程,感受到生活中他的喜怒哀乐,使袁崇

焕的形象更加丰富、完整、具体和生动;品读这些诗,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明末清初的发展状况和社会风情。《袁崇焕诗赏析》是我国迄今为止出版的第一部袁崇焕诗集注,对于研究袁崇焕一生功事以及明末清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史料价值。

1999年,二十集古装电视连续剧《袁崇焕传》由袁崇焕故乡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镇政府于组织年拍摄,主角是香港明星莫少聪、梁小冰。该剧反映了袁崇焕尽忠报国的高贵品质,歌颂了他廉洁自律,爱民如子的高贵品德,讴歌了他英勇不屈,不畏邪恶的英雄气概。但皇太极却用奸计陷害袁崇焕,明崇祯皇帝轻信谗言,致使他于公元1630年含冤而死。广东人民为纪念袁崇焕的崇高爱国品质,特意拍摄了这部电视剧。

2009年,京剧电影《袁崇焕》,改编自同名历史京剧。以于魁智(饰袁崇焕)领衔的同名京剧原班人马出演,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京剧魅力。该片截取了风云激荡的历史中忠奸对立、善恶冲突最为激烈的一段史实,加以精心剪裁、传奇演绎,讲述的是名将袁崇焕以非凡的胆略和气势,击败了皇太极的八旗雄师,解困京师,却招小人谗言所害,蒙冤入狱。即使身陷囹圄,他仍忍辱负重,写信召唤手下将士浴血奋战,保卫皇城。皇城无恙,袁崇焕却被凌迟处死,蒙冤结束了自己悲壮的一生。

而由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推出的《明亡清兴六十年》视频讲座,使明清史学者阎崇年得以用生动、通俗的语言在听(观)众面前讲述袁崇焕的人生历程。讲座通过电视这个强有力的传播媒体,将历史视野为背景,以历史事件为线索,用不断设置“悬念”等独到的方式解读袁崇焕,并达到让更广泛民众正确认知袁崇焕及其所身历那段历史的目的。

另外,在广西藤县图书馆,出于对故里英雄的崇敬、追忆和延续地方文脉传承,通过20多年的努力,他们建立了“袁崇焕专题文库。”收集了《袁氏族谱》、《藤县历史人物图文集·袁崇焕》、《藤县历史人物袁崇焕事略》(视频资料)等130多种与袁崇焕相关的文献。并保存了与袁崇焕故居、家族、遗物、墓葬、袁崇焕故里纪念邮票(稿)、袁崇焕故里明信片(稿)等JPG格式照片290幅。还有虽未正式出版、却极为珍贵的、由研究者深入袁崇焕故里采风而留存下来的第一手研究素材一批。这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献,对研究袁崇焕的身世、思想品格形成、家族脉络、早期活动及督师故里的人文习俗,都是极好的资料。

四、结束语

《明史·袁崇焕传》载:“自袁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袁崇焕现象”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政治史上都具有独特的影响和警示。因而,从明末清初至今,史学界和文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其研究、探讨和演绎。特别是近三十多年来,研究和反映袁崇焕的著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可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岑沫. 明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大揭秘[J]. 文史春秋, 2008,(01) .

[2] 当年明月. 袁崇焕[J]. 领导文萃, 2009,(10) .

[3] 袁崇焕是不是汉奸?[J]. 环境与生活, 2008,(08) .

[4] 袁希庆. 夜空中的耀眼流星——读《袁崇焕评传》有感[J]. 军营文化天地, 2008,(03) .

[5] 彭勇. 袁崇焕明朝最后的救命稻草[J]. 国学, 2008,(02) .

[6] 李宝臣. “五年复辽”与袁崇焕之死[J]. 紫禁城, 2008,(12) .

[7] 牛建波. 大明王朝亡命徒——袁崇焕[J]. 领导文萃, 2008,(05) .

[8] 石英. 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历史观——从阎崇年《百家讲坛》讲袁崇焕说开去[J].

文化月刊, 2007,(03) .

[9] 冯佐哲. 袁崇焕与北京[J]. 北京档案, 2009,(06) .

[10] 翟意安. 袁崇焕被崇祯磔杀的深层原因[J]. 甘肃社会科学, 1999,(S1) .

[11] 姚小远. 袁崇焕:令人生疑的民族英雄[J]. 半月选读, 2009,(09)

[12] 黄国强. 论民族英雄袁崇焕[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04)

[13] 贺海. 明末英雄袁崇焕的墓、祠、庙[J]. 北京档案, 2003,(09)

[14] 王思治. 读《袁崇焕研究论集》[J]. 北京社会科学, 1995,(04)

[15] 吕嘉俊. 袁崇焕评说[J]. 语文世界, 2000,(Z1)

[16] 朱伟. 袁崇焕的悲剧[J]. 领导文萃, 2004,(12)

[17] 黄文山. 历史不忍细看[J]. 三月风, 2002,(07)

[18] 梁超然. 从袁崇焕的诗来看他的一生[J]. 广西社会科学, 1986,(01)

[19] 贺海. 明末英雄袁崇焕的墓、祠、庙[J]. 北京档案, 2003,(09)

[20] 二东. 忠义十八代[J]. 东西南北, 2004,(06)

[21] 阎崇年,Fotoe. 袁崇焕之死[J]. 中华遗产, 2007,(09) .

[22] 关黑拽. 略论袁崇焕冤案[J]. 法制与社会, 2007,(05) .

[23] 李宝臣. “五年复辽”与袁崇焕之死[J]. 紫禁城, 2008,(12) .

[24] 岑沫. 明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大揭秘[J]. 文史春秋, 2008,(01) .

[25] 阎崇年. 袁崇焕文化遗产的当代启示[J]. 中国报道, 2008,(01) .

