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
摘要:教育帮助人们向上层流动刺激了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追求,阶层优势与社会选择理论在择校现象中有明显体现,学业成就的分化和分层是人们获得不同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教育对社会分层有巩固和加强的作用。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家长方面应当理性择校,关注学生本身而不是教育本身,政府方面应关注教育处于弱势的群体、地区和学校,最大限度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义务教育;择校;教育公平
我国现阶段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在入学和升学过程中实行“电脑派位、就近入学”的政策,出发点是为了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均衡化,使每一个儿童拥有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义务教育法也从法律和形式上保证了少年儿童教育机会均等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中的考试只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不作为升学的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是,受教育者放弃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主动选择其他学校就读的教育选择现象。因为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教育资源的分布在城乡,区域之间有较明显的差距,致使择校现象不断产生。就择校本身来说只是一种正常且正当的教育选择行为,是受教育者的一种权利,是学生和家长对入学学习的积极反应,是人的行为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具体体现[1],没有违背教育公平。而择校现象所引发的学生家长争相将子女送入重点学校,学校方面收取大量择校费用,同时也助长了学校的“择生”的行为。
一、冲突论
1.未择校与择校
现代社会中,高等学历文凭已经成为就业或者避免失业的基本条件。高等教育给人进入社会后获得的好职位提供必要的文化资本,好职位带来好收入,教育因此被赋予了较高的价值。经过以上的思路,许多家长都会得出一种结论:选择重点学校为子女提供优质教育,用以提高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或者更加优质的高等教育的机会。得出这种结论后,教育的价格与教育的质量挂钩,即使学校收取额外的择校费,有能力的家长也愿意支付,以降低子女教育失败的风险。所以当子女被派位到普通学校,有能力的家长的唯一选择就是择校。
没有择校的学生分为,就近入学到重点高中的学生和就近入学到普通学校的学生。处于重点学校学区能够就近入学的学生中,根据义务教育法和就近入学政策,获得进入重点学校学习是他们应有的权利,重点学校接受额外的跨学区考生已经是损害了他们的权利,而重点学校为获取优质生源而对择校生进行的入学选拔考试使部分就近入学的学生在总体的教学评价中处于弱势。就近入学到普通学校的学生,其家长并不是不为子女选择更加优质的教育,只是重点学校收取的择校费用往往是高额的,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承受得起,本来与他们派位到同一普通中学的学生的家庭能负担起高额的择校费用而获得了优质的教育,这对没有支付能力的学生及其家庭来说是不公平的,也与我国使每一个儿童拥有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的目标相悖。
2.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
我国是典型的“穷国办大教育”,在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较快提升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政府并未将教育经费均衡的用于各个学校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中央提出把部分学校建设成为“重点学校”的方针,由于“重点学校”在经费投入、教师分配、设施更新等方面优势突出[2]。再加上在招生过程中实行严格的择优选拔政策,使这些学校汇集了大批优秀的学生,客观上使这些学校在校舍、教育教学设施、师资、生源等方面远远优于其他学校,从而形成了重点校[3]。重点学校在拥有优质教学资源和优质生源之后进入良性循环,而政府优惠政策仍然是向这些重点学校倾斜,普通学校的优秀教师为了自身的发展也纷纷进入这些重点学校,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差距不断加深。
有人认为择校问题的根源是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增加和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笔者并不认为是这样。如果只是优质教育资源有限,那么增加教育资源又是如何呢?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很多种类,优质的教育硬件资源,如校舍、教学设备、学校设施;优质的教育软件资源,如教师、生源、校园文化。普通学校要是想提升自身的地位,增加自身的教育硬件资源的质量也可以达到目标,事实上已经有许多学校这么做了,这其中的投入不是由国家买单,是由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家庭。普通学校由于改善了部分教育资源,加之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追求升学率后,向有关部门申请便会获得“重点学校”的牌匾,会逐渐获得更好的生源,似乎也会进入良性循环,但是重点学校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也会以增加赞助费、择校费获得资金来改善教育
资源,以维持和普通学校的差距,原本的循环并没有改变,而且这使义务教育阶段充满了大量的高收费、乱收费,使义务教育特点中的免费二字成为空谈。
二、教育成层
所谓教育成层,又叫教育分层或教育层化。教育社会学对教育层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育对于社会分层的作用和影响;第二,教育活动本身内在的分层作用,换句话说,人们之所以会获得和形成不同的教育结果和教育成就,得到不同的教育文凭,进而在社会结构中获得不同的地位,重要原因还在于教育活动本身对人的分化与选择[4]。社会之所以走向分层化,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的商品和劳动服务的不公平分配。社会分层有许多界说,这里粗略分为两类,优势阶层和劣势阶层,优势阶层拥有丰厚的社会资源和较高的经济收入,劣势阶层则无。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的最主要因素,每人都知道拥有越高的学历,获得越好的职业的几率就更大一些。优势阶层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用自己丰富的社会资源控制教育,获得文化资本,使教育成为巩固自己优势地位的工具,优势阶层需要传递自身的优势,将子女送入名牌学校,继承文化资本,使优势阶层繁衍下去。纵向来看,各级的学校基本划分了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横向来看,同一级别的学校本身的性质又代表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因此,人们在不断追求社会中心的过程中,不仅要尽量地晋升教育级别,还要在每一个教育阶段选择好学校的档次,在义务教育阶段,这就是择校的过程[5]。
教育作为社会分层的工具,呈现出凝固和制造社会差距的功能。劣势阶层同样也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改变自身的劣势地位,可是由于优势阶层控制了教育,他们力求排斥劣势阶层,劣势阶层在向上流动时遇到了极大的阻力,这阻力包括优势阶层设立的文化屏障,还有便是昂贵的费用。普通家庭无法支付高额的择校费,从总体数量上看比优势阶层接受高等教育的几率便会低很多,即便支付得起,让子女继续接受教育接触到了优势阶层,优势阶层设立的文化屏障也使其难以融入。M.图明指出,社会分层具有维持现状的功能,这种功能即使在现状阻碍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情况下仍然存在,优势阶层掌控教育资源阻碍了智力的大规模开发。
三、思考
1.理性择校,摆脱思维惯性和羊群效应
思维惯性,羊群效应。家长过于热衷的“择校”很多是出于以下心理,第一,从众心理,人人都意识到了教育和人生存发展的关系,追求着优秀的教育资源,人人都在择校,为什么我不择校呢?第二,满足社会成就[6],接受了优质教育不但使子女以后进入高等学府的几率大大提升,重点的中小学校也给自己正在成长中的子女贴上了“名牌”。家长对教育的热衷已经近乎于崇拜,重点学校给予的“将来也许”的假设不是孩子未来一片光明的充分条件。
2.关注学生本身,而不是教育本身
学生自身的发展才是家长与学校最应该重视的,而不是教育的质量。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社会给学生和家长择校的权利是教