[26] 阎崇年. 袁崇焕死因解析[J]. 历史档案, 1995,(04) .

[27] 两脚羊. 国耻——痛兮,袁崇焕[J]. 晚报文萃(B), 2005,(11) .

[28] 黄建东. 袁崇焕之死[J]. 章回小说, 2007,(01) .

[29] 江上苇. 说说袁崇焕[J]. 现代交际, 2007,(12) .

[30] 卢延光. 袁崇焕[J]. 源流, 2006,(07) .

[31] 吕嘉俊. 袁崇焕评说[J]. 语文世界, 2000,(Z1)

[32] 黄国强. 论民族英雄袁崇焕[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04)

[33] 王思治. 读《袁崇焕研究论集》[J]. 北京社会科学, 1995,(04)

[34] 朱伟. 袁崇焕的悲剧[J]. 领导文萃, 2004,(12)

[35] 张继信. 千古奇冤:袁崇焕之死[J]. 炎黄春秋, 1993,(02)

[36] 尹江春. 简评电视连续剧《袁崇焕》——一幅色彩斑澜的历史画卷[J].

当代电视, 1989,(03)

[38] 张孝中. 我怎样扮演袁崇焕——《袁崇焕》创作杂记[J]. 当代电视, 1988,(12)

[39] 金庸. 袁崇焕评传[M].北京:北京三联出版社.1994.

[40] 阎崇年、俞三乐.袁崇焕资料集录[M]. 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41] 阎崇年.袁崇焕传[M]. 北京: 中华书局.2005.

[42] 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上、下)[M]. 北京: 中华书局.2006.

[43] 林猹. 袁崇焕:孤胆忠魂传[M]. 北京: 团结出版社出版.2006.

[44] 莫乃群.袁崇焕研究论文集[M].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1984.

[45] 阎崇年.袁崇焕研究论文集[M].台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出版.1994.

[46] 灰熊猫.窃明[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9.

[47] 石瑞良袁崇焕诗赏析[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清朝皇帝列表 清朝历代皇帝简介

清朝皇帝列表清朝历代皇帝简介清朝历代皇帝一览表 1.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 2.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 3.顺治: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 4.康熙: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 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 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 7.嘉庆: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 9.咸丰: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警示教育片心得体会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警示教育片心得体会 很多时候,对于党员的教育会给大家播放一些警示教育片,下 面是给大家的警示教育片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为深入推进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月活动,根据侯马市纪委统 一安排部署,12月9日,司法局组织全体干警集中观看了《没有规 划好的人生》警示教育片和《正风肃纪创优环境警示教育资料片》。 近一小时的警示教育片播放结束后,司法局立即召开座谈会, 全体干警结合警示教育片的内容,联系各自的工作实际从对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月活动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从“王凤玲为什么会从一个国家公职人员堕落到犯罪的深渊”,从当前山西省部分单位、部分人员为什么屡屡违纪,败坏党的形象等方面畅谈了观后感,大家一致认为警示教育片起到了反面教育的积极作用,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干警们纷纷表示将会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认真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耐清贫,守寂寞。坚决抵制不良风气,严格遵守工作纪律,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扎实开展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月活动,以更认真的态度、更务实的作风,塑造司法干警的良好形。

2月12日,在监狱纪委组织的纪律作风整顿培训班上,我有幸 观看了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沉重的代价》和《用金钱堆砌的坟墓》。作为一名预备党员的我,观看后,心潮澎湃,感慨良多。既为那些曾风光的领导干部,一下子变为阶下囚感到遗憾,也为党内清除了一批“蛀虫”而庆幸,更为 __有力度的反腐倡廉行动叫好。 通过观看两部警示教育片,了解到领导干部贪污受贿走上违法 犯罪道路的事件。对我们具有实际意义和教育意义,他们的人生轨迹及他们走向犯罪深渊的心理历程,铛锒入狱后的可悲下场,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发出深思。可以说他们过去都是热血方刚、踌躇满志的同志,曾经被群众爱戴的干部。而今天成为阶下囚,这就是因为他们在这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重要时期,没有时刻进行理想信念的修养,加强作风建设,导致理想信念动摇,丧失了党性原则,淡薄了宗旨观念,把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资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占据了头脑,偏离了共产党的宗旨,堕落为 __。 反思自己作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如何在各种诱惑面前把好自 己的关,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觉得有以下三点感受:一要谨慎。此处谨慎并非指做人做事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而是要在大胆开拓事业的同时,处世交友要谨慎,特别是在一些金钱物质利益方面,要做到慎独、慎微、慎初。慎独,即在无人知晓之时,也要守住自己的防线,不能存任何侥幸心理;慎微指不能因情节轻微而对自己有种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史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现当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古希腊哲学;(2)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东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中世纪哲学;(3)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约四百年,称为近代哲学;(4)19世纪 中叶以来,称为现当代哲学。 古希腊哲学是从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下和科学同时诞生的,具有素朴辩证法的性质。古希腊哲学虽 然从主要方面说摆脱了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但也有渗透着宗教神话的方面:如"物活论"思想,毕泰戈 拉学派之相信灵魂轮回,苏格拉底也曾明白宣称自己为神所引导;柏拉图分裂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把神看作是一切活动的目的因;斯多葛学派把德行生活看成是灵魂与上帝的关系;到了古代哲 学的后期,他们的哲学后来被基督教所利用。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中世纪哲学几乎完全受基督教教会的支配,哲学则是与宗教神学合为一体。中世 纪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主要是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演绎、推论出事实,也在一定限度内起了维护理性、思维的作用。 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哲学遂逐渐从宗教神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学科。近现代哲学的特征之一是哲学与宗教、思维与信仰基本上处于分离对立的状态。近代哲学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法兰西斯·培根明确主张哲学应当与神学分离,近代哲学大体上是哲学占主导地位,它们所讲的宗教和神大多理性化了或人 本化了:笛卡尔抛开一切外在权威,他所讲的神是建立在思维、推理的基础之上的;洛克等人的自然神论 是理性的宗教,康德所主张的神不过是理性的理想,是实践理性的公设;他所讲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性的、 道德的基础之上的;黑格尔企图调和宗教和哲学,但他主张哲学高于宗教;费尔巴哈把批判宗教作为自己 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和现当代哲学与科学之间又仍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17-18世纪,自然科学进入了对自然界进行 分门别类的研究和对各种事物进行分析解剖的阶段,17-18世纪的哲学便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康德的星云假说打开了形而上学思维的第一个缺口,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中的新发现和新成就都 表明自然界的现象是辩证地发生的,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以不同方式表现了 哲学与现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深刻联系。科学主义各流派主要以研究科学方法论、认识论和科学规 律性为己任;人文主义各流派一般反映了现当代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关于人本身的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观点和根本要求。这是承认和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 物论观点。“实事求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 哲学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主观符合客观的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其他如认识论、方法论相统一 的观点,对事物作辩证分析的辩证思维也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关。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 切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统一于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派生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根据 这个观点,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即从“实事”中“求是”,反对否认客观事物存在、一切从先验论出发的唯心主义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有生命力和战斗力。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今天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它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永葆青春,就是因为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但是,创新和发展,决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决不能超越客观的历史规律,决不能违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新的时代特征以及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既得到了继承,又得到了发展,先后出现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样两种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没有倒

曹植诗歌研究 毕业论文

曹植诗歌研究 ——创意是手段,创“益”是目的 The study of Cao Zhi's poems 摘要 曹植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建安文人中最杰出的人物,其诗歌艺术成就非常高。从东汉时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五言诗,经过他多数量、高质量的努力创作,不仅诗歌艺术更加觉醒、独立,题材范围扩大,而且诗歌艺术风格、形式也取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对于建安时期开拓出文人诗歌艺术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和形成彪炳千古的“汉魏风骨”作出了突出贡献。具体来说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在三方面:曹植长于五言古体,对五言诗在中国诗坛上的牢固地位影响深远;曹植诗歌抒情味浓厚,对中国文人诗歌的抒情传统影响深远;曹植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对中国诗歌壮美的美学风格和文质彬彬的发展道路影响深远。同时给诗歌艺术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嘉惠后代文人诗歌创作。 关键词:曹植;诗歌研究;五言诗 Abstract Cao Zhi is one of our history's great poets and the most prominent Jian’an scholar, whose poems also have very high artistic achievements. With his multi-volume and high-quality creative efforts, the Five-character poetry, which begun to rise up from Eastern Han Dynasty, was developed more awareness and independent in poetry art, expanded the scope of the subject matter, made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in the poetry artistic style and form, even mad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open up the scholar-poetry-art’s unparalleled prosperity and form the vigorous style of Han-Wei Dynasty shined through the ages during Jian’an period. Specifically, Cao Zhi’s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poetry is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he is expert in Five-character-ancient-verse poetry, which established the firm status in Chinese poetry. Second, his poems have a strong lyric taste, which formally established the Chinese-literati-poetry’s lyric tradition. Third, his poems have the character of high strength, wonderful spirit and gorgeous expressions, which established Chinese-poetry’s aesthetic splendor style and gentle path of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his poems pointed out a new direction to the poetry art, which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to the future generations’ poetry. Key words: Cao Zhi ; Poetry study; Five-character poetry

《镜鉴》读后感

《镜鉴》读后感 篇一:镜鉴读后感 《镜鉴》读后感 近日学习了《镜鉴》这本书,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前车之履,后车之鉴”。这本书通过近期邢台市以及全国各地发生的腐败案例,将那些用沉重代价换来的教训展示给大家,反映了当前我国违纪问题的表现、特点和规律。他们大多非常有才干,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也一度被人们所称赞过,但是因为违法乱纪而被警告记过在甚至开除党籍,给人以深刻的反思,尤其是对我们这些领导干部有着相当大的警示作用。自己读后深受教育,特引以为戒。做为基层的一名党员干部,在此次学习中得到了深层次的启示和警醒。 我作为一名党员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才能做到廉洁自 律呢?我想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案例中失足的领导干部都有深刻的反思,但都是案发后的反思为时晚矣。有很多党员干部都有相似的腐败经历:刚刚走上领导岗位时,慎之又慎,拒腐之弦绷得很紧,可时间一长,面对腐败、腐蚀,警惕性、敏感性慢慢降低,

鉴别力、自控力弱化,最后出现“拒腐疲劳”而触犯了党纪国法。所以我们说,常怀一颗律己之心,是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必备要素。对我来说,就是改造思想、加强素养、净化灵魂,培养出高尚的情操,也就是牢记宗旨,坚定信念,特别是牢固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为人民尽责,为时代立功。 认真阅读了《镜鉴》中列举的案例,从中感受到的教训很深刻,如何反省自己呢?我想主要得认识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自己的价值取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现,党员领导干部更是如此,作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带头人,权力大、影响面广。因此,我们的价值体现,会通过我们的实际工作,直接影响到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与威信。《镜鉴》中参赌涉赌问题就是党员干部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借鉴他们的下场,就是要不断反省自己的价值取向,不断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我们一旦犯下错误,如何面对培养自己的组织,如何面对信任自己的领导,如何面对妻儿,如何面对亲朋好友,一个人的尊严又从何而体现? 二是生活交友方面。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明末风云》的观后感范文

《明末风云》的观后感范文 最近我看了《明末风云》这部片子,突然对这段早已熟知的 历史有了些新的认识,也对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有了些新的认识。不禁使我对他有了几分同情,几分怜悯。其实明朝自太祖朱元璋立国以来,到崇祯即位,历经三百余年,早已是千疮百孔,朝不保夕了,内忧外患,江河日下了。仅凭崇祯一人之力,也绝不可能扭转乾坤,崇祯曾说过“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确有推卸责任之嫌,但细细想来,倒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他的错误决定没人劝说阻止,他的正确想法也无人理解支持。在位的这十七年,他是日日提心吊胆,如同坐在火山口上,其中的艰辛无助也恐怕只有他一个人知道,旁人是难以体会到的。明朝的灭亡,崇祯皇帝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闯王李自成呢?不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吗?要我说,他们都是历史的罪人,而且都是千古罪人,因为他们俩,让天下百姓陷入了更大的水深火热中,是他们俩把大好的江山白白地拱手送给了满清王朝,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崇祯皇帝即位那年年仅十七岁,年青的他相信也有着中兴大明的愿望,也希望自己能够 有一番大的作为。这点从他忍辱负重地消灭魏忠贤等祸国殃民、 迫害忠良的阉党可以得到最充分的说明。只可惜天不遂 人愿,他虽有中兴大明之心,却也是无力回天。

从这部片子我也渐渐明白了为什么“攘外必先安内”?试想没有闯王李自成的出现,大明也不会这么快就完了,哪怕是苟延残喘,也还能支持上几年吧。如果李自成真的是以天下百姓为重,就绝不可能也不应该在外患尚存的时候揭竿而起,试图推翻明朝,至少应与朝廷携手退敌之后再来一争雌雄,争夺天下。对于袁崇焕之死,崇祯当然有责任,而且绝对是主要责任。他没有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没有做到对袁崇焕至始至终的绝对信任,我相信,也明白崇祯心里其实是不想杀袁崇焕的,也不相信他会通敌叛国,只不过是碍于一个皇帝的权威,碍于放不下皇家的脸面,他不愿意亲口承认是自己错了,冤枉了好人、忠臣,就如同曹阿满一般,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新三国中诸葛亮的话“曹阿满知错改错不认错”。我宁可相信如果当时有这么个人能够给崇祯找个台阶下,让他能够不伤脸面的话,说不定袁崇焕就可以死里逃生,逃过这一劫,只可惜这个人始终没有出现,不 免让人倍感遗憾。不过后人说此举是“崇祯自毁长城”可能就有些言过其实了。就算崇祯皇帝没有杀害袁崇焕,袁崇焕也挽救不了大明的灭亡。因为我始终认为袁崇焕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而不是神。即便他是神,也不能力挽狂澜,扭转乾坤,改变历史。因为历史绝不是仅仅凭人力所能够改变丝毫的。

孟浩然李白

李白结识孟浩然的时间,当在开元十三年(725)。另据刘文刚《孟浩然年谱》,开元十四年三月,孟浩然出游扬州,途经武昌遇李白。李白在黄鹤楼作诗送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称孟浩然为“故人”,因此二人成交必在开元十四年三月之前。 李白没有诗涉及王维,而对孟浩然却极为仰慕。他在《赠孟浩然》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楫清芬。”诗人对孟浩然倾注了一腔真情,热烈地赞美了他的高洁品质。 李白是把孟浩然当作学习的榜样的,钦佩他甚至到了“高山安可仰”的程度。李白的为人和诗风,是明显受到过孟浩然的影响的,归结起来,可有五点。影响之一,表现在不依附权贵,依违取容的为人品格上。孟浩然憎恶权奸,唾弃趋炎附势之徒,宁肯“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也不肯立于污朝,这些诗句所表现的品格,正与后来李白那种平交王候、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行为是一脉相通的。影响之二,表现在任侠精神上。孟浩然《送朱大人秦》诗云:“游人武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千里一片心。”类似这些表现任侠精神的诗句,在李白诗中可以说俯拾即是。影响之三,表现在诗风上。孟浩然的诗,多写“有我之境”,遣词用语往往突出主位。“我”、“予”、“余”屡见不鲜。“我来如昨日,庭树忽鸣蝉”;等等,不胜枚举。而李白的诗则更是如此,强烈的个性,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与孟浩然相比则有出兰之色。“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等等,处处有我。不像王维,惯写无我之境。影响之四,上安旗先生写过一本《李白传》,其中有一段描写李孟谈诗,是这样的:“李白又把新作《江夏行》拿给孟浩然看了,孟浩然说:‘看来,贤弟是长于乐府歌行。’李白说:‘我还说不上擅长,只不过这几年来听了些蜀籁、巴曲、楚歌、吴吟,为它们所感动,不知不觉便学起它们来。’接着,两人便就乐府歌行这种形式畅谈了一番。李白受孟浩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李白赠孟浩然的诗,除上引二首外,尚有《淮南对雪赠孟浩然》、《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孟浩然》和《春日归山寄孟浩然》三首。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的友谊,该有多么深厚。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观看警示教育片《镜鉴》有感

观看警示教育片《镜鉴》有感 ——聂彪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市局这次组织观看观看警示教育片《镜鉴》,对我的思想震动很大。从中要使自己清醒的认识到: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少数干部由于放松了自己思想修养,忘记了党的宗旨,忘记了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逐步淡漠了法制观念,在个人私欲驱使下,在权力关、金钱关面前丧失原则甚至被黄、赌、毒所侵蚀。置党多年的培养教育于不顾,利用职务之便做出有悖于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原则和宗旨的事情,迈出了罪恶的步子,沦为了权力的俘虏、罪恶的保护伞,最终身败名裂。 塞涅卡说过“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原来拥有的也丧失了。”蔡亚斌、黄桂生、王宁、张新强等人,原本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努力,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曾经为人民作出过贡献,可由于贪婪,因为无止境的欲望,在权力中迷失了,一步步丧失了一名党员干部基本的尊严和底线,被黄、赌、毒侵蚀,被金钱、利益所腐化,沦为了黑恶势力的打手、家丁。尤其令人惋惜、心痛。 要防腐拒变,自律是关键。做到始终保持廉洁自律,两袖清风,清正廉洁,这是每一名干部最基本的行为准绳。党一直教育我们要廉洁奉公、严格自律,经常向大家敲警钟。党员干部不廉

洁,不仅会使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受到扭曲和破坏,而且会使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警钟长鸣,经常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排除非份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官之德,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要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始终不渝地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只有这样,才能抵制腐败保持一身正气,保持共产党员本质。一个党员干部,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只要违法乱纪,终究逃不脱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以身试法者必亡。通过警示教育,我深刻地认识到反腐倡廉的任务艰巨性,认识到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处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紧迫性。 覆水难再收,破镜难重圆。他们的所作所为令人震惊和惋惜,他们的悲剧令人痛心和深思。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必须要引以为戒,时刻反省自身、严于律己,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积极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以实际行动带动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特别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耐得住艰苦,管得住小节,挡得住诱惑。

西方哲学经典阅读书目

一、古代哲学 柏拉图:《苏格拉底德申辩》、《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 二、中世纪哲学与文艺复兴时期 奥古斯丁:《忏悔录》、《上帝之城》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三、近代哲学 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经验论》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论李雅的罗马史前十卷》 笛卡尔:《方法论》、《第一哲学思维集》、《哲学原理》 斯宾诺莎:《伦理学》 莱布尼茨:《单子论》、《人类理智新论》 约翰·洛克:《政府论》、《教育漫话》、《人类理智论》 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希勒斯和菲洛诺斯的三篇对话》 休谟:《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 伏尔泰:《哲学通信》 卢梭:《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 四、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 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约翰·穆勒:《孔德与实证主义》、《逻辑的体系》、《功利主义》 费尔巴哈:《关于死亡与不朽的思想》、《黑格尔哲学批判》、《未来哲学原理》 五、现代西方哲学 斯宾塞:《综合哲学》、《社会静态学》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非此即彼》、《恐惧的概念》 尼采:《善恶之彼岸》、《查拉图斯特如是说》、《权力意志》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导论》 马赫:《感觉的分析》、《认识的谬误》 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实用主义》、《彻底经验主义论文集》 杜威:《哲学的改造》、《人性和行为》、《经验和自然》 狄尔泰:《精神哲学导言》、《哲学的本质》、《自然哲学》 柏格森:《论意识的直接材料》、《物质与记忆》、《创造进化论》 罗素:《哲学原理》、《哲学问题》、《心的分析》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 胡塞尔:《逻辑研究》、《现象学的概念》、《笛卡儿的沉思》、《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林中路》、《论真理的本质》 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必要的张力》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列维·斯特劳斯:《热带闲愁》、《结构主义人类学》、《神话学》、《原始思维》 阿尔杜塞:《保卫马克思》、《列宁和哲学》、《政治和历史》 拉康:《偏执狂以及它与个性的关系》、《超越现实的原则》、《文集》 巴尔特:《写作的零度》、《符号学原理》、《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文本的快乐》 福柯:《癫狂与非理性》、《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则与惩罚》 德里达:《写作与差异》、《播散》、《哲学的边缘》、《马克思的幽灵》 罗尔斯:《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 诺齐克:《无政府、国际与乌托邦》

李白《将进酒》研究综述

2011-2012年度下学期 现代西方文论课程作平时作业 李白诗歌《将进酒》研究综述 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1002班姓名:陈玲玲学号:2010101010216 《将进酒》是李白诗歌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篇目。近年来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解读视角有很大的拓展,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概括来说近年《将进酒》的研究资料主要是从:主题思想及艺术技巧的探究,字词章句的辨析,创作时地的考证,深层文化的解读及与其他文本的比较等多个方面进行的。诗歌研究逐渐转向,主要表现在:从感性研究转向理性分析;从客观求证转向深层文化解读;从对能指的关注转向对所指的重视;从学科内研究转向跨学科研究。这篇综述主要对近年来《将进酒》研究理论进行分类概括,并简要分析其不足之处。 从诗歌的主题思想上来看,一般认为是李白人生理想和人格特点的具体体现。这个角度大概又有积极和消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将进酒》是李白铮铮傲骨,万丈豪情的泼墨写意。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和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的自信达观的人生态度。“作为一位具有宏大理想抱负的诗人,要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愿望,却不料遭到无情打击;既热爱生活,又不满于现实中的黑暗。于是,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矛盾,使李白产生了强烈的叛逆精神,进而放达不羁,是权势如粪土”(1),这是一种很普遍变得观点。李白白生性自由洒脱,年轻时内心也曾怀着为国效力的理想,但他不并不适合官场,而理想也最终破灭。但李白白毕竟是李白,富贵功名,坎坷挫折于他都是转瞬即逝。“政治背包袱不得施展,诗人避辨从陈王曹植那里找到了出路,那就是豪饮、挥霍以表豪气,不表现对权贵的蔑视,对现实的狂放。”(1)多数研究者从感性层面认为这首诗是李白积极人生态度的体现。另一种消极的观点以为这首诗看似旷达,实则是李白无可言说的愁绪的的宣泄。是个开头连用两个“君不见”,其实阔达,而悲情尽显。“诗人登高而赋,以之起兴比物,可谓顺情感物,高堂上明镜前悲哀衰倏至的怅惘之叹,凭借夸张,突出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悲兮和无奈。这一‘巨人式的感伤’,是以其‘济苍生’、‘安黎民’人生宏远不得实现为“底气”的,所以,诗人‘悲’是时代之‘悲’,也是社会之‘悲’。” (2)这部分学者认为,李白表面的豁达之下掩藏的是内心深层的悲凉。他无法直接诠释这种不满和愤懑,唯有寄托于喝酒和写诗。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就如一个患有精神病的人那样,从一个他所不满的的现实中中退缩下来,钻进他自己的想象力所创造的世界中。”(3)从心理分析批评的角度看来,李白压抑的悲愤在诗中得到了释放。但他有不便直接不表达,而是含蓄婉曲的说明“万古愁”。还有人认为李白写这首诗是为了表达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思想。作者感慨人生苦短,因此认为即使纵酒行乐十分不必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富贵不足羡,圣贤太寂寞,唯有饮者旷达,获得痛快,还是像他们那样长醉不醒的好” 从诗歌艺术鉴赏的角度来看,研究资料主要有对词句的鉴赏, 对诗歌基调的评析等方面,也有从读音韵律的角度来鉴赏的。这首诗是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具体体现,诗歌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犹如从天上奔流而来,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浪漫的想象,巧妙地夸张彰显出诗人浪漫洒脱的气质。“从艺术起源的角度来说,诗乐舞是一体的,是个和音乐是同源的。”(4)有研究者从音韵的角度赏析,认为这首诗从声音层,画面层,情感层都体现了它的抒情性。是个本身就具有独特的美感,它不同于别的文学体裁,特别是中国古代诗歌多可以传唱,

《镜鉴》观后感

不要把自己的一生,当作偿还灵魂罪恶的筹码 ——《镜鉴》观后感 是疯狂泯灭了良知,是贪婪吞噬了理性,是泪水荡涤了心灵,是忏悔昭示了新生。不要把自己的一生,当作偿还灵魂罪恶的筹码;不要让无尽的悔恨,担负人性救赎的沉重;忏悔录,警钟为你而鸣! 看着《镜鉴》中一个个忏悔的面容,让我想起了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忏悔录》节目中的这段旁白。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史为镜,可以明事理;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为一名运营管理岗位工作者,工作之余观看了《镜鉴》视频,使我感慨颇多,给人教益,启人思考,助人为德。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活上不拘小节,思想上就会放松警惕,行为上就会放纵自己,最终就会滑入罪恶的深渊。我们农行人,只有常怀知耻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正确对待权力,正确对待金钱,才能看到自己的未来和农行的未来。 一、要常怀知耻之心 《镜鉴》中那些犯案的人员心存侥幸,无视国法制度,

铤而走险,却在深陷牢狱之后痛哭流涕,向单位向家人忏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西方相传人类意识的觉醒,来源于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从此洞晓廉耻,而我国古代早将“廉耻”视为首义。孟子曾说“人不可以无耻”,“羞耻之心,义之端也”。欧阳修也认为“廉耻,是立人之大节”。这就是说,自我修养,应该从知耻开始,一旦有了羞耻之心,社会上的道德建设也就开了一个头。做人有小节大节之分,知道何为羞耻是做人的“大节”,万不可轻视。我们每个农行人都必须在小事小节上过得了关,大事大节上才会过得硬。康有为曾讲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做人要从知耻做起,知耻才能明德。要树立忠于党、忠于人民事业的大德,也要培养待人处事行为规范的“小德”,而后者是达到更高思想境界的基础,在我们农行队伍中要倡导个人修养、内省、自律,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要常思贪欲之害 古人云:贪如火,不遏则燎原;贪如水,不遏则滔天。每个人都有欲望,只是多少的区别。有人心如止水,淡泊明志,他们明白“正”字近乎“止”,是以杨震拒金,以清廉为荣;林则徐不治家产,以俭朴为荣。有人贪图享受,私欲膨胀,他们不明白“贪”字近乎“贫”,“婪”字近乎“焚”,是以成克杰、胡长清之类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我们每一名农行员工,要

明末名人

No.01孙承宗 宁锦防线,许多后金军听到这个名字都会不寒而栗。它的缔造者,朱常洛、朱由校的老师,培养袁崇焕的人——孙承宗。 孙承宗(1563—1638),字稚绳,北直隶保定高阳人。杰出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天启五年(1625)夏,孙承宗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关锦防线。他还培养人才,袁崇焕、祖大寿、吴襄、满贵都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崇祯十一年(1638),后金兵围攻高阳,孙承宗英勇就义。 孙承宗厉害还是袁崇焕厉害? 东陵大盗孙殿英真是明末的孙承宗的后代? 孙承宗每中榜眼的那几年,靠什么谋生??? 谁有孙承宗的资料 孙承宗《渔家》的译文 No.02袁崇焕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 天启六年(1626年),宁远。宁前道袁崇焕,带领满贵、祖大寿坚守孤城。他们没有国家支持,没有丰厚的奖赏,没有获得的头衔(至少当时没有)。他们留下了努尔哈赤先生的老命。宁远大捷。 几年后,皇太极来领部队共打锦州,赵率教继续打炮,迫使后金军攻击宁远。关宁铁骑和赵率教两面夹击,后金军伤亡惨重。宁锦大捷。 1630年,袁崇焕被凌迟杀死,死因众说纷纭。见问题。 袁崇焕是忠臣吗 袁崇焕是谁

袁崇焕是冤死的吗 袁崇焕为什么而死? 读到了袁崇焕之死心理好难过! No.03杨嗣昌 杨嗣昌(1588-1641),字文弱。 在父亲杨鹤把十万崇祯的私房钱挥之一去,杨嗣昌想代替父亲顶罪,虽然未果,但铸成了让崇祯信任的基础。 崇祯十年,他就任兵部尚书,制定了一个“十面埋伏”的计划,虽然当时没人相信,但几年后面对被抓住的高迎祥,只剩18人的李自成,还有束手就擒的张献忠,皇帝对他信任有嘉。 崇祯十四年,杨嗣昌在追击张献忠时,重病而亡,时年53岁。 明末追剿农民军的杨嗣昌,是自杀吗? 杨嗣昌墓址究竟何在? 明朝的内阁大臣杨世昌是怎么死的 崇祯帝为什么在国家无法负担起两线战争的时候,不愿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杨嗣昌——忠臣还是奸臣

警示教育片《镜鉴》观后感心得体会

警示教育片《镜鉴》观后感心得体会 警示教育片《镜鉴》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一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史为镜,可以明事理;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观看纪录片《镜鉴》以后,让人震惊,给人教益,启人思考,感慨颇多。 观《镜鉴》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活上不拘小节,思想上就会放松警惕,行为上就会放纵自己,最终就会滑入罪恶的深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的人生路标,指引着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自律自强的人生态度健康成长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人。对党员干部来说,就是改造思想、加强素养、净化灵魂,培养出高尚的情操,也就是牢记宗旨,坚定信念,特别是牢固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镜鉴》中那些犯案人员犯罪的根本原因,就是放松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党性修养的流失,从而导致陷入腐败的深渊,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为人民和历史所唾弃。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警钟长鸣,经常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观《镜鉴》树正确的金钱观、权力观

古人云“贪如火,不遏则燎原;贪如水,不遏则滔天。”要明白“正”字近乎“止”,“贪”字近乎“贫”,“婪”字近乎“焚”。要想抵御住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就必须正确对待岗位赋予自己的权利,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常思贪欲给单位、给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危害,应该坚守道德的底线,坚守做人的基本准则,坚守法律的刚性条款。《镜鉴》里大部分的案例告诉我们应该否定“腐败离自己很远,自己不可能腐败”的观念,树立反对腐败的决心,从小事做起,大事着手。一旦被金钱迷住了方向,到头来就会鸡飞蛋打,人财两空。如果人生是一条河,船上的水手就是我们自己。“慎”与“不慎”,往往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是翻船落水还是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把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守住清贫,守住底线,同时要守住成绩,守出效果。 观《镜鉴》树正确的道德观、发展观 《镜鉴》里许多案例很多党员干部都有相似的腐败经历,都是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被委以重任,但是当遇到诱惑时就乱了方寸,关键时刻没有把持住自己,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要有准则,不能老想着走捷径,攀关系、找门子,靠歪门邪道一蹴而就,这样的方式得来的将是海市蜃楼。案例告诉我们,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不管在何岗位上,在什么样的角色中,我们都不能放松对党规国法的学习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要建立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排除非份之想,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自觉抵制各种腐败

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从泰勒斯到德里达 近段时间来,一直在读西方哲学史和设计史方面的书,主要是北大版《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从泰勒斯到费尔巴哈)和《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从叔本华到德里达)还有《世界现代设计史》《设计哲学》等,此外还粗略的读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个别著作。本来想打算读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后再整理心得,但最近感到不吐不快。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出来后,再和其他人的论述相对照,这样也许更有利于研究西方哲学。 一、苏格拉底前的古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人数不少,光《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上提到的就有14位,其中许多人在哲学史上都非常有名,前苏格拉底西方哲学可谓绚烂多彩、哲人辈出。这一时期是哲学的萌芽期,也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哲学家探究的主题大都是世界的起源(本原),运动、相对等问题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出现。 由于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人类单独面对世界时充满了困惑,许多呈现出来的现实景象是那么的神秘,特别是人对自身是如何的存在还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哲人从泰勒斯开始,不断地寻求了解、认识这个世界和人本身。在缺乏现代工具和祖先成熟经验的前提下,泰勒斯等人只能从经验中的世界及其呈现出来的现象本身开始,他们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通过观察,哲学家们得出世界起源于水、火、气、原子、一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科学成分不多,但在当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是自然哲学(物理学)的开始。 我觉得,看待这一时期的西方哲学,不能用科学、今天的眼光,而要返回到历史中,返回到前辈哲人面对的处境和困惑中,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理解这些哲学上开拓者研究的意义。他们开创了一个西方认识论的传统,这个传统和中国认识问题的传统不一样,他们面对困惑和不解的世界时,采取了一种穷根究底的认识方式,一代又一代的哲人都在寻求最终认识世界,即得到智慧,按今天的说法,他们是不可能彻底弄清世界是什么,不可能得到最终的智慧,哲学家能做的就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以有涯的生命寻求无涯的知识。中国人在面对世界时,虽然孔子提出要格物,但格物不是教人了解、求索世界的本原,老子、庄子更主张面对神秘世界时要大智若愚,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智慧,中国人的这种智慧可能更适合与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生命,更适合于慰籍面对神秘世界和死亡时心灵不安的人类。 二、苏格拉底徒孙三人的哲学 苏格拉底徒孙三人是西方哲学史上师徒传承的典范,熟读哲学史的人都知道,自此以后,许多西方哲学界的大哲学家都有一个同样是大哲学家的老师或师公,如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尔克塞徒孙三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起转折作用的人物,他之前的哲学家大都在探讨世界的本原而忽视人类世界的美德、正义等问题,苏格拉底第一次把哲学家的关注重点从自然转到了人类世界本身的问题。苏格拉底的死亡震撼了柏拉图,我相信也震撼了很多后来热爱哲学、自由、民主的人,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曾写过一篇文章,主要观点是苏格拉底是雅典的一只牛虻,他的存在让雅典充满活力,当雅典人杀死他后也预示了雅典日后的衰落。今天再读苏格拉底,发现他身上有一切哲学家的特点:思维活跃、爱把自己的思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习习题

欢迎共阅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练习案 时间姓名 1、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是。 2、《》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是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三部分。其表现手法是、、。在句式上以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的现象比较普遍。 3、《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诗歌456、(《诗品》)。7、8910111213、14为,喜用双关谐音。 15、《》叙事与抒情想渗透,细腻与粗犷相融合,代表了的最高成就。 16、刘宋诗坛以刻画成为重要题材,和是这一时期的成就最高的两个诗人。其中前者的诗歌,偏重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他创制了;后者是“”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合律性高,有些作品已经和唐代的“近体”诗相似。 17、南朝后期的诗歌大多内容空虚,充满脂粉气,等人写作的“”,更是沦落到浮艳的境地。 18、“徐庾体”的体表作家是和。其中后者后期的诗歌以《》二十七首为代表,深切地表现了故国乡关之思、羁身异域之痛。 19、、是中国古典诗歌大花园中最为灿烂的两朵奇葩。

20、初唐四杰是指、、、。他们在继承了南朝诗歌形式美的基础上,以都市的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爱为题材和主题,由台阁应制扩大到写和,风格由纤柔卑弱变为。 21、诗是唐诗这座高峰的顶点,而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是“诗仙”—— 和“”——杜甫。李白诗中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22、杜甫用诗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把和、 紧密联系在一起,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是变乱时代的伟大的“”。他是中国诗歌史上、的诗人。 23、盛唐诗坛还有两大诗歌群体,一是以、、、 为代表的诗人,他们的诗多采用和的形式,色泽清淡,意境深幽;一是以、、、为代表的诗人,他们的诗以题材为主,大多采用和的形式,景象开阔,气势宏大,情调悲壮,声韵激越。 24 25 26 ,。 27 不已。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达到了“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 37、女词人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融会在一起,含蓄委婉,意境深远,达到了的艺术境界。 38、南宋词人中以的成就最高,他的词是以,善于,将政治、军事、山水、田园及个人的喜怒哀乐,大胆自如地表现在词作中。尤其是书写 的篇章,千古以来一直激励着后人。 39、南宋词人精研乐理,能自度曲,词风,在南宋词坛的影响很深远。 40、元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也叫“”,是元散曲中的一种,即单支的曲子。在内容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很强的。

《镜鉴》读后感

《镜鉴》读后感 《镜鉴》读后感 让使命苏醒——读《镜鉴》有感 合上有着345页的《镜鉴》,百余名锒铛入狱的阶下囚,和着一声声的忏悔,他们的形象由远及近。脑海里“五四”运动学生的呐喊声依然清晰,刚刚看过的红色电影《风声》里男女卧底所受酷刑的场面也历历在目。此时眼前犹如出现两个屏幕,两个时代,两种人生,鲜明的反差,让人深思。 同样是身处炼狱,一面是背负罪名,自我毁灭;一面是万古流芳,坚贞不屈。曾经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无法战胜革命战士的理想信仰;今天金钱与利益的诱惑却悄无声息的腐蚀着一批批干部的思想灵魂。 回望历史我们看到,陈燃为表忠诚之志,一身囚衣奋笔疾书“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荡。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再次回眸,我们听到陈毅被困后坚守革命的信心“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一句句、一首首,都是掷地有声、大义凛然、舍生忘死的誓言,不仅仅折射出先辈们的文学素养,更多的是表达出了他们对党的赤胆忠诚,救大众出苦难的坚定信念。而抬头再看看眼前的另一屏幕,一个个空调洋房幸福生活中的国企员工、干部,也曾面对党旗许下铮铮誓言,也曾面对人民表过无限忠诚,更曾在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唯独在金钱和利益面前迷茫了心态,遗忘了誓言,将高昂的头颅钻进了腐败的枷锁之内。如果金钱的诱惑能让人俯首称臣,那革命先烈们为何还要宁死不屈?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一份坚不可摧的革命信仰,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一份坚不可摧的对民族兴旺的历史责任。 同样是共产党人,毛泽东强行带着弟弟姐妹走出韶山参加革命,无一幸免,都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多少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上演着舍小家保国家的故事。另一屏幕里的人呢,利用家属大肆敛财,获取不义之金供家人挥霍......同样是家人亲,同样是手足情,革命者们本可以过贫寒但能安居的生活,为什么非要背起行囊一起冲锋陷阵?那是因为革命者心里怀着那份对党的深情厚谊“没有国家哪有小家,没有先人的献身哪有后人的幸福生活。”当法网恢恢罩住不法分子时,往往是幡然悔悟对不起家人、对不起国家。如今的我们抬头看看为国牺牲的代代先烈,多少悲壮会涌向心头,再低头看看今天的幸福之路,多少恩情又应长挂心间! 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焦裕禄,弥留之际留遗嘱,让骨灰埋入沙丘,时刻守护兰考人民;写下“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孔繁森,两离桑梓,独恋雪域,将短暂的一生奉献给了雪域高原;当地震来临时,张开的双臂护住桌下的4个学生的绵竹市东汽中学51岁教师谭千秋。用鹰的翅膀保住了4个少年鲜活的生活,而他的妻儿却永远失去了如山的依靠......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九十多年的风雨沧桑,一代代不屈的中国人浴血奋战换回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一代代新中国的赤子,经过了艰难探索描绘出社会主义蓝图。九十二载岁月峥嵘,新千年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已将民族复兴的重任交给了奔向小康的一代人。 如果说法律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越过者自有大法的惩罚。那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的红色底线呢?它在每个人的心里。《镜鉴》中一段段活生生的事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